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的黄土地貌资源利用新途径—转化机制,类型和开发设计

基于旅游的黄土地貌资源利用新途径—转化机制,类型和开发设计

论文摘要

资源的利用、开发转化历来是资源研究的焦点。近年来出现了对地质地貌资源新的利用方式的探索,其中利用丰富的地质地貌资源发展旅游业成为常见的方式,如就丹霞地貌独特的景观性和观赏性,成立了多个世界地质公园,成为新的亮点。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主要关注在我国占据重要地位的黄土地貌。它在我国分布最为广泛,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类型。长期以来,它仅仅是被作为一种典型地貌来研究,侧重于黄土地貌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水土保持,主要是作为一种不良的自然地貌单元考虑的。但是黄土地貌的奇特和特殊的观赏价值使得我们能够换个角度去思考。当今,人们的旅游观念迅速转变、地质地貌旅游正在兴起,黄土地貌已经不应该仅仅作为单一的地貌来看待,应该转变利用方式,从旅游的视角来审视黄土地貌,给黄土地貌的利用以全新的定义。本文首先提出黄土地貌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价值,具备旅游资源转化的基本条件,并以处在黄土高原腹地的典型黄土地貌分布区一延安市为例,探讨黄土地貌利用的新方式一转化机制、类型、开发模式。通过对黄土地貌旅游资源价值和利用方式的分析以及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从景观生态学出发,提出了黄土地貌也是一种旅游景观资源的概念。通过深挖科学和文化内涵,转变和更新观念,建立黄土高原地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观。丰富我国地貌类旅游资源的类型,这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认识。2、黄土地貌具有美学性、极高的科学价值、特殊的社会价值和极具地方色彩的人文价值。完全具备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条件。3、从地貌环境差异性、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求、国民的黄土情结、具有的旅游发展的基础、黄土地貌旅游资源价值等五方面论证黄土地貌旅游开发是可行的。并提出初步发展策略。4、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觉层次把黄土地貌旅游资源分为13种基本形态类型,并对它们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定义。5、延安市位于黄土高原腹地,是黄土地貌分布的典型区域。基于问卷调查对延安黄土地貌旅游发展现状、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对黄土地貌旅游发展的态度做了分析。分析认为,延安黄土地貌旅游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产品比较单一,与其他配套旅游资源的整合比较差,急需要对现有的黄土地貌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基于此认识,笔者基于黄土地貌旅游把延安划分为四个旅游区,不同的区域旅游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极大的展示了地质地貌旅游的内容,并把它与其他配套旅游资源紧密结合,让旅游者感受丰富的黄土地貌旅游内涵。6、提出了建立黄土地貌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议,构建了黄土地貌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模式。本文认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模式既能保护现有的黄土地貌类型,又可以充分发挥黄土地貌旅游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实现黄土地貌资源转化的目的。通过对黄土地貌景观资源的价值分析和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分析,认为黄土地貌资源必须经过利用转化的方式实现资源的最大价值,而发展黄土地貌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它的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社会价值,是资源利用最佳途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2 研究内容
  • 1.2 研究进展
  • 1.2.1 地貌旅游研究的进展
  • 1.2.2 黄土地貌旅游研究进展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资源利用转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1 资源价值变形论
  • 2.1.2 资源结构转换论
  • 2.1.3 资源优势整合论
  • 2.2 旅游资源开发理论分析
  •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2.2 旅游圈发展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黄土地貌旅游资源概述
  • 3.1 黄土地貌旅游资源的概念
  • 3.2 黄土地貌景观旅游属性
  • 3.2.1 景观美学性
  • 3.2.2 黄土地貌的科学之美
  • 3.2.3 黄土地貌的人地环境组合之美
  • 3.2.4 黄土地貌资源社会价值
  • 3.3 黄土地貌资源向旅游资源利用转化的机制
  • 3.3.1 黄土地貌资源向旅游资源利用转化的可行性分析
  • 3.3.2 黄土地貌资源向旅游资源利用转化的方式和策略
  • 第4章 黄土地貌旅游资源的分类
  • 4.1 基于旅游的黄土地貌旅游资源分类依据
  • 4.1.1 地域分布范围
  • 4.1.2 基于美学观赏角度的个体形态美
  • 4.1.3 形态组合特征
  • 4.2 黄土地貌旅游资源分类
  • 第5章 实证研究——延安市黄土地貌旅游资源开发
  • 5.1 延安市黄土地貌景观旅游资源描述
  • 5.2 黄土地貌旅游资源开发
  • 5.2.1 黄土地貌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特点研究
  • 5.2.2 黄土地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 5.2.3 延安市黄土地貌旅游资源类型分布
  • 5.2.4 延安市黄土地貌景观旅游区域划分
  • 5.2.5 黄土地貌旅游资源开发综合建议
  • 5.3 建立黄土地貌世界地质公园发展模式
  • 5.3.1 黄土地貌世界地质地质公园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 5.3.2 黄土地貌地质公园发展模式的建立
  • 5.4 建立基于GIS的延安黄土地貌旅游管理系统
  • 5.4.1 建立GIS的延安黄土地貌旅游管理系统的目的
  • 5.4.2 黄土地貌管理信息系统模式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典型地貌类型例析[J].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7(03)
    • [2].黄土地貌景观的语义特征模型研究[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03)
    • [3].论黄土地貌的特征及其发育[J]. 华北国土资源 2018(04)
    • [4].我国的黄土地貌[J]. 地理教育 2012(05)
    • [5].典型黄土地貌高程空间变异性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14(05)
    • [6].针对黄土地貌下遗址外围景观风险与缺陷防治的设计措施——以赤峰二道井子遗址公园为例[J].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8(12)
    • [7].靖边黄土地貌与地貌地名[J]. 中国地名 2014(04)
    • [8].再看黄土高原[J]. 榆林科技 2008(03)
    • [9].利用DEM边缘检测进行黄土地貌沟沿线自动提取[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1(03)
    • [10].黄土地貌[J]. 科技传播 2015(05)
    • [11].新疆黄土地貌的遥感判读问题[J]. 干旱区地理 2013(03)
    • [12].陕北黄土地貌正负地形坡度组合研究[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 [13].基于流域单元的黄土地貌正负地形因子量化关系模拟[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07)
    • [14].基于地形特征线提取的黄土地貌地形素描研究[J]. 现代信息科技 2018(12)
    • [15].基于区域生长的黄土地貌沟沿线提取方法与实验[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02)
    • [16].黄土地貌本体的构建方法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02)
    • [17].延安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策略[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2)
    • [18].晋北之塬 故土情怀——周建国山水画探索个案分析[J]. 艺术教育 2013(10)
    • [19].全球气候变化下陕北黄土地貌的环境演变[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24)
    • [20].黄土高原典型地貌区地貌分形特征与土壤侵蚀关系[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21].运用“问题解决”优化地理教学设计——以“黄土地貌与经济建设”为例[J]. 地理教学 2018(10)
    • [22].异常黄土地貌下隧道施工安全保障技术[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8(07)
    • [23].黄土地貌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探讨[J]. 地矿测绘 2011(01)
    • [24].基于DEM的陕北黄土高原典型地貌分形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14(03)
    • [25].开展探究活动,培养探究能力——以“黄土高原”第二课时教学为例[J]. 地理教学 2015(02)
    • [26].对黄土高原地区县乡道路建设的浅见[J]. 甘肃科技纵横 2012(05)
    • [27].基于地形剖面的黄土塬梁峁地形各向异性奇异强度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03)
    • [28].“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活动设计(人教版)[J]. 地理教育 2020(01)
    • [29].黄土地貌沟沿线研究综述[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2(06)
    • [30].“地漏”不是地震前兆[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S2)

    标签:;  ;  ;  ;  ;  

    基于旅游的黄土地貌资源利用新途径—转化机制,类型和开发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