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自养生物脱氮基础研究及其污泥颗粒化培养

全程自养生物脱氮基础研究及其污泥颗粒化培养

论文摘要

水环境中氮元素的大量积累导致了水环境质量的严重恶化,采用有效的防治措施化解这一危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用传统硝化-反硝化工艺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时,由于该工艺硝化时需要氧气,反硝化时需要有机碳源,不满足废水处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近几年发现一种新型生物脱氮工艺-全程自养脱氮,它通过亚硝化菌将废水中部分氨氮(55%)氧化为亚硝酸氮,然后再在厌氧氨氧化菌的作用下,利用剩余的氨氮为电子供体,生成的亚硝酸氮为电子受体,转化为氮气,达到脱氮的目的。该工艺至少节省25%的氧气和40%的有机碳源,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脱氮工艺。本课题立足于国内外生物脱氮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自养脱氮中的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及其二级联合全程自养脱氮进行基础研究,同时考察了单级全程自养脱氮污泥颗粒化的可行性。采用悬浮生长式(CSTR)生物体系研究限制型亚硝化和完全亚硝化,限制型亚硝化和完全亚硝化的区别在于:限制型亚硝化是指废水中的氨氮只部分(约55%)转化为亚硝酸氮;而完全亚硝化是指废水中的氨氮全部转化为亚硝酸氮。试验结果表明,限制型亚硝化反应器运行的最佳条件是DO控制在0.5~0.8 mg/L,pH值为7.5~8.3,温度30℃,进水氨氮浓度为350~400 mg/L;对于完全亚硝化反应,实现进水氨氮100%亚硝化的最佳条件为DO控制在0.8~1.0 mg/L,pH值为7.5~8.3,温度30℃,进水氨氮浓度为300~350 mg/L,最大的亚硝酸积累率能达90%左右。DO浓度是亚硝化选择的一个重要参数,污泥驯化期,反应器的DO浓度为1.5~2.0 mg/L时,限制型亚硝化和完全亚硝化反应器都出现较强的硝化作用,硝酸氮的产量大,而亚硝化积累量小;亚硝化选择期,降低DO浓度到0.5~0.8 mg/L可以实现限制型亚硝化,而完全亚硝化溶解氧浓度可以在DO浓度范围0.5~1.5 mg/L,说明控制完全亚硝化对DO浓度的要求没有限制型亚硝化严格。采用悬浮生长式SBR反应器富集培养厌氧氨氧化微生物并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厌氧颗粒污泥作为种泥,控制HRT在30 d,初期颗粒污泥以反硝化作用占优势;驯化54 d后,反应器中出现厌氧氨氧化作用,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共存;到第90 d,成功培养出具有厌氧氨氧化活性的颗粒污泥,氨氮和亚硝酸氮的最大容积去除速率分别达到14.6 g NH4+-N /(m3·d)和6.67 g NO2--N /(m3·d),这说明由于厌氧氨氧化菌生长缓慢,在驯化初期,较长的HRT对富集厌氧氨氧化微生物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说明厌氧颗粒污泥作为培养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的种泥是合适的。从t=110 d开始逐步缩短HRT,提高基质负荷来促进厌氧氨氧化菌的生长。到t=156 d,HRT降到5 d,氨氮和亚硝酸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0.6%和62.5%,亚硝酸氮/氨氮的比率为1.12,反应器中的颗粒污泥已经具有相当高的厌氧氨氧化活性,总氮负荷达到34.3 g/(m3·d)。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过程中,通过测定NH4+-N去除量与NO2--N去除量的比值、反应器内COD浓度变化及反应器内污泥颜色的变化,可了解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启动进程。由于厌氧氨氧化菌为化能自养微生物,它们以无机碳源为能源,因此本文研究了进水无机碳浓度对厌氧氨氧化的影响。当进水无机碳浓度从1.0 g/L增加到1. 5 g/L,厌氧氨氧化的活性随之增强,但是当进水无机碳浓度增加2.0 mg/L后,厌氧氨氧化活性受到抑制,脱氮性能降低。无机碳对厌氧氨氧化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当反应器在低进水无机碳浓度下运行一段时间,其厌氧氨氧化活性得以恢复。在最佳进水无机碳浓度条件下,最大厌氧氨氧化速率达到66.4 mg N/ (L·d)。借鉴前期利用好氧颗粒污泥直接培养具有全程自养脱氨氮能力污泥的失败经验,本文采用厌氧颗粒污泥为种泥,培养全程自养脱氮颗粒污泥的方式也是先在厌氧条件下富集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然后控制反应器中DO为0.3~0.5 mg/L,实现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向全程自养脱氮颗粒污泥的转化。试验过程发现进水CaCl2的含量过高会使反应器生物系统中的无机组分增加,相应生物量减少,使脱氮效率变低。降低进水中的CaCl2的含量,经过驯化,可使污泥脱氮性能得到恢复,污泥也会由白色转变为灰色或棕红色。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氮的生物循环
  • 1.2 传统生物脱氮的原理
  • 1.2.1 氨化
  • 1.2.2 硝化反应
  • 1.2.3 反硝化作用
  • 1.3 生物脱氮理论的发展
  • 1.3.1 SHARON 工艺
  • 1.3.2 同步硝化反硝化
  • 1.3.3 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
  • 1.3.4 全程自养脱氮(Deammonification)
  • 1.3.5 目前全程自养脱氮待研究的主要问题
  •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4.1 课题的来源
  • 1.4.2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章 悬浮生长式生物系统中实现亚硝化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2.2.1 研究目标
  • 2.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接种污泥
  • 2.3.2 试验装置
  • 2.3.3 试验水质
  • 2.3.4 分析项目和方法
  • 2.4 限制型亚硝化反应器(R1)的启动
  • 2.4.1 污泥驯化期
  • 2.4.2 限制型亚硝化期
  • 2.5 完全亚硝化反应器(R2)的启动
  • 2.5.1 污泥驯化期
  • 2.5.2 完全亚硝化期
  • 2.6 R1 和R2 反应器的微生物特征变化
  • 2.6.1 各类细菌的计数方法
  • 2.6.2 各类细菌计数结果
  • 2.7 进水氨氮负荷的影响
  • 2.7.1 氨氮负荷对限制型亚硝化(R1)的影响
  • 2.7.2 氨氮负荷对完全亚硝化(R2)的影响
  • 2.8 DO 的影响
  • 2.8.1 DO 对限制型亚硝化(R1)的影响
  • 2.8.2 DO 对完全亚硝化(R2)的影响
  • 2.9 FA 的影响
  • 2.9.1 pH 与FA 的关系
  • 2.9.2 FA 对R1 和R2 的影响
  • 2.10 小结
  • 第3章 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脱氮性能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3.2.1 研究目标
  • 3.2.2 研究内容
  • 3.3 材料与方法
  • 3.3.1 接种污泥
  • 3.3.2 试验装置
  • 3.3.3 试验用水
  • 3.3.4 分析方法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接种污泥的脱氮性能
  • 3.4.2 反硝化颗粒污泥转化为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
  • 3.4.3 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的脱氮性能
  • 3.4.4 污泥理化性质的变化
  • 3.4.5 无机碳源对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 3.4.6 厌氧氨氧化菌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3.5 小结
  • 第4章 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联合工艺
  • 4.1 前言
  • 4.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4.2.1 研究目标
  • 4.2.2 研究内容
  • 4.3 材料与方法
  • 4.3.1 试验水质
  • 4.3.2 试验装置及运行
  • 4.3.3 分析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亚硝化反应器的启动
  • 4.4.2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启动
  • 4.4.3 联合工艺的脱氮性能
  • 4.4.4 联合工艺经济效益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全程自养脱氮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脱氮性能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全程自养脱氮微生物颗粒化的原理
  • 5.2.1 自养脱氮细菌颗粒化可行性原理
  • 5.2.2 污泥颗粒化的影响因素
  • 5.3 材料与方法
  • 5.3.1 接种污泥
  • 5.3.2 试验用水
  • 5.3.3 试验装置及运行
  • 5.3.4 分析方法
  • 5.4 全程自养脱氮SBR 反应器的启动及其脱氮性能
  • 5.4.1 厌氧氨氧化培养阶段
  • 5.4.2 实现全程自养脱氮阶段
  • 5.5 全程自养脱氮污泥颗粒化进程
  • 5.5.1 污泥形态的变化
  • 5.5.2 污泥浓度和沉降性的变化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全程自养生物脱氮基础研究及其污泥颗粒化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