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消解论文-张永明

崇高消解论文-张永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崇高消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以色列话剧《乡村》,流动的舞台,叙事与场面,生活之殇

崇高消解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明[1](2018)在《放牧诗意,消解无处安放的生活之殇——以色列话剧《乡村》中的崇高与日常》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色列盖谢尔剧院带来的话剧《乡村》,是艺术赋予我们深处生活苦难之外,借以可以逃避乏味日常,从而能够在灵魂深处找寻未来生活方向的一种尝试。究竟采用了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来保证这种艺术感受力的传达与呈现,是我们处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戏剧大环境下的今天,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试图讨论的就是这部剧在如何淡化叙事性的基础上,强化重点场面,直抵人心达到它的戏剧性。(本文来源于《戏剧文学》期刊2018年12期)

黄勇军,龚力[2](2018)在《崇高的在场与散场——论《芳华》中时代变迁下崇高的建构与消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是一曲谱写崇高消亡的时代絮语悲歌。通过勾勒电影中崇高形象的嬗变过程,分析刘峰这一人物形象,并运用齐泽克相关理论进行解读,描述影片中"活雷锋"这一能指在社会意识形态下的更迭沉浮。崇高作为贯穿整部电影的精神意指,建构了一个幽灵性的向度,电影表达了崇高由在场逐渐消解最后退场的过程机制,揭示出社会意识形态运作所葬送掉的一代人的崇高精神,使我们得以反思时代变迁下人物的历史处境与现实机遇。(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8年10期)

张纯[3](2017)在《英雄与崇高的消解与消逝——“新生代”诗歌没落原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代"诗歌自产生以来就以反叛姿态与反文化精神闯入中国诗坛,他们对前代诗人的历史使命做无畏的抛弃,消解"英雄"与"崇高",拒绝隐喻,以平民化口语入诗,提出了"诗到语言为止"的惊世骇俗的观点。诗人对于历史使命终结的态度、诗歌文本自身吸引力的缺乏、文学商品化浪潮导致的诗人身份的转向以及读者趣味的转移等令"新生代"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昙花一现,最终走向没落的境地。(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7年11期)

王迅[4](2016)在《颠覆审美陈规,但绝不消解崇高与神圣——评朱山坡短篇小说《革命者》》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山坡的独异性,在于他不按常规出牌,与主流叙事路线保持谨慎的距离。短篇小说《革命者》同样如此。从标题"革命者",我们大抵能想出种种形象,这些形象都定格在文学史中。而且,革命叙事通常采用现实主义方法创作,而朱山坡的讲述显然偏离了这个美学航道。经过十年叙事训练,朱山坡对叙述的掌控能力更臻圆熟,他对叙述者、叙事节奏、叙事张力,以及人物关系的把握,都相当精准、得体、到位,初步显示出一个(本文来源于《芙蓉》期刊2016年05期)

张中锋[5](2015)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审丑意识及其对“自然派”崇高风格的消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说审美的哲学基础是理性主义,那么审丑的哲学基础则是非理性主义。因此,与审美更多关注人的外在征服自然的理性能力相比,审丑则更多关注人自身的非理性能力,即人的本能欲望、病态人格,以及生命被异化等现象。总的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审丑意识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生命欲望的接受与认可;二是对人格扭曲和心理变态等生命非正常现象的揭示;叁是对虚无主义思想所造成的生命被异化现象加以批判。作者的审丑意识不但使其创作取得巨大成功,而且对当时占主流的"自然派"所体现出来的崇高风格,亦起到消解作用。(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贾梦雨[6](2015)在《网络化时代,如何重建文化高地》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华艺评 岁末年初,各种文化盘点、展望无一例外都指向网络化时代。确实,网络化攻城略地,不但占据了各个文化门类,也深刻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网络的碎片化、即时化、浅表化消解着文化的诗意与崇高,如何重塑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审美,重建文化高地(本文来源于《新华日报》期刊2015-01-30)

郭海军[7](2012)在《以反讽的形式消解人生的“崇高”和“庄严”》一文中研究指出《疯狂的石头》放弃了中国电影惯常运用的"造神"模式,有意背离电影艺术为人生提供完美想象图景的传统,借助黑色幽默的喜剧形态,以反讽的形式消解人生的"崇高"和"庄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时代的焦虑与人生无处不在的挫败感以及对现代社会神性的解构,还原了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不同阶层现实生存的真实本相。轻松幽默与沉重严肃,构成了《疯狂的石头》两个交错相融的风格层面,迎合了不同层次观众的文化诉求,借此也为新世纪的中国电影开拓出一条新的美学道路。(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2年22期)

薛晋文,曾庆瑞[8](2011)在《新版《水浒传》的得和失》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四大名着之一的《水浒传》的翻拍电视剧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与焦点性话题。一部电视剧之所以牵动了全社会的神经,主要是因为创作者的改编观与观众的审美积淀与审美期待形成了比较大的错位和裂隙,观众面对文学经典“被丰富”的新潮观念一时难以接受,同时,面对原着“(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1-09-09)

夏志明,李延林[9](2011)在《消解中庸哲学观对崇高悲剧之消解——以上古神话中悲剧英雄形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上古神话英雄的历史演绎过程入手,解读中庸哲学观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上古神话中的英雄崇高悲剧的消解。进而提出如何理解这些神话,并分析其积极意义,以期修正整个中华民族对于上古神话悲剧英雄人物悲剧性、崇高感、牺牲精神和舍生取义的重新认定。(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1年07期)

王平[10](2009)在《“躲避崇高”与“二元对立”思维的消解——论王蒙在“人文精神”论争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文精神"论争中,王蒙"躲避崇高"的理论吁求之核心就在于对知识界所普遍持有的"二元对立"思维范式提出质疑和批驳。这一思维范式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反右斗争",是主流话语对社会思想文化进行干预的产物,象喻着知识分子精神视野和话语空间的收缩与失落。及至进入"新时期"以后,在思维惯性的作用下"二元对立"仍然成为了知识分子据以解读、阐释当下文学现象的一种主要认识框架。这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其本应具有的洞察力和思考力,这种后果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人文精神"论争中显露无遗。王蒙主张"宽容"、力证王朔小说的作用与价值,其指归即在于希望以此来冲破"二元对立"的思想樊篱,努力拓展出知识分子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2009年02期)

崇高消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是一曲谱写崇高消亡的时代絮语悲歌。通过勾勒电影中崇高形象的嬗变过程,分析刘峰这一人物形象,并运用齐泽克相关理论进行解读,描述影片中"活雷锋"这一能指在社会意识形态下的更迭沉浮。崇高作为贯穿整部电影的精神意指,建构了一个幽灵性的向度,电影表达了崇高由在场逐渐消解最后退场的过程机制,揭示出社会意识形态运作所葬送掉的一代人的崇高精神,使我们得以反思时代变迁下人物的历史处境与现实机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崇高消解论文参考文献

[1].张永明.放牧诗意,消解无处安放的生活之殇——以色列话剧《乡村》中的崇高与日常[J].戏剧文学.2018

[2].黄勇军,龚力.崇高的在场与散场——论《芳华》中时代变迁下崇高的建构与消解[J].电影文学.2018

[3].张纯.英雄与崇高的消解与消逝——“新生代”诗歌没落原因探析[J].艺术科技.2017

[4].王迅.颠覆审美陈规,但绝不消解崇高与神圣——评朱山坡短篇小说《革命者》[J].芙蓉.2016

[5].张中锋.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审丑意识及其对“自然派”崇高风格的消解[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6].贾梦雨.网络化时代,如何重建文化高地[N].新华日报.2015

[7].郭海军.以反讽的形式消解人生的“崇高”和“庄严”[J].电影文学.2012

[8].薛晋文,曾庆瑞.新版《水浒传》的得和失[N].中国艺术报.2011

[9].夏志明,李延林.消解中庸哲学观对崇高悲剧之消解——以上古神话中悲剧英雄形象为例[J].求索.2011

[10].王平.“躲避崇高”与“二元对立”思维的消解——论王蒙在“人文精神”论争中的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09

标签:;  ;  ;  ;  

崇高消解论文-张永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