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连铸结晶器内钢水流动状态对夹杂物的排除、保护渣的卷入、凝固坯壳的形成等有着重要影响。优化连铸工艺参数和浸入式水口结构是改善结晶器内钢液流动行为的有效手段,对提高连铸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唐山建龙炼钢厂板坯连铸结晶器为研究对象,基于相似原理,采用1:0.6的水模型对水口吹氩条件下板坯结晶器内的钢液流动行为进行了物理模拟研究,考察了操作工艺参数(水口吹气量、水口插入深度、拉速)和水口结构参数(水口侧孔倾角、水口侧孔形状)对板坯结晶器内流场、液面波动及卷渣等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连铸工艺参数和水口参数进行了优化,从而达到在实际生产中控制结晶器内钢液流动、减少钢水卷渣,提高钢材表面和内部质量之目的。水模实验结果表明:浸入式水口吹气量对结晶器液面不同位置影响规律不同,对水口附近液面影响较大。随着水口吹气量的增加,连铸结晶器内的液面波动逐渐加剧,卷渣和液面裸露的几率均逐渐增大;但同时冲击深度逐渐减小,有利于钢液中夹杂物上浮和凝固坯壳形成。随着水口插入深度的增大,连铸结晶器内的液面波动逐渐减弱,卷渣和液面裸露逐渐减小,但同时冲击深度逐渐增大,不利于钢液中夹杂物上浮。随着拉速的增加,连铸结晶器内的液面波动逐渐加剧,卷渣几率逐渐增大。随着水口侧孔倾角的增大,连铸结晶器内钢液流场的上回流区范围逐渐变大,同时冲击深度逐渐增大,不利于钢液中夹杂物上浮。对于唐山建龙炼钢厂铸坯断面尺寸为(500mm-700mm)×180mm的连铸结晶器而言,当拉速大0.8m/min时,采用15°正方形水口,水口吹气量为6L/min、水口插入深度为200mm时流场较为合理。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单流板坯连铸中间包内钢液流动特性研究[J]. 新疆钢铁 2017(01)
- [2].堰坝组合对中间包内钢液流动模式的影响[J]. 连铸 2010(05)
- [3].连铸坯结晶器内钢液流动数学模拟研究[J]. 河北冶金 2014(06)
- [4].中间包传热边界对钢液流动及传热计算的影响[J]. 连铸 2012(06)
- [5].中薄板坯结晶器内钢液流动数值模拟[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6].中间包中钢液流动状况在ANSYS中模拟仿真[J]. 冶金能源 2010(01)
- [7].结晶器内钢液流动行为的数学模拟研究[J]. 山东工业技术 2016(17)
- [8].圆坯中频电磁软接触连铸结晶器内钢液流动的数值模拟[J]. 中国冶金 2009(03)
- [9].连铸结晶器钢液流动行为与板坯纵裂纹关系研究[J]. 材料导报 2008(S1)
- [10].板坯连铸结晶器内钢液流动的数值模拟[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4(S1)
- [11].高压底吹条件下钢液流动模拟研究[J]. 河北冶金 2018(07)
- [12].板坯中间包等温钢液流动的物理模拟与应用[J]. 炼钢 2008(02)
- [13].基于双方程的大涡模拟分析连铸结晶器内钢液流动特性[J]. 山西冶金 2020(03)
- [14].RH处理过程钢液流动行为的三维数值模拟[J]. 特殊钢 2009(02)
- [15].结晶器内钢液流动特性的优化[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9(04)
- [16].电弧炉EBT区不同底吹搅拌条件的钢液流动数值模拟[J]. 工程科学学报 2018(S1)
- [17].辊环离心铸造钢液流动和传热的数值模拟[J]. 冶金设备 2008(02)
- [18].连铸用浸入式水口内钢液流动行为[J]. 耐火与石灰 2008(06)
- [19].板坯中间包内钢液流动特性[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4(01)
- [20].新型中间包结构数学模拟[J].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09(04)
- [21].板坯结晶器钢液流动传热和摩擦行为的数值模拟[J]. 钢铁研究学报 2016(01)
- [22].达钢五流小方坯中间包钢液流动数值模拟[J]. 四川冶金 2014(04)
- [23].双条横稳电磁制动板坯结晶器内钢液流动与传热及凝固耦合的数值模拟[J]. 过程工程学报 2011(02)
- [24].板坯结晶器内钢液三维流场数学模型的研究[J]. 冶金能源 2010(04)
- [25].REDA与RH精炼过程钢液流动规律比较[J]. 钢铁钒钛 2012(01)
- [26].210t RH浸渍管内钢液流动机理的水模型实验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1(S1)
- [27].水口浸入深度对H型坯连铸结晶器内钢液流动特性的影响[J]. 冶金设备 2015(02)
- [28].电磁搅拌条件下小方坯结晶器内钢液流动行为的数值模拟[J]. 铸造技术 2012(02)
- [29].板坯连铸机内钢液流动和夹杂物行为[J]. 工业加热 2011(01)
- [30].板坯结晶器钢液流动电磁控制技术[J]. 上海金属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