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分析及其在我国银行业的应用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技术经济及管理
作者: 朱小宗
导师: 张宗益
关键词: 金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巴塞尔协议
文献来源: 重庆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体系是经济体系的核心,而银行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银行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已成为经济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银行依存于经济环境,要受到国家经济体制、国家经济政策、法律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的影响,面临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但最主要的风险还是信用风险。正是信用风险在银行经营和管理中极其重要性,巴塞尔委员会从1988 年到2004 年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银行包括信用风险内的风险计量、管理和控制的指导文件,国际性大型商业银行和研究机构也对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提出了新的理论和计量方法,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由于我国银行业的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在风险度量和管理方面还很薄弱,因而,研究和发展风险度量模型和方法对我国银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得到的创新点概括如下: 一、全面剖析了传统的和现代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比较研究。利用我国银行的大量信贷数据对信用风险度量的传统模型和现代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分析了在我国的适用性;并基于银行信贷数据得出我国企业信用等级迁移矩阵、死亡率表、各信用等级下的违约率和违约下的损失率及其分布等,这些相比国内主要是介绍国外理论和现代模型要前进了一步。研究认为传统模型在我国基本上不具有适用性;现代模型测算结果差异性很大,而且不能很好地测算单一信贷资产损失,大多数模型测算的组合贷款损失率大于我国银行贷款资本配置比例的实际值(8.24%),但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值(8%)小于实际值(8.24%);我国银行企业实际违约率大于巴塞尔委员会的推荐值。研究还得出,我国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级相比穆迪公司和标准普尔的信用评级具有连续性差、波动性大、迁移不平稳、违约率高的缺陷;对银行贷款的PD、LGD 进行分类统计应主要按信用等级来统计,在此基础上按行业性统计可以提高统计值的准确度;西方国家开发的模型往往直接或者间接地认为PD 和LGD 相互独立,但笔者样本统计表明两者存在强烈的正相关性。二、建立了度量信用风险的新模型,并与现有的模型进行范式和实证比较。笔者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表明,借款人偿债能力越低,越容易产生道德风险,也容易产生信用风险,两者产生的机理和临界条件是完全相同的,影响这种行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的产出效率,只要企业产出效率超过临界值,那么企业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创新之处
1.5 本章小结
2 信用风险与我国银行业的脆弱性
2.1 引言
2.2 金融风险的范式分析
2.2.1 金融风险的概念
2.2.2 金融风险的范畴
2.3 信用风险的范式分析
2.3.1 信用风险的概念
2.3.2 信用风险的外延
2.4 信用风险的危害分析
2.4.1 信用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危害
2.4.2 信用风险对微观经济的危害
2.5 信用风险与我国银行业的脆弱性
2.5.1 银行脆弱性的概念
2.5.2 我国银行业脆弱性现状分析
2.5.3 我国银行业脆弱性的传导机制研究
2.6 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技术的兴起
2.6.1 兴起的原因分析
2.6.2 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发展演变
2.7 本章小结
3 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比较与评价
3.1 引言
3.2 专家制度
3.2.1 专家制度的主要内容
3.2.2 专家制度的工作步骤
3.2.3 专家制度的主要缺陷
3.3 评分模型
3.3.1 判别模型
3.3.2 线性回归
3.3.3 Logit 模型
3.3.4 神经网络
3.3.5 实证比较
3.4 综合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比较与评价
4.1 引言
4.2 巴塞尔协议的演变和内容
4.2.1 巴塞尔协议的演变
4.2.2 新巴塞尔协议的内容
4.3 基础统计分析
4.3.1 信用等级迁移模式分析
4.3.2 银行贷款PD 和LGD 的统计分析
4.4 模型剖析与实证分析
4.4.1 信用监测模型
4.4.2 信用度量术
4.4.3 死亡模型
4.4.4 信用风险附加法
4.4.5 信贷组合观点
4.4.6 贷款分析系统
4.5 综合比较分析与评价
4.5.1 实证比较分析
4.5.2 范式比较分析及发展趋势
4.5.3 总体评价
4.6 本章小结
5 信用风险度量的建模研究
5.1 引言
5.2 道德风险的范式研究
5.3 道德风险的会计报表甑别
5.4 道德风险的经济学甑别
5.4.1 道德风险产生的临界条件
5.4.2 实证检验
5.4.3 信贷合同安排
5.4.4 道德风险与信用风险的关系
5.5 信用风险建模研究
5.5.1 建模推导过程
5.5.2 实证检验与比较分析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贷款损失的测定和经济资本的配置
6.3 贷款定价
6.3.1 传统定价法
6.3.2 RAROC 定价法
6.3.3 KMV 定价法
6.3.4 贷款定价新方法
6.4 企业信用评级新方法
6.5 企业授信新方法
6.6 信贷审批决策方法
6.6.1 单笔信贷审批决策
6.6.2 信贷组合决策分析
6.7 银行经营绩效的评估
6.8 本章小结
7 完善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策略和建议
7.1 引言
7.2 加强我国信用制度建设
7.3 按照巴塞尔新协议健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7.4 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
7.5 应用信用风险基础管理工具
7.6 加强信用文化建设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课题的主要结论
8.2 本课题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论文清单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发布时间: 2005-11-07
参考文献
- [1].欧盟银行业一体化的竞争与效率分析[D]. 殷伟.复旦大学2004
- [2].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D]. 李伟.华中科技大学2004
- [3].商业银行的厂商理论[D]. 何亮.暨南大学2005
- [4].主监控银行制研究[D]. 佘斌.华中科技大学2005
- [5].中国中小银行重组与发展研究[D]. 陈宁.西北大学2006
- [6].超越政府与自我超越[D]. 董玉华.西南财经大学2006
- [7].信用风险转移与商业银行表现[D]. 韩琳.上海交通大学2007
- [8].论银行的“伟力”源于信用[D]. 孟庆岩.吉林大学2007
- [9].中国社区型银行的制度分析[D]. 赵革.天津财经大学2008
标签:金融论文;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信用风险论文;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论文; 巴塞尔协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