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通常,微乳液是指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或与助表面活性剂同时存在下,互不相溶的油和水形成的热力学稳定、各向同性且透明的分散体系,其中表面活性剂曾被认为是不可缺少的组份。然而,Smith等发现由正己烷-异丙醇-水三元体系可形成W/O型微乳液,证明在适宜条件下表面活性剂并非是微乳液的必要成份。这种没有传统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形成的微乳液称为“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Surfactant-Free Microemulsion,简称 SFME)。至目前为止,对 SFME 的认识还很肤浅,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以加深对微乳液的科学认识,并为其更广泛的应用提供基础依据。本文主要采用三元相图和电导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油酸/正丙醇/水和油酸/DMF/bmimBF4两个三元体系的相行为,其中bmimBF4(3-正丁基-1-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为室温离子液体(IL),用作水相,以考察能否形成SFME以及SFME的类型。主要结论如下:1.在油酸/正丙醇/水和油酸/DMF/bmimBF4两个三元体系的相图上,均存在一个单相区和一个两相区,其中单相区为微乳液区,即所研究的两个体系均可形成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2.油酸/正丙醇/水三元体系可分别形成水包油(O/W)、双连续(B.C.)和油包水(W/O)型微乳液,并得到冷冻蚀刻电镜(FF-TEM)结果的证实;而油酸/DMF/bmimBF4三元体系仅可形成离子液体(水)包油(O/IL)和油包离子液体(IL/O)型微乳液。3.对油酸/正丙醇/水反相微乳液电导行为研究表明,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体系的电导行为与有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体系相似,所研究体系符合静态渗滤模型。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立题背景、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1.1.1 立题背景、意义1.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1.2 微乳液简介1.2.1 微乳液的定义及分类1.2.2 微乳液的结构1.2.3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1.2.3.1 负界面张力理论1.2.3.2 增溶理论1.2.3.3 构型熵理论1.2.4 微乳液与乳状液的区别1.2.5 微乳液的相行为1.3 微乳液的表征1.3.1 电导法1.3.2 冷冻蚀刻电镜法1.3.3 动态光散射法1.3.4 循环伏安法1.3.5 紫外—可见光谱法1.3.6 粘度法1.4 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1.4.1 已报道的SFNE体系1.4.2 SFME的应用研究1.4.3 SFME的形成机理第二章 油酸/正丙醇/水体系的相行为2.1 引言2.2 实验部分2.2.1 材料2.2.2 仪器2.2.3 实验方法2.3 结果与讨论2.3.1 油酸/正丙醇/水体系的三相图2.3.2 电导法确定SFME的亚相区2.3.2.1 电导率随油酸含量的变化2.3.2.2 电导率随水含量的变化2.3.2.3 电导率随正丙醇含量的变化2.3.3 冷冻蚀刻电镜实验2.3.4 分配系数的确定2.3.5 接触角实验2.3.6 动态光散射实验2.3.7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2.4 小结第三章 油酸/正丙醇/水反相微乳液电导机理研究3.1 引言3.2 实验部分3.2.1 材料3.2.2 仪器3.2.3 实验方法3.3 反相微乳液电导模型d值时的电荷涨落模型'>3.3.1 低Fd值时的电荷涨落模型d值时的渗滤模型'>3.3.2 高Fd值时的渗滤模型3.4 结果与讨论3.4.1 油酸—正丙醇二元溶液粘度标准曲线3.4.2 电导分析3.4.2.1 电荷涨落模型3.4.2.2 渗滤模型3.4.3 动态光散射3.5 小结4体系相行为研究'>第四章 油酸/DMF/bmimBF4体系相行为研究4.1 引言4.2 实验部分4.2.1 材料4.2.2 仪器4.2.3 实验方法4.3 结果与讨论4体系的三元相图'>4.3.1 油酸/DMF/bmimBF4体系的三元相图4.3.2 电导法确定SFME的亚相区4.3.2.1 电导率随离子液体含量的变化4.3.2.2 电导率随油酸含量的变化4.3.3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4.3.4 稳定性实验4.4 小结结论及创新点参考文献致谢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待发的学术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微乳液论文; 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论文; 相行为论文; 电导率论文; 离子液体论文; 电荷涨落模型论文; 渗透模型论文;
油酸/正丙醇/水和油酸/DMF/bmimBF4体系相行为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