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平甘肃省平凉市庄浪一中7446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实现课堂有效教学遂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带着梦想走进课堂,课堂将成为实现你梦想的天堂。”这是一句我在“开心课堂”上提出来的很受同学们欢迎的一句“名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有其整体性、开放性和发展性,它不仅要达到预期的“三维目标”、注重完善的评价体系,还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最终标准。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梦想
多少年来,听到铃声走进课堂也成为约定俗成的戒律,为了考试走进课堂这是不用言语的共识。于是,课堂成为求学者的牢笼,厌学者把它看作地狱。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把地狱变成天堂呢?这是课改所提出的问题、所关注的问题。笔者想,如果能让同学们带着梦想走进课堂,那课堂就可以成为实现梦想的天堂了。为此,笔者作了一些尝试,创建了一种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并美其名曰“开心课堂”。所谓“开心课堂”,简单地说就是模仿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使之可以适用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导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记记背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把时间用在学习“主科”上。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通过多年对高考的关注,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在高考中,历史分数占100分,历史学科的成绩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高考总分。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二、他山之石,开心课堂新模式
那么,如何让学生编织梦想走进课堂,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的这些梦想呢?这个不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为我们提供了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创新就可以创建出“开心课堂”的教学模式。下面笔者就谈谈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开心课堂”是属于竞赛性的教学模式,因此,课堂之前要求选拔选手。选手可以通过月考或历史阶段性考试来选拔,也可以依据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来筛选。总之,选手的选拔应遵循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要具有鼓励性。选手确定后,要求选手从班上剩下的同学中选择“亲朋好友”,组建自己的“亲友团”。这样,在课堂上每位同学都各有所属,而且,选手的“亲友团”都是该选手的要好朋友,都是坚决支持者,这样在课堂竞赛中,他们与选手荣辱与共,参与课堂的热情也就很高了。
三、打造精品,原来历史课堂“大有可观”
“开心课堂”前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试题的精选上,因此它不可能每节课都这样上。它可以是几个星期一次,或者是一个月一次。我常常听到同事们说:“现在的学生真是难教,对历史一点都‘不感冒’!”“学生的历史考得真是很糟糕。”前提是一定要把这堂课上好、上活,将其打造成为精品,成为历史课堂的品牌,成为学生的一个期待。这样,它就可以大放其光彩了。
1.尊重学生愿望,体现人文精神。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生当作学习的工具,泯灭了学生的天性和创造力。而“开心课堂”让学生带着梦想走进课堂,学生可以在快乐活泼的学习环境中学到知识,又可以通过学习实现“课堂梦想”。这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人性、个性,体现了人文精神。
2.学习过程中有了成功的情感体验。新课标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长期的压抑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和学习信心的散失。开心课堂克服了这个弊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自己的课堂梦想,可以在同学们的掌声和羡慕中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幸福。这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激励和诱惑,使在课堂上没有体验到成功的同学也具有强烈的成功欲望。
3.知识有价,显而易见。答对题目就可以实现课堂梦想,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就可以立杆见影地感受到知识是有价的,久而久之,知识有价观念就根深蒂固了。这样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4.推动平时历史课堂的教学。虽然开心课堂可能要每个月一次,但只要是精品,只要学生喜欢,它就能走进学生的心中,那就有很多同学加以关注。他们关注自己的梦想,关注他人的梦想,关注擂主能否坐稳宝座,关注新选手会是谁……而这些关注,本身就会吸引更多同学的注意力到历史课堂中,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也就能够促进整个历史的教学。也就是说,几节精品“开心课堂”可以辐射到平时的课堂教学,起到推动和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袁金华等主编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王铎全主编历史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3]赵恒烈冯习泽历史学科的创造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