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孔子对仁只是因人而宜、随机指点,从没有做过概念性的说明。历史上对孔子的仁众说纷纭,但总是在仁的外围打转,对理解仁的内部本质却没有太大突破。直到近年来才有部分学者试图深入到内部来理解仁,例如,徐复观先生认为仁是一种多层次多方面的自觉精神状态。余英时先生从构成的角度把仁理解为以各种方式组合在一起的理性和感性的混合物。杨泽波先生则进一步提出了“伦理心境说”,明确指出孔子的仁是社会生活和理性思维在个人内心的结晶,是人在伦理道德领域里特有的心理境况和心理境界。这一思想对深入理解孔子的仁无疑是一个大突破。本文认为,伦理心境虽然切中了理解孔子之仁的关键,使仁成为有着具体内容的、可分析的结构,但杨先生只是点出了对仁的构成进行分析的可能性,并没有进一步展开。本文承接“伦理心境说”的分析思路,紧紧围绕仁的构成机制和构成特点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力图揭示孔子之仁是一个不断构成的动态过程,具有“即构成即作用”以及“构成内容不断更新”的特点,而且仁的形成过程要受到社会生活、理性思维、情感积淀等内容的影响。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仁作为道德本体形成的过程。仁一旦形成,在实践中就会发挥一种相对稳定的导向性作用,它的构成和特点的研究对当代道德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导论:研究现状与本文主旨第一节 孔子研究的一般情况第二节 关于仁的一些不同理解第三节 本文结构安排及相关概念界定第二章 孔子仁学的缘起第一节 孔子对传统的继承一 三代以来的思想文化二 伦理道德的转向三 礼的影响第二节 孔子对仁的确立一 仁字的古义二 孔子何以重视仁三 孔子对仁的改进第三章 关于仁的一种新诠释第一节 仁与性第二节 仁与良心第三节 仁是一种伦理心境第四节 两个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一 仁的构成机制是怎样的二 仁的构成有哪些特点第四章 关于第一个问题的思考:仁的构成机制是怎样的第一节 社会生活在仁的构成中的作用一 孔子的生活事实二 由礼寻仁-据仁行礼-以礼固仁三 乐的社会生活第二节 理性思维在仁的构成中的作用一 学为开端二 与友共学四 从思到理性自觉第三节 情理相融在仁的构成中的作用一 孝悌之情二 爱之情三 寓情于理四 附论:从"直"看孔子之爱第五章 关于第二个问题的思考:仁的构成具有哪些特点第一节 仁的构成特点一 即构成即作用二 构成内容不断更新三 仁是一个不断构成的动态过程第二节 从仁的构成看其理论意义一 个人必须在共同体中生活二 社会规范的积极作用三 责任伦理的理论价值四 非功利主义的引导意义第六章 结语:一个未完成的重要课题附录:与本文相关的孔子研究概述本文征引文献参考文献后记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孔子论文; 伦理心境论文; 构成论文; 动态过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