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木构建筑的表现及应用研究

当代木构建筑的表现及应用研究

论文摘要

作为一种自然生态的建筑材料,木材提供了人类与自然联系的纽带。本文把对木构建筑观注的角度集中于建筑表现和当代应用,以木材的属性特征、结构特性、技术发展和创新,材料的组织方法为出发点,由此探讨木材料与木构建筑形式的关系,以及木构建筑多重表现的角度及方法。通过对当代木构建筑的研究,发现木构表现的各个层次的新意之处,包括材料表现、结构表现、节点表现和文化表现。本文并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当代木构建筑作品,进行分类型的实例研究,主要涉及材料组合运用、表皮界面表现、结构表现、构造节点连接,地域文脉传承、生态可持续设计、自然有机表达这几大方面,从分析木构建筑设计的基本技术问题入手,探讨了发扬木构建筑表现力的方法。最后展望了复合木质材料技术的采用对空间结构创新的推动,同时通过对木构建筑之于我国的特殊历史意义,分析了发展我国当代木构建筑的应用策略以及汶川震后与上海世博会举办对木构建筑的重新应用的创作思想启示。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的确立
  • 1.2.1 木构建筑
  • 1.2.2 范围的确立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现实意义及目的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目的
  •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1.7 论文内容概述
  • ■ 本章小结
  • 第2章 木构建筑表现的技术依托
  • 2.1 木材的技术特性
  • 2.1.1 材料特性
  • 2.1.2 结构特性
  • 2.1.3 构造特性
  • 2.1.4 建筑应用中的处理和保护
  • 2.2 木材表现的文化内涵
  • 2.2.1 天然质感表现力
  • 2.2.2 生态可持续内涵
  • 2.2.3 地域文化归属感
  • 2.3 木构建筑表现的技术观启示
  • 2.3.1 双重价值平衡
  • 2.3.2 适宜技术启示
  • 2.3.3 诗意建构追求
  • 2.3.4 理性真实体现
  •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当代木构建筑的材料表现
  • 3.1 材料技术的进步
  • 3.1.1 新型复合木材技术手段
  • 3.1.2 加工产业化体系
  • 3.2 材料组合运用中木材的表现
  • 3.2.1 传统与现代的组合—木材与玻璃
  • 3.2.2 精巧与厚重的组合—木材与混凝土
  • 3.2.3 天然与高技的组合—木材与金属
  • 3.2.4 多元化材料组合
  • 3.3 木质表皮界面的形式表现
  • 3.3.1 木质界面表皮
  • 3.3.2 地域符号的提炼
  • 3.3.3 建筑形体的表现
  • 3.3.4 遮阳功能的追求
  • 3.3.5 景观变化的调节
  •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当代木构建筑的结构与节点表现
  • 4.1 结构技术的发展
  • 4.1.1 传统木构建筑结构类型
  • 4.1.2 拓展结构形式的复合木结构
  • 4.2 当代木构框架结构表现
  • 4.2.1 传统梁柱结构简化与更新
  • 4.2.2 木构框架结构建筑作品解析
  • 4.3 当代木构空间结构创新
  • 4.3.1 结构表现的空间追求
  • 4.3.2 大跨度木结构建筑作品解析
  • 4.4 木构建筑的节点表现
  • 4.4.1 传统木构构件结合方式
  • 4.4.2 当代木构节点的建造逻辑
  • 4.4.3 钢—木复合节点的造型表现
  •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当代木构建筑的文化表现
  • 5.1 木构建筑的地域性契合
  • 5.1.1 地域文脉的传承与表达
  • 5.1.2 地域性木构建筑作品解析
  • 5.2 木构建筑的可持续设计
  • 5.2.1 可持续观与木构的生态属性
  • 5.2.2 生态木构建筑作品解析
  • 5.3 木构建筑的有机表达
  • 5.3.1 原生态自然观
  • 5.3.2 有机木构建筑作品解析
  • ■ 本章小结
  • 第6章 木构建筑表现的展望与启示
  • 6.1 前沿木材技术
  • 6.1.1 木质复合材料创新
  • 6.1.2 木材特性对其他材料的启示
  • 6.2 当代中国木构建筑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契机
  • 6.2.1 发展中国木构建筑的应用策略
  • 6.2.2 木结构在汶川震区重建的应用
  • 6.2.3 博览建筑中木材的概念性表现
  •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一:图片来源
  • 附录二:表格来源
  • 附录三: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三江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初探[J]. 中外建筑 2020(01)
    • [2].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J]. 居舍 2020(11)
    • [3].广西三江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调查[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09)
    • [4].桂北侗族木构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 福建茶叶 2020(04)
    • [5].基于侗族木构建筑营造非遗技艺的高职课程体系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20(04)
    • [6].非遗文化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在中小学研学课程中的推广研究[J]. 科技风 2020(18)
    • [7].建构视野下木构建筑的新机遇[J]. 建筑与文化 2017(09)
    • [8].唐代木构建筑在山西[J]. 先锋队 2017(30)
    • [9].新型木构建筑的结构表现研究[J]. 江西建材 2015(10)
    • [10].见于史料记载的几座宋代木构佛塔建筑复原[J].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16(01)
    • [11].东南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2015年国际木构建造营[J]. 中国建筑教育 2016(03)
    • [12].对木构建造教学的思考——以山东省木构建造设计大赛为例[J]. 中国建筑教育 2016(03)
    • [13].基于传统木构建筑的特色民宿设计初探[J]. 明日风尚 2017(11)
    • [14].《木构建筑》[J]. 缤纷 2016(06)
    • [15].德国超低能耗装配式木构建筑探析[J]. 建筑技术 2020(03)
    • [16].湘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与创新探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17(07)
    • [17].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艺术的综合体[J]. 中华建设 2012(08)
    • [18].融合创新——现代木构建筑的可持续发展[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0(04)
    • [19].清朝官方木构建筑工程拆卸旧料的回收回用[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0(10)
    • [20].浅谈数字化木构的编织节点表现[J]. 中外建筑 2019(07)
    • [21].“木之建构”——关于木构建筑设计的当代思考[J]. 建设科技 2017(05)
    • [22].拆解理念下的装配化木构建筑设计关键环节研究[J]. 建设科技 2017(05)
    • [23].老木新花——新型木构建筑的结构表现[J]. 新建筑 2013(06)
    • [24].固本留源 关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构造特征及其当代传承的探讨[J]. 时代建筑 2014(03)
    • [25].中国早期木构建筑中的“结构预设”及其对建筑形态的影响[J]. 山西科技 2013(02)
    • [26].南宁乐活俱乐部办公楼木构建筑设计[J]. 上海纺织科技 2019(12)
    • [27].唐宋时期华北地区木构建筑的小斗斗纹与斗型[J].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20(05)
    • [28].浅谈中式仿古木构建筑的装配式技术应用策略[J]. 中国标准化 2019(12)
    • [29].木构建筑在现代建造技术中的创新应用[J].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18(05)
    • [30].百柱庙:岭南宋式木构建筑代表——广西木制建筑欣赏之七[J]. 广西林业 2015(03)

    标签:;  ;  ;  ;  ;  ;  

    当代木构建筑的表现及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