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东城实验学校,628000)
摘要:文章从创新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知识延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组织交流探讨、领悟语文知识魅力三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而课堂教学质量又与教学设计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搞好课堂教学设计至关重要。
一、创新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程内容安排与教学策略选择上,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创设与学生心理相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且与课本紧密联系的课程导入,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魅力与乐趣。
1、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含有不少戏剧、小说,并且有许多人物对话描写。教师可以情境教学来设计角色,让学生角色扮演或角色诵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以教材语言为出发点,对教材语言进行真正落实,即从语言入情境,从情境再融入语言的不断沟通与结合,有利于对的语言文字功底进行有效训练,同时,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境认识。如教学《美猴王》时,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点评“石猴”朗读者,或让学生观看相关影片,揣摩石猴性格,并让学生尝试给相关影片配音。这样,学生能置身情境中,把握文章内容。
2、把握课题,引入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其作品有较大的时空跨度,包含古今中外,许多课程内容并不是学生生活阅历中的。在新课教学中,怎样将学生引进语文教材特定的情境之中,缩减学生同教材的时空距离,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探究,把握文章的写作环境,体会文本的情境,找出文章的情感闪光点,对作品写作环境进行导读或简单介绍时,应将作者的人生体验或作品的感人情境予以生动描述,以便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
3、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在语文作品中蕴含着各式各样的情与意。而情境教学以情作为纽带,通过教师的“情”对学生的心灵的“情”进行拨动。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很多是为时而写,为事而著。不管是叙事写人,还是抒情议论,均蕴涵着作者无限情思。与影视文学相比,语文教材并没那么直观,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渲染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与知识海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想象的启发,同时应用讲述的方式,将教材语言转为自己的语言,将文章故事情节展开绘声绘色的表述,让学生在情感中感受到语文艺术的熏陶,从而开阔思维,提高文学修养。
二、注重知识延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是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其中,工具性即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与实践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应用到其他学科中。
1、教学中,教师应掌握语文课程特点,准确找出人文教育的切入点,注重人文精神与价值。
人文教育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人生与人性进行关怀,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平等、互相尊重、信任及宽容的师生关系,提倡合作与民主的语文教风。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但要顾及教育目的与教学内容,更应考虑学生学习中的需求与感受。
2、人文教育具有想象与创造性,人文意义充满模糊性与抽象性,而人文语言富含隐喻性与混沌性。
因此,人文教育不可以概念进行简单解释,还需某个特定的“场景”,然后通过想象或联想,领悟出其中的涵义与道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领悟力与想象力,使学生自主感悟,将知识不断延伸与拓展。
3、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的,其目标是丰富学生与社会知识,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社会态度与行为方式。
因此,教师应将语文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三、组织交流探讨,领悟语文知识魅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的单一传授知识,更应是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学中,教师应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使他们在探究与合作中动手、动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创造性地把握与运用教材,设计具有价值的问题,指导他们通过实践体验学习。设置的问题不但要紧扣课本重点、具有探究性,还应启发学生创造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而交流方式应多样化,如:是师生间、生生间或分组合作、分组辩论等,同时教师应以鼓励、肯定的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进步与努力进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动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设计对于课堂质量与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基于教学实际与学生自身特点对教学设计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总结,让学生纷纷参与语文学习,提高其语文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秀辉.优化教学,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浅析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J].教育:文摘版,2016(11):00228-00228.
[2]柯映宏.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做到以生为本——以《捡麦穗》为例[J].考试周刊,2016(81):30-30.
[3]孙茂艳.从几个案例浅析初中语文有效提问教学设计[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10):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