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健侧颈7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最佳术式及相关大脑可塑性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外科学
作者: 孙贵新
导师: 顾玉东
关键词: 臂丛根性撕脱伤,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健侧颈移位,动物模型,抓握力试验,梳洗试验,足印迹试验,解剖,前臂内侧皮神经,随访,功能磁共振,大脑初级运动皮层,功能康复,神经生长相关蛋白,大鼠,实时定量,免疫组织化学,皮层可塑性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引言: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是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按照传统的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只能恢复一条神经,术后恢复效果虽然有效但有限。本研究目的为如何充分地利用健侧颈7充足的神经纤维,最大限度地修复受体神经。同时比较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前、术后肢体自控能力与功能恢复情况和中枢神经可塑性的关系,从影像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探索中枢神经可塑性发生的机制,研究中枢神经的可塑性与周围神经损伤及修复的关系,为健侧颈7移位术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健侧颈7移位最佳术式的实验研究 目的:1:充分地利用健侧颈7有髓神经纤维,尽可能修复患侧两条主要神经,最大限度地修复受体神经,获取更多功能。 2:比较不同方式的健侧颈7移位术式受体神经生长情况,探讨最佳术式,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与人类在臂丛解剖结构及功能上相似的Sprague-Dawley大鼠为实验对象,体重200克-250克,105只,随机分为A-E共7组,每组15只。经背侧入路,建立左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健侧颈7移位大鼠模型。以传统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为基础,将尺神经近端分两股或将健侧颈7神经根经尺神经和腓肠神经2股桥接,分别经端端吻合移位于两条受体神经。自术后1月起,每周开始观察动态行为,分别采用抓握力试验、梳洗试验、爪印迹试验等动态行为学观察;术后按照分组,在术后三个不同时间段,通过运动神经纤维计数、电生理及肌肉功能测定等方法,比较运动神经潜伏期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移位神经吻合口远端有髓神经轴突计数及肌湿重、形态学观察、单刺激和强直收缩力,比较不同方式健侧颈7移位后的功能的差别,了解不同时段神经生长情况,分析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探讨最佳移位术式。 结果:术后患肢功能逐渐恢复,抓握动作效果从优至差依次为A、C、B、E组,梳洗动作依次为D、C、B组。但爪印迹试验动作E,F,G组无显著性差异。同时修复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的组2月后均出现主动屈指、屈肘。抓握力比较:术后2月,B、C、E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月、6月,B、
论文目录:
英文缩略语注释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技术路线
前言
第一部分 健侧颈7移位最佳术式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 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修复二条神经模型的建立及功能恢复动态观察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及附图
实验二 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修复二条神经的电生理和生物力学观察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第二部分 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修复两条神经的解剖和临床研究
实验一 应用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同时作为移植神经的解剖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及附图
实验二 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同时修复两条神经的临床疗效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及附图
第三部分 健侧颈7移位后肢体功能恢复与大脑可塑性fMRI关系研究
实验一 正常上肢大脑运动功能躯体投射区功能磁共振的定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及附图
实验二 健侧颈7移位后肢体功能恢复与大脑可塑性fMRI关系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及附图
第四部分 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前后相关大脑可塑性标记物GAP-43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及附图
全文小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就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19
相关论文
- [1].健侧颈7移位术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实验研究[D]. 王猛.复旦大学2012
- [2].不同术式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对幼年大鼠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术后脑功能重塑影响的实验研究[D]. 魏海峰.复旦大学2008
- [3].健侧C7移位术理论机制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 周文俊.复旦大学2008
- [4].健侧颈7修复下干治疗全臂丛根性损伤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冯俊涛.复旦大学2010
- [5].胼胝体切断对健侧颈7移位术后跨大脑两半球功能可塑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占玉.复旦大学2004
- [6].颈7切断与神经损伤后大脑皮层变化的实验研究[D]. 李文军.复旦大学2004
- [7].副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损伤恢复肩外展功能术式改进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官士兵.复旦大学2004
- [8].臂丛损伤神经移位术后运动皮层重组的功能磁共振研究[D]. 孙华平.复旦大学2005
- [9].肱肌肌支移位修复臂丛神经下干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郑宪友.复旦大学2005
- [10].大鼠健侧颈7神经移位桥接对侧患肢神经后体感皮层和运动皮层的功能重组[D]. 娄莉.复旦大学2004
标签:臂丛根性撕脱伤论文; 全臂丛根性撕脱伤论文; 健侧颈移位论文; 动物模型论文; 抓握力试验论文; 梳洗试验论文; 足印迹试验论文; 解剖论文; 前臂内侧皮神经论文; 随访论文; 功能磁共振论文; 大脑初级运动皮层论文; 功能康复论文; 神经生长相关蛋白论文; 大鼠论文; 实时定量论文; 免疫组织化学论文; 皮层可塑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