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机制研究

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正面临着大气污染日益严峻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巨大压力。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还难以采取大规模的直接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在此条件下,中国要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实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控制。首先在系统分析、总结国内外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的理论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进行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的实际条件的分析,找出了我国实施协同控制的切入点,研究提出我国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协同控制的基本思路、战略重点;并基于IPCC方法学,结合中国工业行业具体情况,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大气污染控制行动对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效应的估算方法;在估算方法中还创新性的利用黑碳在PM2.5中的比重,分行业的估算黑碳的协同减排效应。然后选择淄博市进行案例分析,采用减排量作为标准,利用协同系数探讨各项协同控制措施对协同效应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一)能源措施(提高能源效率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并举)在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中至关重要,而能源措施的实质就在于控制区域能源尤其是煤炭消费总量。(二)产业结构调整措施的协同效应与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和高耗能行业的比重有关。这主要是由于各行业的能耗水平和生产工艺不同造成的,水泥行业具有最高的协同系数,对协同控制效应的贡献大。(三)前端措施是实现常规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前段措施都能实现对CO2减排的正协同效应,而末端治理措施却体现了负协同效应。但各项措施对协同效应的贡献是有差别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效提高具有就具有较高的协同系数。(四)温室气体与常规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也要注重对末端治理措施的选择。末端治理措施,虽然会增加CO2的排放,但其在常规大气污染物减排以及黑碳的协同控制方面会带来正协同效应。尤其是对于常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质量亟待改善的地区,更要科学理解不同末端治理技术的原理与特征,以便于审慎选择,从而协调改善空气质量与应对气候变化目标间的关系。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与实践进展
  • 1.2.2 国内研究与实践进展
  • 1.2.3 国内外研究经验总结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协同控制的理论基础与评估方法
  • 2.1 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理论基础
  • 2.1.1 协同效应的概念
  • 2.1.2 协同效应相关理论
  • 2.2 协同控制措施
  • 2.2.1 能源控制措施
  • 2.2.2 污染控制措施
  • 2.3 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协同效应的评估
  • 2.3.1 协同效应评估标准
  • 2.3.2 协同效应评估模型
  • 2.3.3 协同效应计算方法
  • 第三章 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机制研究
  • 3.1 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思路
  • 3.1.1 大气环境问题识别与污染源分析
  • 3.1.2 制定协同控制规划
  • 3.1.3 控制规划回顾与修订
  • 3.2 我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特征分析
  • 3.2.1 煤炭消费比重大
  • 3.2.2 能源利用效率低
  • 3.2.3 产业结构不合理
  • 3.2.4 常规大气污染严重,复合型污染凸显
  • 3.3 "十二五"期间我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战略重点
  • 3.3.1 调整能源使用结构
  • 3.3.2 提高能源效率
  • 3.3.3 产业结构调整
  • 3.3.4 污染治理
  • 3.3.5 机动车污染物控制
  • 第四章 案例研究(淄博市)
  • 4.1 研究区域概况
  • 4.2 淄博市温室气体排放与大气污染现状
  • 4.2.1 淄博市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状况
  • 4.2.2 空气质量现状和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
  • 4.2.3 淄博市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排放关系
  • 4.3 淄博市"十二五"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主要措施及协同效应评估
  • 4.3.1 能源措施
  • 4.3.2 污染防治措施
  • 4.4 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效应评估结果分析与不确定性
  • 4.4.1 评估结果汇总
  • 4.4.2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相关论文文献

    • [1].航天器编队的六自由度循环追踪协同控制[J]. 宇航学报 2017(02)
    • [2].基于神经网络的多卫星姿态协同控制预测模型[J].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2020(02)
    • [3].基于社会协同控制的信息秩序构建[J]. 图书馆 2008(06)
    • [4].多飞行器动态目标追踪协同控制研究[J]. 飞行力学 2017(04)
    • [5].基于财务协同控制的企业集团价值效应关键要素研究[J]. 财会月刊 2010(20)
    • [6].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气候部副主任冯相昭:协同控制的术与道[J]. 环境经济 2018(12)
    • [7].基于系统“协同控制理论”的“一把手”公共决策腐败治理[J]. 科学社会主义 2016(01)
    • [8].水泥行业协同控制政策之国际经验[J]. 绿叶 2012(05)
    • [9].企业集团价值效应模型研究——基于财务协同控制的实证分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2(11)
    • [10].考虑风光新能源参与二次调频的多源最优协同控制[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20(19)
    • [11].燃煤电厂烟气排放“协同控制”技术探讨[J]. 中国环保产业 2015(02)
    • [12].协同控制理论在电力系统稳定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 通讯世界 2015(21)
    • [13].财务协同控制视角下企业集团价值效应动因研讨[J]. 财会月刊 2010(30)
    • [14].多智能体协同控制发展及电力方面应用综述[J]. 自动化博览 2020(01)
    • [15].基于加权果蝇优化算法的多区域频率协同控制[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20(11)
    • [16].基于不同视角下的大气污染协同控制模式研究[J]. 环境保护 2014(Z1)
    • [17].论行政“一把手”公共决策腐败的法律治理——基于系统协同控制理论的视角[J]. 湖北社会科学 2016(05)
    • [18].基于雾计算和强化学习的交通灯智能协同控制研究[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20(02)
    • [19].钢铁行业技术减排措施硫、氮、碳协同控制效应评价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2(05)
    • [20].无人船的协同控制策略综述[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9(02)
    • [21].地面无人系统的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研究综述[J].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16(02)
    • [22].车路协同环境下路段掉头区域车辆协同控制[J].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9(04)
    • [23].多电机协同控制策略比较研究[J].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 [24].气体氛围对低温等离子体协同控制汞和二噁英的影响[J]. 高电压技术 2019(06)
    • [25].一种复杂条件下编队姿态协同控制方法[J]. 电光与控制 2017(03)
    • [26].基于双DSP的多电机协同控制系统[J]. 电机与控制应用 2012(02)
    • [27].自主多无人机的分散化协同控制[J]. 航空学报 2008(S1)
    • [28].计算机协同控制在中厚板生产控制过程中的应用[J]. 江苏冶金 2008(03)
    • [29].无人–有人机协同控制关键问题[J].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9(05)
    • [30].能源与环境协同控制的分析研究[J]. 时代农机 2017(11)

    标签:;  ;  ;  ;  

    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