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产夏玉米群体质量与个体生理功能研究

超高产夏玉米群体质量与个体生理功能研究

论文摘要

我国长期面临“人多地少和粮食单产水平较低”的双重压力,而(超)高产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根本途径。系统研究超高产夏玉米的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规律及群体质量与个体功能特性,将有助于我们对玉米高产潜力的理解,可为夏玉米大面积高产与突破技术途径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本研究以采用强化栽培措施连续3年产量超过18000 kg?hm-2夏玉米(其中2005年创造了产量19348 kg?hm-2的夏玉米高产纪录)产量形成为平台,对超高产栽培模式(SYCS)和传统栽培模式(CCS)的夏玉米进行比较分析,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超高产夏玉米的群体质量与个体光合、营养生理生态机制。本研究在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和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采用田间生理生态研究为主,室内生理生化分析为辅的方法,从群体和个体两个层面,系统研究了超高产夏玉米的群体质量与个体光合、营养生理生态机制。通过研究,明确了超高产夏玉米的群体质量与个体功能特征,建立了夏玉米超高产“群体结构与个体功能协同增益”理论模式与技术体系,构建了超高产玉米量化指标体系。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超高产夏玉米的群体质量特征以单位生长积温衡量的SYCS玉米产量显著高于CCS,表现为SYCS玉米比CCS具有更高的光合效率和光合产物转化能力。SYCS玉米干物质生产速率优势明显,生长速率峰值在时间上表现出“早发”的特点;最大相对生长速率、达到最大生长速率的生长量以及起始势均显著高于CCS,尤其是活跃生长时间比CCS多15 d以上。SYCS玉米粒叶比均达0.25 kg?m-2以上,在提高粒叶比前提下增加密度,“扩库强源”使单位叶面积负荷更多籽粒来实现产量突破。SYCS玉米的收获指数高达0.532-0.542,说明其源库关系在较高密度群体内具有较好的协调性,群体质量较高。在保证较高密度前提下,提高群体整齐度可较好协调个体产量潜力与群体高产的关系,通过提高群体整齐度改善群体质量是今后超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之一。2种模式玉米农艺性状中,穗粒数变异最大,其次是茎粗,说明密度增加对个体茎穗发育影响较大,这也是造成高产田和生产田产量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穗粒数的变异来源于穗行数和穗粒数的共同作用,对变异贡献较大的是行粒数。所以,在高密度群体中需要平衡碳氮代谢、减少籽粒败育,可提高行粒数的整齐度增加籽粒密度,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玉米需要更高肥料投入。SYCS玉米产量是CCS的2.5-3.5倍,而肥料投入为其3倍以上。SYCS形成100 kg子粒N∶P 2O5∶K2O=2.10∶1.79∶3.74,而CCS则为2.00∶1.57∶1.92,表明超SYCS玉米对钾、磷肥的相对需求比例明显变大,氮肥需求则降低。2、超高产夏玉米的个体生理功能特征以单位生长积温衡量的SYCS玉米个体生物量显著高于CCS。SYCS玉米子粒灌浆表现出启动慢,降低慢,速率相对平缓,活跃灌浆时间长的特点。与CCS相比,SYCS玉米子粒产量形成并不具备灌浆速率上的优势,峰值具有“时滞”效应且下降慢,而活跃生长期长达60 d以上(比CCS高14 d以上),终极生长量高。SYCS玉米子粒灌浆时间长是实现高产的关键,前期高的灌浆速率并不是高产的性状,而可能是植株后期衰老加速的预示。壮株延衰,延长灌浆时间促粒重是实现超高产的关键。SYCS玉米群体中个体光合性能改善主要是光合高值持续期长,不在于灌浆前期光合强度高低。在高密度条件下,玉米的光竞争策略不是提高光合速率而是扩大个体叶面积并维持较长时间以截获更多光能。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的显著正相关表明灌浆后期降低因肥水等非生物逆境造成的气孔限制有利于高产。于乳熟期和蜡熟期测定的光合日变化特性表明,SYCS玉米在粒重形成前期的光合与光能利用日变化单元并不高,其优势的凸显是在粒重形成后期,这表明光合强度与持续时间之间存在一种权衡关系,协调这二者乘积达到最佳范围是超高产栽培的重要内容。开花后叶片保持较高氮素含量,是延缓衰老,维持较高生理活性是实现超高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高密度条件下,玉米的光竞争策略是在扩大个体叶面积并维持较长时间的同时保持叶片较高的氮素含量以同化更多光能。开花后30 d是SYCS和CCS玉米叶片氮素含量减少的界点,这可作为超高产玉米花后氮肥运筹的依据。超高产玉米花粒期叶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花粒期植株叶片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以CAT和POD活性氧清除机制为主,SOD途径不存在优势;特别是开花后50 d,超高产玉米的膜质过氧化程度显著低于常规生产处理的玉米。超高产玉米较高的抗氧化酶保护系统活性主要得益于叶片含较高的可溶性蛋,酶本身的比活力并不高,功能性蛋白在花粒期降解缓慢是超高产玉米延缓衰老的主要策略。3、超高产夏玉米的“群体结构与个体功能协同增益”理论模式的建立建立了夏玉米超高产“群体结构与个体功能协同增益”理论模式。其理论核心是:作物生产群体结构空间尺度上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超补偿”机制与个体功能时间尺度上的生物学和生理学“超补偿”机制相协同,即通过株行距科学配置,增加群体密度以补偿个体的功能性减产,通过肥水合理运筹,延长个体的生理功能高值持续期以超补偿群体的结构性增产,二者协同“扩库强源”,实现超高产。在实践中采用“以目标产量定品种,以紧凑株型保障高密度,大小行对角错株种植提高整齐度以优化群体,强化开花后肥水运筹,改善个体光合功能,壮株延衰提高粒重”的技术路线。主要挖潜途径包括2个方面:(1)以增加密度为保障的“群体结构性挖潜”;(2)以提高整齐度和强化开花后肥水运筹为保障的“个体功能性挖潜”。4、超高产夏玉米量化指标体系的构建构建了产量15 000 kg?hm-2以上夏玉米基本量化指标体系。在3年系统研究基础上,我们认为目前夏玉米实现超高产比较可取的产量结构模式是:有效穗数78000穗?hm-2,每穗600粒,千粒重340 g,穗粒重200 g以上;在倒伏风险小种植强抗倒品种的地区为,有效穗数90000穗?hm-2,每穗540粒,千粒重320 g,穗粒重接近200 g。集成了产量15000 kg?hm-2的技术规程。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作物超高产育种与玉米高产
  • 1.2.2 作物产量形成理论
  • 1.2.3 高产玉米群体数量与质量
  • 1.2.4 高产玉米产量形成与光合性能
  • 1.2.5 玉米株型与光合
  • 1.2.6 叶片功能衰退过程中的光合与活性氧代谢
  • 1.2.7 氮、磷、钾素营养与玉米高产
  • 1.2.7.1 氮、磷、钾素吸收利用及其生理作用
  • 1.2.7.2 肥料配比与玉米高产关系研究
  • 1.3 研究思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样地描述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产量与群体质量指标测定
  • 2.3.2 个体功能指标及测定
  • 2.3.2.1 子粒灌浆过程的模拟
  • 2.3.2.2 叶片光合速率及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 2.3.2.3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2.3.2.4 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2.3.2.5 RuBP 羧化酶(RuBPCase)和PEP 羧化酶(PEPCase)活性的测定
  • 2.3.2.6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2.3.2.7 SOD、POD、CAT 活性和MDA 含量的测定
  • 2.3.3 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 2.3.3.1 样品预处理
  • 2.3.3.2 氮含量测定
  • 2.3.3.3 磷含量测定
  • 2.3.3.4 钾含量测定
  • 2.3.3.5 测定评价指标(以氮素为例)
  •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超高产夏玉米的产量
  • 3.1.1 产量及其构成
  • 3.1.2 2005 年中国夏玉米新高产记录基本信息
  • 3.2 超高产夏玉米的群体质量
  • 3.2.1 群体干物质生产动态
  • 3.2.2 叶面积指数
  • 3.2.3 整齐度
  • 3.2.4 粒叶比和收获指数
  • 3.3 超高产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籽粒生产
  • 3.3.1 超高产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 3.3.1.1 花粒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
  • 3.3.1.2 生育期内地上部干物质分配
  • 3.3.2 籽粒灌浆特性
  • 3.4 超高产夏玉米花粒期的光合特性
  • 3.4.1 花粒期个体叶面积变化
  • 3.4.2 花粒期不同叶位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化
  • 3.4.3 花粒期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 3.4.4 花粒期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 3.4.5 花粒期不同叶位叶片光合关键酶活性的变化
  • 3.5 超高产夏玉米乳熟期和蜡熟期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日变化特性
  • 2浓度、PAR 和叶片温度'>3.5.1 冠层不同层次的CO2浓度、PAR 和叶片温度
  • 3.5.2 净光合
  • 3.5.3 气孔导度
  • 2浓度'>3.5.4 胞间CO2浓度
  • 3.5.5 光系统II 的最大光化学效率
  • 3.5.6 光系统II 的实际光化学效率
  • 3.5.7 光系统II 的光化学猝灭
  • 3.5.8 光系统II 的非光化学猝灭
  • 3.6 超高产夏玉米不同叶位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质过氧化特性
  • 3.6.1 可溶性蛋白含量
  • 3.6.2 SOD 活性
  • 3.6.3 CAT 活性
  • 3.6.4 POD 活性
  • 3.6.5 MDA 含量
  • 3.6.6 叶片叶肉细胞的细胞器数目比较
  • 3.7 超高产夏玉米氮、磷、钾营养特性
  • 3.7.1 氮
  • 3.7.2 磷
  • 3.7.3 钾
  • 3.7.4 氮、磷、钾吸收与利用
  • 4 讨论
  • 4.1 关于高产纪录培创的科学价值
  • 4.2 基于产量形成理论的群体质量与个体生理功能分析
  • 4.2.1 群体质量与产量形成
  • 4.2.2 个体生理功能与产量形成
  • 4.3 超高产潜力挖掘途径及其理论模式探索
  • 4.4 超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探讨
  • 4.5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5 结论
  • 5.1 超高产夏玉米的群体质量特征
  • 5.2 超高产夏玉米的个体生理功能特征
  • 5.3 超高产夏玉米的“群体结构与个体功能协同增益”理论模式
  • 5.4 超高产夏玉米量化指标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超高产夏玉米群体质量与个体生理功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