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上海201700
【摘要】目的:评价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介入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介入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介入成功率100%高于对照组84.44%,介入前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22%低于对照组15.56%,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应用介入护理,能够降低介入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价值高。
【关键词】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介入护理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其发生率呈逐年增加趋势,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降低。近年来对脑血管病的治疗得到很大进展,取得让人满意效果。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脑血管病的新型诊疗技术,也逐渐成为重要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病情[1]。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恢复。因此需做好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护理,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对象选取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对其行介入护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90例,患者经症状、体征、头颅CT、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符合脑血管病;患者知情研究,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患者精神正常,认知良好;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6.81±9.25)岁;脑出血患者19例,脑梗死患者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5例;对照组45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7.02±9.33)岁;脑出血患者20例,脑梗死患者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患者在介入治疗期间,向患者讲解介入治疗方法、目的、作用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床上大小便,密切注意患者体征、症状变化,做好并发症预防。
观察组介入护理。(1)介入前心理护理。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期间多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医护人员需做好患者心理干预,向患者讲解介入治疗方法、目的及作用,做好患者疼痛干预,转移患者注意力,通过家庭干预、社会支持干预,帮助患者卸下心理负担,培育患者乐观、积极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2)介入治疗期间护理。护理人员需陪同患者进入手术室,根据手术需求调整舒适体位,适当按摩、沟通交流,缓解患者情绪。密切注意患者术中体征、症状变化,若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术后拔除鞘管时,需注意压迫动脉穿刺点,根据患者手指活动度调整包扎松紧度,若出现渗血要重新加压包扎。(3)并发症护理。介入治疗期间,需密切注意患者瞳孔、意识变化,注意有无黏膜出血,是否出现运动、语言、感觉功能障碍,若出现异常应立即处理,以免出现脑血管痉挛。脑灌注综合征:术前评估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选择合适支架,准备好急救物品,术后监测患者体征变化,若出现恶性呕吐、意识障碍等情况,需立即处理。下肢静脉血栓:在介入治疗时,需对穿刺部位压迫止血,适当对穿刺侧肢体进行制动,术后12h下床活动,避免剧烈运动,适当缩短卧床时间,指导患者准确翻身,增加患者肢体舒适度,以免穿刺部位出血。术后注意患者穿刺一侧皮肤的温度、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等症状,适当调整肢体包扎松紧度,及时处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介入治疗情况,记录患者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患者介入前心理状态,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拍量表(SDS)评价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每个评价量表总分100分,当分数超过50分,说明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分数越高,不良情绪越严重[2]。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统计此次研究内数据。计量数据的统计检验,采取独立配对t;计数数据的统计检验,采取卡方x2,当P<0.05时,说明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介入成功率
观察组介入成功率100%(45/45),对照组介入成功率84.44%(3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77,P=0.018)。
2.2两组患者介入前心理状态比较
观察组患者介入前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介入前心理状态比较(分)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1例穿刺部位出血,占2.22%;对照组3例穿刺部位出血,2例脑血管痉挛,1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脑灌注综合征,占1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39,P=0.026)。
3讨论
脑血管病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排在死亡的首位[3]。尤其是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脑血管病呈逐年增加趋势。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脑血管病的常用技术,在影像学监控引导下,经股动脉穿刺置管,对脑血管病行诊断与直接治疗[4]。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时,技术精细、复杂,能够改善患者病症,挽救患者生命,但存在的风险也会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因此介入护理成为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主要措施,针对患者介入治疗情况,采取针对性护理,以此规范患者介入治疗方法,消除患者介入治疗隐患,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取介入护理,根据介入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介入护理,以此提高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率。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介入成功率100%高于对照组84.44%,介入前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介入护理的应用,掌握患者介入治疗期间存在的各种问题,以患者为护理中心,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以此能提高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率。
并发症是影响患者介入治疗的主要原因,在介入护理过程中,掌握引起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积极干预处理,做好患者并发症预防处理,以此减少并发症发生,促使患者更好恢复。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22%低于对照组15.56%,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介入护理的应用,明确患者介入治疗期间存在的并发症,积极预防并发症发生,或早期发现并处理并发症,进而改善患者预后,促使患者恢复。
总而言之,在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应用介入护理,能够减少患者介入后并发症发生,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率,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杨学凤.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4):159-159.
[2]石霞霞,刘小玲.介入护理应用于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8):148-149.
[3]朱彩力.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后睡眠障碍原因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s2):174-175.
[4]磨莉,谭毅.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护理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6(10):1029-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