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1911年,哲布尊丹巴活佛为首的外蒙古“独立”势力组建“博克多汗政权”之后,就为实现合并内外蒙古,建立一个“大蒙古国”的目标,及时通知内外蒙古各盟旗王公,要求他们响应蒙古独立运动。博克多汗政府见以檄文劝谕内蒙古归顺无大进展,乃决定“将内蒙古六盟二十四部一律荡平”。于是“独立”蒙古军分成五路南下攻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等地与民国军队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战争。其目的是以武力驱赶民国军队,将内蒙古统一于博克多汗政权下。南下的博克多汗政府军和驻屯在内蒙古的民国政府军多次激战,至1913年9月蒙古军基本上占领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其后,两军对峙,年底蒙古军开始失利。最后,民国军粉碎了博克多汗政府以武力统一内蒙古的“南进计划”。而这一战争给内蒙古各蒙旗造成了重大影响,使这一历史时期的蒙旗社会极为动荡和混乱。本文试图从蒙古军队对锡林郭勒盟——察哈尔地区的进攻着手,探讨了外蒙古军队“南进”的背景,并通过分析战事发生、进行的主要过程,总结外蒙古军队失利的原因,同时阐述归纳了战争对锡林郭勒盟——察哈尔地区产生的种种影响。全文共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主要叙述了外蒙古军队进攻内蒙古时的政治局势,通过分析博克多汗“南进”计划的形成过程,阐述了博克多汗政府“南进”的政治意图及其举措。第二章:主要叙述了锡林郭勒境内民蒙两军间的战事过程,着重理清战争的开始、对峙及结束过程,并以锡林郭勒——察哈尔战场为例,探讨了外蒙古军队南进失利的主要原因。第三章:简要分析了民、蒙两军问的战事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对锡林郭勒——察哈尔等地区造成的种种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