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赤潮藻对氨基酸的利用特性研究

典型赤潮藻对氨基酸的利用特性研究

论文摘要

近年来,溶解有机氮成为全球近海增长迅速的氮源形式。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溶解有机氮能够促进某些赤潮种类的增殖因而与有害赤潮的发生具有密切联系。为探讨赤潮藻对氨基酸的吸收和利用特性,揭示水体有机氮浓度升高对近海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潜在影响以及对藻华形成的作用,本论文以广东大亚湾养殖海域为重点监测海区,调查了溶解有机氮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浮游植物的群落演替规律,同时采用实验室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中国沿海典型赤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对氨基酸的可利用性、吸收动力学特征和光系统响应特征,并探讨了无机营养、光照、温度等重要环境因子对典型赤潮藻利用氨基酸的调控作用,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2008年1至12月对大亚湾养殖海域裸甲藻种群动态和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裸甲藻类群优势种类是直径约为16-22μm的裸甲藻(Gymnodiniumsp.),另外米氏凯伦藻、链状裸甲藻(Gymnodnium catenatum)和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也有少量出现。裸甲藻种群密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5月出现裸甲藻密度高峰,全年最大密度达到903 cells·mL-1,秋冬季节密度最小。不同站位裸甲藻密度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养殖海域和近岸海域密度普遍高于外海海域。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裸甲藻密度的关键调控因子有温度、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可溶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DON)和尿素。裸甲藻高密度、高频率出现的温度范围在24~26℃, DON和尿素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156.38-187μgN·L-1和17.4~38.9μgN·L-1。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尿素等有机氮含量的增加可能成为裸甲藻赤潮的触发因子。选取中国沿海4种典型赤潮藻为实验材料,采用一次性培养的方法,研究了赤潮藻在以游离氨基酸为唯一氮源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光系统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浮游植物对游离氨基酸的响应具有显著差异:东海原甲藻和球形棕囊藻可以利用多种游离氨基酸生长,但米氏凯伦藻和中肋骨条藻在以游离氨基酸为唯一氮源时不能生长。而且,东海原甲藻和球形棕囊藻在不同氨基酸条件下的比生长率具有显著差异。氮限制条件下的赤潮藻在添加50μM氨基酸后,Fv/Fm能迅速恢复且在培养后期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东海原甲藻和球形棕囊藻对丙氨酸的最大吸收速率分别为0.47pmol·cell-1·h-1和0.11 pmol·cell-1·h-1,半饱和常数分别为3.32 pmol和0.41 pmol。由于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对游离氨基酸的响应具有显著差异性,在近海有机氮含量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可能发生改变,某些能够利用氨基酸的种类更容易形成优势。东海原甲藻和球形棕囊藻的氨基酸氧化酶活性不仅随生长阶段发生规律性变动,而且受到氮源、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的调控作用。东海原甲藻和球形棕囊藻的氨基酸氧化酶对不同氮源的响应具有显著差异,表明这2种赤潮藻对氨基酸的利用策略各有特点。温度是影响东海原甲藻和球形棕囊藻氨基酸氧化酶活性的重要因素,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使赤潮藻的氨基酸氧化酶活性降低。东海原甲藻和球形棕囊藻在高光强(100μmol·m-2·s-1)的条件下的氨基酸氧化酶活性最高,并随光强的降低活性也降低。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前言
  • 1.1 赤潮已成为全球公害
  • 1.2 全球近海有机氮含量增加
  • 1.3 近岸水体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趋势
  • 1.4 浮游植物对氨基酸的吸收利用特性及机制研究进展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大亚湾裸甲藻种群动态及其关键调控因子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2.1 裸甲藻类群的组成
  • 2.2.2 裸甲藻种群数量的周年种群时空变动特征
  • 2.2.3 裸甲藻种群数量变动与叶绿素α的关系
  • 2.2.4 裸甲藻种群数量变动与水体温度、盐度的关系
  • 2.2.5 裸甲藻种群数量变动与营养盐的关系
  • 2.2.6 裸甲藻细胞密度与尿素、氨基酸含量的关系
  • 2.3 分析与讨论
  • 2.3.1 温度、盐度与裸甲藻季节分布
  • 2.3.2 DON与裸甲藻种群数量变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赤潮藻对氨基酸的可利用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2.1 赤潮藻在不同氮源下的生长特性
  • 3.3 分析与讨论
  • 3.3.1 某些藻类在无菌条件下可以利用氨基酸维持生长
  • 3.3.2 浮游植物利用氨基酸的能力具有种间差异
  • 3.3.3 浮游植物对氨基酸的选择性利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赤潮藻对氨基酸的吸收动力学特征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数据分析
  • 4.1.2 实验藻株的预培养
  • 4.1.3 微藻对丙氨酸的吸收动力学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
  • 4.2.1 时间变化特征
  • 4.2.2 浓度响应特征
  • 4.3 分析与讨论
  • 4.3.1 浮游植物对氨基酸利用能力的差异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赤潮藻对氨基酸的生理生态响应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实验结果
  • 5.2.1 赤潮藻在单一氮源下的生长特征与光合特性
  • 5.2.1.1 赤潮藻在单一氮源下的生长特征
  • 5.2.1.2 赤潮藻在单一氮源下的光合特性
  • 5.2.2 赤潮藻在混合氮源下的生长特征与光合特性
  • 5.2.2.1 赤潮藻在混合氮源下的生长特征
  • 5.2.2.2 赤潮藻在混合氮源下的生长特征
  • 5.3 分析与讨论
  • 5.3.1 浮游植物以氨基酸作为氮源能维持较高水平Fv/Fm值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赤潮藻氨基酸氧化酶活性及环境因子的调控作用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
  • 6.2.1 不同时相赤潮藻的氨基酸氧化酶活性
  • 6.2.2 不同氮源条件下赤潮藻的氨基酸氧化酶
  • 6.2.3 不同光照下赤潮藻的氨基酸氧化酶活性
  • 6.2.4 不同温度条件下赤潮藻的氨基酸氧化酶活性
  • 6.3 分析与讨论
  • 6.3.1 赤潮藻的氨基酸氧化酶活性变化
  • 6.3.2 不同氮源对赤潮藻的氨基酸氧化酶活性影响
  • 6.3.3 不同光照对赤潮藻的氨基酸氧化酶活性影响
  • 6.3.4 不同温度对赤潮藻的氨基酸氧化酶活性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福建海域东海原甲藻赤潮初探[J]. 江西水产科技 2018(01)
    • [2].东海原甲藻抗体的制备及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J]. 海洋科学 2015(04)
    • [3].东海原甲藻钙调蛋白的分离纯化及鉴定[J].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 2009(01)
    • [4].剧毒卡尔藻与东海原甲藻间的化感作用研究[J]. 海洋与湖沼 2019(04)
    • [5].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利用有机磷增殖研究[J]. 渔业研究 2019(04)
    • [6].溶藻菌Halomona Sp.DH-e无菌滤液对东海原甲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急性毒性检验[J]. 海洋环境科学 2018(02)
    • [7].大型海藻分泌物亚麻酸对东海原甲藻的化感效应[J]. 生态学杂志 2018(05)
    • [8].不同光照条件下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生长的温度生态幅[J]. 生态学报 2018(14)
    • [9].几种环境因子对高生物量赤潮甲藻——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J]. 海洋科学 2009(12)
    • [10].东海原甲藻在不同氮源下脲酶活性及生长率对镍离子浓度的响应[J]. 上海环境科学 2013(06)
    • [11].东海原甲藻与中肋骨条藻的种间竞争数值模拟[J]. 生态学报 2014(23)
    • [12].2005年春初浙江近海的低温特征及其对大规模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的影响[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9(06)
    • [13].盐度胁迫下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及内源多胺含量的变化[J]. 海洋与湖沼 2015(01)
    • [14].基于LAMP-LFD技术的有害赤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快检方法[J]. 海洋与湖沼 2018(03)
    • [15].2018年春季福建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0(02)
    • [16].环境因子对东海原甲藻生长及脲酶活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6(06)
    • [17].氮和磷对东海原甲藻吸收Cd(Ⅱ)及其分布的影响[J].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本) 2010(06)
    • [18].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光照强度生态幅研究[J]. 海洋与湖沼 2019(03)
    • [19].三角褐指藻滤液提取物对东海原甲藻和盐藻生理特性的影响[J]. 海洋学报 2018(04)
    • [20].东海原甲藻赤潮应急监测[J]. 辐射防护通讯 2015(01)
    • [21].2010—2011年东海藻华高发区水体层化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藻华的影响[J]. 海洋与湖沼 2014(02)
    • [22].营养盐限制对中肋骨条藻产生化感作用的影响[J]. 海洋环境科学 2010(02)
    • [23].基于现场调查和GOCI卫星遥感下东海原甲藻赤潮生消特征[J].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24].东海原甲藻藻华和台湾暖流种源关系的进一步研究[J]. 海洋学研究 2020(02)
    • [25].氮磷浓度对东海原甲藻优势种群吸附BDE28和BDE47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3(08)
    • [26].混合培养条件下几种赤潮藻对无机磷源的竞争生长研究[J]. 海洋科学 2009(06)
    • [27].氮、磷营养盐对东海原甲藻生长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8(05)
    • [28].栉孔扇贝对硅藻和甲藻细胞的选择性摄食初探[J]. 海洋科学进展 2008(03)
    • [29].海水中藻菌共培养体系对碳氮磷的吸收转化[J]. 生态学报 2017(14)
    • [30].光照及营养盐对3种赤潮甲藻吞噬营养行为的影响[J]. 海洋科学 2011(04)

    标签:;  ;  ;  ;  ;  

    典型赤潮藻对氨基酸的利用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