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西藏林芝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森林经理
作者: 徐济德
导师: 郎奎建
关键词: 西藏林芝,景观异质性,景观评价,动态,规划
文献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采用西藏林芝地区上世纪90年代初和90年代末两个时期的TM遥感图像、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地形图等资料,借助于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首次详细地、系统地分析了西藏东南部林芝地区景观生态的结构现状、动态过程、主要控制因素和控制机制,并在论述景观动态模拟预测方法和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对林芝景观生态进行了规划研究。旨在为藏东南地区的景观生态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为该地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填补了西藏景观生态研究领域的空白,拓展和完善了高寒生态环境条件下景观研究的内容,为我国景观生态体系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基础数据。在此过程中,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和进展: 第一,对林芝地区景观进行了分类,并首次对该地区景观异质性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林芝景观生态划分为12种一级景观要素类型,斑块总数达17,335个,平均斑块规模为446hm~2,形成以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和管理景观三类生态空间格局。景观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森林景观为该地区的优势景观。总体上讲,自然景观保持着较好的原始状态,而半自然景观中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更新林地的破碎度、聚集度、均匀度最高,分维数指数接近于1,表明受干扰的程度最重、景观破碎强烈;其次为水域、农地、荒地、居民点及其它用地等管理景观,反映出林芝地区生态环境呈现退化的趋势。 第二,在森林景观生态研究中,首次建立了年龄结构、胸径结构和高度结构指标,并利用这些指标对森林景观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林芝地区森林景观内部结构分析表明,该地区是以针叶林景观占主导地位,并且以天然的成、过熟林为主;阔叶林占次要地位,并且以幼、中龄林为主。 第三,首次建立了林芝地区景观生态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价。文中运用模糊数学法和特尔菲法确定林芝地区景观生态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最后建立了林芝地区景观生态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应用这些指标对景观生态现状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根据综合指数的计算给出综合评价结果。结果表明:等级为优的景观面积占总面积的28.00%、良占69.91%、中占0.91%、差占1.18%,林芝地区景观生态现状总体上达到优良。它们具体情况是:有林地为优;灌木林、牧地、难利用地、农地和水域为良:采伐迹地和更新林地为中;疏林、火烧迹地和荒地为差。这表明该地区火干扰、森林采伐与毁林开荒以及全球气候变暖是景观生态变化的关键性驱动力,已威胁人类的生存。林芝地区景观比较脆弱,易受损坏,损坏后难以恢复,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第四,论述了导致林芝地区景观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及其影响。在1991—2000十年间,在以火干扰和人类活干预为主要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景观格局发展趋势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景观生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景观生态研究现状
1.2.2 国内景观生态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森林景观研究现状
1.3.1 国外森林景观研究现状
1.3.2 我国森林景观研究现状
1.3.3 我国森林景观结构研究领域存在的的问题
1.4 研究结果的生态学意义
1.5 本文研究主旨
2 林芝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气候
2.1.4 土壤
2.2 林芝植被
2.2.1 林芝植被区系特征
2.2.2 林芝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2.2.3 研究地区主要森林类型
3 林芝景观生态结构分析
3.1 景观类型与异质性
3.1.1 林芝景观要素组成结构
3.1.2 林芝景观空间格局和异质性
3.1.3 林芝景观分类系统
3.2 景观空间结构特征
3.2.1 景观要素斑块规模
3.2.2 景观要素斑块形状
3.3 景观破碎化分析
3.3.1 景观破碎化指数
3.3.2 破碎化分析
3.4 森林景观内部结构分析
3.4.1 指标构造
3.4.2 森林景观内部结构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6 小结
4 林芝景观生态评价
4.1 景观生态类型图
4.1.1 遥感信息源的选择
4.1.2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4.1.3 景观生态类型图
4.2 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等级划分、赋值标准
4.2.1 评价方法
4.2.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权重确定
4.2.3 赋值标准
4.3 评价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5 林芝景观动态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数据资料
5.1.2 GIS支持下的图形叠加
5.1.3 信息存取管理与分析
5.2 斑块结构动态分析
5.2.1 景观斑块数目、面积及比例分析
5.2.2 景观要素斑块规模的变化
5.2.3 景观斑块形状动态分析
5.3 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分析
5.3.1 景观斑块密度动态分析
5.3.2 景观丰富度动态分析
5.3.3 景观多样性、均匀度动态分析
5.3.4 景观空间距离动态分析
5.3.5 景观生境破碎化动态分析
5.3.6 景观动态变化驱动力分析
5.4 景观动态模拟和建立
5.4.1 马尔柯夫模型
5.4.2 景观格局预测
5.4.3 模型模拟效果分析与评价
5.5 小结
6 林芝景观生态规划
6.1 林芝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6.1.1 资料与方法
6.1.2 景观规划
6.1.3 景观系统要素的因素分析
6.1.4 景观生态规划方案
6.2 林芝景观生态功能分区
6.2.1 景观生态保护的“核心区”确定
6.2.2 景观功能分区
6.2.3 生态廊道构建
6.2.4 关键地段识别
6.2.5 景观管理建议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与本文的创新点
7.1.1 结论
7.1.2 创新点
7.2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0-21
参考文献
- [1].森林景观恢复研究[D]. 张晓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
- [2].浙江临安市森林景观生态环境评价研究[D]. 李明阳.南京林业大学2000
- [3].长白山森林景观边界的定量判定及其动态变化[D]. 常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1
- [4].东北过伐林区森林景观生态采伐规划理论与技术研究[D]. 舒清态.北京林业大学2006
- [5].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森林景观生态健康研究[D]. 谢春华.北京林业大学2005
- [6].基于自然度的森林景观时空分异研究[D]. 喻庆国.北京林业大学2007
- [7].基于RS和GIS松潘地区天然林景观动态过程与分类研究[D]. 龚文峰.东北林业大学2007
- [8].漓江风景区森林景观格局分析[D]. 粟维斌.北京林业大学2008
- [9].长白山林区林场级尺度景观格局演化与模拟[D]. 张玉娟.东北林业大学2016
- [10].基于公众响应评价的森林色彩特征及其影响研究[D]. 张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相关论文
- [1].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区域景观生态评价研究[D]. 祝伟民.南京农业大学2008
- [2].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动态及其环境分析[D]. 何东进.东北林业大学2004
- [3].崂山风景区森林景观动态变化及其生态效益评价[D]. 耿叙武.东北林业大学2004
- [4].北京市郊区可持续景观生态规划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研究——以昌平区为例[D]. 张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4
- [5].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D]. 田国行.中国农业大学2005
- [6].景观尺度上的区域生态安全研究[D]. 张艳芳.陕西师范大学2005
- [7].浙江临安市森林景观生态环境评价研究[D]. 李明阳.南京林业大学2000
- [8].西藏林芝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区划与评价研究[D]. 方怀龙.北京林业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