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意识缺失论文-孔中敏

女性意识缺失论文-孔中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女性意识缺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意识,爱玛,觉醒

女性意识缺失论文文献综述

孔中敏[1](2019)在《简·奥斯汀《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表现女性意识的女作家的先驱,简·奥斯汀对英国女性文学的产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爱玛》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简·奥斯汀最成功、最成熟的作品,这不仅是指她的写作技巧上,而且也是指她思想认识上的成熟。随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蓬勃发展,《爱玛》中蕴含的作家独特的女性意识也被逐渐发掘出来。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爱玛》中的奥斯汀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来发掘和探究她对于女性意识的深刻领悟,从而推论出简·奥斯汀在女性意识研究领域对世界文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龚胡蝶[2](2019)在《从缺失到建构:欧茨叁部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对女性意识成长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当代极富盛名的杰出女作家,作品繁多,涉及小说、诗歌、散文、剧本、书评、传记、文艺理论等多个领域,体裁包罗万象、风格不一而足。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创造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其中女性意识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茨及其作品便引起国外评论界的关注;近年来国内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作品进行解读,但大部分局限于暴力分析、伦理分析、心理分析以及女性主义等方面。本文以她叁部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小说《我们是马尔瓦尼一家人》、《大瀑布》以及《掘墓人的女儿》为研究对象,在男性角色的影响下观察女性意识的发展。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女性在屈服于家庭、失去自我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自我幸福,敢于追求激情,进而主动关注社会,实现个人价值。这些女性形象所蕴含的女性意识恰恰反映了缺席与觉醒之间的交织与冲突,也可以看出她们为寻求自我以及更深刻的人生追求与定位时面对命运的无奈、反抗、抉择的生命轨迹。本文以女性主义理论为框架进行文本分析,分为叁部分。第一章以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父亲形象对女性意识觉醒的影响与作用。自母系社会的瓦解崩塌以来,妇女长期处于弱势和受压迫的地位,男性充当着整个家庭和社会的主宰者。作为女性最早开始接触的男性,父亲是女性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在女性意识的启蒙阶段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欧茨的作品中,父亲被分为两类:霸权的父亲和缺失的父亲。第二章探讨了丈夫形象对女性自我探索意识的影响,特别是父权制丈夫对女性独立意识的影响,以及亲密可靠的丈夫对妻子女性自我实现意识的影响。亲密可靠丈夫的形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形象,他们对女性意识建立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给予女性足够的宽容和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女性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自我成长。第叁章主要探究了男性朋友对女性自我建构意识的影响。这些非特定的男性形象也对女性意识的构建起到促进作用。女性在履行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同时,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特点,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从而实现社会价值和生活追求。本论文的研究表明:女性意识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我意识是激励女性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在动力。女性意识的觉醒、探索和最终确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女性在人生不同阶段面对的男性对女性意识的成长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影响有些是积极正面的,有些是消极负面的,在两者的互动关系中,女性更加了解自我,能够为改变现状而努力。同时也能看出欧茨对男性的态度也不是一味批判的,她对男性给予了一样多的关注,展现了欧茨对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关心。这也是研究课题的重要性的体现。(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胡伟栋[3](2018)在《女性意识的书写: 从缺失到觉醒——以元明清戏曲作品中的不同女性形象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典戏曲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这其中女性意识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以元明清戏曲中不同女性形象群来观照女性意识,从中可看出,女性有屈服于家庭,失去自我,也有开始关注自我幸福,敢于追求情欲,再到主动关注社会并实现个体价值,这几种女性形象在戏曲史上交替呈现,其中所蕴含的女性意识正是缺失与觉醒交织、冲突,亦看出她们为寻求自我以及更深刻的人生追求与定位时面对命运的无奈、反抗、抉择的生命轨迹。(本文来源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孙慧敏[4](2018)在《《好儿女花》英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保留与缺失》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外译活动日益增多。近年来,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作品接连斩获国际奖项,也是中国文学逐渐在国际上获得认可的体现。虹影作为中国女性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流传。多年前,她的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就获得巨大成功。时光流逝,虹影在母亲去世后,以一部《好儿女花》重新审视母亲的一生,对母女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2016年,《好儿女花》英译本出版。同样作为一部女性自传性质的小说,《好儿女花》具有独特的女性视角,对两性关系、女性形象、女性地位、自我身份的认同等问题有较为深刻的探讨。而目前鲜有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对《好儿女花》英译本进行的研究。本文试图以文本中的女性意识为切入点,探究《好儿女花》英译本的翻译效果。在阅读、对比、分析汉语原文与英语译文之后,本次研究选取了二十个较为典型体现女性意识的例子。其中,叁处译文对原文的隐含信息进行了解释和阐述;五处译文加强了原文中的女性意识;七处译文模糊了原文信息;一处译文改变了原文的意思;四处原文信息在译文中无对应翻译。从译文的处理来看,对原文中隐含的女性意识进行说明或信息补充,以及通过具体词语的选择强化表达效果,都保留或加强了女性意识;信息的模糊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女性意识;而原文意思的改变和信息的不完整导致了女性意识的缺失。此次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一,基于文本的翻译效果分析较为主观;二,从文本中选取的例子不能完全代表整本小说的翻译。然而此次研究旨在助力中国文学外译活动,为翻译个案研究增砖添瓦,也希望未来的研究能改进不足,共同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23)

董晓菲[5](2017)在《从身体美学看缠足行为中女性身体意识的缺失》一文中研究指出身体是身体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明确身体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身体意识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缠足——一种身体意识缺乏的行为表现,却盛行了千年之久,其中的奥秘颇值得研究。本文通过对缠足历史和原因的梳理归纳,依据身体研究的重要性引出身体意识树立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缠足年代时代审美观念对于身体的引导与规训,继而反思身体在缠足行为中的创伤与损毁以及女性身体意识的缺失,并联系当下社会以身体为载体进行的工业暴力,进行深度的反思,从而借助身体美学对于身体处身性的关注以及身体训练的指导规划,要求人们以适度合理的身体训练为依据,对身体进行良好的修正与锻炼,以此达到美丽、健康、灵活、和谐的身体状态,从而实现身心愉悦的审美目的,使身体在主体间性的理论引导下真正回归到人这一主体上来。(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7-05-27)

任璐,侯娇[6](2016)在《论休闲体育发展过程中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宏观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方法,探讨性别差异在休闲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认为造成我国女性在休闲体育人口发展中比例不平衡,女性休闲体育质和量均处弱势地位的主要因素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差异、女性价值观相对狭隘,现代社会女性承受双重角色压力、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影响等,而所有这些因素的集中指向是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20期)

肖丽艳[7](2016)在《论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沈从文的《丈夫》与金裕贞的《雷阵雨》乡土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沈从文的《丈夫》与金裕贞的《雷阵雨》是中韩两国叁十年代有代表性的乡土小说,二者都是描写为摆脱生活贫困及丈夫授意的前提下"妻子"靠出卖肉体换取金钱的短篇小说。这两部作品中的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缺失,被商品化及成为封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同时通过对传统文明和现代社会的矛盾进行乡土反思挖掘这两部作品的内在联系及内涵。(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董海春[8](2015)在《从缺失到抗争——论建国以来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文学创作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由处于边缘位置到准确地切入社会,这是文学创作的进步。这种进步又可以具体体现在人物刻画等文学技法的创新与拓展上。我们选取不同时期叁个典型的文学作品主人公:样板戏《沙家浜》中的高大全的阿庆嫂形象(文革时期);卢新华的《伤痕》中被"叛徒"母亲连累,大义灭亲却内心痛苦的王晓华(新时期);徐坤的《游行》中游刃于几个男性精英以实现对当代男性文化解构的女林格(八九十年代)。通过比较作者刻画她们的角度及描写方法的差异,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建国以来,女性主体意识从缺失到抗争的发展过程,以及由此显现出的社会进步。(本文来源于《淄博师专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魏广振[9](2013)在《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与缺失——对《查密莉雅》中男性中心主义的深层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查密莉娅》所塑造的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通常被解读为挑战、颠覆父权制的典型。但是,如果摆脱传统的阅读习惯用一种动态生成的发生学眼光和一种更为深层的女性主义反思意识来考察的话,就会得到一个颠覆性的结论,即查密莉娅这一人物形象在女性主体意识上依然存在种种缺失。对此,本文将首先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从叙述者"我"入手,考察"我"的生成的环境及其"我"的意识层次,其次,通过对叙述话语的文本细读寻找话语的"缝隙",以此为契机窥探"我"的复杂无意识,再次,在上述两方面的基础之上,运用一种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对查密莉雅的形象进行全面的考察。(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3年27期)

傅守祥,林琳[10](2013)在《母性意识的缺失与女性自由的迷障——《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形象的重新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因母性意识的缺失及对母爱情感的拒斥成为不合格的母亲。这种母性意识的反常所包含的女性自由与性别抗争成分是有限和含混的,这与其独具的个性气质及心理效应密切相关,与其母性意识生成环境的残缺及其心灵的浅陋有关,也与当时男权社会的特定情境密不可分。(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女性意识缺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当代极富盛名的杰出女作家,作品繁多,涉及小说、诗歌、散文、剧本、书评、传记、文艺理论等多个领域,体裁包罗万象、风格不一而足。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创造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其中女性意识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茨及其作品便引起国外评论界的关注;近年来国内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作品进行解读,但大部分局限于暴力分析、伦理分析、心理分析以及女性主义等方面。本文以她叁部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小说《我们是马尔瓦尼一家人》、《大瀑布》以及《掘墓人的女儿》为研究对象,在男性角色的影响下观察女性意识的发展。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女性在屈服于家庭、失去自我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自我幸福,敢于追求激情,进而主动关注社会,实现个人价值。这些女性形象所蕴含的女性意识恰恰反映了缺席与觉醒之间的交织与冲突,也可以看出她们为寻求自我以及更深刻的人生追求与定位时面对命运的无奈、反抗、抉择的生命轨迹。本文以女性主义理论为框架进行文本分析,分为叁部分。第一章以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父亲形象对女性意识觉醒的影响与作用。自母系社会的瓦解崩塌以来,妇女长期处于弱势和受压迫的地位,男性充当着整个家庭和社会的主宰者。作为女性最早开始接触的男性,父亲是女性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在女性意识的启蒙阶段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欧茨的作品中,父亲被分为两类:霸权的父亲和缺失的父亲。第二章探讨了丈夫形象对女性自我探索意识的影响,特别是父权制丈夫对女性独立意识的影响,以及亲密可靠的丈夫对妻子女性自我实现意识的影响。亲密可靠丈夫的形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形象,他们对女性意识建立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给予女性足够的宽容和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女性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自我成长。第叁章主要探究了男性朋友对女性自我建构意识的影响。这些非特定的男性形象也对女性意识的构建起到促进作用。女性在履行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同时,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特点,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从而实现社会价值和生活追求。本论文的研究表明:女性意识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我意识是激励女性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在动力。女性意识的觉醒、探索和最终确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女性在人生不同阶段面对的男性对女性意识的成长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影响有些是积极正面的,有些是消极负面的,在两者的互动关系中,女性更加了解自我,能够为改变现状而努力。同时也能看出欧茨对男性的态度也不是一味批判的,她对男性给予了一样多的关注,展现了欧茨对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关心。这也是研究课题的重要性的体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女性意识缺失论文参考文献

[1].孔中敏.简·奥斯汀《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龚胡蝶.从缺失到建构:欧茨叁部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对女性意识成长的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3].胡伟栋.女性意识的书写:从缺失到觉醒——以元明清戏曲作品中的不同女性形象群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

[4].孙慧敏.《好儿女花》英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保留与缺失[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5].董晓菲.从身体美学看缠足行为中女性身体意识的缺失[D].暨南大学.2017

[6].任璐,侯娇.论休闲体育发展过程中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7].肖丽艳.论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沈从文的《丈夫》与金裕贞的《雷阵雨》乡土反思[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

[8].董海春.从缺失到抗争——论建国以来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J].淄博师专学报.2015

[9].魏广振.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与缺失——对《查密莉雅》中男性中心主义的深层批判[J].名作欣赏.2013

[10].傅守祥,林琳.母性意识的缺失与女性自由的迷障——《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形象的重新审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标签:;  ;  ;  ;  

女性意识缺失论文-孔中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