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服务德育

论服务德育

论文摘要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发展中作用不可替代。然而,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理念与教育范式在悄然发生转变;另一方面,由于受市场经济与“教育全球化”的冲击,德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校德育更是步履维艰。面对新挑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面对德育困惑,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德育。如何走出困境,这是教育界在一直关注和探讨的课题。然而,什么样的德育才能真正体现对“人”的最大尊重,才能反映学校教育的本质功能,才更为科学有效?“服务德育”能系统地回答这个问题。“服务德育”,不同于“大德育”,也不是“小德育”。服务德育是指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身心不断发展的需要和一定社会的要求,在充分尊重人的本质和教育本质的前提下,采取言传、身教等多种方法,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生活交往、管理工作以及环境养育等途径,为学生提供一种持续改进的教育服务,以帮助学习者生成和发展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一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活动和过程。“服务德育”是一种德育理念,其基础是“教育服务观”。“教育服务观”,即“教育为学习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服务德育”把教师的“教”看成是“教师职业”实现的过程;把学生的“学”看成是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就教育工作者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就学生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通过接受教育服务自我生成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过程。服务德育实际上就是本真的德育,就是应然的德育!“论服务德育”,在充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展开,沿着一条严谨的逻辑线路,系统地研究并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基于“教育服务观”的德育理论体系——服务德育理论体系:为学生提供德育服务是学校德育的本质内涵。“服务德育”中的“服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而是根据组织功能学原理,把学校组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看作是向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活动和过程。把教育工作者看作“提供教育服务者”(服务者)、“导师”、“帮助者”、“促进者”,而把学生看作“教育服务的接收者”、“学习者”、“顾客”。学校德育就是教育工作者向学生提供德育服务,以帮助和促进其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生成和发展的活动和过程。学校德育需要树立“教育服务观”,实现观念的转换。一是,实现“四个转变”,即实现学校角色由事业单位向“服务组织”的转变;学校产品由“学生”向“教育服务”的转变;教师角色由“教育者”向“服务者”的转变;学生角色由“产品”向“顾客”的转变。二是,变更“四个关系”,即校生关系由主与从到双方契约合作;师生关系由支配与被支配到二者平等;教学关系由主与辅到辅与主的归位;教育教学关系由相互分离到二者回归一体。三是,确定“四个责任”,即学校责任为学生服务;教师职责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责任自主创新性学习;家长责任抚育学生健康均衡成长;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服务德育是全新的理论体系,其目的是可测量可实现的德育目的。“为学生综合道德素质的生成与发展提供持续改进的服务,让学生满意”是服务德育的直接目的,这一目的既可测量又可以实现。“为帮助学生生成和发展社会(包括家长、用人单位、国家等)需要的某种品格服务,让社会满意”,是服务德育的间接目的。间接目的是通过学生,也只能通过学生才能实现。学校德育只能确保达到直接目的。服务德育目标是可测量可实现的目标。“为学生提供德育服务的质量预先设定的标准或要求”,这就是学校德育的直接目标,这一目标是实实在在的,是可测量且可实现的。“学生综合道德素质的生成与发展”,“社会、国家需要的某种人才的品格生成与发展”,这是学校德育的间接目标,这一目标只能通过学生,并且由学生来实现。学校德育只能确保实现直接目标。服务德育原则是牵动学校德育工作的魂。在帮助学生生成和发展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活动和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这就是教育工作者应遵的德育原则。教育工作者应遵的十大德育原则,突出地强调了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与“促进”作用。学生在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中也应遵循一定原则,学生自我教育应遵循四大德育准则。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和帮助学生遵循这些原则,这本身也是德育活动和过程。服务德育方法是各种方法的适宜优化和有效运用。服务德育方法,是指为实现德育目标、达到德育目的,教育工作者依据德育基本原则向学生提供德育服务时所采用和遵循的方式、手段与程序的组合,以及学习者在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下,在自我教育活动和过程中所采用和遵循的方式、手段与程序的组合。服务德育的方法是在德育原则指导之下,一个由“教育工作者采用的具体德育方法”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构成的德育方法体系。服务德育“有法,但无定法”,方法无对错之分,只有妥当与否。因此,方法要因时、因地、因情、因境不断调整、持续改进。服务德育途径是客观存在的,要适时发掘与有效利用。服务德育途径是指,教育工作者在采取适宜的方法向学生提供德育服务与学生在接受德育服务并生成和发展综合道德素质的活动和过程中,客观上须经历的路径或渠道。德育的途径很多,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德育往往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方能奏效,要适时发掘和有效利用才是。服务德育内容是一切有益于学生成长的实质性媒介物。即,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政治态度、世界观、法制意识以及身心健康准则等的实质与意义,服务德育的内容是课程的主要构成要素,由不同的内容模块构成。服务德育理论是一个体现教师职业服务特征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以“教育服务观”为支撑,同时运用“过程方法”和“管理系统的方法”,从教师职业实现过程入手,设计了一个基于教育服务观的“服务德育的运行过程模型”,并整体建构了服务德育理论体系。总之,服务德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的具体体现。实施服务德育,才能真正把学习的权利、学习的快乐、学习的自由以及人格尊严还给了学生,才能帮助和促进学生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生成和发展。一句话,服务德育就是本真的德育,应然的德育。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服务德育提出的背景
  • 0.1.1 论文题释与问题之域
  • 0.1.2 服务德育提出的背景
  • 0.2 服务德育研究的意义
  • 0.2.1 服务德育研究的理论意义
  • 0.2.2 服务德育研究的实践意义
  • 0.3 服务德育研究的目的
  • 0.3.1 服务德育研究的目的
  • 0.3.2 服务德育研究的目标
  • 0.4 服务德育研究的内容
  • 0.4.1 服务德育研究的内容
  • 0.4.2 服务德育研究的框架
  • 0.5 服务德育研究的方法
  • 0.5.1 服务德育研究的思路
  • 0.5.2 服务德育研究的方法
  • 0.6 服务德育研究的依据
  • 0.6.1 服务德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 0.6.2 服务德育研究的法律法规依据37
  • 0.6.3 服务德育研究的标准依据
  • 第1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研究现状41
  • 1.1 服务德育的理论研究现状
  • 1.1.1 国外有关服务德育理论的研究41
  • 1.1.2 国内有关服务德育理论的研究42
  • 1.2 有关服务德育思想的理论
  • 1.2.1 西方的“学生中心论”44
  • 1.2.2 我国的“人本”教育思想
  • 1.3 服务德育的理论实践
  • 1.3.1 国外实践55
  • 1.3.2 国内实践57
  • 第2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本质内涵62
  • 2.1 服务德育:本真的学校教育观62
  • 2.1.1 德育的本质及其地位
  • 2.1.2 服务德育的概念与内涵71
  • 2.1.3 服务德育的构成要素
  • 2.1.4 服务德育观与现行德育观的区别
  • 2.2 服务德育:教育为学习服务的新发展
  • 2.2.1 学校教育由追求内部效能到追求外界效能
  • 2.2.2 学校教育由追求外界效能到追求未来效能
  • 2.2.3 学校教育由培养人才到为学习服务
  • 2.3 服务德育:学校教育范式的根本转变
  • 2.3.1 “以教师为中心”范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范式的转变
  • 2.3.2 “面向结果”范式向“面向过程”范式的转变90
  • 2.3.3 “讲授教育”范式向“服务教育”范式的转变92
  • 第3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教育理念94
  • 3.1 服务德育对教育角色的定位
  • 3.1.1 学校角色:由事业单位到“服务组织”
  • 3.1.2 学校产品:由“学生”到“教育服务”
  • 3.1.3 教师角色:由“教育者”到“服务者”
  • 3.1.4 学生角色:由“产品”到“顾客”
  • 3.2 服务德育对学校教育关系的理解
  • 3.2.1 校生关系:由主与从到双方契约合作113
  • 3.2.2 师生关系:由支配与被支配到二者平等
  • 3.2.3 教学关系:由主与辅到辅与主的归位121
  • 3.2.4 教育教学关系:由相互分离到二者回归一体126
  • 3.3 服务德育对学校教育中责任的认识
  • 3.3.1 学校责任:为学生成长与发展服务
  • 3.3.2 教师职责:帮助学生自主学习131
  • 3.3.3 学生责任:自主创新性学习
  • 3.3.4 家长责任:辅助学生健康均衡成长
  • 3.3.5 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 3.4 学校服务德育运行的基本原理141
  • 3.4.1 服务德育的运行过程
  • 3.4.2 服务德育实施过程的基本环节144
  • 3.4.3 服务德育过程运行注意事项
  • 第4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实证研究151
  • 4.1 问卷研究与结果151
  • 4.1.1 学校教育理念的调查问卷描述统计结果
  • 4.1.2 不同身份者教育理念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
  • 4.2 访谈研究与结果158
  • 4.2.1 采访对象与访谈目的
  • 4.2.2 访谈结果159
  • 4.3 案例:一堂体现“教育服务观”的德育课167
  • 4.3.1《交往讲艺术》:一堂德育课听课实录
  • 4.3.2《交往讲艺术》:一堂德育课的评述170
  • 第5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基本目的173
  • 5.1 德育目的及其形态
  • 5.1.1 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与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173
  • 5.1.2 内在的德育目的与外在的德育目的
  • 5.1.3 理想的德育目的与现实的德育目的
  • 5.2 服务德育目的及其内涵
  • 5.2.1 服务德育目的及其构成178
  • 5.2.2 服务德育目的的内涵
  • 5.2.3 服务德育直接目的与间接目的的关系181
  • 5.3 服务德育目的的特征
  • 5.3.1 服务德育的目的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统一182
  • 5.3.2 服务德育的目的是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的统一
  • 5.3.3 服务德育目的是可实现的德育目的
  • 5.4 服务德育目的与传统德育目的的区别
  • 第6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本质目标188
  • 6.1 学校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
  • 6.1.1 学校教育目标及其特征188
  • 6.1.2 我国现行学校德育目标190
  • 6.1.3 我国现行学校德育目标的特征192
  • 6.2 服务德育目标及其内涵
  • 6.2.1 服务德育目标的概念与含义
  • 6.2.2 服务德育目标与目的的关系
  • 6.2.3 服务德育目标与传统德育目标的区别196
  • 6.3 服务德育的目标体系197
  • 6.3.1 服务德育目标体系构成198
  • 6.3.2 教育工作者服务德育目标
  • 6.3.3 学生综合道德素质发展目标
  • 6.4 服务德育目标制定的原则
  • 第7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基本原则205
  • 7.1 德育原则的概念与作用
  • 7.2 服务德育原则的内涵与特征206
  • 7.2.1 服务德育原则的内涵
  • 7.2.2 服务德育原则与传统德育原则的区别207
  • 7.3 服务德育原则的整体结构
  • 7.4 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德育原则
  • 7.5 学生自育应遵循的德育原则
  • 第8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基本途径219
  • 8.1 服务德育途径的内涵
  • 8.1.1 服务德育途径的概念
  • 8.1.2 服务德育途径的内涵
  • 8.2 服务德育途径的组成
  • 8.3 服务德育途径的特征
  • 8.3.1 学校服务德育途径的特征
  • 8.3.2 家庭服务德育途径特征227
  • 8.3.3 社会服务德育途径的特征
  • 8.4 服务德育途径有效利用的原则232
  • 第9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基本方法238
  • 9.1 服务德育方法的内涵
  • 9.1.1 我国德育方法概念的反思
  • 9.1.2 服务德育方法的内涵
  • 9.2 服务德育方法体系的组成
  • 9.2.1 服务德育方法确定的指导思想243
  • 9.2.2 服务德育方法体系的构成
  • 9.2.3 服务德育方法的特征
  • 9.3 服务德育方法的阐释
  • 9.3.1 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方法253
  • 9.3.2 学习者的自我教育方法261
  • 9.4 服务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
  • 第10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基本内容
  • 10.1 服务德育内容的本质内涵
  • 10.1.1 德育内容的概念与构成要素272
  • 10.1.2 服务德育内容的概念与内涵273
  • 10.1.3 服务德育内容与传统德育内容的异同
  • 10.2 服务德育内容的整体结构
  • 10.2.1 道德教育内容模块
  • 10.2.2 思想教育内容模块
  • 10.2.3 政治教育内容模块
  • 10.2.4 法纪教育内容模块
  • 10.2.5 心理教育内容模块
  • 10.2.6 其他教育内容模块
  • 10.3 服务德育内容组织的原则
  • 10.4 服务德育内容的呈现形态
  • 10.4.1 课程:德育内容的载体
  • 10.4.2 教材:德育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
  • 10.4.3 服务德育内容、课程、教材的关系处理
  • 第11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研究结论
  • 11.1 研究结论306
  • 11.2 研究创新309
  • 11.3 未来研究展望
  • 附录 1:学校教育理念的调查问卷题目及描述统计结果(n=2242)
  • 附录 2:采访山东省某中学C校长(访谈实录)316
  • 附录 3:采访上海市某中学校长Q(访谈实录)320
  • 附录 4:采访江苏省某中学校长J(访谈实录)322
  • 附录 5:采访江苏省某中学副校长H(访谈实录)
  • 附录 6:采访某市人大教科文卫副主任Q(访谈摘录)326
  • 附录 7:采访某市某区人大主任L(访谈摘录)327
  • 附录 8:采访某市某区人大教科文卫主任C(访谈摘录)
  • 附录 9:采访某市某区副区长Z(访谈摘录)
  • 附录 10:采访某市某区教育局局长Z(访谈摘录)
  • 附录 11:采访上海市某中学校长T(访谈摘录)
  • 附录 12:采访上海市某中学校长L(访谈摘录)
  • 附录 13:采访上海市某中学校长Z(访谈摘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论服务德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