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七彩世纪版画作品展

江苏七彩世纪版画作品展

一、江苏七彩世纪版画展作品(论文文献综述)

颜丹琪[1](2020)在《明清时期水印木刻版画与江户时期浮世绘版画文化现象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版画文化现象指的是版画文化发展中带有典范和标记价值的事务,是人民群众在同样需求和心理基础上所培养和不停改善的成果,它往往是思维观点及其具象化形式的综合,它不单具备外在形式的特征,并且含有内在观点的特征,是人们对版画特征的感触上升到理性归纳的认知产物。中国明清时期水印木刻版画文化现象与日本江户时期浮世绘版画文化现象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在后期中国明清时期水印木刻版画文化现象与日本江户时期浮世绘版画文化现象却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本文旨在探索中国明清时期水印木刻版画文化现象与日本江户时期浮世绘版画文化现象二者发展产生差异的缘由以及明清时期水印木刻版画文化现象如何在今天得到延续并且发展。

殷子[2](2020)在《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场所精神研究》文中提出

刘梦许[3](2019)在《李传康版画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文中研究表明在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进程中,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倾向是值得关注的部分,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军旅题材版画为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意义。军旅版画家李传康长期关注军人和藏民的生活状态,并将此再现于版画创作中。本文运用田野考察法对李传康进行了实地采访,梳理、剖析各个阶段的军旅、藏族题材作品;其次以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为文化背景,针对中国现代版画创作的特殊现象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中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倾向对李传康版画艺术思想的影响,并论述现实主义在李传康版画创作中的播种、生长及成熟过程,寻找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绘画艺术风格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客观的学术价值。

王雪[4](2019)在《1980年以来新疆兵团屯垦戍边题材人物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80年后,宽松的创作环境及活跃的文化氛围为新疆兵团屯垦戍边题材人物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局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这一时期的画家在创作中摆脱了固有的思维,创作出了优秀的新疆兵团屯垦戍边题材人物画艺术作品。这一时期的新疆兵团屯垦戍边题材人物画作品,无论在主题表现、人物造型还是情感表达上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论文主要对1980年以来的新疆兵团屯垦戍边题材人物画进行较系统与深入的研究,以此来弥补美术界对这一题材美术创作中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对新疆现当代美术研究具有理论建构的价值与意义。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文对新疆兵团屯垦戍边题材人物画的概念进行界定,并论述该题材艺术创作的背景,重点对1980年以来新疆兵团屯垦戍边题材人物画的发展进行分析、论述。1980年以来的新疆兵团屯垦戍边题材人物画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代的发展低迷期;1990年代的创作活跃期;新世纪以来的持续发展期。第二部分,论述1980年以来新疆兵团屯垦戍边题材人物画的艺术特征,主要从主题表现、人物造型、情感表达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在主题表现方面,画家们以弘扬兵团精神为主题,塑造了突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乐观积极”兵团精神的兵团人形象;在人物造型上,受西方写实造型观念和中国画“意象性”造型的影响,人物造型偏向具象性和意象性;在情感表达上,画家们通过“兵团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画面“场景”的设计,表达出对兵团人的赞颂、感激、敬佩之情。第三部分,论述1980年以来新疆兵团屯垦戍边题材人物画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王俊祯[5](2018)在《山西省级绘画社团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术社团产生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不仅与美术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且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本文以山西省级美术社团为主要研究对象,概述了山西省级美术社团的发展现状,并从社团的法律属性、社团的双重属性、会费管理、运行状态四个方面对山西省级美术社团的生存状态进行分析和研究。接着分析了美术社团的五大功能:聚合功能、沟通功能、参政功能、动员功能、服务功能。本文首先运用访谈法对山西11个省级美术社团的前身、成立时间、宗旨、组织机构、展览会、社会公益活动、中外交流活动进行实地考察后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次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美术社团的相关概念、类型和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接着运用比较法将山西省级美术社团与发展较好的省外美术社团进行对比;最后用数理统计法将收集的数据制成统计图来分析存在的现象和原因,进而找到该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指出了山西省级美术社团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社团活动经费不足、人才资源的流失、地域画派难以形成、缺少媒体宣传、各地分会建立不完善、对外学习较少等。针对以上困境,文章通过借鉴外省美术社团的发展经验,提出了促进山西省级美术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即有效地利用美术社团的五项功能,并充分发挥美术社团自身的能动性来解决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谢盼盼[6](2018)在《光和影的交错 ——探讨水印版画中的对比与协调表现》文中认为由于光影在画面中作为一种特殊绘画语言的存在,随着发展阶段以及艺术环境的衍变,光影作为绘画语言的表现形式与呈现效果也各有千秋,即使在同样的阶段和同样的艺术氛围中不同的艺术家笔下描绘出的画面也会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传统意义上的呈现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光影的再现,在现代新兴的绘画方式中,光影已经自立门户俨然成为表达画面的一种独特存在,在艺术家们的笔下通过加入主观的意识进行整合,这些整合而成的有机组织就构成了画面中审美的范畴。把光影这一重要元素加入水印版画的表现方式之中,是对表现方式的创新探索,使得水印版画中的画面表现呈现出一种对比与协调的新型整体状态,更是对水印版画中光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层次的升华。本文以画面中的光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光影在不同艺术题材中呈现出的艺术风格和传达的情感进行的研究,以及对水印版画中特殊光影表现的重点剖析,并着重探讨了光影在水印版画中不同角度下呈现出特殊的对比与协调表现。从而探讨光和影在水印版画中对比与协调表现的艺术价值,深入的挖掘了中国传统审美哲学赋予在水印版画中光影对比与协调表现的文化底蕴,最后从实践创作应用的角度去表现光影在水印版画中的对比与协调的效果。

李先帆[7](2018)在《融合与造境 ——民族美术视野下的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文中指出云南位于中国版图的西南边陲,地理环境特殊,拥有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因交通问题,长期远离主流文化,被视为“秘境”。自古以来,该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传承,其美术风格与中原地区也有较大区别,具有鲜明的地域个性。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伊始,国门初开,各种思潮此起彼伏。众多根植于云南本土的画家有感于时代的变化,将深厚宏博的本土文化元素与外来文化元素、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相融合,以云南神奇多彩的地域风光、悠久的民族历史、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绘制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在画面中营造了野境、景境、情境、灵境,在海内外造成广远的影响,使国人为之侧目,吸引了大批追随者。这些作品堪称中国民族美术发展的宝贵财富,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深度的突破,不但极大地提升了云南地区的美术地位,而且奠定了其后云南乃至全国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对该地区民族文化的丰富解读,具有人类学、民族志与美术学上的多重价值,在中国民族美术发展与现代美术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论文以民族美术的发展为视角,以“造境”为过程工具,研究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探讨其在坚持地域个性的前提下通过对多元文化的融合,创造出灿烂的美术成果的成功经验。通过剖析组成该时期云南地区民族题材绘画这一母题的众多艺术现象与艺术群体,厘清该时期发生的详实历史背景,全面探讨其艺术现象在中国美术现当代进程中的地位,发掘潜藏在艺术对象与绘画图式下的审美精神与时代意志,以期对中西方文化互斥与结合、传统与现代文化摒弃与继承、边缘与主流文化对话与融合等核心问题有所揭示。论文除了绪论与结论,共分五章。绪论为本文的导论,以近年相关的田野调研积累为基础,结合当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动态,提出论文的研究方向和选题原由,以及论文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另外就论文中涉及到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造境”等概念作了定义与简要分析,提出“造境”作为过程工具的意义。第一章以大量的文献梳理与田野调研为依据,考察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诞生的土壤——“多元、融合的民族民间文化孕育之境”,指出云南民族美术的发展受地域性的自然背景、历史背景、文化交融背景影响,阐述了云南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的历史成因以及道路文化、人口流动带来的文化交融等独特的文化现象,列举了对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有直接影响的崖画、壁画、古滇青铜器、民族建筑、民族服饰以及甲马、剪纸、东巴画等典型的民族民间美术样式。这些背景为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多元、融合的特点提供了铺垫。第二章研究影响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时代因素——“时代浪潮推动下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情境”,阐述了云南美术自建国以来的发展概况、改革开放后的美术创作情境、云南现代美术学脉的形成及其学术语境。这些因素直接作用于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的创作者,构成其独特的文化立场与审美取向。最后介绍了 20世纪80、90年代云南绘画创作的发展概况以及重要美术现象与群体,包括“申社”、“云南画派”、“新具象”群体、云南版画现象、写生活动等,这些美术现象与群体与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有直接的关联。第三章以大量的作者与作品资料为依据,以“造境”为过程工具,解析云南美丽多姿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多元化的民族审美文化、旺盛的生命意识、独特的宗教与信仰状况等因素对创作者的影响,解读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中审美意境的成因。将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中呈现的审美意境归纳为四部分:“边陲的野境”、“形式的情境”、“生命的情境”、“魔幻的灵境”。此章列举了 20世纪80、90年代较为活跃的50多位画家的170多张作品,较为完整地覆盖了该时期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多个方向。针对作者的创作历程与其重要作品中营造的意境,展开详实的分析与研究,追溯作品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渊源,解析其作品的审美特征与意境的独特性。第四章上承第三章对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解析,就其艺术中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审美意境的创造展开思辨:提出民族美术场域视野下边缘与主流、地域与整体的问题;研究云南地域性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题材创作的关系、地域性意境的生发;以地域性审美场域的视角展开对“边陲的野境”、“形式的情境”、“生命的情境”、“魔幻的灵境”四重意境的解读;研究在多元文化融合与审美意境营造的视域中,传统美术情结与现代思绪的承接、中国美术元素与西方美术元素对抗与交融所产生的作用及意义;进而推导出,在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多元文化融合与审美意境营造中,新的民族美术场域的衍生及其意义。第五章以大量的田野调研为依据,延续对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余绪的跟踪与研究:反思民族风情热的起伏;研究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商品经济对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影响;研究在全球化文化场域中表达地域情境、实现地域符号突围的可能性;进而根据已有的成功经验,寻找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所能给予的启示,并以此展望云南乃至中国各区域民族美术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与蓬勃生命。

胡玉华[8](2017)在《江南风景的诗意歌者—张新予水印版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江苏水印版画的兴起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版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认识江苏水印版画的成就以及江苏水印版画的代表人物,是当代中国美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张新予(1932-2009)是20世纪版画名家,是江苏水印画派的代表画家和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毕生致力于水印版画的研究和探索,对中国水印版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论文以张新予的人生历程作为叙述背景,以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为研究重点,从其版画艺术产生的背景、艺术历程的整体分析、水印版画的艺术特征以及艺术成就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力图对其艺术生涯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并以重要作品的题材和风格作为分析的重点,探究其对水印版画的探索和拓展。张新予的作品形象和色彩非常概括,富有意境。以抒情诗的形式表现生活之美,形成其作品面貌,丰富了版画的创作形式,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版画审美转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80年代,他尝试用现代抽象形式对自然形态进行审美改造,体现了现代艺术的一些特征。本文第一次完整地对张新予的人生历程和创作历程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分析,对其艺术成就进行高度概括,并认为他对20世纪后半叶中国水印版画的现代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

林澍东[9](2017)在《松溪版画艺术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福建松溪版画虽然只有二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在创作上突出表现地域风土人情,又结合现代版画的观念和技法,极具地方特色和时代性,在民间艺术界异军突起,2000年文化部授予松溪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版画)”。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美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松溪版画也逐渐走向市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松溪版画作为地方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面临如何打造精品,走向专业营销和市场运作的道路,以及如何培养人才、建设创作队伍等方面的课题。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龙发明[10](2016)在《云南绝版木刻的装饰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绝版木刻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艺术思潮解放的产物,属于有活力的新生代艺术,是艺术家个性完全得到解放的艺术。云南版画家在发掘传统样式、民族及风土特色的同时注重吸收西方近现代艺术的养分,为云南绝版木刻艺术的创作开拓了一条既民族又现代的艺术道路。它的民族性主要反映在本土民族风俗风情题材的表现上,而它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表现手法的突破与表现形式的创新上。民族题材与现代手法的结合使云南绝版木刻不仅呈现出独特的形式美与装饰意味,而且渐渐形成了具有云南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样式。基于此,强烈的装饰性意味既是云南绝版木刻作品中形式美的所在,也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形式是云南版画艺术立足传统、立足现代的完美体现。纵观云南绝版木刻发展历程中的作品能够发现,云南绝版木刻在题材与表现手法上都具有明显的装饰性特征,且在不同表现风格中皆有所体现。因此,本文即是以装饰性特征作为一个研究点,试图探究云南绝版木刻艺术中的装饰性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并且着重分析装饰性在云南绝版木刻作品中体现。了解云南绝版木刻的装饰性特点不仅可以丰富云南版画的艺术史料,同时对后面的艺术创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江苏七彩世纪版画展作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七彩世纪版画展作品(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时期水印木刻版画与江户时期浮世绘版画文化现象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何为版画文化现象
    第二节.明清时期水印木刻版画文化现象出现的缘由
    第三节.江户时期浮世绘版画文化现象出现的缘由
第二章. 明清时期水印木刻版画与江户时期浮世绘版画文化现象的发展
    第一节.明清时期水印木刻版画与江户时期浮世绘版画文化现象各自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明清时期水印木刻版画与江户时期浮世绘版画文化现象各自的进程差异
    第三节.明清时期水印木刻版画与江户时期浮世绘版画文化现象各自进程差异产生的缘由
结语
附录 作品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李传康版画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二)该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该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李传康成长的文化背景
    (一)建国初期西南地区版画艺术发展现象
    (二)李传康的艺术履历
        (1)早期学习经历
        (2)画种的选择
    (三)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地区版画的发展
二、李传康“现实主义”版画艺术形成的深层原因
    (一)西南版画艺术对李传康创作的启迪
        1.军旅生活对李传康版画创作的启蒙
        2.四川版画艺术对李传康的影响
        3.云南绝版木刻对李传康创作的启发
        (1)创作方式的尝试
        (2)风格的形成
    (二)现实主义艺术对李传康创作的启迪
三、李传康版画艺术中“现实主义”的呈现
    (一)军人的热血与“现实主义”版画
    (二)藏民的热情与“现实主义”版画
四、李传康“现实主义”版画与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的联系
    (一)创作主题的联系
    (二)意境营造的联系
    (三)审美倾向的一致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李传康年表
附录二:李传康版画作品图表

(4)1980年以来新疆兵团屯垦戍边题材人物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1章 新疆兵团屯垦戍边题材人物画发展研究
    1.1 新疆兵团屯垦戍边题材人物画概念界定
        1.1.1 屯垦戍边的概念
        1.1.2 新疆兵团屯垦戍边题材人物画概念
    1.2 1980年以前新疆兵团屯垦戍边题材人物画创作概述
    1.3 1980年以来新疆兵团屯垦戍边题材人物画创作群体的形成
    1.4 1980年以来新疆兵团屯垦戍边题材人物画的发展
第2章 1980年以来新疆兵团屯垦戍边题材人物画创作的艺术特征
    2.1 大力塑造具有兵团精神的人物形象
        2.1.1 塑造热爱祖国的兵团人形象
        2.1.2 塑造无私奉献的兵团人形象
        2.1.3 塑造艰苦奋斗的兵团人形象
        2.1.4 塑造开拓进取的兵团人形象
        2.1.5 塑造乐观积极的兵团人形象
    2.2 屯垦戍边题材人物画的人物造型
        2.2.1 人物造型偏向具象性
        2.2.2 人物造型偏向意象性
    2.3 屯垦戍边题材人物画的情感表达
        2.3.1 借助“兵团人”形象表达情感
        2.3.2 依托画中“场景”表达情感
第3章 1980年以来新疆兵团屯垦戍边题材人物画创作的成就及影响
    3.1 屯垦戍边题材人物画创作的成就
    3.2 屯垦戍边题材人物画创作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山西省级绘画社团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山西省级美术社团发展概况及分析
    1.1 成立时间、宗旨、前身
    1.2 各组织机构相关成员
    1.3 展览会及社会公益活动
        1.3.1 1985年-2017年展览会举办情况分析
        1.3.2 1996年-2017年社会公益活动举办情况与分析
    1.4 中外交流活动
第二章 山西省级美术社团的属性及管理模式
    2.1 社团的法律属性
    2.2 社团的双重属性
    2.3 会费管理
    2.4 运行状态
第三章 美术社团的基本功能及分析
    3.1 聚合功能
    3.2 沟通功能
    3.3 参政功能
    3.4 动员功能
    3.5 服务功能
第四章 山西省级美术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拓宽资金来源,促进社团发展
        4.1.1 资金支持
        4.1.2 以刊养会
        4.1.3 以画养会
    4.2 增强内在动力,促进社团发展
        4.2.1 美术教育与社团发展
        4.2.2 人才资源与社团发展
        4.2.3 画派形成与社团发展
    4.3 加深外在影响,促进社团发展
        4.3.1 媒体宣传与社团发展
        4.3.2 各地分会与社团发展
        4.3.3 对外学习与社团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85年-2017年展览会举办情况
附录二:山西省级美术社团领导组成员毕业院校和工作单位表
附录三:专访山西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李桂平
附录四:山西省美术家协会艺委会管理办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光和影的交错 ——探讨水印版画中的对比与协调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光影的语言
    2.1 光和影之间的关系
    2.2 光影在不同媒材作品中的对比与协调表现
    2.3 光影在版画中对比与协调的情感表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影在水印版画中对比与协调的表现研究
    3.1 光影的表现在水印版画历史中的发展
    3.2 光影在水印版画本质艺术特色中的体现
    3.3 光影在水印版画中的对比与协调表现
        3.3.1 在构图中的光影表现
        3.3.2 在色彩中的光影表现
        3.3.3 在套色木刻中的光影表现
        3.3.4 在刀法中的光影表现
    3.4 光影在水印版画中对比与协调表现的艺术价值
    3.5 光影在水印版画中对比与协调表现的文化内涵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影在水印版画中对比与协调表现的创作应用
    4.1 从创作构思角度体现的对比与协调
    4.2 从画面光影造型角度体现的对比与协调
    4.3 从色彩变化角度体现的对比与协调
    4.4 从审美接受角度体现的对比与协调
    4.5 从水印版画印制角度体现的对比与协调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融合与造境 ——民族美术视野下的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引言
    二、相关定义与说明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综述
    五、研究手段
第一章 “多元”“融合”的民族民间文化孕育之境
    第一节 云南美术的原始性生态环境与多元文化交织的秘境背景
    第二节 云南民族美术“多元”、“融合”特征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云南民族美术产生的文化交融背景
        一、云南的道路文化与文化交融
        二、云南的人口流动与文化交融
    第四节 云南民族民间美术中的典型样式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时代浪潮推动下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情境
    第一节 云南现代美术创作情境及其学脉
        一、新时代的云南美术创作情境
        二、云南现代美术学脉的形成及其学术语境
    第二节 20世纪80、90年代云南绘画创作发展概况与重要美术现象、美术群体
        一、20世纪80、90年代云南绘画创作的发展概况
        二、20世纪80、90年代云南重要美术现象与群体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融合与造境中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及其意境表现
    第一节 审美因素的流转——云南民族题材绘画中“境”的形成
    第二节 边陲的野境
        一、丰饶、苍郁之境
        二、雄奇、壮阔之境
        三、平静、悠扬的之境
    第三节 形式的景境
        一、多变的图境
        二、梦幻的画境
    第四节 生命的情境
        一、野性之境
        二、厚土之境
    第五节 魔幻的灵境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融合与造境中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文化场域
    第一节 融合与造境中的边缘与主流美术场域视野
        一、建构于地域文化中的边缘与主流美术场域视野
        二、边缘化、地域化的意境与场域视野
    第二节 融合与造境中的传统美术情结与现代思绪、东方与西方美术元素
        一、地域与时代背景下的传统美术情结与现代思绪
        二、民族题材绘画创作中的中国美术元素与西方美术元素
    第三节 融合与造境中衍生中国民族美术场域
第五章 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余绪与启示
    第一节 余绪: 时代与地域情境中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
        一、民族风情热起伏中“融合与造境”的思考
        二、商业热潮催生新的创作场域及其余绪
    第二节 启示: 多元共生文化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一、云南特性的“融合与造境”对新时代的呼唤
        二、地域性、民族性为主线的艺术理想的坚守
        三、全球化多元共生文化背景下“融合与造境”特质的民族美术之光
结语
注释及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8)江南风景的诗意歌者—张新予水印版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张新予与江苏水印版画的兴起
    第一节 中国水印版画的历史文化渊源
    第二节 江苏水印版画的兴起
    第三节 张新予与江苏水印版画的兴起
第二章 张新予艺术历程分析
    第一节 1932-1959:早期艺术积淀
    第二节 1960-1977: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第三节 1978-1998:艺术创作的第二个高峰
    第四节 1999-2009:艺术创作的转型与拓展
第三章 张新予水印版画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传统绘画元素的融入
    第二节 艺术语言的丰富与拓展
    第三节 水印版画的诗性探索
第四章 张新予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第一节 创作思想分析
    第二节 艺术成就及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张新予大事年表
    附录二 张新予版画作品统计表
    附录三 朱琴葆访谈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松溪版画艺术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松溪版画的发展分期
    第一节 松溪县的人文地理环境
        一、人文地理环境
        二、闽北地区的版画传统
    第二节 成立“女子版画班”
        一、成立“女子版画班”的背景
        二、“女子版画班”的构成
        三、“女子版画班”初期的作品
    第三节 创建“中国版画艺术之乡”
    第四节 松溪版画的拓展与延伸
        一、“绝版套色木刻版画”技法的引进与嫁接
        二、部分骨干画家进入专业院校进修,融合现代版画观念
        三、将松溪版画带入中小学美术课程,加强青少年美术教育
第二章 松溪版画创作题材、技巧与风格
    第一节 松溪版画的创作题材与风格
        一、松溪版画的创作题材
        二、松溪版画的风格特征
    第二节 松溪版画创作队伍的成长
第三章 松溪版画产业化的发展
    第一节 松溪版画产业化条件与发展模式
        一、产业化的条件
        二、松溪版画产业化发展的模式
        三、松溪版画产业中心的运作方法与管理
        四、松溪版画产业化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第四章 松溪版画产业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第一节 松溪版画产业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二、个体艺术劳动和整体形象的关系
    第二节 “文化+”发展模式,激发“新活力”
        一、松溪版画成功具有必然因素
        二、互联网+金融+版画新模式,助推版画新发展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云南绝版木刻的装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云南绝版木刻的装饰性概述
    第一节 云南绝版木刻概述
    第二节 云南绝版木刻装饰性的特征
第二章 云南绝版木刻装饰性特点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多元化少数民族文化对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原始艺术与民间艺术的启发
    第三节 色彩表现的地域性特点
    第四节 西方近现代艺术的影响
    第五节 艺术家的个性表现
第三章 装饰性在云南绝版木刻中的体现
    第一节 云南绝版木刻表现题材的装饰性
        一、多元化民族风情题材的表现
        二、装饰性民族服饰与图案的刻画
        三、独特的地域自然风貌的描绘
    第二节 云南绝版木刻表现手法的装饰性
        一、饱满充实的构图
        二、造型的夸张与变形
        三、色彩的平面化处理
        四、刀法表现的多样性变化
    第三节 云南绝版木刻不同表现风格中装饰性的体现
        一、浪漫主义表现风格中装饰性的体现
        二、唯美主义表现风格中装饰性的体现
        三、神秘主义表现风格中装饰性的体现
第四章 装饰性对绝版木刻创作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 丰富了绝版木刻创作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提升了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江苏七彩世纪版画展作品(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时期水印木刻版画与江户时期浮世绘版画文化现象的比较研究[D]. 颜丹琪.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2]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场所精神研究[D]. 殷子. 武汉理工大学, 2020
  • [3]李传康版画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D]. 刘梦许. 云南艺术学院, 2019(02)
  • [4]1980年以来新疆兵团屯垦戍边题材人物画研究[D]. 王雪. 新疆艺术学院, 2019(09)
  • [5]山西省级绘画社团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俊祯. 山西大学, 2018(04)
  • [6]光和影的交错 ——探讨水印版画中的对比与协调表现[D]. 谢盼盼.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7]融合与造境 ——民族美术视野下的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D]. 李先帆. 中央民族大学, 2018(01)
  • [8]江南风景的诗意歌者—张新予水印版画研究[D]. 胡玉华. 上海大学, 2017(04)
  • [9]松溪版画艺术及发展策略研究[D]. 林澍东.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10]云南绝版木刻的装饰性研究[D]. 龙发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江苏七彩世纪版画作品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