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浮生六记》为清代嘉庆年间苏州文士沈复所著,是我国少有的一部以抒情散文笔法写就的回忆录,亦是作者的一部自传。该书一经推出便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最早的英译本是1936年林语堂的汉英对照本,1960年英国人舍利·布莱克重译了该作品,后来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浮生六记》。八十年代美国人白伦和他的中国妻子江素惠在林译本的基础上重新翻译了该作品并由企鹅出版社出版。现在白伦和江素惠夫妇的英译本将由江苏南京译林出版社作为“大中华文库”之一在国内出版。自从林语堂的英译本出现后,许多翻译研究者对该译本及其它英译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是近年来《浮生六记》英译本研究的亮点,一般研究者大多从传统翻译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翻译理论如:目的论、阐释学理论、解构主义理论、操纵学派和多元文化理论对以上三个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展开了探讨,肯定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不足之处是由于这些理论本身存在的不足,它们的研究范式往往割裂了主体—客体的关系或者将主客体二元对立起来,单一的突出主体对客体的征服和控制,使的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容易陷入“译者中心论”的困境。随着西方哲学和文论由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转向,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突破了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在主体间性的视角下,翻译活动是一个涉及多个主体(主要是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借助客体(语言)进行的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呈现了“作者—作品—译者”,“译者—译文—读者”的模式。虽然译者是直接参与翻译活动的主体,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是无限度的,他的主体性的发挥必然受到其他两个主体的影响,译者只有在充分尊重原作者和读者的前提下,发挥其主体性,才能较好的将原作转化为译文。本文在翻译主体间性理论的指导下从三大方面着重分析和研究了林语堂译本和白伦和江素惠合译本的《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文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原文作者和译者的间性,这是翻译活动的第一阶段,以原作为客体。本部分研究涉及:1.译者对原作的选择(译者个人审美能力、个性和气质、艺术追求);2.译者对原作者的理解(译者是否能够打破时空障碍,设身处地了解原作者的生活时代及其思想、价值观念、生活环境等,以原作为中介,通过与原作者的沟通,努力消除时空差异);3.译者的语言和文化视角(译者能否有效的理解原作和原作者,需要较强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译者和读者的间性,以译文为客体,笔者将探讨译者和读者的对话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本部分研究涉及:1.译者对读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水平的了解;2.译者对读者对译文接受情况的预期;3.译者特殊的经历对译本产生的影响,该影响是否被读者认可。第三,译者协调作者和读者的过程,也是译本产生的过程。笔者将对语料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进行分类(语言层面的分类包括语言风格、句法特点和修辞手段,现收集语料75条,实际使用语料21条;文化层面的分类包括习语、典故和文化特定词,现收集语料为88条,实际使用语料29条),通过比较两译本译者在处理语言和文化层面上时,翻译技巧和策略的差异,从而探讨两译本译者主体性发挥程度的差异。旨在能够更好的了解翻译过程和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文化间性理论研究综述[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02)
- [2].叙事医学五特征[J]. 叙事医学 2019(05)
- [3].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话语体系现状与对策[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9(06)
- [4].以主体间性为视角的交叉研究述评[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02)
- [5].混合式教学:主体间性的实现路径[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03)
- [6].主体间性与公民主体间性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06)
- [7].新媒体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二重力”及其路径选择[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20(09)
- [8].文化间性产生的哲学前提研究[J]. 安顺学院学报 2020(05)
- [9].略论跨文化研究中的文化间性思维[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20)
- [10].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间性及其“大数据”技术依托[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 [11].儿童生命间性:基于依赖性解释的生命教育考察[J]. 当代教育科学 2019(11)
- [12].主体间性视域下政治课的得与失[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8(25)
- [13].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间性研究[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 [14].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评析[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7(01)
- [15].从主体间性原则看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 2017(04)
- [16].超越主体间性:道家哲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J]. 西部素质教育 2017(15)
- [17].关于主体间性的社区数字化建设有效途径分析[J]. 商 2015(41)
- [18].论翻译伦理与间性理论之间的关系[J]. 海外英语 2015(20)
- [19].数字艺术诸“间性”特征初探[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6(02)
- [20].从实体到间性:一种形而上学思维的范式转换[J]. 哲学研究 2013(03)
- [21].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微[J]. 教学与管理 2015(09)
- [22].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主体间性探微[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23].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 教育导刊 2015(05)
- [24].话语分析与主体间性[J]. 外语学刊 2015(03)
- [25].贵州黑山羊无角群体间性不育观察与处理[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5(16)
- [26].间性[J]. 大观 2020(08)
- [27].间性论[J]. 东方丛刊 2019(02)
- [28].发挥师生主体间性,提升历史学科思维[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0(16)
- [29].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生成初探[J]. 江西教育 2016(30)
- [30].论后现代“主体间性观”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 文教资料 2017(15)
标签:浮生六记论文; 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论文; 翻译主体间性论文; 译者主体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