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积石山县高关初级中学731799
摘要:审美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初中语文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念的重要学科,这个任务就落在语文教师的身上。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去实施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呢?这里,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审美观念语文培养
审美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主要任务是对美好灵魂进行塑造,将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观培养起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极大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我从以下几方面说说。
一、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在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里,人们对美的追求更加迫切,要求更高。因此,从小应该抓起。中学生正是形成审美观、提高审美情趣、提高品德修养、提升文化知识水平的年龄阶段,此时,我们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平时的教育示范、开展各种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审美知识的灌输,对审美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审美观念得到提高,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二、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应用,需要在遵循现有语文教学过程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本身的审美特征,加强对学生审美心理特点的研究,并且运用和借助于现代教学中的各种媒介,充分发掘语文中所包含的美。
为了实现学生对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巧设意境,让学生从中感受美
人的感情是一定的情感下所产生的,而且一个人的情感还会感染其他人,并且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这个规律,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角色,创设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氛围,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启迪与教育。
如:学习《最后一次讲演》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能够刺激学生视觉的画面,构建一种特写的审美情境,与学生共同进入角色,将作者的感情寄托于情境中,并且通过一步步引导,扣击学生心弦,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得学生感染和融化,并最终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美的表达、美的感受,以准确、细腻的感受能力,将课文中的情感转移给学生,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陶冶和熏染。
2.介绍作者,充分渗透审美观点
不同时代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追求目标、思想,每个作品都寄托着作者不同的人生历程。学生在了解作品的目标追求、思想和创作背景时,学生也会被其精神所感动,并且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而且学生通过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从而激励学生向真善美方向发展,逐渐杜绝假丑恶现象发生。
如:学习每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将作品的背景一一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将作品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让学生从中获得审美感受。如司马迁、白居易、杜甫、龚自珍、范仲淹等人物的忧国忧民;文天祥、屈原、陆游、岳飞、辛弃疾等英雄的爱国雄心,毛泽东、孙中山、周恩来等革命家的壮举;李四光、竺可桢、沈括等人的科学精神,通过这些文章作者的审美感悟,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积极构建报效祖国的精神。
3.美文赏析,让学生从中领悟美
在语文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阅读一些美的文章,包括文章中的特定主旨、文章中美的语句和语段,这些都是文章中的精华之所在。
如:《醉翁亭记》中“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等,这些都是作者通过山水,在抒发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且借助于山水,排遣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
又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中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到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以及旷达的胸襟,在教学中,需要教师通过科学的引导,让学生反复吟诵和体会,就可以充分理解作者的喜怒哀乐,通过这些溢于文章中的情志之美,去引导学生人格的形成,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净化学生的心灵。
4.激发想象,让学生创造美
在教学中,所谓想象,就是通过对记忆的加工和思维的表达,以创造出新形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对人类来讲,其想象力可谓是神通广大,正所谓“视通成里”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我们在学习《中国石拱桥》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当地的许多石拱桥,并结合当地的历史,从中体会人民的辛苦,同时,还要通过想象,让学生通过合理的组织与创造,从中呈现出一个美丽的图画,从而创造出“美”。如在学习有关于写景的诗文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画面,让学生阅读诗歌,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一幅画,从而深刻地体会创造之美。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种资料,采用各种手段,创造审美,让学生从中增强直观感受,真切地感受美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