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建设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

“两型社会”建设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

论文摘要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短缺、价格上涨、对外依存度上升、环境污染加剧、治理成本提高、生态失衡等情况的严重制约,为了有效克服这种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的战略目标。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旨在两个区域获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入新阶段时,中国为什么如此重视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关系,为什么要进行“两型社会”建设?什么是“两型社会”社会,它具有哪些特征,如何衡量其建设的状况和程度?“两型社会”建设的主体是什么?“两型社会”应如何构建?这些都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和落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目前,学术界对这些问题仍然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力图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论述,并以武汉作为案例,实证性地分析“两型社会”建设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对策建议。中国开展“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人们合理开发利用和切实保护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维持生态平衡,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社会,也即人类节约高效开发利用保护资源、资源能够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尽量减少废物排放,有效防止环境污染,不断保护和优化自然生态环境的社会,也就是人与环境和谐的社会,即人类保护改善优化环境、环境能够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与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相比较,“两型社会”具有可持续性、和谐性、高效性以及绿色低碳的特征。“两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既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趋势和科学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便于指导、跟踪和评价“两型社会”的建设状况与进程,本文基于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结合“两型社会”发展内涵、外延和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层,即1个目标层、2个准则层、6个指标层和34个底层具体指标。其中目标层是“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水平;准则层包含资源节约层和环境友好层,主要体现“两型社会”的内容和结构特征;指标层包含资源消耗总量、资源消耗发展、资源节约潜力、环境影响总量、环境影响发展和环境保护潜力等指标,既反映指标系统的综合目标和准则层目标,也是具体指标选取的依据;底层具体指标则是考察和评价指标层各指标的具体因子,反映指标层的要求。本文通过调查问卷获得基于ANP分析法对“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并对赋权结果进行群决策加权平均获得最终权重,形成完整的“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两型社会”建设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两型社会”建设必须要充分发挥作为引导力量的政府、作为主导力量的企业和作为微观基础的消费者等参与主体的重要作用。本文在总结“两型社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和逻辑推论,提出构建“两型社会”的基本路径是,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制度创新和实现科学管理。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是践行“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行城市之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定武汉作为研究单元进行实证研究,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构建的“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现状,并将武汉与长沙两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慢、“两型”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制度创新推进缓慢和政府管理体制仍需完善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为中国“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借鉴。研究中国“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借鉴世界各国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避免或少走弯路。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特点各不相同,分析、比较这些国家在协调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两型社会”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总之,本文对“两型社会”建设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力求有所贡献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基本理论的见解。以往对于“两型社会”特征的研究,有的集中于生态系统的一般性特征的概括,如人为性、复杂性等;有的学者将高效性和可持续性归结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特征,将和谐性和绿色发展归结为环境节约型社会的特征,而缺乏将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结合起来作为统一的“两型社会”发展特征的总结。本研究则希望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界定“两型社会”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将“两型社会”发展方式与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进行对比,在比较中得到“两型社会”具有可持续性、和谐性、高效性和绿色低碳的特征。2.评价体系的完善。当前关于“两型社会”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的指标体系操作应用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有的指标体系内容、层级较多,各层级间因果关系难以厘清,易导致共线性问题;有的指标参数过少,应用价值不高;有的体系部分指标数据可获得性不强,实际操作存在困难等。本文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两型社会”内涵与结构特征,采取普遍认可且具有可测性的指标体现“两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使评价体系操作性更强,改进了目前“两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3.实证研究的贡献。当前关于“两型社会”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武汉城市圈或者长株潭城市群层面,但由于数据局限性,往往只能使用参数少的指标评测体系,无法全面地反映问题;有的研究从武汉、长沙等单一城市的视角探讨“两型社会”建设问题,缺乏横向比较。本文从分析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心城市的“两型社会”建设入手,既对武汉2002-2010年“两型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纵向评价,还对武汉和长沙2010年“两型社会”建设水平进行了横向对比分析,指出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成果与不足,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主要不足
  • 第二章 “两型社会”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两型社会”的理论基础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二、循环经济理论
  • 三、低碳经济理论
  • 四、外部性理论
  • 五、生态平衡理论
  • 第二节 “两型社会”的概念和特征
  • 一、构建“两型社会”的必要性
  • 二、“两型社会”的界定
  • 三、“两型社会”的特征
  • 第三章 “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 第一节 “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一、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
  • 二、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
  • 三、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
  • 四、可测性和可比性原则
  • 第二节 “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现有主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述
  • 二、“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三、“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 四、“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
  • 第四章 “两型社会”的建设
  • 第一节 “两型社会”建设的主体
  • 一、政府:“两型社会”建设的引导力量
  • 二、企业:“两型社会”建设的主导力量
  • 三、消费者:“两型社会”建设的微观基础
  • 第二节 “两型社会”建设的影响因素
  • 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
  • 二、产业结构
  • 三、技术条件
  • 四、制度保障
  • 五、管理体制
  • 第三节 “两型社会”建设的途径
  • 一、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
  •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 三、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 四、促进制度创新
  • 五、实现科学管理
  • 第五章 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现状评析
  • 第一节 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意义
  • 一、武汉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 二、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意义
  • 三、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特征
  • 第二节 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证分析
  • 一、指标原始数据
  • 二、综合评价结果
  • 三、评价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武汉、长沙“两型社会”建设的比较分析
  • 一、区域选取及数据处理
  • 二、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四节 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主要问题及对策
  • 一、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
  • 二、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对策措施
  • 第六章 两型社会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美国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经验分析
  • 一、美国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背景
  • 二、美国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措施
  • 三、美国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特点和经验
  • 第二节 德国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经验分析
  • 一、德国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背景
  • 二、德国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措施
  • 三、德国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特点和经验
  • 第三节 日本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经验分析
  • 一、日本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背景
  • 二、日本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措施
  • 三、日本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特点和经验
  • 第四节 西方发达国家建设两型社会对中国的启示
  • 一、西方发达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共性特征
  • 二、西方发达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中国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两型社会”建设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