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物流位置服务系统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郭亚迪[1](2021)在《铁路物流中心功能区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国家物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铁路物流中心的建设与发展维持着整个社会物流的良性运作,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物流产业的兴盛,传统铁路物流中心的物流服务功能以及作业流程已不能满足个性化以及多样化的物流市场需求,因此如何合理布局铁路物流中心各功能区使其适应现代物流市场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现代物流影响下铁路物流中心服务需求分析以及功能区划分两个角度展开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从铁路物流中心以及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着手,研究了现代物流对铁路物流中心的服务功能以及货物运输作业流程的影响,提出了从需求方角度出发,铁路物流中心应拓展增值物流服务功能,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并简化作业流程,以进一步提高客户服务水平。(2)明确铁路物流中心的功能定位,划分服务功能区,设计分货类的作业流程,在此基础上设计分货类的作业流线,为功能区规模的确定以及功能区布局奠定基础。(3)阐明了铁路物流中心货运量预测的基本步骤,在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最优子集法,根据灰色预测结果选取最优的数列输入个数,然后利用马尔科夫链对经最优子集法优化后的灰色模型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值进行状态划分,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4)利用时空消耗法以及比例估算法确定了各功能区规模,并通过分析传统SLP方法的不足,细化了功能区布局间的影响因素,同时考虑了周边既有设施以及内部道路交通因素,提出了基于割树的铁路物流中心功能区布局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运输费用成本与各功能区间的密切关系,并引入了单元形状、相对位置以及功能区长宽比例等约束条件,然后给出了各种不规则边界的铁路物流中心功能区布局方法,最后,针对该模型对遗传算法编码、选择、交叉、变异等操作做出了改进。本文以大同市晋北铁路物流中心为例,通过分析其区位条件、经济产业结构与物流市场的发展现状,确定了晋北铁路物流中心的功能定位,同时利用本文提出的理论与方法,预测了不同货物品类的货运量,确定了功能区的规模,并进行了功能区布局优化。该案例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功能区布局方法体系的可行性。
唐力[2](2019)在《客户价值驱动的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方案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铁路在综合交通中骨干地位的不断凸显、铁路自身经营压力的不断增加以及客户物流需求的多样化转变,铁路物流亟需发展创新,发展铁路物流总包势在必行。针对当前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方案设计方法不科学、铁路物流总包客户满意度低等问题,本文引入客户价值理论,提出了客户价值驱动的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方案设计方法,实现了客户价值驱动的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方案设计,既在理论上深化既有研究成果,又在实践中指导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方案设计。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提出了客户价值驱动的铁路物流总包客户需求识别方法。将铁路物流总包客户需求划分为4种基本类型,分别是需求信息已知的链条式需求类型、需求信息未知的链条式需求类型、需求信息已知的网络化需求类型和需求信息未知的网络化需求类型。借鉴客户价值理论构建客户需求层次模型对铁路物流总包客户需求进行描述,提出了基于区间二元语义TOPSIS的铁路物流总包客户需求属性重要度识别方法,解决了客户需求描述不准确的问题。(2)提出了客户价值驱动的铁路物流总包客户需求传递机理。针对客户需求传递不准确问题,借鉴公理化设计理论(Axiomatic Design Theory)中域的概念和QFD需求传递方法,提出了客户需求域-服务功能域-服务方案域的客户需求传递机理,利用客户价值层次模型对客户需求域建模,利用功能黑箱法对服务功能域建模,利用服务蓝图法对服务方案域建模,利用QFD方法对客户需求映射过程建模,实现了客户需求在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方案设计过程中的准确传递。(3)提出了基于K短路的铁路物流总包服务网络流量分配方法。将铁路物流总包服务网络流量分配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根据仓储策略确定铁路到站物流需求量,第二步是铁路物流总包货流K短路生成,利用改进A Star算法实现铁路物流总包货流K短路的快速生成,第三步是服务网络流量分配,以服务网络广义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网络流量分配模型,并利用微进化算法进行模型求解,最后利用算例进行方法验证,从战略层面实现了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方案路径选择和流量分配。(4)提出了基于模块组合的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方案资源配置优化方法。在铁路物流总包服务网络流量分配的基础上,引入模块化设计理念,首先根据不同铁路物流资源的组合设计了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模块资源库,然后以服务成本最小、服务时间最小和服务质量最大为目标建立数学模型,针对传统NSGA-Ⅱ算法收敛速度慢、结果分布不均等问题,提出了改进的NSGA-Ⅱ算法,引入了支配强度代替原有的拥挤度计算方式,提出了自适应精英选择策略改进原有选择策略,最后利用算例进行模型和算法的验证,从运营层面实现了铁路物流资源合理配置。(5)案例分析。以达能集团华西区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方案设计为例进行客户价值驱动的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方案设计方法验证,结果证明了该理论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张向南[3](2016)在《基于LBS的物流车辆服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卫星定位导航技术进步和硬件性能的提升,位置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就是其中之一。一方面由于物流车辆急剧增加以及物流车辆流动性大,造成无法对数量众多的物流车辆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另一方面物流信息化日益普及,传统方式下货源信息被物流中介垄断,阻碍了货主和车主之间双向选择的机会,变相增加了物流运输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为解决物流车辆管理和物流信息交互的问题,针对物流车辆管理现状和物流信息交互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采用LBS模式、北斗导航系统以及Web开发相关技术实现物流车辆管理和货源信息服务的原理和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研究结论如下:一、物流车辆管理方面:以物流车辆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物流车辆监控平台的设计需求基础上,选用车载北斗导航终端作为数据获取工具,融合PHP、AJAX、MINA框架等Web开发技术研发了物流车辆监控平台,实现了物流车辆轨迹回放、实时监控、超速、越界报警等功能。二、物流信息交互方面:基于LBS模式,借助安卓智能移动终端,设计并实现了货源信息主动获取子系统,运用定位技术实现了用户当前位置的获取,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将位置信息发送至服务端的时空数据库,服务端的时空数据库中实现货源信息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聚合存储,接收到用户请求时,调用基于实时货源信息的动态规划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借助百度API将处理后的结果进行可视化,从而主动向用户提供周边货源信息、最优收货路径规划等服务。初步应用表明,基于LBS的物流车辆服务系统具有及时准确、经济便捷等特点,既能够为物流公司提供实时的车辆监管服务,又能够及时地向个人车主提供货源信息。推动了北斗导航系统、移动互联网技术与物流行业的融合,也将会进一步推进物流信息化的发展。
卞皓宇[4](2016)在《基于LBS的物流租车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电子商务平台的快速兴起,为消费者提供了基于互联网环境的产品销售与服务模式,也使得送货上门等业务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服务,带动了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并成为互联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为提升物流管理水平,业界也对基于PC环境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了研究。但现有系统大多面向专用物流公司,并采用基于配送的服务模式提供送货服务,相应的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通常由特定的物流公司或快递公司负责实施,并只能在企业内部应用,缺乏通用性。与此同时,现有物流配送系统所采用的“取件-运送-派件-用户签收”配送方式效率低、成本高、给快递员和客户带来极大不便。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也开始向移动互联网领域转移,并使得构建面向移动环境的物流App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物流App为物流企业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构建面向消费者的个性化物流服务提供了机遇。与现有面向物流及快递企业的物流货运系统不同,本文对面向同城物流的私人货运服务平台支撑技术开展了研究。论文工作的主要关注点是如何通过构建基于移动环境的便捷化货运服务平台,通过聚集空闲货运资源能力,为个人客户的货运需求提供实时送货服务,在提高货运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提升货运服务效率与质量。针对上述问题,论文在分析同城私人货运服务模式的基础上,给出了同城物流货运需求及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LBS (Location-based Service)的同城物流租车服务系统架构,并进一步在Android手机开发平台环境下实现了相应的移动App应用。论文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总结国内外现有物流货运服务软件系统不足的基础上,分析了面向个人服务的同城物流货运需求,并提出了基于LBS的物流租车服务系统的系统架构。2)以优化物流货运成本为目标,对基于客户订单的实时路线规划机制开展了研究,设计了一种LBS的动态货运调度算法,缩短了货运时间提高了运货效率。3)以系统功能设计为基础,基于Android手机开发平台实现了同城物流货运客户端App及司机App,在服务器端实现了基于Web的系统管理工具,为系统运维提供了平台支撑。
李春晓[5](2015)在《面向城市物流配送领域的位置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物流不仅利用了先进的物流资源组织方式,还有一流的管理技术,因此已被认为是物流配送企业在降低物流资源的消耗,提高物流生产劳动效率之外的重要的“第三利润泉源”,现代物流采用供应链一体化的运作方式,一流的一系列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物流管理办法,使得物流流通费用降低、物流资金流通时间缩短、企业监控能力加强、客户的满意度指数提高和企业利润增加。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重要部分之一,无疑是对物流配送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目前,物流配送在车辆的实时定位与跟踪,以及遇到突发事件时所需的即时服务,车辆的动态调度和线路的动态规划等方面比较薄弱。本文主要针对这些薄弱环节,运用LBS技术实时定位和跟踪货运中的车辆,监控货运中车辆的运输状态,提供货运车辆所需的基于位置的服务。并在LBS的基础上制定最优的,配送时间最短的货运线路。同时给物流配送调度决策者做出精准的决策提供信息依据,论文主要完成以下几部分工作。(1)分析并研究了面向城市物流配送领域的位置服务系统的背景、拓扑结构。明确了本系统的研发目标;详细的分析并描述了本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性和非功能的需求。并以流程图说明了本系统的业务流程,确定了系统研发内容。(2)根据系统提出的需求:针对目前城市物流配送系统在车辆的动态线路规划模型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本论文引入了基于分布均匀度的自适应蚁群算法的动态线路规划模型,分析了在位置服务的基础上利用GPS定位技术、GPRS通信技术、百度地图技术和基于Web Service的异构数据源的通信技术等获得于基于分布均匀度的自适应蚁群算法的优化参数,然后是该算法模型在本系统中的优化执行流程描述,并通过实验证明该算法在本系统中应用的有效性。(3)利用分层和模块化的建模思想,对本系统层次体系架构、模块体系架构、系统交互方式、通信方式、系统功能和主要业务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设计;最后设计了本系统的数据库结构。(4)详细的论述了系统开发所需要的开发技术,并以车辆动态线路规划为例,用程序时序图论述了车辆动态线路规划执行流程,详细的论述了业务的开发过程,并对本系统进行了功能和性能测试。
刘倩倩[6](2014)在《面向特殊物品物流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面向特殊物品物流监控系统是指面向危险物品,冷藏药品和食物以及珍贵文物等三类物品的系统,这些特殊物品在大的层面上面临着共同的物流难点和技术瓶颈,那就是这些物品的物流链比较脆弱,稍有闪失后果会不堪设想,不论是文物的丢失还是危险品的泄露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物流监控系统以其信息化和自动化的特性不断为物流行业服务,面向特殊物品的监控系统研究,由于其特殊的属性,需要更严格的运输与储存要求、更精密的监控技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完成面向特殊物品物流监控系统模型的整体架构设计和实验验证。整体架构包括三个部分(1)移动定位终端,带有微型处理器。用于绑定物品,接收定位信号和实现定位系统软件程序。(2)移动通信网络,这里采用电信CDMA2000 3G移动通讯网络进行数据的通信交互。(3)监控中心系统,利用java工程下的socket Mian信息传输架构程序包,对多个移动终端进行远程并行数据传输,达到并行监控的目的,设计并完成监控信息数据库的开发。2、设计改进基站定位技术,在TOA/TDOA技术中,利用标校点理论补偿TDOA值的非视距误差,用改进chan算法解算双曲线方程组,提高定位精度。由于GPS卫星信号传输的不稳定和在城市复杂地形以及仓库中无法完全覆盖的情况,鉴于地面基站网络搭建的灵活性和在覆盖范围内信号接收的稳定性,该定位方法可作为GPS全球定位系统的补充定位方法。3、设计和完成采集器的程序流程和功能实现。包括采集器的操作流程和软件程序流程,分径算法的设计和实现。该采集器具备完善的程序流程和准确的信息处理能力,利用采集器得到的标校点信息是实现基站定位的重要参数指标。
周杨[7](2013)在《物联网环境下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联网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互联的物联网是世界各国新一轮高科技竞争的制高点。随着信息化发展,须加快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以其快速化的反应、集成化的功能、系列化的服务、规范化的作业、系统化的目标、现代化的手段、网络化的组织、市场化的经营和电子化的信息,逐步成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生力量。现代物流协同管理问题是信息化技术发展和物流服务多样化过程中一个新兴的物流管理问题。本文选题来自于中国工程院“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重大咨询项目和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第三方物流协同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针对项目示范物流企业,研究该企业在物联网环境下面临的多维度协同管理问题。通过研究分析,解决了物流企业多维度协同管理问题,增强物流系统协同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项目的顺利验收也为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奠定了有利基础。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有利于完善物流管理理论中关于多维度协同管理研究的不足,有利于实现物流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和协调管理,有利于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和实现物流企业全面信息化,有利于提高物流企业协同运作效率和实现企业整体最优。本文针对物联网环境下现代物流企业面临的战略管理协同问题、配送管理协同问题、服务质量管理协同问题和仓储管理协同问题,提出了现代物流多维度协同分类:技术协同、信息协同、服务协同和管理协同四个维度。研究了物流多维协同规律,提出了循环式物流协同管理机制和服务质量评估标准体系,有效地弥补了物流企业协同管理机制不完善;建立和求解现代物流系统序参量方程,得出信息协同为影响系统协同性的序参量,通过调整序参量,可以有效地控制系统平衡性,有效解决了物流系统协同性关键因素不确定性问题针对感知、网络、应用和管理四个层次上存在的技术、信息、服务和管理协同协中存在的典型问题,通过建立算法和模型,解决了物联网技术在物流协同管理中的合理应用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成果如下所述。(1)针对物流企业面临多维协同管理问题,提出现代物流多维度协同分类。构建了现代物流系统多维度协同序参量方程,通过精确消去法求解方程得出信息协同是物流系统的序参量,实现了准确利用序参量控制物流系统涨落和平衡性。(2)提出了合作博弈下的现代物流物联网网络层多主体协同模式,针对物流企业配送管理协同问题,构建了基于VRP的实时路况信息协同仿真模型,通过模拟仿真和数值试验验证了信息协同对物流系统效率有明显提高。(3)针对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管理协同问题,运用隶属度和重要度分析,构建了基于改进的LSQ量表和Servqual量表的物流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有效评估了物流服务质量。(4)提出了基于进入权的激励式内部管理协同模型。针对物流仓储管理协同问题,利用斑德分解法设计动态物流调度管理算法,通过数值试验验证了算法有效性。本文从物联网环境下多维度协同为切入点,研究了技术协同、信息协同、服务协同和管理协同在物流领域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文章通过理论分析、仿真与实证研究,归纳和总结出了现代物流企业健康发展、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理论方法,为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朱俊涛,张颖[8](2012)在《基于北斗导航的现代物流综合运输服务系统》文中提出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成熟和完善,不仅标志着我国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同时也意味着基于北斗导航的物流信息化和社会化将成为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预示着我国的综合物流运输系统将逐步形成。本文提出了北斗物流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和应用平台,主要包括北斗智能位置监控服务系统、北斗货运公共服务系统、货运车辆工作管理分析系统和甩挂运输车辆智能调度系统等,为推动我国自主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在物流业的快速民用化提供基础。
逄锦荣[9](2012)在《基于服务模式创新的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自然资源的约束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促使社会经济逐步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模式转变。发展服务经济一方面表现为现代服务业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表现为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化的转变。在发展服务经济的过程产生了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如何进行服务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另一个是在服务经济时代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各行业之间的有效协同。很多学者对于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行了探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服务供给的共性问题、服务和协同之间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建立一般化服务的创新理论还缺乏充分认识。服务经济发展必然会导致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进而产生对协同的更大需求。而从协同需求的本质来看,对协同的需求实际上就是对满足协同的特殊服务的需求。因此,对于协同问题的解决可以用一种新型服务来满足。本论文的研究就是基于这一问题展开的。首先,针对当前服务创新和服务创新模式研究领域的缺陷,明确了服务模式作为服务供给机制这一概念,并运用技术和制度作为服务模式的组成要素,建立了服务模式创新的正向机制和逆向机制,提出了服务创新的一般化理论。这为服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随后,分析了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联动机制问题,并运用服务模式创新的逆向机制原理,构建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的服务模式创新的研究框架。根据物流服务交易的现实需求,通过技术融合与制度变迁,设计了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的技术体系架构,构建了基于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的协同联动机制,为解决我国当前物流服务市场发展存在的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问题以及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协同提供了可行方案。最后,构建了物流服务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分析了在物流服务同质的区域封闭市场、物流服务异质的区域封闭市场和基于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的物流市场的演进效率,仿真模拟的结果表明基于云服务平台的新型服务模式对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的有效协同联动,推动物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相比区域市场演进的稳定状态效率得以明显提高。这充分证明了服务模式创新模型的实践可行性、可靠性和高效性。本文按照研究流程分为六章,各章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问题提出的理论与实践背景,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提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献综述、论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设计及主要创新点。第二章服务模式创新的机理研究。本章内容首先界定了服务和服务模式概念,结合实例分析了服务发展的层次以及服务模式创新的本质,明确了服务模式创新的内涵;进而在服务模式创新动因分析基础上,界定了服务模式创新的组成要素,依据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分析了服务模式创新的机理过程,构建了服务模式创新的正向机制和逆向机制,建立了服务模式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分析框架。最后,在服务模式创新的实施策略中,辨析了服务产品化和产品服务化的概念,明确指出服务模式创新的本质就是建立服务产品化和产品服务化相互转化的机制,并基于价值链对服务模式创新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三章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服务模式创新研究。本章首先分析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的必要性,构建了协同层次的分析框架,对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的层次进行了界定;进而通过对利益相关方协同分析框架的研究及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构建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的利益相关方协同关系架构,分析了各相关方的需求及相应的解决方法。最后基于服务模式创新的逆向机制构建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的新型服务模式,即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并论述了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满足物流服务系统中各利益相关方需求的主要功能体系。第四章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服务模式技术实现方案研究。本章以智能感知和云服务为核心技术手段,在物流服务管理基本功能实现的基础上构建云服务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基于融合业务技术的第三方物流P云平台、基于分布式计算的第三方物流S云平台的体系架构和技术实现手段,并给出物流全程可视化技术体系和一体化智能终端的设计方案,为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服务模式的实现提供了完整的技术方案。第五章新型服务模式下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演进与效率研究。通过对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的现有市场环境和新型服务模式下的行为分析,构建两业协同联动的演进模型,分析比较在同质化和异质化条件下现有市场模式的演进效率和基于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模式的演进效率之间的优劣,从而验证了本论文提出的基于服务模式创新建立的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机制的高效性。第六章总结与展望。本论文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来自于对关键问题的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建立了服务模式创新的理论模型,为服务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本文从服务模式创新的视角,分析了服务模式创新的基本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基于技术进步驱动的服务模式创新的正向机制和基于现实需求驱动的服务模式创新的逆向机制,从根本上理清了服务创新与服务模式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应用思路,弥补了现有服务经济理论研究的缺陷和不足,完善了服务发展的理论体系。这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理论创新点。(2)运用服务模式创新理论模型分析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问题的过程和机理,构建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发展的服务模式创新模型。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发展需要双方都具备快速响应的能力水平。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物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两类企业在相互协同上都有缺陷和不足,在现代信息技术没有得到应用和推广的前提下,很难实现有效的协同,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本论文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构建了基于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的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机制,提升了物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的协同效率和效果,能够全面推动物流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并提升制造业市场反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这是本论文在理论应用方面的主要创新点。(3)构建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体系架构,实现服务模式创新成果。该平台作为新型服务模式的实践应用模型,需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物流运输技术、仓储技术和产品生产技术等多种技术的融合应用,重点是智能感知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融合应用。要构建一个全程可视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打造可信的物流服务,必须构建一个完善的平台架构,以满足不同市场参与者的需求。本论文的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体系架构全面整合了物流服务的全程业务,通过智能感知实现了物流服务全程可视化管理,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了物流业务的柔性管理,打造一个一站式服务管理平台,这在当前平台开发应用方面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吴映波[10](2012)在《现代服务业网络化集成服务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现代经济社会既是服务经济时代也是网络信息时代。现代服务业是服务经济时代的主要产业特征,而网络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和社会化则是网络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网络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服务提供与消费中的深入应用,既改变了传统服务的内涵,也创造了全新的客户服务体验和服务生产与运营管理方式。网络化集成服务系统是支撑网络化集成服务创新的重要技术手段,是网络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渗透与综合应用的结果,符合网络化信息时代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要求。论文针对网络化集成服务系统的关键技术与应用进行如下方面研究:①系统分析了网络化集成服务系统的内涵与特征,给出了其结构化概念模型;根据网络化集成服务系统的集成服务组织范围和所集成的服务资源规模,将其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并阐述了它们相互间的集成演变关系。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化集成服务系统特点,提出两种网络化集成服务系统体系结构模型:集中式体系结构模型和分布式体系结构模型。面向网络化集成服务系统的应用实现,分别讨论了网络化集成服务系统的集成过程模型和集成技术平台的参考模型;②在对网络化集成服务组织联盟合作关系的特点、驱动力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网络化集成服务组织联盟合作收益分配问题,分析归纳了网络化集成服务组织联盟实现公平合理的合作收益分配的原则,并提出了一种事前分配与事后分配相结合的混合收益分配机制。基于合作博弈理论,建立事前收益分配模型确定联盟成员的预期收益,然后通过事后收益分配,根据联盟成员在联盟合作中的实际投入、承担的风险和合作地位综合确定每个联盟成员事后收益分配。③针对网络化集成服务资源管理中的分布式异构服务资源的统一语义描述问题,基于OWL-S本体描述语言建立了网络化集成服务资源本体模型,为分布式异构服务资源的语义资源服务描述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概念模型。进而通过定义了资源服务语义描述模板,为资源服务语义描述提供了统一的信息描述规约。最后,面向网络化集成服务资源的检索与发现,给出了基于语义的网络化集成服务资源匹配总流程,以及实现基本匹配、I/O匹配、QoS匹配和综合匹配的匹配算法。④将网络化集成服务链优化问题建模为一个含约束条件的多目标规划问题,并针对现有服务链优化算法将多目标通过线性加权转换为单目标优化问题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实现网络化集成服务链整体绩效最优的多目标遗传算法。该算法可同时优化多个目标,且每次运行可以获得一组Pareto最优的网络化集成服务链构建方案,可为决策者提供更大的决策选择范围。通过实验验证表明,NISC-MOGA算法具有较好的性能和全局收敛性。⑤结合某内陆保税港区网络化集成服务系统的应用实践,讨论了其系统建设需求,给出了其实现的技术架构和应用功能框架,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二、现代物流位置服务系统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物流位置服务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物流中心功能区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物流需求预测研究综述 |
1.2.2 铁路物流中心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1.2.3 铁路物流中心及其他设施布局模型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2 铁路物流中心相关理论分析 |
2.1 现代物流概述 |
2.2 铁路物流中心概述 |
2.2.1 铁路物流中心概念 |
2.2.2 铁路物流中心类型 |
2.3 现代物流对铁路物流中心发展的影响 |
2.3.1 现代物流对铁路物流服务系统的影响 |
2.3.2 基于现代物流的铁路货物运输作业流程设计 |
2.4 功能区布局的目标以及原则 |
2.4.1 布局目标 |
2.4.2 布局原则 |
2.5 本章小结 |
3 铁路物流中心服务需求分析 |
3.1 功能定位 |
3.1.1 战略定位 |
3.1.2 市场定位 |
3.1.3 功能设计 |
3.2 铁路物流中心功能区划分 |
3.2.1 基本服务功能区 |
3.2.2 配套服务功能区 |
3.3 作业流线组织设计 |
3.4 铁路货运量预测 |
3.4.1 灰色预测法 |
3.4.2 最优子集 |
3.4.3 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相对残差修正 |
3.5 本章小结 |
4 铁路物流中心功能区布局 |
4.1 功能区面积确定 |
4.1.1 面积计算思路 |
4.1.2 运用设计规范计算 |
4.1.3 改进参数的时空消耗法 |
4.1.4 比例估算法 |
4.2 基于改进SLP方法的功能区布局 |
4.2.1 SLP方法的原理以及步骤 |
4.2.2 传统SLP方法在布局规划中的不足 |
4.2.3 对于SLP方法的改进 |
4.3 基于SLP与割树方法的功能区布局模型 |
4.3.1 问题假设 |
4.3.2 数学模型构建 |
4.3.3 考虑不规则边界的铁路物流中心功能区布局优化 |
4.4 求解方法研究 |
4.4.1 遗传算法描述 |
4.4.2 运算过程描述 |
4.5 本章小结 |
5 大同市晋北铁路物流中心功能区布局规划 |
5.1 项目背景介绍 |
5.1.1 区位分析 |
5.1.2 发展现状分析 |
5.2 晋北铁路物流中心服务需求分析 |
5.2.1 功能定位 |
5.2.2 物流量预测 |
5.2.3 功能区划分 |
5.2.4 分货类的作业流线分析 |
5.3 功能区布局规划研究 |
5.3.1 各功能区的面积测算 |
5.3.2 各功能区的运输量及单位距离运输成本确定 |
5.3.3 功能区相关性分析 |
5.3.4 功能区布局方案求解 |
5.3.5 功能区布局方案调整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客户价值驱动的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方案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客户价值研究综述 |
1.3.2 客户需求识别与传递研究综述 |
1.3.3 网络流量分配研究综述 |
1.3.4 物流服务设计研究综述 |
1.3.5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铁路物流总包分析理论基础 |
2.1 铁路物流总包概述 |
2.2 客户价值驱动的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方案设计理论 |
2.2.1 客户价值理论 |
2.2.2 客户需求传递理论 |
2.2.3 网络流量分配方法 |
2.2.4 模块化设计理论 |
2.3 客户价值驱动的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方案设计总体框架 |
2.4 小结 |
3 客户价值驱动的铁路物流总包客户需求识别方法研究 |
3.1 客户价值驱动的铁路物流总包客户需求特点 |
3.2 客户价值驱动的铁路物流总包客户需求类型 |
3.2.1 链条式客户需求类型 |
3.2.2 网络化客户需求类型 |
3.3 客户价值驱动的铁路物流总包客户需求层次模型 |
3.3.1 客户需求价值层次 |
3.3.2 客户需求目标层 |
3.3.3 客户需求结果层 |
3.3.4 客户需求属性层 |
3.3.5 客户需求表达 |
3.4 客户价值驱动的铁路物流总包客户需求属性重要度识别方法 |
3.4.1 区间二元语义相关定义 |
3.4.2 基于区间二元语义TOPSIS的客户需求重要度识别方法 |
3.5 算例分析 |
3.6 小结 |
4 客户价值驱动的铁路物流总包客户需求传递机理分析 |
4.1 传统服务方案设计方法的不足 |
4.2 公理化设计理论与QFD方法集成分析 |
4.3 客户价值驱动的铁路物流总包客户需求传递架构 |
4.4 客户价值驱动的铁路物流总包客户需求传递架构基本域构建 |
4.4.1 客户需求域建模 |
4.4.2 服务功能域建模 |
4.4.3 服务方案域建模 |
4.5 客户价值驱动的铁路物流总包客户需求传递架构映射关系构建 |
4.5.1 需求映射建模 |
4.5.2 功能映射建模 |
4.6 算例分析 |
4.7 小结 |
5 基于K短路的铁路物流总包服务网络流量分配方法研究 |
5.1 问题描述 |
5.2 铁路物流总包需求量确定 |
5.2.1 服务水平 |
5.2.2 随机市场需求下的铁路物流总包需求量确定 |
5.3 铁路物流总包货流K短路生成 |
5.3.1 铁路物流总包服务网络弧段权重确定 |
5.3.2 基于改进A Star算法的铁路物流总包货流K短路生成 |
5.4 铁路物流总包服务网络流量分配模型 |
5.4.1 条件假设及符号说明 |
5.4.2 模型建立 |
5.5 基于微进化算法的铁路物流总包服务网络流量分配模型求解方法 |
5.6 算例分析 |
5.7 小结 |
6 基于模块组合的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方案资源配置优化方法研究 |
6.1 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模块资源库设计 |
6.1.1 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模块化划分 |
6.1.2 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模块资源库建立 |
6.2 基于模块组合的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方案资源配置优化模型 |
6.2.1 问题描述 |
6.2.2 目标函数 |
6.2.3 约束条件 |
6.2.4 模型建立 |
6.3 基于改进NSGA-Ⅱ的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方案资源配置优化算法 |
6.4 算例分析 |
6.5 小结 |
7 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方案设计案例分析 |
7.1 基础条件 |
7.2 铁路物流总包客户需求识别与传递 |
7.3 铁路物流总包服务网络流量分配 |
7.4 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方案资源配置优化 |
7.5 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方案设计应用对策 |
7.6 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算例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方案属性值 |
附录 B 案例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方案属性值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LBS的物流车辆服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代物流业发展及技术应用 |
1.1.2 基于位置的服务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具体内容 |
1.3.1 主要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技术路线及相关技术 |
2.1 系统技术路线 |
2.2 系统相关技术 |
2.3 最优收货路线动态规划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物流车辆服务系统的构建 |
3.1 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3 系统功能设计 |
3.3.1 物流车辆监控平台功能设计 |
3.3.2 Android客户端功能设计 |
3.3.3 服务端功能设计 |
3.4 系统结构设计 |
3.4.1 应用层 |
3.4.2 逻辑层 |
3.4.3 数据层 |
3.5 核心功能设计 |
3.5.1 监控平台异步刷新 |
3.5.2 并发数据处理 |
3.5.3 智能移动终端数据采集与服务发布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4.1 北斗终端选型 |
4.2 平台实现与测试 |
4.3 货源信息主动获取子系统实现与测试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4)基于LBS的物流租车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项目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物流配送的国内外现状分析 |
1.2.2 LBS位置服务的国内外现状分析 |
1.2.3 车辆路线规划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工作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技术综述 |
2.1 REST API |
2.2 基于微服务的软件架构模式 |
2.3 Redis缓存技术 |
2.4 GeoHash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LBS的物流租车服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3.1 项目功能目标概述 |
3.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用户功能需求 |
3.2.2 货车司机功能需求 |
3.2.3 运维人员功能需求 |
3.2.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3.3 系统总体设计与模块设计 |
3.3.1 总体结构 |
3.3.2 系统模块结构设计 |
3.4 系统主要功能执行流程设计 |
3.4.1 用户客户端与系统交互功能设计 |
3.4.2 司机POI、GIS信息与路线规划模块设计 |
3.5 系统数据层结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LBS的物流租车服务系统的实现 |
4.1 用户客户端实现 |
4.1.1 信息管理模块 |
4.1.2 订单发布模块 |
4.1.3 订单物流查询显示模块的实现 |
4.2 司机客户端功能的实现 |
4.2.1 订单接收模块 |
4.2.2 路线规划模块 |
4.2.3 调度算法的具体实现 |
4.3 管理平台功能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面向城市物流配送领域的位置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课题背景 |
1.2.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1 现代物流配送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
1.3.2 位置服务LBS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
1.3.3 蚁群算法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
1.4 当前存在主要问题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各章节安排 |
第2章 面向城市物流配送领域的位置服务系统需求 |
2.1 系统需求概述 |
2.1.1 系统需求背景 |
2.1.2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
2.1.3 系统研发目的 |
2.2 系统功能性需求 |
2.2.1 客户需求 |
2.2.2 车载终端需求 |
2.2.3 监控中心需求 |
2.2.4 通信系统需求 |
2.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2.4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位置服务的物流车辆动态线路规划模型 |
3.1 物流车辆线路规划的问题描述 |
3.2 系统车辆线路规划模型 |
3.3 基于分布均匀度的自适应蚁群算法在本系统中的应用 |
3.3.1 基于位置服务的数据获取技术方式 |
3.3.2 基于分布均匀度的自适应蚁群算法在本系统中的应用 |
3.3.3 蚁群算法在系统应用中的实验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城市物流配送领域的位置服务系统设计 |
4.1 系统通信方式设计 |
4.2 系统分层体系结构设计 |
4.3 系统模块结构设计 |
4.4 用户和物流服务平台之间的交互设计 |
4.5 基于Web Service的系统信息交互框架 |
4.6 系统功能设计 |
4.6.1 系统总功能的设计 |
4.6.2 报警功能详细设计 |
4.6.3 历史轨迹播放功能的详细设计 |
4.7 系统主要功能执行详细流程设计 |
4.7.1 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交互流程 |
4.7.2 专业POI和GIS的获得与发布 |
4.7.3 信息的查询与推送服务 |
4.7.4 车辆导航信息查询流程 |
4.7.5 紧急救援流程 |
4.8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城市物流配送领域的位置服务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开发环境及架构 |
5.2 车辆动态线路规划的实现 |
5.3 系统应用层实现 |
5.4 系统测试 |
5.4.1 系统功能性测试 |
5.4.2 系统性能测 |
5.5 系统应用前景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面向特殊物品物流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物流监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面向特殊物品物流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1 面向危险品物流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2 面向冷链物流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3 面向文物等珍贵物品物流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
1.4 监控系统定位技术的发展现状 |
1.4.1 GPS全球定位系统 |
1.4.2 GSM定位服务系统 |
1.4.3 RFID定位技术 |
1.4.4 蓝牙定位、WIFI定位和Zigbee定位技术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面向特殊物品物流监控系统的技术方案 |
2.1 物流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功能分析 |
2.1.1 3G移动通信技术 |
2.1.2 GPS定位跟踪技术 |
2.1.3 C/S架构技术 |
2.1.4 物流监控系统的功能论述 |
2.2 面向特殊物品物流监控系统的研究方案 |
2.2.1 面向特殊对象物流监控系统的校园基站实验网环境 |
2.2.2 面向特殊物品物流监控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
2.2.3 精确定位系统的方案设计 |
2.2.4 采集器的模块设计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特殊物品监控系统基站定位方法的实现 |
3.1 移动终端的结构 |
3.2 基站定位算法的实现 |
3.2.1 Chan算法粗定位的实现 |
3.2.2 对Chan算法的改进 |
3.2.3 标校点补偿实现精确定位的具体方法 |
3.3 采集器的功能实现 |
3.3.1 采集器的界面和操作流程 |
3.3.2 采集器的软件流程 |
3.3.3 采集数据的分径解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监控系统的实现 |
4.1 监控中心平台的整体架构 |
4.2 监控中心并行框架及性能测试 |
4.3 监控中心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 |
4.3.1 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 |
4.3.2 数据库信息表构造的设计 |
4.3.3 数据库基本功能的开发和实现 |
4.4 面向特殊物品物流监控系统的功能展示 |
4.4.1 多终端并行实时监控功能展示 |
4.4.2 终端历史轨迹显示功能展示 |
4.4.3 区域终端运行情况展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物联网环境下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物联网的现代物流多维度协同需求分析 |
2.1 现代物流管理面临的多维度协同问题 |
2.1.1 物流战略管理协同问题 |
2.1.2 物流配送管理协同问题 |
2.1.3 物流服务质量管理协同问题 |
2.1.4 物流仓储管理协同问题 |
2.2 物联网环境下现代物流多维度协同分类 |
2.2.1 技术协同 |
2.2.2 信息协同 |
2.2.3 服务协同 |
2.2.4 管理协同 |
2.3 现代物流多维度协同序参量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
2.3.1 复杂系统序参量方程的建立方法 |
2.3.2 现代物流系统序参量方程的建立 |
2.3.3 现代物流系统序参量方程的求解 |
2.3.4 结果分析 |
第3章 基于感知层的现代物流技术协同研究 |
3.1 感知层物流技术协同问题的提出 |
3.1.1 感知层物流技术协同中存在的问题 |
3.1.2 物联网感知技术在我国物流领域的应用问题 |
3.2 感知层物流技术协同问题的分析 |
3.2.1 共性技术攻关促进技术协同 |
3.2.2 标准化体系建立加强技术协同 |
3.2.3 物流传感产业发展带动技术协同 |
3.3 感知层物流技术协同问题的解决方法 |
3.3.1 解决感知层物流技术协同问题的数学模型 |
3.3.2 利用聚类算法解决物流战略管理协同问题 |
3.4 仿真分析 |
第4章 基于网络层的现代物流信息协同研究 |
4.1 网络层物流信息协同问题的提出 |
4.1.1 网络层多主体共存协同问题 |
4.1.2 网络能力和基础设施协同的问题 |
4.2 网络层物流信息协同问题的分析 |
4.3 网络层物流信息协同问题的解决方法 |
4.3.1 解决网络层物流信息协同问题的数学模型 |
4.3.2 利用动态旅行商算法解决物流配送管理协同问题 |
4.4 仿真分析 |
第5章 基于应用层的现代物流服务协同研究 |
5.1 应用层物流服务协同问题的提出 |
5.1.1 传统服务模式中服务协同存在的问题 |
5.1.2 新服务模式对服务协同带来的新问题 |
5.2 应用层物流服务协同问题的分析 |
5.2.1 面向多应用的敏捷式服务协同模式 |
5.2.2 检验服务协同效率的服务质量评估体系 |
5.3 应用层物流服务协同问题的解决方法 |
5.3.1 解决应用层物流服务协同问题的数学模型 |
5.3.2 利用改进的 LSQ 量表和 Servqual 量表解决物流服务质量管理协同问题 |
5.4 仿真分析 |
5.4.1 基于改进的 LSQ 量表的物流服务质量评估实证分析 |
5.4.2 基于改进的 Servqual 量表的物流服务质量评估实证分析 |
5.4.3 结果分析及改进建议 |
第6章 基于管理层的现代物流管理协同研究 |
6.1 管理层物流管理协同问题的提出 |
6.1.1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物流管理协同带来的问题 |
6.1.2 物流商务模式的改变对物流管理协同带来的问题 |
6.2 管理层物流管理协同问题的分析 |
6.2.1 现代物流企业管理协同机制研究 |
6.2.2 现代物流企业管理协同模式研究 |
6.3 管理层物流管理协同问题的解决方法 |
6.3.1 解决管理层物流管理协同问题的数学模型 |
6.3.2 利用斑德分解法解决物流仓储管理协同问题 |
6.4 仿真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在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及荣誉 |
致谢 |
(9)基于服务模式创新的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服务创新研究 |
1.2.2 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
1.2.3 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
1.2.4 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研究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章节结构及内容安排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服务模式创新机理研究 |
2.1 服务概念及发展层次分析 |
2.1.1 服务概念 |
2.1.2 服务发展层次分析 |
2.1.3 服务发展层次的实例分析 |
2.2 服务模式相关概念及其分析 |
2.3 服务模式创新的动因分析 |
2.3.1 社会需求 |
2.3.2 竞争压力 |
2.3.3 利润追逐 |
2.3.4 战略需求 |
2.4 服务模式创新的要素 |
2.4.1 服务模式创新要素的界定 |
2.4.2 技术环境分析 |
2.4.3 制度环境分析 |
2.4.4 要素的作用机理 |
2.5 服务模式创新机制 |
2.5.1 服务模式创新的正向机制 |
2.5.2 服务模式创新的逆向机制 |
2.6 服务模式创新的实施策略 |
2.6.1 服务产品化 |
2.6.2 产品服务化 |
2.6.3 服务产品化与产品服务化的关系 |
2.6.4 基于价值链的服务模式创新策略分析 |
第三章 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
3.1 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的协同必要性分析 |
3.2 协同层次分析框架 |
3.2.1 协同需求的产生 |
3.2.2 协同条件 |
3.2.3 协同结构层次 |
3.2.4 协同目标 |
3.3 基于利益相关方的协同框架模型 |
3.3.1 利益相关方界定及相关理论 |
3.3.2 委托代理关系与协同关系 |
3.3.3 利益相关方的相关要素分析 |
3.3.4 利益相关方协同关系 |
3.4 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问题分析 |
3.5 物流服务系统的利益相关方需求分析 |
3.5.1 物流服务需求方 |
3.5.2 物流服务供给方 |
3.5.3 第三方监管部门 |
3.5.4 利益相关方协同关系分析 |
3.6 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服务模式创新过程与机理 |
3.6.1 协同联动服务模式创新目标 |
3.6.2 协同联动服务模式的技术环境 |
3.6.3 协同联动服务模式的制度环境 |
3.6.4 协同联动服务模式模型 |
3.7 小结 |
第四章 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服务模式技术实现方案研究 |
4.1 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总体架构 |
4.1.1 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的作用分析 |
4.1.2 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P云层功能概述 |
4.1.3 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S云层功能概述 |
4.2 基于融合业务技术的第三方物流P云平台设计 |
4.2.1 面向物流服务的融合业务P云平台的作用意义 |
4.2.2 P云平台的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分析 |
4.3 基于分布式计算技术的第三方物流S云平台设计 |
4.3.1 SaaS云平台特点分析 |
4.3.2 SaaS云平台体系架构 |
4.3.3 按需定制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技术 |
4.4 智能感知物流全程可视化技术体系研究 |
4.4.1 基于联合自动识别技术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物流服务的透明化统一视图 |
4.4.2 供应链全过程物流服务的可评价、可分析、可回溯体系研究 |
4.4.3 物联网环境下的全过程第三方物流数据模型和数据交换接口协议 |
4.5 基于一体化智能终端的物流移动计算技术研究 |
4.5.1 移动支付、防伪及追踪的一体化智能终端集成研究 |
4.5.2 基于移动计算技术的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研究 |
4.5.3 面向物流的移动支付技术方案研究 |
4.5.4 基于物联网边缘中间件的智能感知RFID网络 |
第五章 新型服务模式下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演进与效率研究 |
5.1 物流服务同质条件下物流市场的演进效率研究 |
5.1.1 物流服务同质条件下物流市场因果关系分析 |
5.1.2 物流服务同质条件下物流服务系统流程图 |
5.1.3 仿真分析 |
5.2 物流服务质量异质情况下物流市场的演进效率研究 |
5.2.1 物流服务质量异质情况下物流市场因果关系分析 |
5.2.2 物流服务质量异质情况下物流服务系统流程图 |
5.2.3 仿真分析 |
5.3 基于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的物流市场演进效率研究 |
5.3.1 基于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的物流市场因果关系分析 |
5.3.2 基于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的物流服务系统流程图 |
5.3.3 仿真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现代服务业网络化集成服务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课题来源 |
1.2.1 研究意义 |
1.2.2 课题来源 |
1.3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1.3.1 服务与服务系统 |
1.3.2 服务系统工程 |
1.3.3 集成与集成管理 |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3 主要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网络化集成服务系统总体框架研究 |
2.1 网络化集成服务系统内涵与特征分析 |
2.2 网络化集成服务系统分类与集成演变 |
2.2.1 NISS 的分类 |
2.2.2 不同类型 NISS 的集成演变 |
2.3 网络化集成服务系统体系结构模型 |
2.3.1 集中式体系结构模型 |
2.3.2 分布式体系结构模型 |
2.4 网络化集成服务系统应用框架 |
2.4.1 集成过程模型 |
2.4.2 集成技术平台参考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网络化集成服务组织联盟合作收益分配研究 |
3.1 网络化集成服务组织联盟合作关系分析 |
3.1.1 联盟合作关系的特点 |
3.1.2 联盟合作关系形成的驱动力 |
3.1.3 联盟合作关系的影响因素 |
3.2 网络化集成服务组织联盟合作收益分配原则与机制 |
3.2.1 联盟收益分配原则 |
3.2.2 事前事后相结合的混合收益分配机制 |
3.3 基于合作博弈的事前收益分配模型 |
3.3.1 合作博弈理论基础 |
3.3.2 模型假设与建立 |
3.4 应用 ANP 法的事后收益分配模型 |
3.4.1 ANP 法及其计算原理 |
3.4.2 事后收益分配模型建立 |
3.4.3 应用 ANP 的权重系数确定 |
3.4.4 事后收益分配计算步骤 |
3.5 算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网络化集成服务资源语义建模与匹配研究 |
4.1 网络化集成服务资源特点与分类 |
4.1.1 网络化集成服务资源的特点 |
4.1.2 网络化集成服务资源分类 |
4.2 网络化集成服务资源语义建模 |
4.2.1 基于本体的语义建模概述 |
4.2.2 网络化集成服务资源本体模型 |
4.2.3 网络化集成服务资源语义描述 |
4.3 网络化集成服务资源语义匹配 |
4.3.1 语义匹配总体流程 |
4.3.2 基本匹配 |
4.3.3 输入输出(I/O)匹配 |
4.3.4 QoS 匹配 |
4.3.5 综合匹配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5 网络化集成服务链优化研究 |
5.1 网络化集成服务链定义与过程模型 |
5.1.1 网络化集成服务链的定义 |
5.1.2 网络化集成服务链的过程模型 |
5.2 网络化集成服务链优化问题 |
5.2.1 优化问题描述 |
5.2.2 优化问题模型 |
5.3 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优化问题求解 |
5.3.1 多目标遗传算法 |
5.3.2 优化算法设计 |
5.4 仿真实验分析 |
5.4.1 仿真实验设计 |
5.4.2 实验参数设置 |
5.4.3 实验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网络化集成服务系统应用研究 |
6.1 某内陆保税港区网络化集成服务系统总体介绍 |
6.1.1 系统建设背景 |
6.1.2 系统建设需求 |
6.2 系统建设方案 |
6.2.1 系统技术架构 |
6.2.2 系统应用功能框架 |
6.3 应用效果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结论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四、现代物流位置服务系统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物流中心功能区布局研究[D]. 郭亚迪.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2]客户价值驱动的铁路物流总包服务方案设计方法研究[D]. 唐力.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9(01)
- [3]基于LBS的物流车辆服务系统研究[D]. 张向南.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4]基于LBS的物流租车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卞皓宇. 南京大学, 2016(10)
- [5]面向城市物流配送领域的位置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春晓.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
- [6]面向特殊物品物流监控系统的研究[D]. 刘倩倩.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7]物联网环境下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研究[D]. 周杨. 湖南大学, 2013(12)
- [8]基于北斗导航的现代物流综合运输服务系统[A]. 朱俊涛,张颖. 卫星导航定位与北斗系统应用2012, 2012
- [9]基于服务模式创新的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体系研究[D]. 逄锦荣.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1)
- [10]现代服务业网络化集成服务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 吴映波. 重庆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