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的转喻现象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全新的分析。转喻的重要性已经被许多学者提及,它和隐喻同样重要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它比隐喻更为基础。但是目前转喻的研究无论是就广度还是深度而言都远远不及隐喻。转喻的重要性和研究的薄弱性给转喻研究带来的一个后果是转喻范围的不断扩张。不断扩张的过程使得转喻成了一个万金油式的概念,这反而降低了转喻的解释力。本文试图改变这一局面,旨在创造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式。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针对目前转喻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对以往有关转喻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对语法研究中所谓的转喻现象作一简要回顾,以此确定本文的研究视角。要改变转喻范围不断扩张的局面,就要从理论上对究竟什么是转喻这一理论问题进行思考。第二章理论前提本章建立转喻研究的理论体系,对理论的主要观点、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框架。通过对“邻近关系”、“显著度”这两个概念的重新考察,以及将日常思维方式分化为“常规思维和超常思维”,将目前学者认为是转喻的现象进行了筛选,并将之分为三类:非转喻现象、策略性转喻与认知性转喻。认知性转喻是转喻研究的薄弱所在,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第三章目前学者所谓的转喻现象分析本章主要对第一章综述中所涉及的目前学者们所认为是转喻的现象进行具体分析,认为这些现象都是常规思维的认知策略在语言中的表现,是经济性原则、知识的激活、半激活以及睡眠状态在语言中的表现。这一部分还探讨了转喻和非转喻的区分原则,即具有邻近关系的二者之间是否有显著度的差异,如果具有显著度的差异,可以认为是转喻,否则仅仅是常规思维的认知策略在语言中的表现,不能视之为转喻。第四章认知性转喻(一)本章主要探讨转喻的自由形式和凝缩形式,分析其认知结构和语言形式。首先是认知性转喻和策略性转喻的区分。认知性转喻和策略性转喻在借代上的表现是同形的,因此通过语言形式无法进行分析,只能通过作者使用的意图上进行分析。而使用意图具体可以通过其出现的语境、使用的频率以及对其理解上的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其次是认知性转喻的自由形式和凝缩形式分析。探讨了从转喻的自由形式到凝缩形式之间的过渡,以及策略性转喻在二者之间的衔接;在转喻的自由形式部分,我们分析了相当于暗喻的转喻、移就、借代三者之间在转喻性上的连续性,第五章句法结构中的认知性转喻我们分别探讨了工具主语内部、拟声词的动词化内部在转喻的可能性上的连续统。这两部分都利用了“可控性”这一概念,行为者对工具的控制、主体对声音的控制,这种可控性正是转喻机制在起作用,而对不同的工具、不同的声音而言,控制度有直接与间接之分。通过控制度的直接性与不同工具、不同声音的联系,分别探讨了工具成分出现在主语位置、拟声词的动词化现象。最终形成了转喻的以下连续统:(一)工具主语转喻性的连续统:对于不同性质的工具主语而言:头脑工具<人体工具<一般工具对于相同性质的工具主语:行为者出现<行为者不出现,行为者确定<行为者不确定。越靠近右端,转喻的可能性越强。除此之外,出现频率的高低也是影响其认知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拟声词动词化可能性的连续统:指向自身的发音行为→叹词的声音形式→话语语音流的声音特征→发音器官之外身体动作引发的声音→主体活动引起外部过程所发出的声音→主体无法控制的声音从左至右,可控的直接性依次减弱,转喻的可能性也依次降低,直至最右侧转喻无法发生。第六章结语本章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指出本文的主要观点、创新特色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论文目录

  •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概况
  • 一、从辞格到思维方式:转喻范围扩张的背景
  • 1.1 传统修辞学关于借代的观点及主要研究课题
  • 1.2 认知语言学关于转喻的理论及主要研究课题
  • 二、当前国内语言学界涉及的转喻现象
  • 2.1 词语进入一般情况下不可进入的格式而形成的转喻现象
  • 2.2 和其它句法有关的转喻
  • 2.3 和词性转换有关的转喻
  • 2.4 单个词语使用过程中的转喻现象
  • 2.5 语用层面的转喻
  • 2.6 可以用转喻来进行解释的其它现象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 一、目前转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1 一个局面:无所不包的局面
  • 1.2 两个原因
  • 二、选题价值及论文设想
  • 2.1 选题价值
  • 2.2 论文设想
  • 三、本文的研究框架
  • 四、语料来源
  • 第二章 转喻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对邻近关系的重新考察
  • 一、目前研究中关于邻近关系的论述
  • 1.1 传统修辞学所涉及的邻近关系
  • 1.2 认知语言学关于邻近关系
  • 二、对邻近关系的思考
  • 2.1 偶然的邻近关系
  • 2.2 客观的邻近关系与认知者主观动因的协调
  • 2.3 认知框架之间各成员的邻近关系
  • 2.4 相似关系与邻近关系
  • 三、邻近关系与转喻
  • 第二节 显著度的差异与转喻
  • 一、关于显著度的论述
  • 1.1 Langacker(1993)
  • 1.2 Radden&K(o|¨)vecses关于显著度的论述
  • 1.3 沈家煊关于显著度的论述
  • 二、我们关于对于显著度的看法
  • 三、两种类型的转喻
  • 第三节 转喻利用的思维方式:常规思维和超常思维
  • 一、常态思维、常规思维与超常思维
  • 二、常规思维和策略性转喻
  • 2.1 常规思维体现在各种各样的认知策略中
  • 2.2 和转喻有关的认知策略
  • 三、超常思维与认知性转喻
  • 3.1 超常思维在转喻中的体现:接近即同一
  • 3.2 “接近即同一”在心理学中的验证
  • 3.3 转喻中同一关系的发生:突显与退隐
  • 第五节 本章结语
  • 第三章 目前所谓的转喻现象之分析
  • 第一节 策略性转喻分析
  • 一、使用意图与策略性转喻的生成
  • 二、策略性转喻的还原式理解
  • 第二节 策略性转喻的特点:区别于非转喻
  • 一、转喻发生在两个不同的认知对象之间
  • 二、形成转喻的两个对象之间要有显著度的差异
  • 三、能够通过句法结构解释清楚的语言现象不能认为是转喻
  • 第三节 其它所谓的转喻现象分析
  • 一、接近联想与新造词的流行载体:谐音
  • 二、突显特征与对象识别在语言上的表现:定中结构、的字结构
  • 2.1 定中结构
  • 2.2 “的”字结构
  • 三、整体对部分的蕴含与名词、动词的使用
  • 例:狗咬了我,买电视、看电视、修
  • 3.1 对名词、动词使用的认知分析
  • 3.2 将它们视为转喻带来的几个难题
  • 四、从不同角度对同一对象的指称在语言形式上的表现:动名互转
  • 五、意义支点的提取与代体宾语的问题
  • 六、言语理解中的推断与间接言语行为
  • 第四节 和常规思维有关的认知策略
  • 一、交际过程中的经济性与关注程度
  • 二、言语理解过程中的推断
  • 三、理解过程中的意识与潜意识状态
  • 四、情境依存信息:与当前情境相关的信息被激活
  • 五、句法结构对冗余信息的制约
  • 六、语言的标记状态和无标记状态
  • 第五节 本章结语
  • 第四章 认知性转喻(一)
  • 第一节 认知性转喻与策略性转喻
  • 一、认知性转喻与策略性转喻的区分
  • 1.1 使用意图的不同:表达的简洁性与体验性
  • 1.2 理解的还原性与非还原性
  • 1.3 二者的可转化性
  • 第二节 从转喻的认知结构到语言形式
  • 一、转喻的运作机制和基本结构
  • 二、转喻的语言形式分析
  • 2.1 认知结构中的要素选择与转喻的语言形式
  • 2.2 结构要素的选择与本体和喻体的同一程度
  • 2.3 转喻的两种语言形式:自由形式与凝缩形式
  • 第三节 转喻的自由形式分析
  • 一、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在语言结构中:相当于暗喻的转喻
  • 二、本体和喻体特征出现在语言形式中:移就
  • 2.1 喻体特征出现在定语位置
  • 2.2 喻体特征出现在谓语位置
  • 2.3 喻体特征出现在状语位置
  • 三、喻体和上下文的本体特征出现在语言结构中:借代
  • 3.1 借代的基本结构
  • 3.2 借代的外围结构
  • 第四节 认知性转喻、策略性转喻与转喻的凝缩形式
  • 一、认知性转喻与转喻词的特点
  • 1.1 使用频率上:使用的一次性与多次性
  • 1.2 使用过程中:主动性与被动性
  • 1.3 语言形式上:完整性与凝缩性
  • 二、转喻词:转喻的凝缩形式
  • 第五节 转喻的凝缩形式:转喻词与转喻引申
  • 一、转喻的凝缩形式在语义上的两种不同表现:转喻词与词语的转喻引申
  • 二、转喻词的语言形式分析
  • 2.1 只有喻体出现
  • 2.2 喻体特征+喻体
  • 2.3 本体特征+喻体
  • 2.4 喻体特征+本体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认知性转喻(二):句法结构中的转喻
  • 第一节 工具主语:转喻在句法中的凝固
  • 一、工具的句法功能及出现在主语位置上的情况分析
  • 1.1 工具的语义特征与句法功能
  • 1.2 工具成分出现在主语位置上的情况以及我们的讨论范围
  • 1.3 工具生命度的获得与转喻
  • 二、控制的直接性与转喻的强度
  • 2.1 行为者与工具的关系——控制关系
  • 2.2 行为者对工具控制度的直接性
  • 2.3 控制度的直接性与转喻的强度
  • 三、工具主语的转喻性强弱在语言形式上的表现
  • 3.1 头脑工具主语
  • 3.2 人体工具主语
  • 3.3 一般工具
  • 3.4 工具+非工具动词
  • 3.5 抽象工具
  • 四、决定工具主语转喻性强弱的其它因素
  • 4.1 行为者出现与否
  • 4.2 行为者的确定与否
  • 4.3 使用频率的高低
  • 五、结语
  • 第二节 拟声词的动词化与转喻
  • 一、拟声词充当句法成分与动词化
  • 1.1 有没有可控度的过程意义与拟声词的动词化
  • 1.2 拟声词的动词化与转喻
  • 1.3 拟声词动词化的句法-语义特征
  • 二、从动词化的角度对声音和拟声词的重新观察
  • 三、拟声词的不同类型与转喻的可能性
  • 3.1 声音的可控性与动词化的前提
  • 3.2 可控的直接性与拟声词转喻的可能性
  • 四、结语
  • 第六章 结语
  • 一、本文的主要观点及结论
  •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