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生牡丹的保护利用研究

中国野生牡丹的保护利用研究

论文题目: 中国野生牡丹的保护利用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林学

作者: 李睿

导师: 王辉,何丽霞

关键词: 野生牡丹,引种驯化,生物学特性,杂交育种,胚培养

文献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牡丹为世界名花,对其野生种质资源进行引种栽培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本研究运用植物引种驯化栽培、园林树木栽培、园林树木育种等原理和方法,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数据,对中国野生牡丹的分布范围及现存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总结引进野生种的形态特征、生长发育特性及物候期,并对引进种开花过程及传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利用野生牡丹作为优良的育种原始材料,与栽培牡丹品种间进行大规模的杂交育种试验,将野生种的优良性状引入栽培品种中,以培育各种用途的园艺品种;利用牡丹胚培养,对引进种的种子活力、成熟度进行了测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引种驯化栽培试验,将生长于不同生境的9个野生牡丹种,23个居群移栽到同等条件下的试验园,发现即使在完全相同的环境中,野生种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原产地相同,相当稳定。从而证明野生种及同一野生种不同居群之间(如紫牡丹2个居群,黄牡丹6个居群,紫斑牡丹6个居群)的变异是不可塑的,即由遗传性状决定。因此,引种驯化成功地保护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2)通过物候期观测,掌握了各野生牡丹种在兰州市的初花期、盛花期、谢花期、种子成熟期。为野生牡丹管理措施的制定、杂交育种工作的进行提供理论依据。引种地野生牡丹9个种能正常开花结实,物候期较原产地晚,花径、生长量、成花量大部分优于原产地。其中紫牡丹花期最长,可达45天,其它品种花期均为20~32天。(3)野生牡丹花色艳丽,香味各异,散粉量不同,是典型的虫媒花,昆虫传粉主要受香味、散粉量来决定。传粉昆虫有蜜蜂、蝇类、七星瓢虫、蜘蛛,传粉时间为8:30~19:00,蜘蛛也可夜间在花朵上传粉,且停留时间最长,但传粉频率、传粉量最低;蜜蜂传粉频率最高,传粉量大,是花粉的主要传播者。(4)在成功引种野生牡丹的基础上,利用野生牡丹的优良性状,与栽培牡丹品种开展了多组合的人工远缘杂交育种,结果表明:野生牡丹×野生牡丹杂交,不同种间组合,其杂交结实率不同,说明其父母本亲和性不同,其中黄牡丹(银莲)×紫牡丹杂交结实率最高,可达77.4%。野生牡丹×栽培牡丹组合进行杂交均有较高的杂交结实率,其结实率(16.7~52.2%)明显高于以栽培品种×野生牡丹组合杂交的结实率(1~41.9%)。(5)通过牡丹胚培养,对野生牡丹种子生活力、种子成熟度进行测定,表明不同种类、不同产地的野生牡丹,其胚萌发率有一定差异;当年采摘的牡丹种子萌发力最强,随储藏时间的增加,胚的萌发率逐渐下降。对不同时间采摘的牡丹种子利用胚培养进行成熟度测定,表明野生牡丹在兰州地区的成熟时间在8月中下旬。(6)从文献记载和我们多次对野生牡丹原产地调查及多年的实地观测研究来看,野生牡丹致濒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物种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其中人为因素:即无计划的乱采滥挖、乱垦土地等是造成野生牡丹分布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3 研究区自然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地质地貌

3.3 气候

3.4 土壤

3.5 植被

3.6 水资源

4 研究材料与方法

4.1 研究材料

4.2 研究方法

4.2.1 野生牡丹分布范围调查方法

4.2.2 野生牡丹原产地生境及种的形态特征观测方法

4.2.3 引种驯化方法

4.2.4 引进种的生长发育状况及物候期观测

4.2.5 野生牡丹开花授粉生物学习性观察

4.2.6 杂交育种

4.2.7 胚培养及种子活力的测定

5 结果与分析

5.1 中国野生牡丹的分布范围

5.1.1 黄土高原——秦巴山地——川西北高原分布区

5.1.2 青藏高原东部——云贵高原分布区

5.2 种的形态特征及分布生境

5.2.1 矮牡丹

5.2.2 紫斑牡丹

5.2.3 杨山牡丹

5.2.4 卵叶牡丹

5.2.5 四川牡丹

5.2.6 狭叶牡丹

5.2.7 紫牡丹

5.2.8 黄牡丹

5.2.9 大花黄牡丹

5.3 野生牡丹引种驯化措施研究

5.3.1 引种地与原产地的生境差异比较

5.3.2 引种驯化栽培研究

5.3.2.1 土壤改良

5.3.2.2 苗木引进

5.3.2.3 苗木定植

5.3.2.4 田间管理

5.4 野生牡丹在引种地的生长表现

5.5 物候期观测表现

5.6 野生牡丹开花过程及传粉过程研究

5.7 杂交育种及结实率研究

5.8 胚培养及种子活力测定

5.8.1 牡丹的胚培养

5.8.2 种子生活力的测定

5.8.3 种子成熟度测定

5.8.4 种子吸水时间与生活力

5.8.5 牡丹胚培养的利用

6 结论

7 讨论

7.1 野生牡丹致濒因素探讨

7.2 野生牡丹保护对策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导师简介

发布时间: 2008-08-11

参考文献

  • [1].紫斑牡丹优选群体的单株评价研究[D]. 晋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 [2].紫斑牡丹种子α-亚麻酸合成相关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D]. 于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 [3].基于EST-SSR的紫斑牡丹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D]. 安宗燕.甘肃农业大学2018
  • [4].陕西野生牡丹资源调查[D]. 张晓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 [5].牡丹的杂交育种及组间杂种育性的研究[D]. 王越岚.北京林业大学2009
  • [6].几种牡丹种子萌发的初步研究[D]. 王小芳.北京林业大学2008
  • [7].牡丹内生真菌多样性[D]. 张岚.河南科技大学2015
  • [8].紫斑牡丹引种栽培与病虫害防治研究[D]. 张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 [9].96个不同种源牡丹品种亲缘关系的研究[D]. 杨坤梅.西南林业大学2015
  • [10].乌鲁木齐地区紫斑牡丹的引种和花期调控研究[D]. 于波.新疆农业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紫斑牡丹花期调控生理特性的研究[D]. 余小春.甘肃农业大学2007
  • [2].利用SRAP标记构建菏泽牡丹优良品种指纹图谱[D]. 王燕青.南京林业大学2008
  • [3].牡丹种子穴盘育苗试验研究[D]. 刘心民.北京林业大学2006
  • [4].牡丹花芽分化及二次开花特性的研究[D]. 王荣.北京林业大学2007
  • [5].牡丹茎扦插繁殖技术及生根机理初步研究[D]. 朱耀军.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
  • [6].新引牡丹、芍药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生长习性的观察研究[D]. 张慧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 [7].牡丹在园林中应用的研究[D]. 左利娟.北京林业大学2005
  • [8].洛阳牡丹花期调控技术研究[D]. 李高锋.南京林业大学2005
  • [9].菏泽牡丹品种资源及生产技术研究[D]. 朱永青.山东农业大学2005
  • [10].牡丹壮芽形成过程中某些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D]. 于春堂.山东农业大学2000

标签:;  ;  ;  ;  ;  

中国野生牡丹的保护利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