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居民感知与态度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 ——以德夯苗寨为例

基于社区居民感知与态度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 ——以德夯苗寨为例

论文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民俗旅游和乡村旅游的不断升温,民族村寨旅游在神州大地悄然兴起。许多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依托丰富的、原生态的自然和民族文化遗产而发展起来的民族村寨旅游日渐成为国内外旅游市场上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之一。然而,民族村寨旅游在如火如荼开展同时,也遇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己经成为地方政府、旅游界人士广泛关注的课题。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了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概念,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及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现状,并选择旅游业发展声誉较高的德夯苗寨作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学、社会学、系统科学等理论为指导,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对社区居民影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居民的特点和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特殊性,构建了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体系,为实现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寻求良策。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1)通过对德夯苗寨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居民对于旅游影响的感知存在差异,但是普遍对旅游影响的积极方面感知较为强烈,对旅游业发展普遍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而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与旅游者接触的程度、个人对旅游经济的依赖程度、社区归属感与年龄等四个方面。与此同时,笔者根据居民态度的差异,将居民划分为四类:“憎恨者”、“矛盾的憎恨者”、“理性的支持者”、“热情的支持者”。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根据居民群体特征的研究,笔者提出一系列的策略、手段来引导居民感知与态度的良性发展,并使居民获得其应得的利益,帮助其看到苗寨旅游发展中的实际情况,并使居民全面、正确地认识旅游影响,最终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2)笔者根据德夯苗寨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情况,从产品、经营、管理、保护和支撑五个方面来探索实现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策略,提出了多元化的产品结构策略、公平化的旅游经营策略、系统化的旅游管理策略、全面化的环境保护策略以及完善化的旅游支撑策略,对德夯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的创新之处如下:第一,本文将博弈论引入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中,对于利用新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成果推动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经济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民族村寨社区居民这一特殊群体的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及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对于后来者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三,在研究影响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因素基础上,本文提出并构建民族村寨旅游影响的调控策略体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最终目标。同时,本文结合德夯苗寨实际情况,提出了民俗生态旅游等一些具体的调控方法,这属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的前沿。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选题概述
  • 1.1 选题的宗旨
  •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实地调查法
  • 1.3.3 定量分析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研究的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社区
  • 2.1.2 民族村寨旅游
  • 2.1.3 旅游影响
  • 2.1.4 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
  • 2.2 国内外关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研究现状分析
  • 2.2.1 国际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3 基本评述和研究假设的提出
  • 2.3 国内外关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现状分析
  • 2.3.1 国外研究进展
  • 2.3.2 国内研究进展
  • 2.3.3 基本评述
  • 第3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 3.2 生态旅游理论
  • 3.3 以人为本的理论
  • 3.4 系统理论
  • 3.5 社区参与阶段性理论
  • 3.6 墨菲的社区旅游战略模式
  • 3.7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8 博弈论和帕累托最优理论
  • 第4章 研究区区域特征分析
  • 4.1 德夯苗寨旅游发展基础分析
  • 4.1.1 区位条件分析
  • 4.1.2 社会经济发展分析
  • 4.1.3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其评价
  • 4.2 德夯苗寨旅游开发分析
  • 4.2.1 德夯苗寨旅游发展历程回顾
  • 4.2.2 德夯苗寨旅游开发现状
  • 4.2.3 德夯苗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5章 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调研
  • 5.1 调研设计
  • 5.1.1 调研对象及选取
  • 5.1.2 调研问卷的设计及内容
  • 5.2 调研过程
  • 5.2.1 问卷调研
  • 5.2.2 访谈内容
  • 5.3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 第6章 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差异分析
  • 6.1 德夯苗寨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总体感知与态度分析
  • 6.1.1 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分析
  • 6.1.2 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分析
  • 6.2 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差异分析
  • 6.2.1 在社会人口特征方面
  • 6.2.2 个人对旅游经济的依赖程度
  • 6.2.3 社区归属感或社区感情
  • 6.2.4 与旅游者的接触程度
  • 6.3 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聚类分析
  • 6.3.1 各类居民的命名
  • 6.3.2 各类居民感知特征的比较
  • 6.3.3 各类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比较
  • 6.3.4 各类居民人口统计学特征的比较
  • 6.4 研究发现及结论
  • 6.4.1 居民对民族村寨旅游影响的总体感知与态度研究
  • 6.4.2 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 6.4.3 村寨居民基于态度的差异研究
  • 第7章 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 7.1 多元化的产品结构策略
  • 7.1.1 旅游产品结构策略确定的基本思路
  • 7.1.2 民族宗教类旅游产品系列
  • 7.1.3 民族歌舞节日类旅游产品系列
  • 7.1.4 民族风俗类旅游产品系列
  • 7.1.5 民族地区绿色旅游产品系列
  • 7.1.6 民族商品类旅游产品系列
  • 7.2 公平化的旅游经营策略
  • 7.2.1 旅游经营策略确定的基本思路
  • 7.2.2 个体经营策略的确定
  • 7.2.3 企业经营策略的确定
  • 7.3 系统化的旅游管理策略
  • 7.3.1 旅游管理策略确定的基本思路
  • 7.3.2 地方政府引导性管理
  • 7.3.3 旅游企业直接性管理
  • 7.3.4 旅游行业协会自律性管理
  • 7.3.5 社区居民参与性管理
  • 7.4 全面化的环境保护策略
  • 7.4.1 旅游环境保护策略确定的基本思路
  • 7.4.2 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 7.4.3 生态环境建设策略
  • 7.4.4 民族文化保护策略
  • 7.4.5 民族文化传承策略
  • 7.5 完善化的旅游支撑策略
  • 7.5.1 旅游支撑策略确定的基本思路
  • 7.5.2 政策与法律保障
  • 7.5.3 教育与培训保障
  • 7.5.4 利益与协调保障
  • 7.5.5 技术与资金保障
  • 第8章 总结
  • 8.1 主要结论
  • 8.1.1 居民对民族村寨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
  • 8.1.2 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 8.2 有待完善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民族村寨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与行为[J]. 中国集体经济 2020(18)
    • [2].旅游发展对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研究[J]. 农业经济 2019(03)
    • [3].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村寨治理权威嬗变与能人权威的兴起——以贵州省为考察中心[J]. 广西民族研究 2019(02)
    • [4].民族村寨文化振兴的三维视角:时间·空间·价值[J]. 广西民族研究 2019(03)
    • [5].乡村振兴视角下贵州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9(24)
    • [6].贫困地区民族村寨的整体性文化保护困境与振兴发展策略[J]. 现代城市研究 2019(07)
    • [7].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民族村寨文化应用[J]. 学术论坛 2017(06)
    • [8].中越·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案例考察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06)
    • [9].民族村寨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借鉴——以甘肃文县T乡为例[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 [10].分析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4(10)
    • [11].范式、超越与对话——《云南民族村寨调查》、《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丛书评介[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04)
    • [12].城镇化进程中黔东南民族村寨建设应注意的问题[J]. 凯里学院学报 2015(01)
    • [13].社会资本与乡村治理:以新农村建设语境下的贵州民族村寨为例[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 [14].新常态下社会环境对青海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思考[J]. 中华文化论坛 2015(10)
    • [15].民族村寨女教师发展的文化机制[J]. 中国教师 2011(05)
    • [16].甘孜藏区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文化产业研究 2016(03)
    • [17].与苞谷有关的往事[J]. 美文(上半月) 2017(07)
    • [18].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预警系统研究——以青海省互助县小庄村为例[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 [19].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以贵州传统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为例[J]. 大理大学学报 2018(05)
    • [20].贵州民族村寨治理困境及法治转型——以精准扶贫为背景[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8(03)
    • [21].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村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探讨——以湖南怀化为例[J]. 怀化学院学报 2018(09)
    • [22].民族村寨的保护与活化[J]. 旅游学刊 2017(02)
    • [23].民族村寨的衰落:组织排斥、经济边缘化与文化断裂[J]. 广西民族研究 2016(01)
    • [24].休闲与娱乐:西南民族村寨体育文化特征分析[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03)
    • [25].寻找与守望——走进务川仡佬民族村寨[J]. 贵阳文史 2015(05)
    • [26].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的利用与保护研究——基于政策工具视角[J]. 中国商贸 2014(08)
    • [27].黔东南民族村寨[J]. 凯里学院学报 2014(04)
    • [28].民族村寨最魅力 多彩贵州新地标 回眸“全国民族运动会·贵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评选[J]. 中国民族 2012(01)
    • [29].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建构逻辑[J]. 思想战线 2008(03)
    • [30].中国民族村寨研究省思——以20世纪中叶以来的学术著作为对象的讨论[J]. 民族研究 2008(04)

    标签:;  ;  ;  ;  

    基于社区居民感知与态度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 ——以德夯苗寨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