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陈年皇历,答陈年诸公(论文文献综述)
危明星[1](2020)在《动态历史情境中“我”的辩证法——评《贺敬之评传》《读贺敬之》》文中研究说明贺敬之,以诗人、剧作家和文艺工作领导者这三重身份为学界所熟知;其执笔的歌剧《白毛女》、创作的革命歌曲《南泥湾》《翻身道情》与政治抒情诗《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更是成为传唱不已的文艺经典,进入一代代读者心中。贺敬之是"人民革命时代的杰出歌者"1,其走过的文学道路与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文艺的丰富关系,是研究热点之一,时至今日依然引起不少研究者的兴趣。
杨红,汪志梅[2](2017)在《中学新诗教材的一场论争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如何让新诗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界和学界一直在进行着广泛的讨论。中学新诗教育论争不仅影响了中学新诗教材选编,也改变了传统新诗教学理念及考试命题模式。中学新诗教材论争是新诗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主要针对其时代性、经典性、思想性和艺术性问题展开,具有相当的意义。
吴小倩[3](2017)在《《讲话》视域下的贺敬之音乐文学创作研究》文中认为贺敬之,中国现当代着名诗人、剧作家、文艺理论家。其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歌词《南泥湾》、《七枝花》、《翻身道情》等作为时代的经典,在四五十年代的延安乃至全国都广为流传,对宣传《讲话》精神、动员抗战等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学术界至今对贺敬之在音乐文学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除对《白毛女》的研究外,对他的其他歌词作品每每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这让很多人对贺敬之词作家的身份并不了解。而贺敬之在《讲话》之后进行的大量音乐文学创作有一定的意义,他与延安的关系以及《讲话》对他的影响等都是本文想要探究的问题。本文绪论部分介绍音乐文学的概念,界定贺敬之音乐文学作品的范畴以及综述贺敬之作品研究现状,针对当下研究的不足,提出论文研究的缘起及目的。第一章主要从贺敬之童年的遭遇及投奔延安时的经历出发,去透视贺敬之对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并将这种感受和体验放在《讲话》视域下去论述贺敬之在情感上对《讲话》精神的接受,从而来思考《讲话》精神是如何影响他及其创作的,审视他与《讲话》的渊源及关联。第二章论述贺敬之在《讲话》感召下的一种创作自觉,写出了大量“人民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以不同类型、不同范畴的创作来践行《讲话》精神。第三章主要研究贺敬之落实《讲话》精神的艺术自觉,自觉“与人民大众相结合”,吸收借鉴民间文化艺术,并且乐于在作品中宣扬《讲话》精神。第四章探究贺敬之音乐文学作品产生的影响以及贺敬之文学地位的确立等。
夏梦君[4](2014)在《中学语文教材新诗模块选材体系和编排体系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新诗相继进入语文教材后历经了坎坷,选材由少到多,主题由单一到多元,诗歌作品由粗到精。新诗体裁的加入丰富了语文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结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新诗的发展,语文教材中的新诗选材已经落后于新诗的发展,而教材中新诗的编排也滞后于语文新诗的教学。本篇论文意在总结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新诗选材、编排体系的成功及不足之处,并试图构建出更新、更合理的选材及编排体系。使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新诗学习中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本篇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梳理了新诗作为一种新文学,在进入语文教材后的历史及沿革。系统地回顾了“五四”运动前后、建国后及新时期的语文教材的历史,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例,细致地呈现出了新诗选材和编排的历史状况。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则是通过对现行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的对比,对新诗模块在选材系统上存在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等问题进行呈现和总结。第三部分则对中学语文新诗编排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利用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和语文教育出版社版教材为分析对象,比较分析语文新诗在编排上存在的不足。最后在基于前面三章分析后,根据语文教材的选材原则和编排原则对中学语文新诗模块在选材和编排上提出的一些设想,按照文学发展史和文学作品主题的编排体系列举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张明[5](2013)在《我喜欢诗一读就懂 百读不厌——毛翰访谈录》文中研究指明毛翰1955年出生,湖北广水人。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诗与歌词的理论与创作"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诗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出版有《20世纪中国新诗分类鉴赏大系》《诗美创造学》《歌词创作的原理和方法》《中国周边国家汉诗概览》《辛亥革命踏歌行》《毛翰诗论选》及诗集《陪你走过这个季节》等20余种。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多与诗歌有关。
黄晓东[6](2013)在《“民国”以来的新诗教育研究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文中指出本文的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本文研究的对象主要为民国以来以课堂教学和教材为中心的新诗教育。本文中所研究的教材主要包括民国以来的大中小学在新诗教育中所使用的书籍、讲义、讲授提纲等。本文研究的方法主要为通过政治文化、权力话语的视角,来研究教材中的新诗文本如何入选、被阐释以及教材如何对新诗的发展史进行叙述。另外通过具体的个案研究,来分析政治和权力话语如何影响到新诗教育中对文本、诗人、新诗史的评价,以及对经典诗人和经典文本的塑造。绪论部分还对新诗教育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做出了分析,即新诗教育研究近年来一直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关注点,而近些年来大量的硕士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新诗教育展开研究,跟近些年文学接受、文学传播的研究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并被作为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有极大的关系。本文的创新与意义主要体现在本研究以“民国”以来大中小学的新诗教材为中心,结合新诗发展史、新诗教育史及语文教育史等材料,从意识形态对新诗写作、新诗选篇、新诗阐释的影响这一视角,采用“知识与权力”等理论,对新诗教育进行宏观和个案研究。这种集中、综合的研究此前并未出现,尤其是对“民国”以来大学的中文专业文学史教材,及“新时期”以来“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新诗教育进行集中的研究,目前更未见到类似成果,而这些正是本文的努力创新之处。本文的第一章主要集中研究了民国时期的新诗教育。民国中小学的新诗教育研究主要以北京师范大学馆藏的民国的小学教材,以及叶绍钧、夏丐尊主编的《国文百八课》等民国时期的中学教材为中心。民国早期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新诗文本的选择尽量考虑到其在新诗史上的价值、地位和文学史意义,并照顾到各种诗歌写作的路向及不同的美学风格。但是大陆民国晚期的中小学教材,由于时代和政党政治的原因,拥有相对较小的“自由度”,并要遵从“教学大纲”的规定来编写,因此出现了“党化”教育的情况。而民国大学的新诗教育研究则以朱自清、沈从文、废名、苏雪林、王哲甫等人的新文学讲义为中心来进行。民国时期朱自清等人在高校授课所编的新文学讲义,在对新诗史进行阐释和建构的过程中,能够尽量如实记录新诗诞生、发展过程中的论争以及新诗流派的多元,“政治”并未使他们表现出更多叙述上的偏颇和有意的褒贬,包括对左翼诗人创作的叙述,尽管其中也透露出编者个人各自的“偏好”和不同的诗学理念。本文的第二章主要研究大陆1949至1978年的新诗教育。首先探讨了政治对文学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独立之重要性。其次,探讨了“十七年”大陆中学的新诗教育及其与此前的“解放区“文学教育之关系。再次,以王瑶、刘绶松等人的文学史教材为中心,探讨了“十七年”大学的新诗教育如何在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政治规范之内展开及其局限性,另外还简单分析了“文革”时期的新诗教育。本文的第三章主要研究“新时期”新诗教育及其所呈现出的一种渐进式的变化。“新时期”之初大学新诗教育中对新诗史的叙述仍然是一种左翼文学史的框架。但是随后唐弢、黄修己等人为代表的文学史写作就开始逐步对其进行调整,并力图恢复新诗史的原貌及其丰富的内容和多元的路向。“新时期”中小学的新诗教育由于政治的原因以及对思想教育的重视,仍然延续了“十七年”时期的特征,直到二十世纪末和新世纪才逐渐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融入了新的诗歌美学因素,新诗在“新时期”的发展嬗变在其中也有所体现。本文的第四章为新诗接受史的个案研究。本章主要从政治、权力的角度分析权力话语在新诗教育中对诗人、文本、新诗史进行阐释时所产生的影响。其中文本的个案分别选择了“人力车夫”题材新诗以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而新诗人接受史的个案,则选择了胡适的“尝试者”身份,以及徐志摩的新诗史地位。本文的第五章主要研究了新诗教育对经典诗人及经典文本的塑造。其中新诗人选择了以艾青和穆旦为分析的对象,而新诗文本则选择了以余光中的《乡愁》和舒婷的《致橡树》为探讨的对象。结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同时也指出本研究将来的延伸性工作,其中既包括历史性的,如对“解放区”新诗教育的深入探讨;也包括对当下新诗教育的现状调查等。结论还指出了新诗教育要保持可持续性,必须解决好当下新诗发展的危机问题。另外,在当下的新诗教育中重视新诗“作法”的教学,对促进新诗教育应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李安全[7](2004)在《经典解读:范例呈现与方法点拨》文中指出
杨文彬[8](2002)在《“陈年皇历”也可看》文中提出
陈醇[9](2002)在《来函摘登》文中研究说明本刊改版前后,许多读者(作者)朋友写信或打电话,对改版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和关心,我们已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从这一期做了改进。谨向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寄予新春的祝福! 下面摘登两封来信,欢迎大家于每期后直言评刊。
毛翰[10](2002)在《关于陈年皇历,答陈年诸公》文中认为痛感中学语文新诗选目的陈旧僵化,近年,我三草其文直抒拙见。先是《重编中学语文的新诗篇目刻不容缓》,见《南方周末》一九九八年九月十八日。其次是《陈年皇历看不得——再谈语文教科书的新诗篇目》,参与《星星》“下世纪学生读什么诗” 的讨论,见该刊一九九九年四月号。三是《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中学语文教材新诗推荐篇目》,见一九九九年十月号《星星》和《语文学习》。
二、关于陈年皇历,答陈年诸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陈年皇历,答陈年诸公(论文提纲范文)
(1)动态历史情境中“我”的辩证法——评《贺敬之评传》《读贺敬之》(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家贺敬之诞生的主客观因素 |
二、时代洪流中的普通文艺工作者 |
三、革命“老骥”在新时期的丰富精神世界 |
结语 |
(2)中学新诗教材的一场论争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学新诗教材的时代性和经典性 |
中学新诗教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
新诗教材论争的意义 |
1.影响中学新诗教材选编 |
2.改变传统新诗教学理念 |
3.影响和变革考试命题 |
结语 |
(3)《讲话》视域下的贺敬之音乐文学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在延安:贺敬之与《讲话》 |
第一节 投考鲁艺的“小长征” |
第二节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中 |
第三节 走出“小鲁艺”投身到“大鲁艺” |
第二章 《讲话》感召下的创作自觉 |
第一节 应时而生的歌词创作 |
第二节 喜闻乐见的秧歌剧创作 |
第三节 便于传诵的民歌体新诗创作 |
第三章 落实《讲话》精神下的书写风格 |
第一节 鲜明浓郁的民歌特点 |
第二节 简单明朗的语言风格 |
第三节 伟大崇高的思想情感 |
第四章 贺敬之音乐文学创作的影响 |
第一节 贺敬之音乐文学在革命年代的影响 |
第二节 对歌曲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第三节 贺敬之文学史地位的确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贺敬之词作歌曲目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
(4)中学语文教材新诗模块选材体系和编排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起源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新诗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历史及沿革 |
一 20 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的语文教材新诗编选 |
二 建国初的十七年语文教材新诗编选 |
三 文革后的新时期语文教材新诗编选 |
第二章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新诗选材存在的问题 |
一 系统性整体性不强,割裂了新诗发展史 |
二 新诗选篇与新诗发展的现状不符,忽略了学生的情感 |
三 入选的外国诗篇选材多元化和经典性不强 |
(一) 选文主题的单一性问题 |
(二) 选文的经典性问题 |
第三章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新诗模块编排体系分析(以人教版和语文教育出版社版为例) |
一 新诗编排介绍 |
二 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和语文版课文编排重叠比较 |
第四章 语文教材新诗模块选材与编排体系的设想 |
一 新诗选材原则 |
二 新诗编排原则 |
三 关于中学语文教材新诗模块编排体系的设想 |
(一) 文学发展史的选材和编排体系 |
(二) 作品适应性的选材和编排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民国”以来的新诗教育研究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学科与权力——“民国”时期的新诗教育 |
第一节 现代教育制度中的语文学科与新诗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小学的新诗教育研究——以“北师大”馆藏教材为中心 |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中学的新诗教育研究——以《国文百八课》等教材为中心 |
第四节 “民国”时期大学的新诗教育研究——以朱自清等人的新文学讲义为中心 |
第二章 政治与美学——1949年至1978年的新诗教育 |
第一节 “辛亥革命”以来政治对文学教育的影响 |
第二节 “十七年”新诗教育及其与解放区新文学教育之关系 |
第三节 王瑶等人对新诗史的叙述及“文革”时期的新诗教育 |
第三章 断裂与延续——新时期以来的新诗教育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学新诗教育的束缚 |
第二节 新诗史教学中难以突破的左翼文学史叙述框架 |
第三节 唐弢、黄修己等人对新诗史叙述的逐步调整 |
第四节 新的美学因素的融入及新诗教育对审美的重视 |
第四章 解读与接受——新诗教育中的接受个案研究 |
第一节 “人力车夫”题材新诗文本解读史研究 |
第二节 徐志摩《再别康桥》在新诗教育中的“接受史” |
第三节 胡适新诗“尝试者”身份的生成及在教材中的解读史 |
第四节 新诗教材中徐志摩文学史地位评价的变迁 |
第五章 经典与建构——新诗教育与经典的塑造 |
第一节 新诗教育与艾青“恒久的典范”地位的确立 |
第二节 穆旦的“被发现”及其“经典诗人”身份的塑造 |
第三节 新诗教育对余光中《乡愁》“经典文本”身份的塑造 |
第四节 新诗教育与舒婷《致橡树》“经典文本”地位的确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四、关于陈年皇历,答陈年诸公(论文参考文献)
- [1]动态历史情境中“我”的辩证法——评《贺敬之评传》《读贺敬之》[J]. 危明星.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20(05)
- [2]中学新诗教材的一场论争及其意义[J]. 杨红,汪志梅. 名作欣赏, 2017(25)
- [3]《讲话》视域下的贺敬之音乐文学创作研究[D]. 吴小倩. 西南大学, 2017(02)
- [4]中学语文教材新诗模块选材体系和编排体系研究[D]. 夏梦君. 海南师范大学, 2014(01)
- [5]我喜欢诗一读就懂 百读不厌——毛翰访谈录[J]. 张明. 泉州文学, 2013(12)
- [6]“民国”以来的新诗教育研究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D]. 黄晓东. 南京大学, 2013(01)
- [7]经典解读:范例呈现与方法点拨[J]. 李安全. 名作欣赏, 2004(04)
- [8]“陈年皇历”也可看[J]. 杨文彬. 名作欣赏, 2002(06)
- [9]来函摘登[J]. 陈醇. 名作欣赏, 2002(02)
- [10]关于陈年皇历,答陈年诸公[J]. 毛翰. 名作欣赏,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