论文题目: 大型坳陷湖盆坡折带对沉积和岩性地层圈闭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西部坡折带为例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作者: 王颖
导师: 王英民
关键词: 坳陷湖盆,松辽盆地,坡折带,层序地层,岩性地层圈闭,重力流
文献来源: 石油大学(北京)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层序地层学和坡折带古地貌的研究,建立大型坳陷湖盆坡折带背景下的沉积层序叠置模式以及相的演化规律,分析坡折带古地貌背景对沉积、层序的控制作用。认为多级坡折带-沟谷体系,共同控制了沉积体系分布,其中,坡折带对低位域发育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低位坡折控制了湖底扇体系的分布,高位坡折和低位坡折共同控制了三角洲前缘的分布,高位坡折上下发育的沟谷明显控制了下切水道充填的厚层砂岩的分布。通过重点地区精细的沉积砂体研究,确定坡折带控制重力流形成的坡度,试图建立不同古地貌背景下的沉积响应模式。通过本地区地层厚度变化的研究,以及经过压实校正和古水深校正等的恢复,认为在斜坡梯度大致为6m/km 的坡折带即可以发生砂质碎屑流。结合大型水槽沉积物理模拟实验,发现砂质碎屑流形成时地形高差与坡度之间具有强烈的互补性,坡度小所需要的高差就大,坡度大所需要的高差就小。并且结合本地区实际钻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建立了缓坡条件下的沉积模式。短缓坡和长缓坡在形成重力流的位置、规模、展布以及发育深切谷的形态特征等均存在明显的不同。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已发现油气藏的勘探成果和海陀子三维区岩性地层圈闭的发育情况,建立了坡折带背景下的圈闭发育模式,认为低位坡折带的斜坡和坡脚是湖底扇和下切水道岩性圈闭、地层超覆圈闭和断层-岩性复合圈闭发育的有利地区。水进域、高位域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发育区是寻找高丰度岩性-断块复合圈闭和构造圈闭的有利层位和地区。低位坡折之上的地区是寻找水进域地层超覆圈闭的主要地区,为岩性地层圈闭发育的有利区带预测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论文目录: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概况
2.2 地层划分
2.3 区域构造背景
2.4 湖平面变化
第3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
3.1 概述
3.1.1 陆相层序地层级别的概念和划分
3.1.2 关于三级层序内部体系域划分
3.2 坡折带背景下层序地层格架模式
3.2.1 各级界面特征
3.2.2 层序的体系域构成
3.2.3 松辽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3.3 层序关键界面识别及格架建立
3.3.1 层序关键界面识别方法
3.3.2 层序关键界面识别结果及特征
3.4 层序内部构成与体系域
3.4.1 初次湖泛面与最大湖泛面
3.4.2 松南西部三级层序体系域的构成
3.4.3 松南西部各三级层序体系域的构成特点
第4章 古地貌背景-多级坡折带及沟谷体系
4.1 坡折带术语讨论
4.2 湖坡与陆坡的主要区别及相似性
4.2.1 湖坡与陆坡的主要区别
4.2.2 湖坡与陆坡的相似性
4.3 湖盆坡折带的研究概况
4.4 坡折带的鉴别特征
4.4.1 坡折带在地质剖面上的特征
4.4.2 坡折带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4.4.3 坡折带的平面厚度变化特征
4.4.4 地层梯度变化分析
4.5 坡折带的成因机制分析
4.6 松南西部古地貌特征及其演化主控因素分析
4.6.1 坡折带古地貌参数的恢复
4.6.2 松南西部坡折带的分布特征、演化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4.6.3 沟谷体系发育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第5章 大型坳陷湖盆坡折带背景下的沉积响应模型
5.1 沉积体系类型及其特征
5.1.1 湖泊沉积体系
5.1.2 三角洲相
5.1.3 湖底扇相
5.2 单井联井沉积体系分析
5.2.1 单井沉积体系分析
5.2.2 联井剖面沉积体系分析
5.3 砂体平面分布特征
5.3.1 SQQ4+qn1 各体系域砂体平面分布
5.3.2 SQqn2x 各体系域砂体平面分布
5.3.3 SQqn2s 各体系域砂体平面分布
5.3.4 SQqn3x 各体系域砂体平面分布
5.3.5 SQqn3s 各体系域砂体平面分布
5.3.6 SQy1 各体系域砂体平面分布
5.3.7 SQy2+3 各体系域砂体平面分布
5.4 沉积体系的主控因素分析
5.4.1 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5.4.2 物源供应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5.4.3 湖岸线位置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5.5 沉积演化规律及沉积模式
第6 章海坨子三维区砂体预测及沉积微相分析
6.1 概述
6.1.1 地震资料岩性反演
6.1.2 Stratimagic 地震相分析
6.1.3 地震资料的属性研究
6.2 砂体预测及平面展布特征
6.2.1 层序Q4+qn1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6.2.2 层序qn2x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6.2.3 层序qn2s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6.2.4 层序qn3x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6.2.5 层序qn3s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6.2.6 层序y1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6.2.7 层序y2+3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6.3 砂体沉积微相分析
6.3.1 海坨子三维区各层序的层序结构和沉积微相组合特征
6.3.2 海坨子三维区沉积微相演化规律
6.4 砂体主控因素分析
6.4.1 构造特征及同沉积断裂体系
6.4.2 砂体主控因素分析
第7章 坳陷湖盆坡折带的沉积模式
7.1 概述
7.1.1 重力流概述
7.1.2 国外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概况
7.2 重力流临界坡度
7.2.1 重力流启动的临界坡度
7.2.2 重力流滑动的临界坡度
7.3 坳陷湖盆坡折带的沉积模式
第8 章岩性地层圈闭有利区带、层位分析及识别
8.1 坡折带对隐蔽圈闭的控制
8.1.1 层序格架内的生、储、盖组合
8.1.2 多级坡折带下隐蔽圈闭发育模式
8.2 多级坡折带背景下的主要Play 类型
8.3 油气水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8.3.1 主要油气藏类型及分类
8.3.2 油气水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8.4 岩性地层圈闭发育的有利层位
8.5 岩性地层圈闭发育的有利地区
8.6 岩性地层圈闭识别
第9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图版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
发布时间: 2005-07-06
参考文献
- [1].坳陷湖盆缓坡层序地层学研究与岩性地层圈闭有利区带预测[D]. 黄兴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2].大型坳陷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岩性地层圈闭识别[D]. 徐文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 [3].二连盆地阿南—阿北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发育特征与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测[D]. 马立桥.浙江大学2005
- [4].二连盆地岩性地层油藏勘探理论与实践[D]. 易士威.成都理工大学2006
- [5].柴达木盆地柴西南三维区岩性地层圈闭识别技术研究[D]. 陈海清.中国海洋大学2010
- [6].岩性地层油气藏储层地球物理响应与勘探原理[D]. 赵一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 [7].辽河滩海地区古近系储层特征与岩性地层圈闭评价预测[D]. 周宗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
- [8].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岩性地层圈闭发育规律及有利区预测[D]. 张利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
- [9].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孔店组三维地质模型及岩性地层气藏预测[D]. 王建强.吉林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松辽盆地构造演化与东吐莫地区层序地层及隐蔽圈闭研究[D]. 聂逢君.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
- [2].霸县凹陷古近系构造—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D]. 谢晓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3].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天然气储层与输导体系研究[D]. 刘成林.石油大学(北京)2005
- [4].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及应用[D]. 王天琦.成都理工大学2003
- [5].松辽盆地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D]. 关德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 [6].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D]. 吕锡敏.西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