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贫铀弹“炸”了自己人(论文文献综述)
徐东安,常哲[1](2021)在《真空烧结中W-Ni-Fe系高比重合金的挥发与控制》文中指出钨基高比重合金因具有高密度和高强度等一系列优异的性能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军事领域尤为重要,而且钨基高比重合金烧结的方式也多种多样,现代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烧结方式就是氢气烧结和真空烧结,该文主要研究的是钨基高比重合金中W-Ni-Fe系高比重合金的真空烧结,主要研究方向是如何防止合金中Ni、Fe元素在真空烧结中挥发的具体工艺方法。
雷炎[2](2021)在《抹去以色列核武器的“雾与尘”(下)》文中研究说明美国对以色列的姑息纵容局外人一定会问,西方世界为何几十年如一日阻挠中东出现"拥核国",却在警报早已响起之际漠视以色列"攫取神器"?实际上,用前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约翰·博尔顿的话说,"我们容忍以色列发展核武器,就像我们容忍英国一样,因为以色列不是威胁",美国也从未要求以色列"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正如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执行董事罗伯特·萨特洛夫所述,"如果没有法国的帮助,以色列核武器永远不会诞生。同样,没有美国包庇纵容,以色列也不可能具备现有核能力"。
牛涛[3](2020)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三音节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收录的三音节词语为研究对象,对词典中收录的6281条三音节词语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统计,并建立三音节词语语料库。通过对三音节词语的全面分析,能够对三音节词语的形成过程和结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现汉》(第7版)中共收录6281条三音节词语,不包括词典后附的字母词。三音节词语以三个语素构成为主,有5672个,占总数90.3%,两个语素构成的有488个,占总数7.77%,一个语素构成的有121个,占总数1.93%。在三音节词语的语法属性中,主要以名词为主,共有4931个,占总数78.52%,依次是形容词和动词,其它词类数量较少,还包含了未标注词类681个,占总数10.84%。三音节词语按语素构成数量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有117个,占总数1.86%;合成词中又以复合词为主,其中以定中结构为主,约占总数70.55%,其次是述宾结构,约占总数9.65%,还有状中、述补、主谓和联合结构。合成词中的附加式又可分为前附加和后附加,附加式共有486个,约占总数7.74%后附加式共有370个占5.89%,前附加式共有116个,占1.85%。三音节词语的来源丰富,有来自方言、外来词、口语、新词新语和书面语。三音节词语产生的方法主要有语音造词法、修辞造词法、缩略造词法和附加造词法。语音造词法包括了摹声和音译,语音造词法产生的三音节词语数量比较少,大部分是外来词语的音译形式。修辞造词法包括比喻、借代、夸张和仿词造词法四种方式,其中比喻造词法又包括了全喻式、前喻式和后喻式,夸张造词法又包括了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仿词造词法包括了仿前式、仿中式和仿后式。三音节词语的结构内部是分层的,由最内层和最外层构成。在考察三音节词语语义结构情况时主要以最外层的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为主。三音节词语的语义结构关系以定中式为主,根据组成成分的词性把定中式三音节词语分为N+X、V+X和A+X三种类型,状中式三音节词语分为Adj+V、Adv+V和N+V/Adj三种,述宾式、述补式、主谓式和联合式分别根据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分类。在三音节词语结构的语义关系中以定中式为主。定中式三音节词语的音节组配方式根据单双音节的不同组配有1+2式和2+1式。充当修饰语的词类不同所选择的音节组配方式也不同,名词、动词充当修饰语时倾向于选择2+1式的音节组配,1+2式相比2+1式数量少;而形容词充当修饰语时倾向于选择1+2式为主,2+1式少于1+2式。在名词、动词作定语时2+1式是无标记组合,1+2式有标记组合;而形容词作定语时1+2式无标记组合,2+1式是有标记组合。定中结构中充当定语词类不同出现了音节搭配不对称的“颠倒标记”现象。背后的理据是基于“松紧象似”在定中结构的“句法——语义——语音”三个范畴之间建立一个互动的“关联标记模式”,音节组配与词类选择反应的不对称性是由于“松紧象似”原则在以上的三个范畴之间的影响。起主要作用还是修饰语和中心语语义上的松紧,定语反映中心语的本质属性,越靠近中心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反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语义联系不紧密,结构之间较松散。
何芳[4](2020)在《现代汉语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的结构、语义及其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数据库,主要从内部结构、语义及两者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内部结构方面,我们对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的结构层次、结构类型、内部成分性质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定中式的强势结构层次为“2+1”式,状中式的强势结构层次为“1+2”式。五种基本结构类型在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第二层和双音节复合词中的分布基本一致:偏正>联合>述宾。66.5%的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是在双音节词基础上添加前位/后位语素构成的,添加后位语素的多于前位语素。97.3%的词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性成分两两组合构成,和双音节复合词高度一致。语义方面,我们考察了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的语义类别、语义模式、语体色彩。语义类别为抽象事物类、具体物类以及生物类词的比例高达92.6%,定中、状中式不同结构层次的语义类别排序不同。“n+n”“v+n”“adj+n”语义模式的种类、数量不一,均存在强势语义模式。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的语体色彩不明显。最后,我们探讨了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内部结构和语义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定中“1+2”式的强势语义模式为“性质+事物/对象/时间/空间”,强势素类组合为“adj+n”,82.7%的“2”为成词语素组,“2”表示人的最多,“1”多为形容词性语素。定中“2+1”式词的强势语义模式有两个,分别为“功用+事物/对象/空间、内容+事物/时间/空间”,强势素类组合分别为“v+n““n+n”,其中“2”为成词语素组的占比分别为66.1%、70.8%。“1”中表基本层次范畴的词占57.8%。状中“1+2”“2+1”式的强势语义模式均为“方式+行为”。
蔡华杰[5](2013)在《当代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方陆续出现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新生代生态社会主义者,他们的出现使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概括起来可归结为以下四大论题:(1)为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发展观所进行的辩护;(2)对“第一时代”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生态批判;(3)对资本主义发展观的生态批判;(4)对未来社会发展图景的设想及其实现。具体说来,一是针对西方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发展观的诘难,生态社会主义者纷纷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发展观、“控制自然”观、共产主义设想进行了辩护。这种辩护使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面对生态问题的解释力和批判力,当然他们的辩护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二是针对“第一时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社会主义者分别从民主传统、价值理念、政治经济特征、增长极限等角度进行了批判性分析。这种分析对于我们认清苏联等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生态问题的实质有很大的帮助,但据此并不能阻止我们去挖掘传统社会主义的生态遗产。三是针对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社会主义者在明晰生态环境问题状况的基础上,探究了生态危机的根源,批判了生态资本主义的不可能性。这种分析为我们认清生态危机的原因有很大帮助,从而为我们克服生态危机奠定了基础,但生态社会主义者的分析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四是生态社会主义者从社会主义、生态学和女性主义三个维度描绘了未来绿色社会的蓝图,以及为了实现这一蓝图全球生态社会主义者在全球所做的实践努力。生态社会主义者的蓝图设计较之前的生态社会主义者更加详尽,其所认为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能否成为一种替代性选择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当代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的这些论题对我国的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不少启发价值,但其内涵和路径选择与科学发展观存在着差异。
闫巍[6](2011)在《军事技术伦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军事技术伦理何以可能?二战中由于核技术在军事和战争中的应用而引发的人和人之间,以及关涉人和社会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突现。从近现代开始,特别是20世纪后随着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军事技术应用对人、社会和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不可逆的破坏性影响,进入了人们的伦理视野。作为军事技术、军事伦理、技术伦理共同的研究领域,军事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随着现代军事技术的变迁日益凸显。军事技术伦理有其存在的基础。战争工具受制于伦理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暴力不是单纯的意志行为,它要求促使意志行为实现的非常现实的前提,特别是工具”[1]。作为战争手段,军事技术以物质和思维形式存在于战争全过程,是实现战争和解决利益矛盾的形式和重要手段,处理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之间关系的极端手段,内在地蕴含着复杂多样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对军事技术、技术伦理、军事伦理的概念界定和相关分析,确认了三者之间存在着一个跨学科的军事技术伦理领域。军事技术伦理本质上是满足战争实现政治目的的需要所采用的武器及其技术手段而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伦理行为规范的总和。比起一般伦理、军事伦理、技术伦理,它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性、非强制的制度性、价值观上的特征。人类社会约束军事技术的研制和使用的伦理观念、原则和规范,就是军事技术伦理。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军事技术伦理不断规范完善。考察常规战、核战、信息战等不同战争样式,探索人类军事技术道德生活的特殊现象,分析现代军事技术引发的伦理现实的复杂性与传统伦理价值的规范性之间的矛盾,强调创新伦理与底线伦理相统一的行为规范对军事技术的制约和调节作用。提出建立对话协商,开展军事技术伦理教育,发挥国际公约的、联合国组织的、社会公众监督的作用,为军事技术伦理的实现提供依据。
许章润[7](2010)在《城墙之外无政治》文中指出阿伦特似乎具有不可救药的古典共和情怀,以至于凡涉立国之思,必征引古希腊城邦政制,奉为典范。其之怀思浓郁,情见乎辞,几达难以自抑。这不,在《论革命》这一名篇中,阿教授喟言彼时政治实为一种单纯凭恃"劝说",而非暴力的生活方式。就以"劝说"死囚饮服毒酒
赵海星[8](2008)在《逐渐“慈化”—伦理学视角下的信息战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通过对战争史的回顾,在承认信息战暴力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探讨信息战“慈化”这一问题。早在18世纪就曾经有军事理论家提出能否通过“不必造成太大伤亡而能解除敌人武装”的设想,并认为这是军事艺术的真正方向。而有限战争的出现表明战争样式和指导思想都发生了显着变化。这也正是本文提出战争“慈化”的原因。战争在“慈化”但战争的本质没有变化,这就暴露出论文需要深入研究的军事理论问题。文章以归纳和演绎相结合和历史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信息战的相关伦理问题,并以“慈化”来表述一个特定视角下信息战的伦理判断。文章从信息战与“慈化”两概念分析入手,提出了与传统认识不同的信息战概念,并对“慈化”的概念与战争“慈化”的评判标准进行阐述。其次,文章从技术、文明、善念三个角度对信息战逐渐“慈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再次,从信息战的目的、手段、过程三个环节证明信息战逐渐“慈化”。最后文章认为信息战并未改变战争性质,并对本文的伦理学视角进行说明,在认同信息战的未来是精神信息战的前提下对信息战未来具体阶段进行预测。
罗宝丽[9](2007)在《审视科技作用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的空前发展,人类一方面借助于各种各样的科技手段,从自然中获得了不可胜数的资源,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和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另一方面却面临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枯竭、人口剧增等等,这种严酷的现实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所应起的作用,探寻当代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实质和根源,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在更高层次上的和谐发展。本文以科技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为线索,侧重从科技的角度论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为科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巨大,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科技起着重要的乃至划时代的作用。首先,本文分析了科技作用下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进行了概述,并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其次,本文重点以科技为视角,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并对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根源进行了分析,旨在探明科技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所应有的地位和作为,确证科技不是造成当今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真正根源,而人类自己才是当今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真正根源。最后,本文指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终还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力量。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科技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生态化。总之,只有运用科技这一强大的力量,积极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高英彤[10](2007)在《和谐世界理念下中国共产党对外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和谐世界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国际社会的构想,在国际关系领域是一个“新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声音。和谐世界理念和推动和谐世界建设的行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关系理论上与国际政治实践上的创新。“和谐世界”理念摆脱了国际关系学中以实力为基础,片面追求国家利益的现实主义思维。和谐世界理念作为指导我国对外实践的新理念,正在引导党的对外工作和国家外交工作,包括政党外交、民间外交开创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对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新发展注入了新内容。“和谐世界”理念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今后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战略的指导思想。建设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适应和平、发展、合作的三大时代潮流和当今世界前进发展方向的。和谐世界理念下的基本政治诉求是和平、发展、合作、对话、共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当代人类共同的呼声和愿望。合作、对话、共存是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必然途径和必然选择。“和谐世界”理念是有助于确立世界持久和平、共同安全和共同繁荣的新理念,有助于促进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和保护文明的多样性。“和谐世界”理念已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建立新世纪国际合作关系的重要理论之一。在国际关系纷繁复杂的当今世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谐世界”新理论有助于加强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和平,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如何在和谐世界理念下统筹中国的外交战略的实施,如何从国际关系理论不同流派的多维视角去透视和谐世界的价值和理论意义,不仅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应该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和谐世界理念下中国共产党对外战略的研究,期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国际关系理论,推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在实践中成为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施对外战略的重要参考。本论文以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和谐世界为视角,以建设和谐世界为研究目标,为我国新世纪的对外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以此推动和谐世界目标的逐步实现。论文总体框架由十个部分构成:引言:提出本文欲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阐明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论文中涉及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内容结构,难点与创新之处,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客观的梳理与剖析。第一章: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对外战略的历史演进的梳理,总结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三代领导集体所确立并实施的的对外战略的基本经验,为新时期我国对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历史参照。第二章: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考察和谐世界理念提出的国内国际背景,界定和谐世界的内涵并揭示其特征,指明和谐世界既是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在当代中国外交战略中的继承、发展和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结果,也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创新与发展,更是基于中国国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使命、战略举措对国际社会的发展、走向与愿景的进一步从长计议,深层思考及理想期求;它既是中国应对自身崛起中中国威胁论的宣言书,也是中国在走向大国的历程中引领中国外交的主导战略思想、理论导向和行动指针。所以,和谐世界理念是引领中国外交走向的基本理念,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第三章:系统论述了国际关系学界对建设理想的国际秩序的体认。本部分主要从国际关系学界的三大理论流派: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建构主义的视角分析他们对理想的国际秩序的体认,从而得出和谐世界理论是中国在国际关系理论上的重大创新的结论。第四章:以国际机制作为和谐世界建设的基本路径选择。论文从国际机制的概念、特征等分析入手,针对国际机制理论的争鸣、国际社会的现实、国际机制的架构、功能及作用,国际机制的生成及历史演进过程说明建设和谐世界的基本路径选择只能是国际机制。第五章:论述了和谐世界理念的价值基础:正义、民主、法治。本部分从正义、民主、法治的概念入手,深入分析了它们在建设和谐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系统论述了民主、法治和正义是和谐世界的核心价值标准的观点。并就实现国际正义、民主和国际法治的途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六章:强调在和谐世界的建设进程中,大国主导作用是关键,观念普遍认同是基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是主体力量。同时,作者从国际政治文化、观念、认同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入手,就推动和谐世界理念下的国际政治文化的生成、社会化提出了具体构想。第七章:论述了美国秩序世界的理论与实践对和谐世界建设的影响。美国是当今世界的惟一超级大国,在世界格局中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态势中与诸大国相比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谐世界的建设离不开美国的参与。但由于美国的国际新秩序往往从现实主义出发,推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与和谐世界理念背道而驰、根本相悖,因此,探寻美国在国际新秩序建设中的历史轨迹,吸取美国在建设理想的国际新秩序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我国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推动以和谐世界理念为基础的中美关系,推动美国对和谐世界理念的认同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八章:系统阐述了和谐世界理念下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战略。和谐世界的建设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是建设和谐世界的中坚力量之一,中国政府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世界的发展负有责任。提出“和谐世界”构想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主动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理念。中国既是“和谐世界”论的创造者,也是和谐世界建设的主要推动者、主要建设者。结语部分则对论文的总体思想、论文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高度概括,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找到了新的起点。
二、贫铀弹“炸”了自己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贫铀弹“炸”了自己人(论文提纲范文)
(1)真空烧结中W-Ni-Fe系高比重合金的挥发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钨基高比重合金在弹用材料中的应用 |
1.1 在穿甲弹中的应用 |
1.2 在预制破片中的应用 |
2 钨基高比重合金的研究现状 |
2.1 钨基高比重合金的基本特性 |
2.2 烧结工艺的研究 |
3 实验方法 |
3.1 合金原料 |
3.2 工艺流程 |
3.3 W-Ni-Fe合金的制备 |
3.4 实验方案 |
4 实验结果 |
5 结论 |
(2)抹去以色列核武器的“雾与尘”(下)(论文提纲范文)
美国对以色列的姑息纵容 |
瓦努努披露以色列开发核武器内幕 |
(3)《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三音节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
四、语料来源 |
第一章 《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综合考察 |
第一节 三音节词语语素构成 |
第二节 三音节词语结构层次 |
第三节 三音节词语语法属性 |
第四节 三音节词语结构关系 |
一、2+1式三音节词语综合考察 |
二、1+2式三音节词语综合考察 |
第五节 三音节词语来源考察 |
一、三音节方言词 |
二、三音节外来词 |
三、三音节新词语 |
四、其它 |
第二章 《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构词法研究 |
第一节 单纯词 |
一、拟声词 |
二、音译词 |
第二节 复合词 |
一、偏正式 |
二、述宾式 |
三、述补式 |
四、主谓式 |
五、联合式 |
六、其它 |
第三节 派生词 |
一、前附加式 |
二、后附加式 |
第三章 《现汉》(第7版)定中式单双音节组配研究 |
第一节 定中式单双音节组配现象 |
一、单双音节组配的现象 |
二、NN定中单双音节组配 |
三、AN定中单双音节组配 |
四、VN定中单双音节组配 |
第二节 韵律与单双音节选择 |
一、辅重原则 |
二、音节松紧 |
第三节 词类与单双音节选择 |
一、词类、词长与音节选择 |
二、定中式单双音节组配规律 |
第四章 《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造词法研究 |
第一节 语音造词法 |
一、摹声造词 |
二、音译造词 |
第二节 修辞造词法 |
一、比喻造词 |
二、借代造词 |
三、夸张造词 |
四、仿词造词 |
第三节 缩略造词法 |
一、缩合法 |
二、节略法 |
三、数字概括法 |
四、造词理据 |
第四节 附加造词法 |
一、前附加式 |
二、后附加式 |
三、生成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现代汉语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的结构、语义及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缘起 |
0.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0.2.1 研究对象 |
0.2.2 研究内容 |
0.3 研究现状及意义 |
0.3.1 研究现状 |
0.3.2 研究意义 |
0.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0.4.1 研究思路 |
0.4.2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研究基础 |
1.1 三音节复合词的界定 |
1.1.1 三音节词与儿化词 |
1.1.2 三音节词与派生词 |
1.1.3 三音节复合词 |
1.2 相关术语 |
1.2.1 语素组 |
1.2.2 素类 |
1.2.3 语义类别 |
1.2.4 语义模式 |
第二章 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的内部结构 |
2.1 结构层次 |
2.2 结构类型 |
2.2.1 复合词的结构类型 |
2.2.2 定中式三音节词第二层的结构类型 |
2.2.3 状中式三音节词第二层的结构类型 |
2.3 内部成分的性质 |
2.3.1 成词与否 |
2.3.2 语法功能属性 |
第三章 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的语义 |
3.1 语义类别 |
3.2 语义模式 |
3.2.1 n+n |
3.2.2 v+n |
3.2.3 adj+n |
3.2.4 n+v |
3.2.5 adj+v |
3.2.6 v+v |
3.2.7 num+n |
3.2.8 ad+v |
3.3 语体色彩 |
第四章 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的结构与语义的关系 |
4.1 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的结构与语义类别 |
4.1.1 定中式和语义类别间的关系 |
4.1.2 状中式和语义类别间的关系 |
4.2 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的结构与语义模式 |
4.2.1 定中式和语义模式间的关系 |
4.2.2 状中式和语义模式间的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表 |
后记 |
(5)当代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概念界定、论文结构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力发展观与环境问题 |
第一节 西方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发展观的诘难 |
第二节 当代生态社会主义者的辩护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发展观未必引起生态环境问题 |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控制自然”观未必引起生态环境问题 |
三、马克思恩格斯不是“普罗米修斯式”的人 |
四、共产主义的生态意蕴 |
第三节 评论:正确理解生产力发展观的生态内涵 |
第二章 “第一时代”社会主义发展观与环境问题 |
第一节 “第一时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环境问题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对“第一时代”社会主义国家环境问题的基本判断 |
第二节 生态社会主义对“第一时代”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分析 |
一、民主传统和生态中心主义世界观的缺失与生态危机 |
二、“第一时代”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特征与生态危机 |
三、增长的极限与生态危机 |
第三节 评论:重视“第一时代”社会主义的生态遗产 |
一、马克思恩格斯及其之前的社会主义与环境问题的相关性 |
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环境问题上所做的贡献 |
第三章 资本主义发展观与环境问题 |
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的事实 |
一、资本主义否定生态危机的种种伎俩 |
二、生态社会主义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判断 |
第二节 生态危机的根源 |
一、资本主义的本性 |
二、资本主义的本性与环境相冲突 |
第三节 生态社会主义对生态资本主义的批判 |
一、市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 |
二、新型的绿色技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 |
三、减少人口数量并转变个人生活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 |
第四节 评论:辩证看待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发展观的批判 |
一、辩证看待生态环境问题的事实 |
二、辩证看待生态危机的根源 |
三、辩证看待生态资本主义 |
第四章 未来社会发展图景的设想及其践行 |
第一节 发展的社会主义维度 |
一、共同所有 |
二、和平 |
三、平等 |
第二节 发展的生态学维度 |
一、马克思主义与能源问题:两种对立图式的并存 |
二、以可更新能源为基础的物质生产何以可能 |
三、以生态为导向的能源革命 |
第三节 发展的女性主义维度 |
一、生态社会主义既要批判资本主义也要批判父权制 |
二、生态社会主义要重视妇女劳动对人类社会可持续性的作用 |
三、生态社会主义要团结劳工运动与包括妇女运动在内的新社会运动 |
第四节 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的践行 |
一、生态社会主义在非洲 |
二、生态社会主义在亚洲 |
三、生态社会主义在欧洲 |
四、生态社会主义在大洋洲 |
五、生态社会主义在美洲 |
第五节 评论:生态社会主义未来社会发展愿景的启示与局限 |
一、警惕所有制问题上的两种倾向 |
二、努力解决我国工农业生产中的新陈代谢断裂问题 |
三、重视妇女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
四、星星之火,能否燎原?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军事技术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现实背景 |
1.2.1 世界军事技术伦理现状 |
1.2.2 我国军事技术伦理现状 |
1.3 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3.3 军事技术伦理维度研究趋势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1.4.3 主要创新点 |
2 军事技术伦理研究范式 |
2.1 军事技术、军事伦理与技术伦理 |
2.1.1 军事技术的界定 |
2.1.2 军事伦理的界定 |
2.1.3 技术伦理的界定 |
2.2 军事技术伦理的涵义 |
2.2.1 军事技术伦理的形成 |
2.2.2 军事技术伦理的内涵 |
2.2.3 军事技术伦理的特征 |
2.3 基于多层面的军事技术伦理框架结构 |
2.3.1 军事技术伦理的理论框架概述 |
2.3.2 政治层面上的军事技术伦理 |
2.3.3 制度层面上的军事技术伦理 |
2.3.4 价值层面上的军事技术伦理 |
2.4 基于多层面军事技术伦理原则 |
3 近代以来军事技术伦理发展的演进历程 |
3.1 常规武器战争时期的军事技术伦理发展 |
3.2 二战后核武器时期的军事技术伦理发展 |
3.3 当代高技术武器时期的军事技术伦理发展 |
4 多重战争样式的伦理制约分析 |
4.1 常规战的伦理制约分析 |
4.2 核威慑的伦理制约分析 |
4.3 信息战的伦理制约分析 |
4.3.1 军事信息技术发展引起的人权问题 |
4.3.2 网络战的伦理问题 |
4.3.3 心战引起的伦理问题 |
4.4 潜在性军事技术危险的伦理制约分析 |
4.4.1 潜在毁灭性军事技术 |
4.4.2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使用问题 |
4.4.3 机器人技术在军事领域的使用及其伦理问题 |
5 军事技术悖论分析与伦理规范 |
5.1 军事技术悖论及其化解 |
5.1.1 军事技术悖论与伦理规范制定 |
5.1.2 化解军事技术悖论的体制伦理建设 |
5.2 对话协商达成军事技术伦理的共识 |
5.2.1 对话协商的作用 |
5.2.2 创造对话协商的条件 |
5.3 军事技术伦理作用机制与实现途径 |
5.3.1 军事技术伦理的作用机制 |
5.3.2 开展军事技术伦理宣传 |
5.3.3 全球公约的建立与监督:以现有公约为例 |
5.3.4 联合国的作用 |
5.3.5 公众的作用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逐渐“慈化”—伦理学视角下的信息战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信息战与“慈化”两个概念分析 |
2.1 现存的一些信息战概念及反思 |
2.2 几个疑问与解答 |
2.3 信息战的历史考证及特点 |
2.4 “慈化”的界定、表现及评价标准 |
第三章 科学技术影响下信息战逐渐“慈化”的原因 |
3.1 “技术—战争”的作用使信息战逐渐“慈化” |
3.1.1 沟通:信息技术有助于消除误会减少战争爆发几率 |
3.1.2 流动:信息技术一定程度促进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
3.2 政治与经济机制的进化给予矛盾另种置换方式 |
3.2.1 政治文明的进步可以更为有效的化解矛盾 |
3.2.2 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消减战争的可能性 |
3.3 善念与战争法—战争“慈化”的内外维度 |
3.3.1 善念的传延与时代性的体现 |
3.3.2 战争法的外部制约 |
第四章 有限性:多元目的下的集体选择 |
4.1 军事目的与政治目的不同的结合方式 |
4.1.1 “解除武装”内涵的演变 |
4.1.2 政治胜利前提下的军事胜利 |
4.2 经济目的的内涵嬗变 |
4.2.1 “掠夺”向“重建”的转换 |
4.2.2 建立在社会容忍底线上的利益获取 |
第五章 恰当性:作战手段的理性运用 |
5.1 对人的尊重 |
5.1.1 消灭敌人:精确杀伤与抵抗意志消除 |
5.1.2 善待民众:减少战争的“误伤”与价值同化 |
5.2 对物质附带损害的减小 |
5.2.1 减少其它社会部门的战争附加成本 |
5.2.2 对自然与人类社会环境破坏的两面性 |
第六章 可控性:战争过程的逐渐“慈化” |
6.1 信息战发起的多重考量 |
6.2 信息战进程的可控性 |
6.3 信息战善后方式的逐渐理智 |
第七章 信息战的评判 |
7.1 “慈化”面目下不变的战争性质 |
7.2 伦理学视角的意义及局限 |
7.3 “工具理性→价值理性”规律影响了信息战的未来 |
7.4 信息战未来发展阶段的预期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审视科技作用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 |
1.1 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程 |
1.1.1 天人合一时期 |
1.1.2 人天对立时期 |
1.1.3 天人和谐时期 |
1.2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概述 |
1.2.1 西方社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 |
1.2.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 |
1.2.3 我国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 |
第2章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科技思考 |
2.1 科技对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理论分析 |
2.1.1 科技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 |
2.1.2 科技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负面影响 |
2.2 关于科技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用的认识误区 |
2.2.1 科技悲观主义 |
2.2.2 科技乐观主义 |
2.3 人与自然不和谐原因的争论 |
2.3.1 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 |
2.3.2 有限论与无限论 |
2.3.3 人口论与技术论 |
2.3.4 阶段论与制度论 |
2.4 科技不是造成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真正根源 |
2.4.1 科技时代以前自然界演化中固有的不和谐性 |
2.4.2 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根源分析 |
2.4.2.1 人本根源:人的本能驱使和文化传统习惯 |
2.4.2.2 认识根源:人类认识的非至上性和错误的自然观 |
2.4.2.3 社会根源: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 |
2.4.2.4 实践根源:现代过度消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第3章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3.1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
3.1.1 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要求 |
3.1.2 科技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
3.2 加强科技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生态化 |
3.2.1 转变科技观念,树立生态科技观 |
3.2.2 科学技术生态化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 |
3.2.3 科技创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切实途径 |
3.3 积极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推进全人类的生态和谐与发展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和谐世界理念下中国共产党对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基本研究思路、框架与研究方法 |
五、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新性成果 |
第一章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外战略的历史回顾及基本经验 |
一、毛泽东时期(1949-1976)的对外战略 |
二、邓小平时期(1978-1997)的对外战略 |
三、江泽民时期(1989-2002)的对外战略 |
第二章 和谐世界——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对外战略的重大调整 |
一、和谐世界的缘起 |
二、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历史必然性 |
三、和谐世界理念提出的过程及其内涵和特征 |
第三章 国际关系学界对构建理想的国际秩序的体认 |
一、理想主义对理想的国际秩序的思考与追求 |
二、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秩序理论 |
三、建构主义的国际秩序理论 |
四、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 |
第四章 和谐世界的核心价值诉求 |
一、国际正义 |
二、国际关系民主化 |
三、国际法治 |
第五章 和谐世界建设的基本路径与保障 |
一、和谐世界建设的基本路径选择:国际机制 |
二、和谐世界建设的法制保障:国际法 |
第六章 和谐世界建设进程的关键与基础 |
一、大国主导作用是关键 |
二、和谐世界理念引领下的国际政治文化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基础 |
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是和谐世界建设的主体力量 |
第七章 美国秩序世界的理论与实践对和谐世界建设的影响 |
一、从美国建国到小布什关于世界秩序的构想 |
二、美国的世界秩序愿景无法实现世界的和谐 |
三、美国秩序世界及其理论基础对和谐世界建设的影响 |
四、美国的国际机制和国际法实践 |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推动和谐世界建设战略的实施 |
一、中国在建设和谐世界中的地位、作用 |
二、个案一:上海合作组织——和谐世界建设的实践 |
三、个案二:中非关系——和谐世界建设的伟大尝试 |
四、 和谐世界的建设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战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博士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贫铀弹“炸”了自己人(论文参考文献)
- [1]真空烧结中W-Ni-Fe系高比重合金的挥发与控制[J]. 徐东安,常哲.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1(17)
- [2]抹去以色列核武器的“雾与尘”(下)[J]. 雷炎. 坦克装甲车辆, 2021(10)
- [3]《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三音节词语研究[D]. 牛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现代汉语偏正式三音节复合词的结构、语义及其关系研究[D]. 何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5]当代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研究[D]. 蔡华杰. 福建师范大学, 2013(12)
- [6]军事技术伦理研究[D]. 闫巍.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6)
- [7]城墙之外无政治[J]. 许章润. 读书, 2010(02)
- [8]逐渐“慈化”—伦理学视角下的信息战思考[D]. 赵海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7)
- [9]审视科技作用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D]. 罗宝丽. 武汉科技大学, 2007(04)
- [10]和谐世界理念下中国共产党对外战略研究[D]. 高英彤.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