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毒性胆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肝毒性,胆汁酸,毒理研究,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毒性胆汁论文文献综述
阮燕娇,林俊粒,盛亚丽,张家伟,杨威[1](2019)在《通过监测胆汁酸稳态环境发现肝毒性在中药毒理研究中应用的新设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肝脏是机体内药物代谢最主要的场所,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或由于特殊体质对药物的超敏感性或耐受性降低所导致的肝脏损伤称为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而由中草药导致的肝损伤称为中药性肝损伤(Herb-Induced Liver Injury,HILI)。DILI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己明确可以引起DILI的药物超过1000种,据研究报道,在我国引起(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15)
陈楚颖,代曼云,徐港铭,华慧英,刘爱明[2](2018)在《两种胆汁淤积模型肝毒性及胆汁酸代谢调控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石胆酸(LCA)胆汁淤积性小鼠模型与α-荼异硫氰酸酯(ANIT)胆汁淤积模型,系统评价其生化、病理、胆汁酸代谢转运调控机制等,探索其规律性并比较两模型间的差异,为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LCA对照组、LCA实验组、ANIT对照组、ANIT实验组。LCA实验组小鼠按照300 mg/kg/d予以LCA灌胃,2次/d,连续5天,第5次给药完毕12 h后处死。ANIT实验组小鼠按照75 mg/kg单剂量予ANIT灌胃,48 h后处死。分析和比较两种模型小鼠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变化、胆汁酸代谢转运调控规律。结果:两组模型小鼠生化指标终点一致,但生化指标上升过程及病理表现则不同,LCA主要是直接损伤肝细胞,ANIT是直接损伤胆管系统;两者在胆汁酸合成、转运、排泄基因表达程度等方面有差异,但调控模式都属于反馈性调控。结论:LCA与ANIT胆汁淤积模型都是研究肝内胆汁淤积的可靠模型,两个模型终点生化指标一致、对胆汁酸的代谢与转运的调控模式一致;但两者病理损伤机制不同,ANIT是首先损伤胆管系统,而LCA主要损伤肝细胞。(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邓阳,蔡骅琳,颜苗,张毕奎,李昕[3](2018)在《LC-MS/MS法同时测定ICR小鼠肝脏中15种胆汁酸及其在雷公藤甲素肝毒性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同时测定ICR小鼠肝脏中15种胆汁酸的LC-MS/MS法,将其应用到雷公藤甲素肝毒性研究中。方法:小鼠经腹腔注射1mg·kg~(-1)雷公藤甲素后,进行血清生化、肝病理切片检查。将肝脏用0.1%甲酸-75%乙腈混合液进行匀浆并经样品处理,采用Ultimate~AQ-C_(18)色谱柱,流速0.3mL·min~(-1),进行15种胆汁酸色谱分离。结果:LC-MS/MS法测定的15种胆汁酸在2.8~8 000.0nmol·L~(-1)浓度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在85.8%~114.0%之间,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在0.7%~10.8%范围内;腹腔注射1mg·kg~(-1)雷公藤甲素后小鼠出现了肝毒性,雷公藤甲素组的胆汁酸浓度有明显上升。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性好、灵敏度高,能满足ICR小鼠肝脏中多种胆汁酸的含量测定,为雷公藤甲素肝毒性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卞兆连,陈琳,居林玲,苗琪,马雄[4](2016)在《细胞毒性T细胞穿入现象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的表现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中发生CD8+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穿入现象及其意义。方法:收集53例PBC患者肝穿刺标本,采用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在光学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PBC肝组织中CTL的穿入及穿入宿主细胞的类型,并分析与病程的关系。结果:53例PBC患者中10例(18.9%)发生淋巴细胞穿入肝细胞,15例(28.3%)发生淋巴细胞穿入胆管上皮,仅1例患者同时存在淋巴细胞穿入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证实穿入的淋巴细胞是CD8阳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早期PBC患者中4例(22.2%)、晚期PBC患者中6例(17.1%)发生CTL穿入肝细胞,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PBC患者中9例(50.0%)、晚期PBC患者中6例(17.1%)发生CTL穿入胆管上皮,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2,P<0.05)。结论:在PBC肝组织中,CTL可穿入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CTL穿入胆管上皮细胞并导致其发生凋亡可能是PBC发病过程中胆管损伤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交通医学》期刊2016年04期)
张陆勇[5](2015)在《基于肝细胞极性扰动的药源性胆汁淤积型肝损伤早期毒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草药导致的胆汁淤积型肝损伤在中药源性肝损伤中所占的比例大于50%,但是以往有关中药肝毒性机理研究大多集中在药物对肝细胞直接损伤,忽略了胆汁淤积在药源性肝损伤中的发病机制。以具有胆汁淤积作用的中药和化学药物作为工具药,从药物对肝细胞极性扰动的角度,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和技术建立不同水平胆汁淤积模型,采用Westerblot、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分子克隆、基因干扰等现代技术手段,考察肝细胞极性改变对药源性胆汁淤积的影响和所涉及的分子信号传导通路,以及导致胆汁内环境稳态失衡的表现和分子机制。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肝细胞极性改变是雷公藤、补骨脂、何首乌、黄药子等诱发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早期表现之一,其机理可能涉及AMPK-FXR信号通路,后续的研究仍在继续开展中。研究的结果可为药源性胆汁淤积型肝损伤临床前评价提供有效的考察指标和筛选模型以及评价方法,也可为寻找药源性胆汁淤积治疗的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八届海峡两岸毒理学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10-28)
周昆,毕亚男,史红[6](2015)在《异补骨脂素抑制MRP2、MRP3所致的HepG2细胞内胆汁酸蓄积和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异补骨脂素体外对Hep G2细胞毒性和细胞内胆汁酸浓度的影响,并考察其对胆汁酸合成转运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异补骨脂素在Hep G2细胞作用24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并检查细胞内胆汁酸浓度。常规TRIzol法提取RNA,real time PCR检测细胞中转运体BSEP、MRP2、MRP3、OATP2、NTCP、OSTα,合成酶CYP7A1、CYP27A1和受体FXR、PXR的m RNA转录水平。结果Hep G2细胞存活率随着异补骨脂素浓度升高而剂量依赖性的降低,异补骨脂素作用24 h的IC50为118.1μmol·L-1。100、400μmol·L-1异补骨脂素可使细胞内胆汁酸浓度明显升高。异补骨脂素在25μmol·L-1时就可使MRP2、MRP3、CYP7A1明显降低,当浓度增大到100μmol·L-1时,OATP2、OSTα、CYP27A1、FXR、PXR也明显升高,但BSEP、NTCP差异无显着性。结论异补骨脂素可引起Hep G2细胞内胆汁酸升高和细胞毒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RP2、MRP3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5年08期)
毕亚男,李震,卢国彦,史红,周昆[7](2015)在《补骨脂水提物对小鼠的肝毒性及胆汁酸转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补骨脂水提物对小鼠的肝毒性及对胆汁酸转运体的影响。方法补骨脂水提物连续ig给药4周,禁食不禁水12 h,麻醉动物后取血检测血清生化,剖取肝脏称质量并进行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肝脏匀浆后ELISA法检测胆盐输出泵(BSEP)和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NTCP)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补骨脂水提物以大剂量ig给药,连续给药2周80 g生药/kg组小鼠体质量显着降低,给药3周3个剂量组小鼠体质量均显着降低。给药期间,80 g生药/kg组小鼠死亡10只,40 g生药/kg组小鼠死亡6只。给药4周结束补骨脂水提物80 g生药/kg和40 g生药/kg组小鼠肝系数显着大于对照组。补骨脂水提物80 g生药/kg组雄性小鼠ALT高于对照组,雌性小鼠ALP低于对照组,40 g生药/kg组雌雄小鼠ALP均低于对照组。补骨脂水提物可使小鼠肝脏出现肿胀变性。补骨脂水提物20 g生药/kg可导致肝脏BSEP和NTCP均显着降低。结论补骨脂水提物大剂量ig给药对小鼠肝毒性明显,并可影响胆汁酸转运体的表达。(本文来源于《药物评价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王涛,王佳颖,周植星,江振洲,李妍妍[8](2015)在《何首乌水提物大鼠连续灌胃给药28d肝毒性研究——胆汁淤积相关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何首乌水提物(AEPM)对大鼠肝脏中胆汁酸合成、代谢、转运相关分子影响,探讨何首乌肝毒性相关机制。方法:SD大鼠分别灌胃AEPM 60,30 g·kg-1,每天1次,连续28 d。28 d后解剖取肝脏,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脏MRP3,MRP2,BSEP,FXR,CYP7A1等分子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AEPM高剂量组雄性大鼠肝脏中MRP3和BSEP的m 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而AEPM高、低剂量组肝脏FXR的m 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AEPM高、低剂量组雌性大鼠肝脏MRP3,MRP2,BSEP,CYP7A1的m 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AEPM高、低剂量给药组雄性和雌性大鼠肝脏中MRP3,MRP2,BSEP,FXR,CYP7A1蛋白表达水平与m RNA变化基本一致,但均未达统计学显着差异。结论:AEPM大鼠灌胃给药28 d对肝脏胆汁酸合成、转运、排泄相关蛋白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影响,在m RNA表达水平既具有胆汁淤积分子特征,同时也可见促进胆汁酸排泄的分子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郑玲敏,陈航,周泽伟,王雨晶,王凯[9](2015)在《饲用胆汁酸添加剂的亚慢性毒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饲用胆汁酸按0、60、600、3 000 mg/kg添加于饲料中喂养Wistar大鼠90 d,每周称量大鼠体质量与饲料消耗,并在喂养45、90 d时剖检,分别进行血液细胞学、血液生化指标检测,计算主要脏器系数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大鼠饲喂低、中、高剂量胆汁酸后平均饲料消耗、体质量增重、脏器系数、血液细胞学指标、大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中剂量组血液生化指标除了喂养45 d时GLU、TG以及喂养90 d时TG稍低于对照组外,其他指标与对照无显着差异。饲用胆汁酸饲料添加剂在3 000 mg/kg添加量时,对大鼠喂养90 d未观察到明显的有害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何瑶[10](2015)在《六种鲤鱼科鱼类胆汁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南方地区,民间常有吞服鱼胆治病的习惯,认为鱼胆能"清热解毒"、"明目"、"止咳平喘"。可是吞服有毒的鱼胆,而且当鱼胆较大时,就会发生严重的中毒症状,甚至会危及生命。常见鲤科中可食用的我国养殖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的胆汁均具毒性。有关毒性的动物试验已有过定性报道,但对其毒性强度进行系列比较试验,迄今尚未见过报道。为此我除选用上述4种家鱼外,再加上常见的鲫、团头鲂(俗称扁鱼)共6种鲤科鱼类,做胆汁毒性强度的动物试验,(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5年01期)
毒性胆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石胆酸(LCA)胆汁淤积性小鼠模型与α-荼异硫氰酸酯(ANIT)胆汁淤积模型,系统评价其生化、病理、胆汁酸代谢转运调控机制等,探索其规律性并比较两模型间的差异,为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LCA对照组、LCA实验组、ANIT对照组、ANIT实验组。LCA实验组小鼠按照300 mg/kg/d予以LCA灌胃,2次/d,连续5天,第5次给药完毕12 h后处死。ANIT实验组小鼠按照75 mg/kg单剂量予ANIT灌胃,48 h后处死。分析和比较两种模型小鼠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变化、胆汁酸代谢转运调控规律。结果:两组模型小鼠生化指标终点一致,但生化指标上升过程及病理表现则不同,LCA主要是直接损伤肝细胞,ANIT是直接损伤胆管系统;两者在胆汁酸合成、转运、排泄基因表达程度等方面有差异,但调控模式都属于反馈性调控。结论:LCA与ANIT胆汁淤积模型都是研究肝内胆汁淤积的可靠模型,两个模型终点生化指标一致、对胆汁酸的代谢与转运的调控模式一致;但两者病理损伤机制不同,ANIT是首先损伤胆管系统,而LCA主要损伤肝细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毒性胆汁论文参考文献
[1].阮燕娇,林俊粒,盛亚丽,张家伟,杨威.通过监测胆汁酸稳态环境发现肝毒性在中药毒理研究中应用的新设想[C].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陈楚颖,代曼云,徐港铭,华慧英,刘爱明.两种胆汁淤积模型肝毒性及胆汁酸代谢调控模式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8
[3].邓阳,蔡骅琳,颜苗,张毕奎,李昕.LC-MS/MS法同时测定ICR小鼠肝脏中15种胆汁酸及其在雷公藤甲素肝毒性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
[4].卞兆连,陈琳,居林玲,苗琪,马雄.细胞毒性T细胞穿入现象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的表现及意义[J].交通医学.2016
[5].张陆勇.基于肝细胞极性扰动的药源性胆汁淤积型肝损伤早期毒性机制研究[C].第八届海峡两岸毒理学研讨会论文集.2015
[6].周昆,毕亚男,史红.异补骨脂素抑制MRP2、MRP3所致的HepG2细胞内胆汁酸蓄积和毒性[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5
[7].毕亚男,李震,卢国彦,史红,周昆.补骨脂水提物对小鼠的肝毒性及胆汁酸转运的影响[J].药物评价研究.2015
[8].王涛,王佳颖,周植星,江振洲,李妍妍.何首乌水提物大鼠连续灌胃给药28d肝毒性研究——胆汁淤积相关机制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5
[9].郑玲敏,陈航,周泽伟,王雨晶,王凯.饲用胆汁酸添加剂的亚慢性毒性试验[J].江苏农业科学.2015
[10].何瑶.六种鲤鱼科鱼类胆汁毒性[J].科技视界.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