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1994年我国开始了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改革,原有的收支分配格局被打破。在财政收入方面,中央财政收入所占比重由1993年的22%上升到2006年的52.8%,地方财政收入所占比重由78%相应下降到47.2 %,下降了30.8%,极大地强化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职能和宏观调控能力,对全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地方财政收入所占比重急剧下降的同时,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比重却上涨了3.6%,由1993年的71.7%上升到2006年的75.3%,地方政府承担着大量的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职能。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使地方政府陷入巨大的财政困境,因此探索地方政府融资方式和渠道就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地方公债作为一种规范的融资方式,在分税制较为完善的国家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地方公债具有筹资灵活,期限长,信用良好,筹资成本低等特点,已经成为各国地方政府的重要融资工具。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发行地方公债的基本条件,结合国情,借鉴外国经验,适时引入地方公债制度,赋予地方政府发债权,既能弥补地方财政缺口,又能促进地方公共财政建设。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外和国内对公债和地方公债的研究现状,总结美国和日本发行地方公债的经验教训,强调社会各方监管的重要作用。接着分析我国发行地方公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地方财政困难、地方政府融资方式不规范、中央财政压力较大等问题,这些决定了我国发行公债的必要性,而巨额的居民储蓄、逐步完善的债券市场、多年国债管理经验又为我国发行地方公债提供了可行性。我国正处在转轨时期,具体国情决定我国发行地方公债必须在借鉴其它国家经验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债制度,本文第四章提出我国地方公债制度的基本框架,具体分析地方公债的发行机制、流通机制、偿还机制和监督机制。最后结合巴罗的公债中性理论预测地方公债发行将会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何种影响。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引言1. 绪论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1.2 文献综述1.2.1 国外关于公债的理论1.2.2 关于地方公债的理论1.3 研究方法1.4 创新之处2、我国现阶段发行地方公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1 我国现阶段发行地方公债的必要性2.1.1 发行地方公债是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困境的重要渠道2.1.2 发行地方公债是规范地方政府多元化融资,防止出现债务危机的客观需要2.1.3 发行地方公债有利于缓解中央的财政压力2.1.4 发行地方公债是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内在要求2.2 我国发行地方公债的可行性2.2.1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市场存在着对地方公债的巨大需求2.2.2 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公债具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外部条件2.2.3 政府在债券发行和统筹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3.4 “准地方公债”已经出现,为地方公债的发行提供参考和借鉴3、美国、日本地方公债发行经验3.1 美国市政债券发行、运作经验3.1.1 美国市政债券的期限与种类3.1.2 美国市政债券的特点3.1.3 美国市政债券的发行主体和投资者3.1.4 美国证券市场的中介机构3.1.5 美国市政债券的风险防范3.2 日本的地方公债发行、运作经验3.2.1 发行背景及基本情况介绍3.2.2 发行方式、种类及资金来源和投向3.2.3 日本地方公债的管理3.3 对我国发行地方公债的启示3.3.1 应允许地方政府在一定范围内发行地方公债3.3.2 建立严格的地方公债管理制度3.3.3 应建立对地方公债的有效监管4、我国地方公债制度设计4.1 地方公债制度设计的总体思路4.1.1 指导思想4.1.2 发行原则4.2 地方公债的发行安排4.2.1 地方公债发行程序设计4.2.2 地方公债发行方式选择4.2.3 地方公债的种类和规模安排4.2.4 地方公债的期限和利率安排4.3 地方公债的流通4.3.1 地方公债流通市场的作用4.3.2 地方公债流通市场4.4 地方公债的清偿4.4.1 偿付方式4.4.2 公债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4.5 地方公债的风险防范机制5、地方公债发行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影响5.1 债务中性理论及其在中国的检验5.1.1 债务中性理论的基本含义5.1.2 债务中性理论在中国现阶段不成立的检验5.2 地方公债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5.2.1 地方公债的“挤出效应”5.2.2 地方公债的“挤入效应”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分税制论文; 地方公债论文; 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