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联通GSM网四大出路(论文文献综述)
程瓯[1](2016)在《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信产业是中国近十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电信产业视为自然垄断产业,电信服务的基础性、网络的完整性以及电信运营的规模经济性决定了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1994年,中国联通的进入打破了电信业的垄断,之后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几次大的拆分,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2008年电信产业融合重组,形成电信、移动和联通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产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三网融合”政策的推进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变革,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失衡、业务增长乏力的问题己经显现出来,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规制与竞争方面的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以后,如何形成均衡的市场竞争格局,如何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如何进一步完善电信监管机制,为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有效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垄断性较强但又具有一定竞争性的电信产业来说,单纯用规制理论或产业组织理论进行分析,都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本文在“SCP”范式的基础上,结合电信产业的经济特性,将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理论相融合,构建了“政府规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这个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电信产业规制进行研究,结合“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新态势,对电信产业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为我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发展、电信产业政策和规制改革等提出新的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了介绍。对相关理论进行考察,在回顾自然垄断理论、规制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分析“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以及局限性。第二部分构建电信产业"R-SCP"理论分析框架,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介绍了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结合电信产业所具有的自然垄断与竞争特性,构建"R-SCP"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框架内,规制、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都是电信产业的内生变量,规制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同时也受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绩效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内容。运用"R-SCP"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分析不对称规制、“三网融合”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移动通信转售”、手机实名制等产业政策变化以及放松规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结合电信产业几次大的拆分和重组,对各个阶段的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组织及规制的影响,主要是第八章的内容。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影响,并以“微信”为例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语音、短信业务的替代作用,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和转型方向,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并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第五部分是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的内容。介绍了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以及产业融合对电信规制的影响,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电信规制与改革经验,对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研究表明,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受到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共同影响,随着产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进一步放松规制,市场机制对电信产业组织的影响将越来越强。但由于电信产业所具有的网络特性,政府规制仍然有必要保持。政府需要改变直接用行政手段参与电信业产业组织调整的状况,更多地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调整,重点关注对公平竞争环境的塑造和保护。
谢明宇[2](2012)在《NSN公司云南省移动通信系统市场营销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移动通信产业是最近二十年来在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整个九十年代,中国移动通信产业以年均近50%的速度高速发展了十年。据统计,中国手机用户由九十年代初的数千人增加到2012年3月末的近10亿用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移动通信大国。但是最近几年,随着用户增长速度的放缓,市场开始从高速增长市场向相对饱和市场转变。市场空间由用户数量和语音业务量的横向增长向数据业务和增值业务的纵深化发展。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受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运营商的业务增长的绝对速度趋缓,由大规模的用户数量扩张所驱动的外延扩张式的增长逐渐在减速。同时移动通信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这种变革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由共性业务向个性化需求的发展。针对这样的变化趋势,作为产业链上游的设备供应商需要调整自身的市场策略来适应这样的变化。本文的目的就是探讨设备商如何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并对其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处于移动通信系统市场的设备供应商建立自己有效的营销方式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市场、技术和竞争的变迁入手引出问题。进而讨论了论文中重要的营销理论如:STP营销步骤、差异化营销、关系营销、服务营销和集团市场营销理论。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结构。随后论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了云南省内移动系统市场营销的环境,并以此为基础从NSN公司的在云南省移动系统市场具体营销实例来分析NSN公司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定位及营销策略的选择的过程和结果。之后,论文归纳了案例分析的结果,提炼出关系营销和服务营销理论在电信系统市场营销中的运用的方法和重要意义。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研究的成果和局限性,并尝试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孟优优[3](2011)在《黑龙江联通公司3G业务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1月,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发放了3G牌照,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3G时代。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率先占领市场,拥有更多的用户,以便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这三大运营商分别打出了各自的“3G营销牌”。联通公司所拥有的由国家颁发的WCDMA技术标准的3G牌照是目前全球产业链最成熟、应用最广的3G标准。可以说,在这场“3G营销战”中,中国联通既拥有明显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来自竞争对手强大的压力。因此,如何合理制定3G业务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企业的自身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中国联通目前最关注的问题。本文以黑龙江联通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市场营销与战略管理理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SWOT分析法对黑龙江联通公司目前所处的优劣势、内外部环境以及竞争对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通过多个角度的市场细分,对最终的目标市场进行了选择和定位。最后,在对黑龙江联通公司3G业务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市场营销战略理论知识,从产品、品牌、价格、渠道等方面对黑龙江联通公司3G业务的营销战略给出了建议。
东辉[4](2010)在《电信运营企业投资新产品项目效益评估研究 ——以中国联通新疆分公司3G项目建设商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1994年至今,经过一系列的改革重组,中国电信业已走过了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基本形成了“打破垄断,公平竞争”的格局。中国的电信行业如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全面创新,真抓实干,力争创建世界一流的电信运营商,这是摆在每一个电信经营决策者面前的现实问题。众所周知,电信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和资产密集型企业,其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助推。对我国的电信运营企业而言,连续的、大量的、结构复杂的网络建设投资在提升企业的用户承载能力、网络服务质量、运营维护效率的同时,也对企业形成了巨大的资金压力。经过前几年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如今对已经上市的电信运营企业来说,面对来自国资委的EVA(经济增加值)考核的压力、来自资本市场的股东监督、来自市场竞争导致电信运营商利润不断摊薄的压力,这都要求电信企业推出新产品时必须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强调投资的效率和效果。本文将针对电信企业投资新产品项目评估系统进行专题研究。全文包括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重点探讨电信企业投资新产品项目评估概论,分别从电信企业引入投资新产品项目评估的动因、新产品项目评估的概念、国内外企业投资新产品项目评估的现状等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第二部分重点探讨电信企业投资新产品项目评估系统的设计,分别从电信企业投资新产品项目评估制度的建立、电信企业投资新产品项目评估组织机构的设置、电信企业投资新产品项目评估的工作流程、电信企业投资新产品项目评估的方法与指标体系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第三部分以中国联通新疆分公司3G项目为例进行新产品项目评估的案例分析,将投资新产品项目评估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提出了可行的改进建议。
沙磊[5](2010)在《长春联通3G通信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消费者对于通信的多种个性化的需求,通信运营商所能提供的传统的语音服务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新一代移动通信业务标准3G的适时出台,能够很好地解决通信市场供求矛盾。随着3G用户的日益增多,我国已经初步迈入3G时代。对于中国本土的通信运营商而言,在3G时代,谁能先行一步,谁就能率先抢占市场,为以后的激烈的市场竞争打下基础,建立一定的优势。从而能够拥有更多的用户,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广阔的企业发展空间。基于此考虑,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这三家主流运营商不约而同地打出了各自的“3G”营销牌,3G市场竞争已经初现端倪。面对其他两大运营商的竞争,中国联通如何制定营销战略,如何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确立企业在3G营销中的领先地位,则是每一个联通员工特别是领导者现阶段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判断一个通信标准成熟与否,不应只停留在技术层面;衡量一个企业的短期发展战略,更是要全盘考虑。本文通过对长春联通3G营销战略的分析和研究,能够使读者认识到联通公司现阶段所采取的3G营销战略的依据和经营思路,以及通过成功实施此战略能够达到的目的和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经过了认真分析和透彻研究之后,作者所提出的对于长春联通3G营销的建议,能够很好地对长春联通既定战略加以补充,使之能够更为行之有效地加以执行并产生更为良好地效果;同时,对长春联通今后的经营和发展乃至整体经营战略实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王昕[6](2009)在《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据业务时代和移动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地变革,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而是以产业协作为纽带的移动通信产业链之间的竞争。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将成为移动通信产业提升综合竞争力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在3G时代取得稳定的市场地位,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提高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创新能力成为移动通信产业链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创新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现状,提出了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概念。通过对移动通信产业链结构的分析,构建了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结构图,并分析了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特征及构成、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功能及系统的运行机制,探讨了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及演进规律,构建了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从知识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市场营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进行了分析评价。
严俊标[7](2008)在《业务转型期中国联通3G竞争战略》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电信体制的改革、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的融合,电信服务业向信息服务业方向转变的进程不断加快。业务转型已成为电信企业顺应技术、市场和竞争格局重大变革的内在要求。尽管电信体制改革在国内形成了三家实力相对均衡的电信企业,但中国移动在移动通信市场一家独大的局面目前还没有打破,改变这种局面还需要中国联通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明确竞争战略,加强经营管理来实现。电信体制改革为中国联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有利于中国联通提高业务竞争力,并在北方10省形成较强的区域影响力。未来通信业务呈现IP化、综合化、宽带化及智能化的特征,为增值业务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环境下,我国3G业务将呈现快速发展趋势,用户从价值贡献者转向价值创造者。三家运营商拥有不同制式的3G标准,即将获得WCDMA牌照的中国联通将具有3G制式上的竞争优势。对于中国联通来说,要使3G业务真正繁荣并实现其市场价值,关注的内容将不仅限于市场细分、业务规划和资费创新这几方面,价值链合作及内容应用将成为3G业务发展的重点,基于体验的营销等服务模式则是成功的有力保障,而这些都应建立在准确的3G业务重点集中竞争战略基础上。
焦阳[8](2008)在《辽宁联通3G竞争策略的研究》文中提出全球电信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电信改革不断深化,移动通信作为个人通信时代最具优势的通信方式,在近年仍然保持了高于业内其他业务的增长。目前国内移动通信市场,中国移动以65%的占有率处于市场领导者的角色,中国联通则以35%的市场占有率处于跟随者的地位。3G即将来临,在给移动带来市场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挑战,相对的市场平衡将打破,激烈的竞争再次上演。目前中国联通已经把CDMA网以1100亿的价格出售给电信,同时联通与网通合并组成新联通,重组后的中国电信市场将打破目前国内移动市场的双寡头垄断局面,移动、联通、电信均会以不同的方式拥有3G牌照。辽宁联通将在3G时代实行怎样的竞争策略,从而实现业务收入和用户数的快速增长。本文首先在对国外发达国家的3G商用发展现状分析;其次根据辽宁省内移动通信环境,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方法对辽宁联通面临的现状进行了剖析;最后通过对辽宁联通面对3G竞争状况的分析,提出了辽宁联通3G竞争策略,利用营销学系统理论,从人才储备、技术发展、业务准备及市场营销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策略,并重点讨论市场营销策略,从品牌、成本、价格、渠道、服务、集团客户等六个方面提出3G时代辽宁联通的市场营销策略。
张渝钢[9](2008)在《中国联通在电信市场格局变化后的战略选择》文中研究说明国内电信市场经过多次的改革重组,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形成了六家基础电信企业分业务竞争的局面。由于用户、收入市场份额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竞争架构失衡,以及通信行业发展速度放缓等因素,新一轮电信重组要促进各电信企业的全业务竞争,形成更为合理、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国联通作为电信业改革开放的产物,从成立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完善融资渠道,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协调双网发展等阶段,逐渐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在电信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后,中国联通面临着新的市场机遇与挑战,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突出技术业务创新,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是必然的战略选择。中国联通应发挥一级法人结构的企业体制优势,减少电信重组带来的人员变动、架构调整等负面影响,有力有效地推动集团战略实施;利用三地上市、C网出售带来的资本运作优势和行业非对称管制措施的优势,加大基础资源建设投入,迅速改善网络质量;扩大采用WCDMA成熟3G标准的技术优势,加大业务创新和业务推广,抢占3G的用户市场份额。在中国宏观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国内移动通信用户市场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新联通公司应突出3G发展带来的数据业务增长点,抓住市场发展机遇,实现用户、收入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提高。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是市场激烈竞争下电信企业的必然选择,中国联通要实现可持续地发展,必须构建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投资策略,可以保证企业投资的有效性;加强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公司效益;加强移动与固网,语音与数据业务的融合,降低用户发展和维系的成本。以客户为中心,提高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是通信运营企业决胜市场的关键因素。新联通公司应通过技术创新、业务创新、服务创新全面满足用户消费需求,提高用户的满意度;通过诚信经营、诚信服务塑造新联通的品牌价值,提升用户的忠诚度。
石晓荣[10](2008)在《渭南联通CDMA移动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各国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通信技术的研究发展步伐加快,CDMA移动通信技术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并且由于CDMA技术以其在覆盖、功率以及平滑演进等诸多方面的技术优势,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采用的主要移动通信技术制式之一。从2002年CDMA网络在我国开通至今,中国联通对于CDMA网络的市场营销推广可谓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从总部、各省分公司至地市级公司,可谓是费尽心思、几经周折。究竟如何打破垄断坚冰,突出重围,建立新型的市场营销推广模式,这将一直是中国联通各级经营管理者值得摸索和研究的现实问题。本文阐述了中国联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发展现状、特点和面临的困难,并且详细分析了渭南联通在初期的市场营销推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目前渭南本地通信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和竞争形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渭南本地的通信市场进行细分,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的客户和他们对渭南联通的各种业务品牌的偏好进行调查研究,据此对渭南联通的CDMA产品及市场潜力做出科学预测,准确地指出随着区域性的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渭南联通低端市场的主要发展目标在农村,城镇集团、政策单位是一个很大的形象宣传客户群,渭南联通必须细分品牌,调整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拓展营销渠道,作好促销工作。并提出了渭南联通要想在CDMA的推广中获得长期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在营销策略上采取的对策。CDMA的发展必须要打破以前的只靠自身经营手机的营销策略,借助现代销售方式,广泛利用商业零售营销网络,建立对代理商的监控体系,拓展营销渠道,同时充分重视分析诊断与顾客的每一个接触点,动态地把握用户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趋向,注意定期、定量、综合测定顾客满意度;同时不断提高渭南联通CDMA的网络质量,更加丰富CDMA的产品品牌,根据多样化品牌,结合品牌和服务质量,灵活科学地制订适合不同客户群的价格标准;同时应选择适当的媒体组合和宣传方式,实施整合传播。
二、联通GSM网四大出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通GSM网四大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自然垄断理论 |
2.1.1 早期自然垄断理论 |
2.1.2 传统自然垄断理论 |
2.1.3 现代自然垄断理论 |
2.2 规制理论 |
2.2.1 规制公共利益理论 |
2.2.2 规制俘获理论 |
2.2.3 规制经济理论 |
2.3 产业组织理论 |
2.3.1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2.3.2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 |
2.3.3 传统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分析 |
2.4 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特性 |
2.4.1 中国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
2.4.2 电信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变化 |
2.4.3 电信企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第3章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新问题 |
3.1 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
3.1.1 中国电信产业发展初期 |
3.1.2 中国电信业市场拆分重组历程 |
3.2 中国电信产业监管政策演进 |
3.2.1 从垄断到调整市场结构引入竞争 |
3.2.2 从调整市场结构转向规范市场行为 |
3.2.3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市场绩效——成立中国铁塔公司 |
3.3 中国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
3.3.1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业传统商业模式形成挑战 |
3.3.2 “三网融合”政策推进加剧了电信市场竞争 |
3.3.3 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 |
3.3.4 防范打击电信诈骗对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4章 构建“R-SCP”电信产业分析框架 |
4.1 电信业规制的目标 |
4.2 电信业规制的主要内容 |
4.3 中国电信产业规制的现状 |
4.4 现有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分析 |
4.4.1 “SCP”范式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
4.4.2 规制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
4.5 电信产业组织的研究思路 |
4.5.1 决定电信产业组织变迁的重要因素 |
4.5.2 电信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思路 |
4.6 构建基于规制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 |
4.6.1 “R-SCP”框架的逻辑关系 |
4.6.2 “R-SCP”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适用性 |
第5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5.1 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
5.2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5.3 政府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直接塑造 |
5.3.1 放松进入规制与引入竞争 |
5.3.2 电信纵向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3.3 电信南北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4.1 进入者策略与在位者优势 |
5.4.2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份额和价格的影响 |
5.4.3 不对称规制与联通CDMA手机补贴 |
5.4.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3G/4G牌照发放 |
5.4.5 “单向携号转网”规制政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 企业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1 中国电信的限制性定价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2 中国移动的差异化策略对市场份额的影响 |
5.5.3 中国联通的技术创新行为 |
5.6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5.6.1 三网融合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5.6.2 中国三网融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5.6.3 中国广电成为第四大电信运营商影响市场格局 |
第6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
6.1 市场行为的影响因素 |
6.1.1 影响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主要因素 |
6.1.2 规制条件下企业行为特征分析 |
6.1.3 中国电信企业各阶段行为分析 |
6.2 规制与放松规制对电信市场行为的影响 |
6.2.1 规制失效下电信企业的排他性行为 |
6.2.2 不对称规制下的电信市场竞争行为 |
6.2.3 电信企业对规制的突破与放松规制 |
6.3 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影响——以中国联通为例 |
6.3.1 中国联通3G市场定位 |
6.3.2 中国联通3G六统一运营策略 |
6.3.3 中国联通价格行为分析 |
6.3.4 中国联通非价格行为分析 |
6.3.5 中国联通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
6.4 产业政策对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 |
6.4.1 “移动通信转售”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
6.4.2 手机实名制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
第7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
7.1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方法 |
7.1.1 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绩效的评价内容 |
7.1.2 竞争和规制对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 |
7.1.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
7.2 中国电信产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
7.2.1 完全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年之前) |
7.2.2 双寡头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1998年) |
7.2.3 引入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1999-2001年) |
7.2.4 扩大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2002-2008年) |
7.2.5 电信业重组后的绩效分析(2009年至今) |
7.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总体评价 |
第8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新特征及其规制 |
8.1 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 |
8.2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
8.2.1 电信运营商产业主导权丧失 |
8.2.2 电信运营商进一步被管道化 |
8.2.3 移动互联网业务替代传统电信业务——以“微信”为例 |
8.2.4 免费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主导 |
8.3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与转型 |
8.3.1 从全业务运营商转向综合信息服务商 |
8.3.2 运营重心从传统语音转向数据应用 |
8.3.3 由纯管道经营向智能管道转型 |
8.4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市场竞争行为 |
8.4.1 开展4G流量价值经营提升市场绩效 |
8.4.2 搭建应用平台与OTT企业合作运营 |
8.4.3 重视应用服务——以移动支付为例 |
8.4.4 以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电信产业竞争力 |
8.5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 |
第9章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 |
9.1 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 |
9.2 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 |
9.3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规制的影响 |
9.3.1 电信产业和广电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分析 |
9.3.2 相关市场主体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 |
9.3.3 行业监管者维护部门利益以及职责有所差异 |
9.4 外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经验 |
9.4.1 英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
9.4.2 美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
9.4.3 国外电信产业规制与改制的启示 |
9.5 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改革建议 |
9.5.1 产业融合背景下规制重构的保障机制 |
9.5.2 电信产业市场竞争政策的趋势 |
9.5.3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建议 |
9.5.4 中国电信业规制合理化建议 |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后记 |
(2)NSN公司云南省移动通信系统市场营销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市场的变化 |
1.1.2技术发展和演进 |
1.1.3竞争格局的变化 |
1.2 NSN公司简介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相关文献评述 |
1.4.1传统市场营销理论的相关概念 |
1.4.1.1营销的STP步骤 |
1.4.1.2差异化营销 |
1.4.1.3市场营销的4P是理论 |
1.4.1.4组织营销理论 |
1.4.2服务营销 |
1.4.3关系营销理论 |
1.4.4 文献综述 |
1.5 论文的内容、方法和结构 |
2 云南移动通信系统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2.1 制度环境分析 |
2.2 自然环境分析 |
2.3 经济社会环境分析 |
2.4 科技环境分析 |
3 目标市场营销策略 |
3.1 细分市场研究 |
3.1.1中国移动 |
3.1.2中国联通 |
3.1.3中国电信 |
3.2 NSN公司营销条件分析 |
3.3 目标市场选择 |
4 营销定位 |
4.1 产品定位 |
4.2 价格定位 |
4.3 渠道及沟通定位 |
4.4 业务模式 |
5 关系和服务营销 |
5.1 关系营销 |
5.2 服务营销 |
6 总结和展望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6.3 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黑龙江联通公司3G业务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理论综述 |
第一节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一、战略的定义 |
二、战略管理的定义 |
三、战略管理理论的概述 |
第二节 市场营销理论综述 |
一、市场营销及营销战略的含义 |
二、营销战略管理的理论 |
第三节 3G技术及其含义 |
一、3G技术的发展现状 |
二、三种主流标准的3G简介 |
三、3G的三大主流技术标准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电信业目前发展概况 |
第一节 我国电信行业市场现状 |
一、电信业务收入和业务总量 |
二、用户规模 |
三、我国3G用户现状 |
四、电信业重组 |
第二节 我国3G业务发展概况 |
一、通信类业务 |
二、娱乐类业务 |
三、资讯类业务 |
四、互联网业务 |
第三节 黑龙江省3G业务发展概况 |
一、移动运营商发展情况 |
二、黑龙江省电信业的发展现状 |
三、黑龙江省3G业务发展现状 |
第四节 黑龙江联通公司3G业务营销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黑龙江联通公司3G业务市场环境分析 |
第一节 优势分析(Strengths) |
一、政府扶持 |
二、具有全业务运营经验 |
三、资金优势 |
四、W-CDMA优势 |
第二节 劣势分析(Weaknesses) |
一、主要业务市场占有率较低 |
二、网络质量差 |
三、服务质量差 |
四、低价形象 |
五、品牌劣势 |
第三节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
一、消费者需求 |
二、原网通的国际化战略合作优势 |
三、技术优势 |
四、中国移动品牌作用将减弱 |
五、3G网络重建 |
第四节 威胁分析(Threats) |
一、国内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二、国外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三、国家的非对称政策将逐步取消 |
四、黑龙江联通3G业务的市场竞争 |
第五节 分析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黑龙江联通公司3G业务目标市场分析 |
第一节 黑龙江联通公司3G业务的市场细分 |
一、市场细分变量 |
二、中国联通原有2G移动通信网络的市场细分情况 |
三、黑龙江联通3G业务的细分市场 |
第二节 黑龙江联通公司3G业务的市场选择 |
一、理想目标市场的条件 |
二、黑龙江联通公司3G业务的目标市场选择 |
第三节 黑龙江联通公司3G业务的市场定位 |
一、市场定位的定义 |
二、目标市场定位的必要性 |
三、黑龙江联通3G业务的市场定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黑龙江联通公司3G业务营销战略决策 |
第一节 黑龙江联通公司3G业务营销战略的基本程序建议 |
一、确定公司的主要任务 |
二、市场机会分析 |
三、目标市场的确定及研究 |
四、制定营销目标与市场战略 |
五、营销执行方案 |
六、方案的执行及考核 |
七、回馈评估及调整 |
第二节 黑龙江联通公司3G业务营销战略的原则 |
一、侧翼战略 |
二、游击战略原则 |
三、防御战略原则 |
四、市场营销战略原则 |
第三节 黑龙江联通公司3G业务营销的战略选择 |
一、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
二、产品组合多元化战略 |
三、差异化定价战略 |
四、品牌战略 |
五、分销渠道战略 |
六、促销战略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电信运营企业投资新产品项目效益评估研究 ——以中国联通新疆分公司3G项目建设商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电信运营企业投资新产品项目评估 |
2.1 投资新产品项目评估概述 |
2.2 投资新产品项目评估工作程序 |
2.3 投资新产品项目可行性研究与投资新产品项目评估的对比 |
2.4 电信运营企业投资新产品评估的概述 |
2.5 国内外企业进行投资新产品项目预评估发展与现状 |
第三章 电信运营企业投资项目评估系统的设计 |
3.1 电信运营企业投资项目评估制度的建立 |
3.1.1 电信运营企业投资项目评估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
3.1.2 电信运营企业投资项目评估制度建立的思路 |
3.2 电信运营企业投资新产品项目评估组织机构的设置 |
3.2.1 电信运营企业项目评估组织机构的设置 |
3.2.2 电信运营企业投资项目评估各组织机构的职责 |
3.3 电信运营企业投资项目评估的原则及方法 |
3.3.1 电信运营企业投资项目评估遵循的原则 |
2.3.2 电信运营企业投资项目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和评估 |
2.3.3 电信运营企业投资新产品项目市场调查与分析 |
2.3.4 新产品项目用户发展规模的预测 |
3.3.5 投资项目评估关键评价指标和框架构成 |
3.3.6 电信运营企业投资项目社会效益评估 |
第四章 新疆联通3G新产品项目建设评估案例分析 |
4.1 新疆联通3G项目及公司简介 |
4.2 新产品项目市场分析及产品定位策略 |
4.2.1 新产品项目宏观经济环境调查分析 |
4.2.2 新疆自治区移动通信市场调查分析 |
4.2.3 新疆联通3G产品市场定位及发展策略 |
4.3 新疆联通3G项目建设必要性和技术条件的评估 |
4.3.1 新疆联通3G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
4.3.2 WCDMA技术分析 |
4.4 新疆联通3G用户及话务量规模预测及建设规模的评估 |
4.4.1 新疆联通3G用户规模及业务量预测 |
3.4.2 新疆联通3G网络覆盖策略及建设规模 |
4.5 新疆联通3G项目财务效益评估 |
4.6 新疆联通3G项目风险评估 |
4.6.1 主要风险点 |
4.6.2 新疆联通3G项目风险分析 |
4.6.3 新疆联通3G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
4.7 新疆联通3G项目对自然资源及环境影响的评估 |
4.7.1 通过共建共享减少重复建设,提高通信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
4.7.2 通过节能减排降低能耗,保护环境,提升公司的社会形象 |
4.8 新疆联通3G项目评估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长春联通3G通信市场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长春移动通信行业发展情况概述 |
1.1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及3G标准出台的必然性 |
1.2 3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及发展前景 |
1.3 长春联通3G通信技术标准及其在行业市场中的地位 |
1.4 长春联通3G通信市场战略介绍及其制定依据 |
第2章 与其他运营商比较长春联通3G通信的独特性 |
2.1 国家政策支持下的国际通用标准 |
2.2 长春联通与其他运营商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 |
第3章 长春联通3G通信发展采用差异化战略的得与失 |
3.1 SWOT分析法分析长春联通3G营销战略 |
3.2 关于长春联通3G发展战略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
3.3 长春联通实施3G营销战略的过程控制和评价标准 |
第4章 长春联通3G通信发展战略成果展望 |
4.1 长春联通3G通信差异化发展战略成果展望 |
4.2 长春联通3G发展战略的深远意义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6)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构成及演进研究现状 |
1.3.2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合作、协同发展研究现状 |
1.3.3 移动通信创新的研究现状 |
1.3.4 产业链创新系统理论相关研究 |
1.3.5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理论相关研究 |
1.3.6 国内外研究成果比较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供应链的概念 |
2.2 价值链的概念 |
2.3 产业链的概念 |
2.4 产业集群的概念 |
2.5 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区别与联系 |
2.5.1 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区别与联系 |
2.5.2 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区别与联系 |
2.5.3 产业集群、产业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2.5.4 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集群、产业链之间的关系分析 |
2.6 创新的概念 |
2.6.1 技术创新 |
2.6.2 产业创新 |
2.6.3 产业集群创新 |
2.7 创新系统的相关理论 |
2.7.1 国家创新系统 |
2.7.2 区域创新系统 |
2.7.3 产业创新系统 |
2.7.4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 |
2.7.5 产业链创新系统 |
2.7.6 企业创新系统 |
2.7.7 各个创新系统的关系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概述 |
3.1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概念及组成 |
3.1.1 移动通信产业链概念的提出 |
3.1.2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组成分析 |
3.2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结构特征 |
3.2.1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结构 |
3.2.2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终端产品介绍 |
3.2.3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子产业链分析 |
3.3 移动通信产业链演进路径比较分析 |
3.3.1 移动通信产业链技术演进路径分析 |
3.3.2 移动通信产业链结构演进路径 |
3.4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3.4.1 移动通信产业链终端产品的市场分析 |
3.4.2 移动通信产业链发展趋势分析 |
3.5 移动通信产业链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1 移动通信产业链竞争力的概念 |
3.5.2 移动通信产业链竞争力比较的分类 |
3.5.3 移动通信产业链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 |
4.1 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创新系统 |
4.1.1 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创新活动 |
4.1.2 构建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必要性 |
4.1.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概念 |
4.1.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特征 |
4.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构成及演进 |
4.2.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子系统 |
4.2.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结构及演进 |
4.2.3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结构 |
4.2.4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 |
4.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功能分析 |
4.3.1 整合创新资源,降低创新成本 |
4.3.2 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
4.3.3 创新能力和绩效的提高 |
4.3.4 提高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竞争力 |
4.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
4.4.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动力分析 |
4.4.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 |
5.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模式的概念 |
5.2 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模式特点分析 |
5.2.1 模仿创新 |
5.2.2 自主创新 |
5.2.3 合作创新 |
5.2.4 协同创新 |
5.2.5 各种创新模式的地位和作用 |
5.3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的现状分析 |
5.3.1 模仿创新模式现状 |
5.3.2 自主创新模式现状 |
5.3.3 合作创新模式现状 |
5.3.4 协同创新模式现状 |
5.2.5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模式发展路径 |
5.4 国内外移动通信创新模式比较研究 |
5.4.1 日本DoCoMo 公司的创新模式 |
5.4.2 韩国SK 电讯的创新模式 |
5.4.3 英国电信的创新模式 |
5.4.4 美国高通公司的创新模式 |
5.4.5 法国电信的创新模式 |
5.4.6 国外创新模式经验总结 |
5.5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经验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6章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 |
6.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概念 |
6.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构成及现状 |
6.2.1 移动通信产业链知识创新能力 |
6.2.2 移动通信产业链工艺创新能力 |
6.2.3 移动通信产业链产品创新能力 |
6.2.4 移动通信产业链市场营销创新能力 |
6.2.5 移动通信产业链组织创新能力 |
6.2.6 移动通信产业链制度创新能力 |
6.2.7 移动通信产业链综合创新能力 |
6.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6.3.1 指标选取原则 |
6.3.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
6.3.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工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
6.3.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产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
6.3.5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市场营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
6.3.6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
6.3.7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 |
6.4 基于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
6.4.1 模型的选取 |
6.4.2 因子分析法 |
6.4.3 聚类分析法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实证研究 |
7.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知识创新比较分析 |
7.1.1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运营商知识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
7.1.2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设备制造业知识创新比较分析 |
7.1.3 移动通信产业链知识创新的国际比较分析 |
7.1.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知识创新的对策建议 |
7.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工艺创新比较分析 |
7.2.1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运营商工艺创新比较分析 |
7.2.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工艺创新比较分析 |
7.2.3 移动通信产业链工艺创新国际比较 |
7.2.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工艺创新的对策建议 |
7.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产品创新比较分析 |
7.3.1 新移动的产品创新 |
7.3.2 新联通的产品创新 |
7.3.3 新电信的产品创新 |
7.3.4 移动通信产业链产品经营现状比较分析 |
7.3.5 移动通信产业链产品创新国际比较 |
7.3.6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产品创新的对策建议 |
7.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市场营销创新比较分析 |
7.4.1 中国移动的市场营销创新 |
7.4.2 中国联通的市场营销 |
7.4.3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营销能力对比分析 |
7.4.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市场营销创新比较分析 |
7.4.5 国外通信运营商品牌营销策略 |
7.4.6 移动通信产业链市场营销创新国际比较 |
7.4.7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市场营销创新的对策建议 |
7.5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制度、组织、管理创新比较分析. |
7.5.1 中国移动的制度、组织、管理创新比较分析 |
7.5.2 中国联通的制度、组织、管理创新比较分析 |
7.5.3 中国电信的制度、组织、管理创新比较分析 |
7.5.4 电信业的三次制度创新 |
7.5.5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制度、组织、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
7.6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综合比较分析 |
7.6.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发能力综合比较分析 |
7.6.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运营能力综合比较分析 |
7.6.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产出能力综合比较分析 |
7.6.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综合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
7.6.5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综合创新的对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本文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7)业务转型期中国联通3G竞争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章 电信行业业务转型期特征分析 |
1.1 电信行业现状 |
1.2 电信企业业务转型战略的实施 |
1.3 业务转型期通信运营市场分析 |
第2章 业务转型期中国联通商业资源分析 |
2.1 中国联通商业资源分析 |
2.2 主要业务发展方向 |
第3章 中国联通 3G 业务前景评估 |
3.1 中国联通 3G 业务发展趋势 |
3.2 中国联通 3G 行业环境 |
第4章 业务转型期中国联通 3G 业务竞争策略建议 |
4.1 中国联通 3G 竞争战略选择 |
4.2 中国联通 3G 竞争策略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8)辽宁联通3G竞争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3G研究现状 |
1.2.1 3G产业链的研究 |
1.2.2 技术标准、网络体制的研究 |
1.2.3 3G业务发展、竞争和营销策略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本章小结 |
2 国外3G商用发展现状及分析 |
2.1 3G的技术标准及对比 |
2.1.1 3G基本概念 |
2.1.2 3G的技术标准及对比 |
2.2 全球3G商用发展现状 |
2.2.1 3G用户发展现状 |
2.2.2 3G商用网络部署 |
2.2.3 3G业务应用情况 |
2.3 国外3G商用发展分析 |
2.3.1 日韩模式分析 |
2.3.2 欧洲模式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辽宁3G市场分析 |
3.1 辽宁联通简介 |
3.2 辽宁3G市场发展环境及业务需求分析 |
3.2.1 中国及辽宁移动市场现状 |
3.2.2 辽宁3G市场发展环境分析 |
3.2.3 辽宁3G市场业务需求分析 |
3.3 辽宁联通竞争能力分析 |
3.3.1 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
3.3.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3.3 替代品的威胁 |
3.3.4 买方议价能力 |
3.3.5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4 辽宁联通SWOT分析 |
3.4.1 辽宁联通优势 |
3.4.2 辽宁联通劣势 |
3.4.3 辽宁联通机遇 |
3.4.4 辽宁联通威胁 |
3.5 本章小结 |
4 辽宁联通3G竞争策略 |
4.1 辽宁联通3G人才储备策略 |
4.1.1 熟悉多业务运作的经营管理型人才 |
4.1.2 擅长市场经营、业务管理的分析型人才 |
4.1.3 了解客户需求的营销服务型人才 |
4.2 辽宁联通3G技术发展策略 |
4.3 辽宁联通3G业务准备策略 |
4.4 辽宁联通3G市场营销策略 |
4.4.1 辽宁联通3G品牌策略 |
4.4.2 辽宁联通3G成本策略 |
4.4.3 辽宁联通3G价格策略 |
4.4.4 辽宁联通3G渠道策略 |
4.4.5 辽宁联通3G服务策略 |
4.4.6 辽宁联通3G集团客户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联通在电信市场格局变化后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分析框架 |
2 中国通信市场环境分析 |
2.1 国内通信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
2.1.1 寡头垄断的竞争市场 |
2.1.2 市场集中度HHI 的分析 |
2.2 通信产业的发展 |
2.2.1 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业务的创新 |
2.2.2 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网络成本的变化 |
2.2.3 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产业的融合 |
2.3 中国联通的市场机遇 |
2.3.1 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 |
2.3.2 国内移动通信市场普及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
2.3.3 3G 业务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
2.4 中国联通的外部威胁 |
2.4.1 新的市场进入者将分流部分用户,市场竞争加剧 |
2.4.2 CPI 的持续增长,将带来运营成本上升 |
2.4.3 电信资费的下降带来收益减少 |
2.4.4 社会对信息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
3 中国联通的内部因素分析 |
3.1 中国联通的竞争优势 |
3.1.1 一级法人的体制优势 |
3.1.2 三地上市的资本运作优势 |
3.1.3 行业不对称管制的优势 |
3.1.4 采用3G 标准带来的技术优势 |
3.1.5 电信业重组后专注于单一网络经营 |
3.2 中国联通的竞争劣势 |
3.2.1 网络与用户规模处于劣势 |
3.2.2 品牌认知度 |
3.2.3 网络频率资源的缺乏 |
3.2.4 内部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
4 中国联通在市场格局变化后的战略分析 |
4.1 战略组合分析 |
4.2 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是中国联通的必然选择 |
4.3 满足消费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是企业经营的重点 |
4.3.1 提高服务质量是电信行业特点所决定的 |
4.3.2 通信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在逐步提升 |
4.3.3 业务创新创造需求,满足需求 |
5 中国联通的战略实施 |
5.1 以成本为中心的企业赢利战略 |
5.1.1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投资策略,有效降低资本性开支成本 |
5.1.2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
5.1.3 理顺组织架构,宏扬企业文化精神 |
5.1.4 加强业务融合,降低用户发展和维系成本 |
5.2 提供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与服务满足能力 |
5.2.1 提高用户满意度 |
5.2.2 塑造品牌价值,提升客户的忠诚度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渭南联通CDMA移动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纶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1.3 主要研究内容 |
1.2 主要研究类型和方法 |
1.2.1 研究类型 |
1.3 文章的框架 |
2 理论综述 |
2.1 营销组合理论 |
2.1.1 4P理论 |
2.1.2 4C理论 |
2.1.3 4R理论 |
2.1.4 4V理论 |
2.1.5 波特理论 |
2.2 市场营销管理 |
2.2.1 分析市场机会 |
2.2.2 市场定位 |
2.2.3 目标市场选择 |
2.2.4 设计市场营销组合 |
2.3 SWOT分析方法 |
2.3.1 分析环境因素 |
2.3.2 构造SWOT分析表 |
2.3.3 决策与制定相应计划 |
2.4 消费者行为模式 |
2.4.1 消费者行为模式图示 |
2.4.2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4.3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
2.5 营销渠道理论 |
2.5.1 营销渠道含义 |
2.5.2 营销渠道的类型 |
2.5.3 营销渠道的选择和管理 |
3 渭南CDMA业务发展现状 |
3.1 CDMA市场发展历程 |
3.2 CDMA营销环境分析 |
3.2.1 外部环境分析 |
3.2.2 内部环境分析 |
3.2.3 SWOT分析 |
3.3 CDMA市场趋势分析 |
3.4 渭南联通CDMA的目标市场分析 |
3.4.1 渭南联通CDMA的目标市场现状 |
3.4.2 渭南联通CDMA的目标市场分析与评价 |
3.5 营销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4 渭南联通CDMA的营销策略定位 |
4.1 产品策略定位 |
4.1.1 细分市场,整合构建产品品牌 |
4.1.2 发挥优势,加快新业务的开发和应用 |
4.2 价格策略定位 |
4.2.1 联通CDMA业务走中低端市场为佳 |
4.2.2 CDMA手机定价应以低价为好 |
4.3 渠道策略定位 |
4.3.1 改进的必要性 |
4.3.2 营销渠道策略的变迁 |
4.3.3 渭南联通CDMA手机渠道策略定位 |
4.4 促销策略定位 |
4.4.1 促销媒体的选择 |
4.4.2 根据季节进行促销 |
4.4.3 促销方式 |
4.5 客户服务策略 |
5 渭南联通CDMA营销策略实施的具体方案 |
5.1 产品策略的实施 |
5.1.1 确立业务细分品牌 |
5.1.2 利用媒体宣传强化品牌 |
5.2 价格策略的实施 |
5.3 渠道策略的实施 |
5.3.1 四专的相关内容 |
5.3.2 四专渠道建设方案 |
5.4 促销策略的实施 |
5.4.1 促稍组合策略的一般理论 |
5.4.2 渭南联通CDMA的促销组合 |
5.4.3 渭南联通CDMA的促销策略 |
5.5 客户服务策略的实施 |
5.5.1 市县两级维护体系 |
5.5.2 维护体系架构图 |
5.5.3 高端用户维护标准及内容 |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论文研究所做的工作及成果 |
6.1.1 论文研究所做的工作 |
6.1.2 论文研究的成果 |
6.2 主要创新研究 |
6.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联通GSM网四大出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D]. 程瓯. 武汉大学, 2016(01)
- [2]NSN公司云南省移动通信系统市场营销探讨[D]. 谢明宇. 云南大学, 2012(10)
- [3]黑龙江联通公司3G业务营销战略研究[D]. 孟优优. 黑龙江大学, 2011(07)
- [4]电信运营企业投资新产品项目效益评估研究 ——以中国联通新疆分公司3G项目建设商用为例[D]. 东辉.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5]长春联通3G通信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沙磊. 吉林大学, 2010(12)
- [6]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究[D]. 王昕. 吉林大学, 2009(08)
- [7]业务转型期中国联通3G竞争战略[D]. 严俊标. 吉林大学, 2008(07)
- [8]辽宁联通3G竞争策略的研究[D]. 焦阳.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5)
- [9]中国联通在电信市场格局变化后的战略选择[D]. 张渝钢. 重庆大学, 2008(06)
- [10]渭南联通CDMA移动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石晓荣. 西安理工大学, 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