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与当代实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与当代实践

论文摘要

城乡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城乡关系,是贯穿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6 0多年历程的一条主线。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城乡对立理论,农业基础地位理论,城乡融合理论和统筹城乡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其城乡关系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是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城乡关系的基本主张和理论贡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改革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乡镇企业发展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发展小城镇是个大战略、“两个趋向”重要论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理论在不同时期指导着我国城乡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从“以农补工,以乡养城”,城乡二元结构的凸现,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城乡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在波动中调整,再到“重视‘三农’问题”,打破城乡二元格局,最后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是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战略选择。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选题的意义
  • 1.1.1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1.1.2 选题的现实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西方学者关于城乡关系的研究
  • 1.2.2 国内对于城乡关系的研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2、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概述
  • 2.1 城乡对立理论
  • 2.2 农业基础地位理论
  • 2.3 城乡融合理论
  • 2.4 统筹城乡发展理论
  • 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
  • 3.1 中国化内涵
  • 3.2 毛泽东处理城乡关系的基本主张
  • 3.2.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 3.2.2 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强调加重农业投资比例
  • 3.2.3 兼顾城乡统筹发展
  • 3.3 邓小平关于城乡关系的开创性探索
  • 3.3.1 农业是根本
  • 3.3.2 工业要支援农业,城市要支援农村
  • 3.3.3 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
  • 3.3.4 乡镇企业发展,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 3.4 江泽民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贡献
  • 3.4.1 实现了城乡关系从兼顾到统筹的过渡
  • 3.4.2 发展小城镇是个大战略
  • 3.4.3 工业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要支持农业,协调工农发展
  • 3.5 胡锦涛关于城乡统筹理论的新探索
  • 3.5.1 科学发展观
  • 3.5.2 “两个趋向”重要论断
  • 3.5.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4、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
  • 4.1 “以农补工,以乡养城”:城乡二元结构的凸现(1949—1978)
  • 4.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城乡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在波动中调整(1978 一1992)
  • 4.2.1 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注意农、轻、重的协调发展
  • 4.2.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横空出世,成就了城乡关系的破冰之旅
  • 4.2.3 对于“城乡分割”二元格局的突破性改革
  • 4.3 “重视‘三农’问题”:打破城乡二元格局(1992-2002)
  • 4.3.1 提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新思路
  • 4.3.2 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 4.3.3 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
  • 4.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2002 年至今)
  • 4.4.1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 4.4.2 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 4.4.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4.4.4 注重粮食安全
  • 4.4.5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 5、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 5.1 城乡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
  • 5.1.1 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还在扩大
  • 5.1.2 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差距十分明显
  • 5.1.3 就业压力大、务农效益低,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
  • 5.2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5.2.1 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消弭城乡二元结构“陡峭的海岸”的需要
  • 5.2.2 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权利平等、成果共享、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原则的必然要求
  • 5.2.3 这是补偿农业农村农民所做的牺牲的需要
  • 5.2.4 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5.3 建立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 5.3.1 建立财政转移长效机制
  • 5.3.2 建立要素输送长效机制
  • 5.3.3 建立产业带动长效机制
  • 5.3.4 建立功能辐射长效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1(01)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现实与限度[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0(02)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新向度[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0(02)
    • [4].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5(03)
    • [5].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的文化传承[J]. 教育革新 2017(12)
    • [6].邓小平南巡讲话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迪[J]. 科技风 2019(35)
    • [7].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结合性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9(34)
    • [8].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流媒体担当[J]. 新闻战线 2019(23)
    • [9].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充分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J]. 中共党史研究 2019(10)
    • [10].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首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峰论坛”综述[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11].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23)
    •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的前提和核心[J].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9(06)
    • [13].客观规律与历史性:马克思主义科学概念的两重意蕴[J]. 科学社会主义 2019(06)
    • [14].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与旨趣——大卫·利奥波德教授访谈录[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9(06)
    • [1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起始阶段的思想过程和文本特征——《马藏》第一部第一至五卷论要[J]. 教学与研究 2019(11)
    • [16].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鲜明特征[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6)
    • [17].旅俄华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的新思考[J]. 黑河学院学报 2019(10)
    • [1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9(03)
    • [19].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社会保障评论 2019(04)
    • [20].幸福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及实践向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 社科纵横 2019(12)
    • [21].首届全国马克思主义学科学术期刊主编高层论坛综述[J]. 社会主义研究 2019(06)
    • [22].试论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向度[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3].出场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转型的新视角[J]. 思想教育研究 2019(11)
    • [24].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之基[J]. 四川党的建设 2019(23)
    • [25].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编委工作会议在京召开[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03)
    • [2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征[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S1)
    • [27].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S1)
    • [28].马克思主义占领人类精神制高点的理论思考[J]. 长白学刊 2020(01)

    标签:;  ;  ;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与当代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