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作为研究主体。恩格斯当年提出的“历史的美学的”批评视角,对于当代乡土中国叙事的认知与研究,尤其显示出其特殊的意义与价值。本论文正是借助了这一理论视点,并借鉴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所倡导的“开放的社会历史批评”观念,着眼于现实乡土的变革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内在与外在影响展开了系列论述。截取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并使其与80年代文化“寻根”进行精神脉络的衔接,能使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围绕着根性内涵的演变而清晰地呈现出“寻根”、“拔根”、“扎根”的精神探求特征。这对于我们的研究无疑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时段与内涵主线,显示了其难以替代的研究优势与价值。因而,本论文的理论创新之处在于,它第一次系统地把对90年代乡土小说的研究上溯至80年代“寻根”小说。这一研究视点的选取与研究边界的限定,使本论文以文化“寻根”为起点,潜心挖掘出其与90年代“后寻根”小说在精神向度上的内在接续性。而现实乡土的现代性演变恰是印证了“拔根”、“扎根”的社会学说,这种演变对乡土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小说家从文化寻根发生了向精神寻根的深层次扭转,对乡土也由“审根”转而出现向“审美”的过渡,“后寻根”小说在总体上又表现出与“寻根”的某种异质性。而正是这种对文化寻根的接续与背离,使我们从根性内涵的延伸演变顺利探测出乡土小说在当代的整体特征。探察90年代乡土小说,以“寻根”为研究起点,以根性内涵的演变为研究视点,可以使我们获得双向的重要收获:对内,我们可以把握到小说家扎根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神向度与审美追求;向外则可以获得促成90年代乡土小说演变的历史、文化语境,把握到这种转型不仅与当代乡土中国的现实变革有关,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命题还有其普泛性,它们并非本民族的文化困境,更有其世界性。全文由五章组成。绪论部分首先确立了对90年代以来新乡土小说的研究视角,即从乡土母题的根性内涵入手,指出从90年代开始,“拔根”与“扎根”主题与80年代的文化“寻根”组成了这一时期乡土小说的内涵主线,并日益呈现出突出的美学风格,对当代乡土中国叙事产生了从内涵到外延的深远影响;本论文第一章论述了寻根文学并没有成为一个过去时,它所确立的文化审美视角使其成为90年代新乡土小说的发端,并为后者的美学流变与精神转向提供了重要的“酵素”;在这种文学“酵素”的引领之下,第二章、第三章主要从90年代新乡土小说叙事类型呈现出的多元形态以及几种主要文化命题的衍变,对乡土小说进行了独特的辨析;小说家们在世纪末前后以一种闯入意识暗区的美学冲动表达着他们内在的文化焦虑。第四章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下,对他们显在的语言实验激情与深意进行了关注;以作家个体的创作流变来作为考察乡土小说新变的视点,则不仅可以清晰地获得创作个体的发展脉络,同时也能以点带面地获得更为感性的整体认知。因此,第五章对小说家在90年代的风格化书写模式进行了有原创意义的研究。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绪论 从"根"性母题研究九十年代以来新乡土小说的演变一、乡土母题的根性内涵二、乡土母题在九十年代的内涵演变(一)离乡与还乡(二)拔根与扎根(三)寻找故乡、回到故乡、超越故乡三、关于新乡土小说的认知与研究(一)"新乡土小说"概念的提出(二)九十年代以来关于新乡土小说的认知与研究第一章 新乡土小说的发端:绕不开的"寻根"话题一、对寻根文学的重新认识:注定要走的一段"弯路"二、从寻根文学开始的理由:寻根,九十年代乡土小说的"酵素"三、"寻根"与"后寻根"的比较:精神向度的接续与背离(一)"后寻根"对"寻根"精神向度的接续(二)"寻根"与"后寻根"的相互背离第二章 新乡土小说的崛起:小说叙事类型的多元与流变一、现实乡土小说:"集体性溃退"(拔根)后的文学潮涌(扎根)二、家园乡土小说:"古旧梦境"中的精神独守(一)"不苟且"、"不展览"——诗意的书写与沉重的翅膀(二)闯入"意识暗区"——对八十年代中期文化寻根的美学延宕三、生存乡土小说:对生存状态的新写实(一)书写原生态的常态——"新写实"与乡村世界的精神对接(二)"一缕凡俗的土豆花香气"——封乡土苦难主题的一次婉约制衡四、生态乡土小说:文学史意义上的"恢复生态学"(一)生态批评与乡土小说的精神对接(二)生态美学的呈现及其文学史意义五、移根乡土小说:扩大了的乡土(一)城市"候鸟":奔走于城乡之间的双重尴尬(二)乡音无改:"精神"性的返乡叙事(三)都市圈里的乡土——亦城亦乡的悲剧命运第三章 新乡土小说文化命题的几种衍变一、文学与即将消失的村庄(一)被抛荒的土地与被抛弃的母亲——觋实乡村书写的两个重要意象(二)从故乡到"废乡"——乡土中国叙事的乡痛意识(三)乡村,被重新发现的审美领域二、"房屋意象"在当代乡土小说中的寓意演变(一)从"造屋精神"向"空屋意象"的演变(二)"空屋意象"与乡村伦理的畸变三、九十年代以来新乡土小说中的村长形象演变(一)乡土小说中关于村长权力的隐喻(二)"无讼"传统在当代的过渡性演变(三)乡村权力的失落与旁移四、关于新乡土小说苦难主题的解读与误读(一)苦难主题与现代性反思(二)乡土苦难叙事的风格化呈现(三)对于苦难主题"超现实"转型的艺术争鸣(四)苦难主题书写的精神拘囿与挣脱第四章 毁约,或者越轨——九十年代以来新乡土小说的语言意识一、以方言土语对抗普通话话语体系二、对公众话语系统解构与破坏的激情第五章 九十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家的风格化书写一、从"猫腔"到《秦腔》——在民间"腔调"里寻根二、历史的根本性位移——李锐小说叙事的风格流变(一)文体的探索与演变(二)叙述主体的物化与模式化三、寻求超越主义的现实——从《横活》到《受活》看阎连科(一)从繁华东京到耙耧时空(二)从底层强势到底层弱势(三)从笔记体到絮言体四、保守主义还是退守主义——从《刺猬歌》看张炜小说的精神进退(一)"寓言体"写作,被误读的文本(二)保守主义?退守主义?——一个有价值的分歧五、一个人的小说与两个人的名字——对曹乃谦小说研究的一种反思(一)"温家窑"风景带来的文化争议(二)两个名字与"赫索格现象"结语参考文献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乡土母题论文; 年代论文; 新乡土小说论文; 寻根论文; 拔根论文; 扎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