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研究利用Nipponbare/Kasalath衍生的Nipponbare为背景的Kasalath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Nipponbare/Kasalath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了光合功能性状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分析,并利用以Asominori为背景的IR24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中目标QTLs对应的置换系与背景亲本杂交构建次级F2分离群体进行了光合功能性状QTL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水稻剑叶光合性状的遗传剖析利用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IL)群体在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对其剑叶抽穗后7d的全氮含量(TNC)、净光合速率(NPR)和蒸腾速率(TR)进行QTL定位。结果检测到5个控制全氮含量的QTLs(qTNC-1、qTNC-3a、qTNC-3b、qTNC-9和qTNC-12),分布在第1、3、9、12这4条染色体上,其LOD值为2.67~19.07,贡献率为3.51~18.7%,其中qTNC-3a、qTNC-9、qTNC-12是新检测到的位点。在第6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控制净光合速率的QTL,LOD值为3.06,贡献率为4.73%,而控制蒸腾速率的1个QTLqTR-10,其LOD值为6.59,贡献率为7.45%。同时还发现这些QTIs存在上位性互作,进一步利用相应的以Nipponbare为背景的全基因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群体剖析单个QTL效应,结果显示控制全氮含量的qTNC-3a、qTNC-9和控制净光合速率的qNPR-6在不同环境下可以被重复检测到且效应稳定。2水稻剑叶全氮含量QTL的定位分析利用以Asominori为遗传背景的Asominori/IR24衍生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群体在2004年检测水稻光合性状QTLs时,发现1个置换系AIS54与背景亲本Asominori的剑叶全氮含量差异显著,在2005年得到了重复的结果,故推测其上IR24的置换片段携有能提高剑叶全氮含量的位点,并命名为qTNC-7,于2005年在南京利用该置换系与Asominori回交和自交,构建BC1F2群体。采用极值法及复合区间作图法,结合F2群体及极值个体的F3群体表型数据和分子数据,应用SSR引物,构建连锁图谱,将qTNC-7定位在标记RM3691和RM21690之间,二者遗传距离为6.3cM,该QTL靠近RM3691,且与之连锁。其LOD值为3.2,贡献率为4.0%,为微效QTL。此结果表明可能是由于在第7染色体上C39~R2394区间附近背景中隐藏有供体片段基因型,或者在C39~R2394区间之外可能存在潜在的间断(gap),二者都存在QTLs间互作,导致最终检测到的QTL效应微小;同时,环境对QTL定位的准确性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定位QTL的遗传效应。微效QTL不利于继续进行精细定位,然而本研究为对水稻剑叶全氮含量QTL的深入研究开创先例,并为以后该性状的主效QTL精细定位和MAS高光效育种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