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居住景观形态规划设计研究 ——以上海“海上拼图”为例

漂浮居住景观形态规划设计研究 ——以上海“海上拼图”为例

论文摘要

随着科技进步与时代发展,人类对居住空间的要求不仅仅只是满足栖息功能,更多是给予我们精神与心灵的感受。陆地上的居住环境空间随着地球上资源的逐渐枯竭、全球变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的频发逐渐减少,寻求开发一种新形势的居住景观迫在眉睫。当今社会的发展模式与未来居住空间构想案例表明,海上漂浮居住景观无疑是未来居住空间开发最易实施的课题。海上漂浮居住景观是一种停留在海洋表面或悬浮在海洋中的居住景观形式,其以海洋与海岸线开发为主体方向发展,相对海上填海式与桩基式开发的海上岛屿,海上漂浮居住形式更加灵活多变,具有可收缩性与移动性,主要倡导的是一种生态、绿色、多元化的新型居住形式。因此,发展海上漂浮居住景观不仅对于满足人口增长需要、扩大城市容量、提高国际竞争力有着可观的开发前景,也是人类对新型居住形式的开拓与创新。本文在对国内外已有海上漂浮居住景观研究的案例分析同时,研究设计以上海“海上拼图”为例的漂浮居住景观规划方案。在调查过程中提出方案设计的硬性难点与软性难点所在,对我国海上漂浮居住景观构建和实施进行了尝试性探索。硬性设计难点以施工工程基础着手,分析用于“海上拼图”居住景观工程措施技术的漂浮性、安全性、材料使用性以及植物的种植需求,在技术方面提出“海上拼图”漂浮居住景观的可施行性对策以及建议。在软性设计方面,研究分析上海文化特色与上海城市发展战略,以简洁、开阔、自由的设计理念结合海洋文化内涵,达到在满足功能使用的设计过程中与艺术形式融合。最后,通过结合硬性设计的工程基础与软性设计的基本理念进行实地模拟实施设计,完成“海上拼图”这个适合上海海域漂浮居住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案。海上漂浮居住景观是一个新型的课题,还有待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对于环境保护与人类居住发展都具有实际的价值,此次“海上拼图”漂浮居住景观课题提供了一个设计研究方法,帮助我们描述、分析与评价未来海上漂浮居住形式的发展趋势,让我们更加客观的认识海洋居住景观魅力所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与海洋的关系
  • 1.1.2 人与海洋居住空间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方法及主要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框架
  • 第2章 海上漂浮居住景观设计案例及特点
  • 2.1 海上漂浮居住景观概述
  • 2.2 国内外研究案例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海上漂浮居住景观特点及设计难点
  • 2.3.1 海上漂浮居住景观特点
  • 2.3.2 海上漂浮居住景观设计难点
  • 第3章 以上海海域为例的海上漂浮居住景观设计背景
  • 3.1 上海海域漂浮居住景观的研究背景
  • 3.2 上海海域漂浮居住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分析
  • 3.2.1 扩大上海的城市人口容量
  • 3.2.2 开拓上海全新居住视野
  • 3.2.3 提升整体上海海洋相关学科研究发展
  • 3.2.4 促进上海海洋文化发展
  • 3.3 上海“海上拼图”漂浮居住景观构想
  • 第4章 “海上拼图”漂浮居住景观规划设计实施基础
  • 4.1 “海上拼图”漂浮居住区域景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
  • 4.1.1 海域内的平稳性
  • 4.1.2 防御严重海洋灾害
  • 4.1.3 “海上拼图”漂浮居住景观的可漂浮性
  • 4.2 “海上拼图”漂浮居住景观规划设计中材料的选用
  • 4.3 “海上拼图”漂浮景观规划设计中海水利用技术
  • 4.3.1 海水转化淡水技术
  • 4.3.2 海水直接利用技术
  • 4.4 “海上拼图”漂浮景观规划设计中植物的栽植技术
  • 4.4.1 增添填土层
  • 4.4.2 无土栽植技术
  • 4.5 “海上拼图”漂浮景观规划设计中环境保护工程规划
  • 第5章 “海上拼图”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 5.1 “海上拼图”景观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 5.1.1 海洋环境保护为主体,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 5.1.2 以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项目发展
  • 5.1.3 强化上海海洋居住景观的特色性
  • 5.2 “海上拼图”居住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 5.2.1 现状分析
  • 5.2.2 景观资源评价
  • 5.3 “海上拼图”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 5.3.1 景观设计创意解读
  • 5.3.2 总体景观设计方案
  • 5.3.3 “海上拼图”漂浮居住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精品民宿空间设计研究[J]. 旅游纵览 2020(11)
    • [2].创聚·城[J]. 新建筑 2019(S1)
    • [3].历史时期宁夏居住形式的演变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 西夏研究 2012(03)
    • [4].掘地为“穴”与构木为“巢”——汉字中的上古居住形式[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6)
    • [5].上海“睡衣文化”:城市居住形式与市民文化对生活习惯的影响[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06)
    • [6].回归院落——现代居住形式的传统追随[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8(02)
    • [7].奥运之“家”(英文)[J]. Women of China 2008(05)
    • [8].都市高密度语境下“情感空间”的追忆与设计思考[J]. 城市建筑 2017(11)
    • [9].我国乡土建筑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 低温建筑技术 2014(09)
    • [10].中国古代景观居住观[J]. 鄱阳湖学刊 2014(05)
    • [11].小议中日韩传统居住文化[J]. 成功(教育) 2013(23)
    • [12].SI建筑体系工业化内装技术在定制化住宅领域的应用[J]. 城市住宅 2017(02)
    • [13].中国古代景观居住观[J]. 中国住宅设施 2016(Z2)
    • [14].谈现代木雅人的生活方式对居住空间的影响[J]. 山西建筑 2016(34)
    • [15].国家释放6重房地产信号 房价大局已定 刚需购房者的好消息[J]. 安家 2017(12)
    • [16].“新游牧民族”人居环境刍议[J]. 艺海 2009(07)
    • [17].浅析当代微建筑的应用及发展研究[J]. 建设科技 2017(07)
    • [18].从“筒子楼”到高楼大厦[J]. 清风 2019(07)
    • [19].我国传统居住形式对在我国推广街区制的启示[J]. 四川水泥 2016(11)
    • [20].新型城镇化下的特色居住形式研究——以滨州科达居住区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为例[J]. 规划师 2014(S4)
    • [21].浅析菏泽民居特色[J]. 建设科技 2015(12)
    • [22].古代山居建筑的类型[J]. 上海房地 2013(09)
    • [23].德国小镇花园之旅[J]. 园林 2014(07)
    • [24].融·洞 安乐寨窑洞复兴[J]. 城市环境设计 2013(12)
    • [25].近代东北城市居住模式对城市形态的影响[J]. 华中建筑 2011(02)
    • [26].岭南世家,传统与现代的融合[J]. 住宅产业 2015(12)
    • [27].我眼中的“大院文化”[J]. 艺术评论 2010(12)
    • [28].准格尔旗崔家寨传统民居特征探究[J]. 建筑与文化 2020(03)
    • [29].浅谈建筑中的节能环保问题[J]. 门窗 2017(10)
    • [30].民族学生居住形式和汉语层次对国家认同感的影响效应分析——以新疆某高校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 2016(02)

    标签:;  ;  ;  ;  ;  

    漂浮居住景观形态规划设计研究 ——以上海“海上拼图”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