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试图运用多种理论,全方位地考察动结式“V单+完”的属性。一方面,希望能提高我们对补语的认识,另一方面,希望能够理清动结式“V单+完”中,补语“完”与主语、谓语、宾语之间错综复杂的语义关系。第一章根据“完”的不同语义指向,我们把“完”划分为:语义指向动词的“完1”;语义既指向动词,又指向受事宾语的“完2”;语义指向非受事主语的“完3”。然后利用变换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法,详细分析了三个“完”所在句子的主宾语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20世纪初盛行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分布”(distribution)理论,尝试归纳提取出三个“完”的分布规律,即三个“完”所存在的句法环境。最后,利用Bybee(1985)提出的“融合”与“语义关联”原则,为“完1”“完2”“完3”与“V单”的融合度高低建立了一个等级序列,解释了原因,并用历时材料进行了印证。第二章首先阐释了“有界”“无界”理论,结合意象图示和相关的标记词,我们对动词的“有界”“无界”作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分析了“有界”成分的完句作用和谓语动词需要有界化的句式,如“把”字句、“被”字句、“重动句”和“话题句”等。再次,分析了句中的“了1”“过1”对其前面的谓语动词的有界化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完1”“完2”“完3”的有界化作用:在时间上对动词有界化的“完1”;既在时间上对动词有界化,又在数量上对宾语有界化的“完2”;在数量上对主语有界化的“完3”。最后,从认知上解释了宾语的“有指”“无指”对“完2”语义指向及其有界化作用的影响。第三章首先讨论了“完”对“V单”的语义选择:能与“完1”“完2”搭配的动词都必须有过程性,不能是瞬间动词;能与“完3”搭配的动词限制条件较少,既可以是持续动词,也可以是瞬间动词和非自主动词。其次,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能与“完”搭配的动词进行了统计分析。此外,结合动结式“V单+完”,我们对动补结构的否定与一般动词的否定的差别,在同一个意象图示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利用语义指向分析法和变换分析法,从形式上分析了“完1”“完3”的自动义和“完2”的使动义。第四章首先,结合意象图示和例句,对“了1”的双重作用(即凸显“起始点”和“终止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过1”进行重新定性,即它是补语动词,而不是一般认为的虚化程度较高的动态助词。其次,我们首次分析了句法分布都在谓语动词后的“了1”“过1”“完1”的功能同一性:(1)在单动词句(或单事件)中,都是对谓语动词的有界化;(2)在双动词结构(或双事件)的连动句中,都是对前一个动词(或事件)的有界化;(3)由于“了1”“过1”“完1”都既可以用于表过去时的句子,也可以用于表现在时和将来时的句子,所以它们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体(aspect)”,而不表示“时(tense)”。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现代汉语“乖戾”动结式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语文学刊 2020(02)
- [2].偏离类动结式受事前置的产生及其理据[J]. 汉语学习 2020(05)
- [3].基于语料库的致使义动结式不同句法格式研究[J]. 汉语学习 2019(02)
- [4].二语学习者汉语动结式历时研究[J]. 海外英语 2019(09)
- [5].生成性建构主义视角下动结式的核心问题探究[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8(02)
- [6].基于概念距离的汉语动结式类型学特征[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18(01)
- [7].再论汉语所谓“倒置动结式”的性质和特征[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8(05)
- [8].从构式化看汉语动结式的内部类别[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 [9].现代汉语动结式复合词的语序及相关问题[J]. 中国语文 2016(05)
- [10].汉语动结式事件结构加工的实验研究——以“哭湿”和“推倒”类为例[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7(01)
- [11].倒置动结式的事件语义分析[J]. 外语学刊 2017(04)
- [12].汉语动结式共时研究综述[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3].现代汉语自动动结式和使动动结式分类方法的局限性[J]. 文学教育(下) 2017(06)
- [14].基本动结式的“内容进-形式出”分析[J]. 现代外语 2017(02)
- [15].广义动结式倒置用法的允准:基于极量义和范畴化的解释[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04)
- [16].基于宏事件特征的汉语动结式时体问题的认知实证研究[J]. 外语教学 2015(05)
- [17].汉语动结式的论元结构[J]. 跨语言文化研究 2019(00)
- [18].论现代汉语中的“词”及动结式复合词[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4(09)
- [19].倒置动结式的认知语义建构[J]. 文教资料 2019(01)
- [20].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认知研究》[J]. 华西语文学刊 2009(00)
- [21].刍议英汉典型动结式的句法结构差异[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3(11)
- [22].《完结范畴与汉语动结式》出版[J]. 语文研究 2020(04)
- [23].不同语言类型的二语学习者汉语动结式加工的眼动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 2019(02)
- [24].论动结式中的两类典型构式[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25].基于汉外对比的对外汉语动结式教学[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 [26].“追累”动结式与完结短语理论[J]. 汉语学习 2018(03)
- [27].基于原型的语言创新机制——以汉语动结式论元表达为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01)
- [28].动结式“V开”与“V清楚”语义和语用功能的差异——以“说开”和“说清楚”为例[J]. 语文研究 2015(03)
- [29].英语典型动结式语义特征及动词特点[J].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3)
- [30].“V成”动结式结构及变异用法探索[J]. 作家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