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论文摘要

从《史记》《汉书》起,历代史书记载中都有敢于犯颜直谏,打击权贵的“骨鲠之臣”,他们的事迹,有的甚至远超过包公。那么,何以包公会成为后世声名最著的清官?为什么偏偏他成了“箭垛式的人物”?笔者认为,是文学传播成就了包公,论文借助传播理论框架,做包公文学的传播研究。 概况而言,现实中的包公个人作为和历史叙事中的“话语建构”,正好契合了民族文化中的许多集体无意识的文化母题,因而成为后世文学叙事主题选择的诱因和受众所关注的看点,得以在民间充分传播扩散,形成相互关联的“文化群落”。其结果,是通过传播,使包公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具体的论述分如下四部分: 第一编,就传播的社会环境,运用历史实证的方法,探讨包公获得传播的社会文化原因。 宋代,文化权力下移,其重要标志就是瓦舍的兴起。以娱乐为消费的戏剧观众的产生,使演艺由宫廷走向民间。从此,民间城乡各路艺人汇聚于瓦舍,使得官方与民间、城市与乡村长期分流的表演艺术终于迎来了交流汇合的契机。话本开辟了中国小说的新纪元。至此,以往的传播格局都打破了。包公正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搭乘上了民间言说传播的这趟“新干线”。 同样,包公的传播离不开明君贤臣的模式。包公与仁宗作为古代君臣相得的典范,获得了社会文化的广泛认同。离开了这一点,民间话语的言说将不会选择包公,这是我们理解包公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编,主要从传播内容方面,梳理了历史上包公文学的“多级”传播。 包公在元代传播是蒙元统治下的汉族知识分子集体无意识的民族认同。蒙元时期,汉民族传统面临割断的危险。距离汴京最近的包公故事及其传说和梁山聚义的传闻进入以儒立身的知识阶层的视野。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包公戏”和“水浒戏”的兴起既是汉民族文化的典型记忆,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依赖,又是言说着实现正义的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两种方式。同时,在市井细民和汉族官僚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地位下,儒生创作搬演的元杂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准大众传播媒介,而且对社会舆论发挥了“议程设置的功能”。元杂剧作为新媒介,在官方和民间媒介普遍“缺失”(不同于“失语”)的背景下,承担了准大众传播媒介的部分职能,这是包公文学的一级传播。 传播需要逐级推进,并不断强化。明成化《包龙图公案词话》八种、《百家公案》、《龙图公案》为包公文学的二级传播;《清风闸》、《万花楼演义》、《三侠五义》为包公文学的三级传播。《百家公案》是年代最早、影响最大的明代短篇公案小说集;《龙图公案》则是其时传播最为广泛的公案小说。

论文目录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为什么一定是包公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基本的理论与方法
  • 四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一编 包公文学传播的语境
  • 第一章 包公为政的政治语境
  • 一 包公时代的社会背景
  • 二 宋代权力下移与多声道传播
  • 三 明君贤臣模式与包公传播
  • 第二章 包公的自我叙事与历史叙事
  • 一 自我叙事中的包公
  • 二 历史叙事中的包公
  • 第二编 文学史上包公的“多级”传播
  • 第三章 宋元话本与包公文学传播之萌芽
  • 一 瓦舍的创设及传播意义
  • 二 宋金元话本小说中的包公
  • 第四章 包公戏与包公传播之发轫
  • 一 包公戏的规模
  • 二 元代包公戏形成的社会背景与受众心理
  • 三 包公戏传播之议程设置
  • 四 元明清三代戏剧中包公媒介形象的演变
  • 五 说唱、扮演与包公形象的传播方式
  • 第五章 公案小说与包公传播之拓展
  • 一 明清包公小说的规模
  • 二 包公小说中包公媒介形象的传播演变
  • 三 《三侠五义》的包公传播意义
  • 四 因袭、改编——包公文学的传播方式
  • 五 包公文学叙事与包公传播
  • 六 其它文学作品与包公传播之保持
  • 第三编 多层次、全方位的包公文学传播
  • 第六章 媒介的演进与包公文学传播之格局
  • 一 搬演与包公戏剧传播
  • 二 书场与包公小说传播
  • 三 小说传抄与包公传播
  • 四 书坊刊印与包公文学的编刻传播
  • 五 商业利润与诸传播方式的传播动力
  • 第七章 地域与包公文学传播之空间
  • 一 乡村演剧传统与包公传播
  • 二 城市书房刊刻、会馆戏剧与包公传播
  • 三 包公文学在海外的传播
  • 四 包公文学传播中的地域适应现象
  • 第八章 传播者、受众与包公文学传播之阶层
  • 一 有口皆碑与树碑立传
  • 二 包公文学的传播主体
  • 三 包公文学在民间传播的模式
  • 第四编 包公在民间传播的文化要素
  • 第九章 民族文化与包公文学传播之根基
  • 一 判断是非的人类学意义
  • 二 神话叙事与包公传播
  • 三 儒家伦理与包公传播
  • 四 佛教文化与包公形象
  • 五 道教文化与民间判官
  • 六 民间信仰与包公传播
  • 第十章 社会控制与包公文学传播之动力
  • 一 儒教政治及其社会治理
  • 二 价值建构与争夺话语权的斗争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包公宣誓》[J]. 上海质量 2017(04)
    • [2].论元杂剧包公戏对包公的塑造[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3].谒包公祠有感[J]. 老年教育(长者家园) 2020(01)
    • [4].包青天断案之偷锅案[J]. 少年月刊 2020(12)
    • [5].游包公祠[J]. 小学生作文 2019(Z1)
    • [6].包公图[J]. 民间传奇故事(A卷) 2019(05)
    • [7].包公[J]. 宝藏 2016(01)
    • [8].包公来了[J].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5(22)
    • [9].包公与包公文化——评《包公戏研究》[J]. 青年文学家 2013(02)
    • [10].《包公戏研究》读后感[J]. 青年文学家 2013(06)
    • [11].包公之死[J]. 山东文学 2013(09)
    • [12].古今颂包公联赏读[J].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2009(04)
    • [13].包公面相的黑化[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 [14].“包公为什么不转世”的结构形态与叙事意义[J]. 韶关学院学报 2016(09)
    • [15].从包公的一则误判案说起[J]. 吉林人大 2017(08)
    • [16].充满了惋惜和启示的包公祠[J]. 新湘评论 2014(23)
    • [17].利用多媒体推广肇庆包公文化[J]. 文教资料 2017(24)
    • [18].20世纪包公传说的采录与研究综述[J].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15(01)
    • [19].包公“索贿”[J]. 龙门阵 2012(01)
    • [20].包公收“礼”[J]. 龙门阵 2009(12)
    • [21].驴告包公[J]. 学生之友(小学版)(快乐童话) 2008(03)
    • [22].驴告包公[J]. 中国校园文学 2008(04)
    • [23].包公戏研究述论[J]. 戏剧之家 2014(13)
    • [24].现实、戏谑与元包公戏《陈州粜米》的创新[J]. 贵州社会科学 2011(11)
    • [25].论合肥包公文化的发展及其文化品牌推广策略[J]. 美与时代(上半月) 2010(01)
    • [26].浅论明传奇中的包公形象[J]. 齐鲁学刊 2009(03)
    • [27].元代包公戏中包公形象的塑造方式和形成过程[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03)
    • [28].元杂剧中包公形象的写意性[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31)
    • [29].“包公”记者和“平民”记者[J]. 青年记者 2008(20)
    • [30].中国叙事文化学视域中的包公故事研究述论[J]. 天中学刊 2017(06)

    标签:;  ;  ;  ;  ;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