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珍珠黄杨(Buxus sinica var. parvifolia)为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属半岩生植物。本研究通过对其分布区的广泛调查,选择了7个天然群体和1个栽培群体,从形态性状和DNA水平,分析了珍珠黄杨群体的表型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从分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更新复壮及扦插繁殖角度系统研究了珍珠黄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结合表型标记和分子标记分析,探讨了珍珠黄杨相关类群的等级地位及命名。主要结论如下:①珍珠黄杨种内存在丰富的群体间、群体内表型变异,其8个群体的枝叶等17个表型性状差异显著,变异系数较大。②利用21个RAPD引物对8个珍珠黄杨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扩增出176个(84.21 %)多态位点;21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397个(91.89 %)多态位点。经POPGENE分析,Shannon信息指数在群体内为0.3039,占总遗传变异51.39 %;Gst是0.2723;Nm是1.3933(RAPD);Shannon信息指数在群体内为0.3368,占总遗传变异82.51 %;Gst是0.1627;Nm是2.5741(ISSR)。经AMOVA分析,群体内变异为62.65 %,Φst 0.554(RAPD);群体内变异达到77.65 %,Φst 0.223(ISSR)。基于Nei遗传距离对各群体进行聚类分析,截取λ=0.1653(RAPD)/0.0503(ISSR),可将不同地区的珍珠黄杨分为两大类:神农架山区的为一类,而华东片珍珠黄杨归为另一类。③表型标记聚类结果表明:栽培黄杨的形态稳定一致,形态分化较小;尖叶黄杨与雀舌黄杨在形态上比较一致;珍珠黄杨各种群表型性状变异大。分子标记的UPGMA、NJ和PCA分析均支持华东片珍珠黄杨为独特的进化枝,这与其仅根据表型特征而定的分类单位相冲突,其它分类单位的聚类结果基本与传统分类结果一致。④珍珠黄杨天然种群有2个死亡高峰:第一个死亡高峰在幼苗幼树阶段,第二个死亡高峰在各种群出现的时间及强度不同。其存活曲线介于Deevey-II型与Deevey-III型之间。⑤在愈伤组织形成及根突出表皮时期,初始世代IAA,ABA和GA4水平与后继世代有明显差异并呈现一定规律。Fv,Fm,Fv/Fm,Fv/Fo,Fm/Fo这5个参数从初始世代到后继世代呈现一个明显地逐渐增大规律。荧光诱导动力学随继代次数的增加,从P相到T相的时间逐渐缩短,振荡衰减逐渐加快。⑥春季扦插中,在愈伤组织产生前后及根突出表皮时,IAA,ABA和GA4含量的变化曲线在不同品种处理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并呈现一定规律。夏季扦插中,以蛭石珍珠岩为扦插基质的插穗经外源激素尤其是IBA+BA处理后,生根效果明显提高;以轻壤土为扦插基质的则以IBA+BA和ZZHY处理的效果为好。
论文目录
致谢摘要Abstract1 研究现状与立题依据1.1 珍珠黄杨研究进展1.1.1 珍珠黄杨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习性1.1.2 珍珠黄杨及黄杨属的研究现状1.2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1.2.1 遗传多样性概念及研究意义1.2.2 植物群体的遗传结构1.2.3 遗传多样性的度量方法1.2.4 遗传多样性的检测1.2.5 RAPD 的原理方法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1.2.6 ISSR 的原理方法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1.3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研究1.3.1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基础1.3.2 种群生态学1.3.3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1.3.4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展望1.4 珍稀濒危植物利用的研究1.4.1 植物引种驯化的研究1.4.2 植物扦插繁殖的研究1.5 研究目的及意义2 珍珠黄杨表型多样性研究2.1 材料与方法2.1.1 实验材料的采集2.1.2 性状的测定方法2.1.3 性状的统计方法2.2 结果与分析2.2.1 表型数值性状的基本统计参数2.2.2 群体间表型性状聚类分析2.2.3 表型数值性状的因子分析2.2.4 表型性状与地理因素的相关分析2.3 讨论2.3.1 珍珠黄杨表型变异的丰富性2.3.2 珍珠黄杨表型多样性的分布格局2.3.3 珍珠黄杨表型变异机理的分析2.3.4 珍珠黄杨表型变异的价值2.4 小结3 珍珠黄杨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RAPD 和ISSR 分析3.1 材料与方法3.1.1 采样方法3.1.2 总DNA 的提取及检测3.2 RAPD 实验方案与结果3.2.1 RAPD 扩增3.2.2 条带判读与数据分析方法3.2.3 遗传多样性的RAPD 分析3.2.4 群体遗传结构的RAPD 分析3.3 ISSR 实验方案与结果3.3.1 ISSR 扩增3.3.2 条带判读与数据分析方法3.3.3 遗传多样性的ISSR 分析3.3.4 群体遗传结构的ISSR 分析3.4 讨论3.4.1 实验程序的优化3.4.2 基于RAPD 标记的主要结论3.4.3 基于ISSR 标记的主要结论3.4.4 珍珠黄杨的遗传特性3.4.5 小结4 珍珠黄杨分子生态学研究4.1 材料与方法4.1.1 研究材料4.1.2 研究方法4.2 结果与分析4.2.1 遗传变异与地理因素的关系4.2.2 遗传变异与表型变异的关系4.3 讨论4.4 小结5 珍珠黄杨分类地位及其黄杨属相关类群系统学研究5.1 材料与方法5.1.1 表型标记研究材料5.1.2 分子标记研究材料5.1.3 分子标记研究流程5.1.4 系统发育分析方法5.2 结果与分析5.2.1 表型标记的Q 型聚类5.2.2 表型标记的R 型聚类5.2.3 分子标记的UPGMA 聚类分析5.2.4 分子标记的NJ 聚类分析5.2.5 分子标记的PCA 分析5.3 讨论5.3.1 基于表型标记的系统发育研究5.3.2 基于分子标记的系统发育研究5.3.3 黄杨属相关类群的等级地位及命名5.4 小结6 珍珠黄杨种群生态学研究6.1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6.1.1 研究区概况6.1.2 研究方法6.2 结果与分析6.2.1 生命表中数据处理6.2.2 生命表的编制6.2.3 存活曲线的模型检验6.2.4 珍珠黄杨种群数量的谱分析6.3 讨论6.4 小结7 珍珠黄杨更新复壮研究7.1 材料与方法7.1.1 激素水平更新复壮研究材料与方法7.1.2 荧光动力学更新复壮研究材料与方法7.1.3 不同世代地径生长量研究材料与方法7.2 结果与分析7.2.1 生根性状及分析7.2.2 生根过程中的内源激素变化7.2.3 各世代荧光动力学指标变化7.2.4 各世代地径变化7.3 讨论7.3.1 激素水平下更新复壮讨论7.3.2 荧光水平下更新复壮讨论7.4 小结8 珍珠黄杨扦插繁殖研究8.1 材料和方法8.1.1 春季扦插试验材料与方法8.1.2 夏季扦插繁殖技术与生根机理研究材料与方法8.1.3 半木质化嫩枝扦插材料与方法8.2 结果与分析8.2.1 春季不同变型扦插生根变化过程及生根性状观测8.2.2 春季不同变型扦插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8.2.3 夏季不同激素处理扦插生根变化过程及生根性状观测8.2.4 夏季不同激素处理扦插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8.2.5 半木质化枝多因素组合扦插试验结果8.3 讨论8.3.1 春季不同变型扦插讨论8.3.2 夏季不同激素处理扦插讨论8.4 小结9 总结论与讨论9.1 总结论9.2 珍珠黄杨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9.3 珍珠黄杨的起源推断9.4 珍珠黄杨种质资源保存参考文献详细摘要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珍珠黄杨论文; 随机扩增多态性论文; 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多态性论文; 多样性论文; 分子生态学论文; 系统发育论文; 种群生态学论文; 更新复壮论文; 扦插繁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