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动趋式是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周小兵先生的难度划定标准,动趋式本身的语言难度较高,其中语义是动趋式习得的最大障碍。本文认为,动趋式的习得难度大固然与其本身的语言难度有关,但是“外部条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的编排、对外汉语教材的组织与呈现,教学方法等——也是影响习得效果的重要因素。首先,本文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对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留学生必须掌握的趋向补语“到”和“上”及其所在的动趋式进行了考察,得出趋向补语语义中的基本义——趋向意义构成动趋式认知基础的结论。其次,本文对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考察后发现,“上”类趋向动词的趋向意义基本被忽略,且从趋向意义引申出的结果意义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直接作为结果补语教授。这没有体现汉语语法特点、不符合语义分级的编排原则、认知规律。这是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动趋式习得过程中“外部条件”存在的不合理性。然后,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84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及具体的偏误分析,本文证明了上述外部条件的不合理性是造成该阶段学生动趋式习得情况不佳的因素之一。最后,本文结合本体研究成果、认知语义学、认知教学法等相关理论提出教学构想和教学方案,认为可以通过从趋向意义入手、构建动趋式的意向图示、从认知角度解释趋向意义和引申意义间的语义联系、动趋式结构中的语义制约、结构整体训练等手段进行该阶段动趋式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并以教学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本文提出的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动趋式的教学方案的可行性、有效性进行了检验。
论文目录
致谢内容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研究缘起1.2 动趋式教学应用型研究的回顾和分析1.2.1 基于动趋式偏误分析的研究1.2.2 基于动趋式习得顺序的研究1.3 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与批判1.3.1 语言难度因素的总结1.3.2 语言难度因素的类型和影响1.3.3 前人研究成果的不足与分析1.4 动趋式习得“外部条件”的研究意义1.5 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1.5.1 本文的研究目标1.5.2 本文的研究范围1.5.3 本文的研究方法2. 考察对象“V+到”、“V+上”的特点研究2.1 趋向动词的语法化与多义化2.1.1 历时角度的语法化2.1.2 共时角度的多义化2.1.3 认知语义学的语义发展原理2.2 “V+到+O”、“V+上+O”的结构关系研究2.2.1 “V+到+O”的语义和结构类型2.2.2 “V+上+O”的语义和结构类型2.3 本章小结3. 相关教学语法大纲、教材及课堂教学考察3.1 本体语法大纲补语系统中存在的分类问题3.2 教学语法大纲对趋向补语的处理3.2.1 教学大纲部分分述3.2.2 教学大纲部分小结3.3 初级汉语教材对趋向补语的处理3.3.1 教材部分分述3.3.2 教材部分小结3.4 趋向补语处理混乱的原因分析3.5 课堂教学情况调查3.6 外部条件的缺陷及其对习得造成的影响预测3.6.1 不符合教学语法语言点排序原则3.6.2 不符合认知规律3.6.3 忽略结果意义的趋向补语和结果补语的差异3.6.4 对习得情况的影响预测4. 习得情况调查4.1 本次调查的目的、被测者学习情况、范围考察范围及测试题型4.2 问卷的具体分析4.2.1 对“填写补语”题的分析4.2.2 对“填写述补结构”题的分析4.2.3 对问答题的分析4.3 本章小结5. 教学建议和教学实验5.1 动趋式语言难度因素教学上的解决途径构想5.1.1 动趋式的语言差异难度的解决途径5.1.2 动趋式的语言认知难度的解决途径5.1.3 动趋式的语言发展难度的解决途径5.2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V+到”、“V+上”的教学方案和验证5.2.1 “V+到”的教学方案5.2.2 “V+上”的教学方案5.2.3 制作和使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动词与趋向补语搭配表5.2.4 教学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验证5.3 本章小结6. 结语参考文献附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论文; 动趋式论文; 习得与教学论文;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动趋式的习得与教学研究 ——以“V+到”、“V+上”为例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