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饮食文化

《孟子》与饮食文化

周长远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孟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思想和哲学思想,其中有关饮食方面的言行记录,体现了孟子在饮食方面的思想观点。这些观点是儒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为后人倡导健康、科学、生态饮食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孟子;《孟子》;饮食观;饮食文化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与弟子公孙丑、万章等着书立说,提出“君为轻民为贵”的政治主张和“舍生取义"的人格理想,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宗师,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杨伯峻先生说“终年实七十三岁”,元朝程复心的《孟子年谱》等书都说孟子“寿八十四岁”。孔孟都是儒家高寿之人,这与健康、合理的饮食文化分不开。

《孟子》有七篇传世,共三万五千多字。其中关于饮食的言论比比皆是,由此可看出《孟子》重视饮食文化,孟子是“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饮食文化。

一.《孟子》饮食思想中的“仁”

儒家经典《礼记》中说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是非常信奉这一观点,孔子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务实主义者,他肯定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肯定饮食欲望存在的合理性。孔子的饮食思想是从“仁爱”的原则出发的,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观点。

《孟子》一书,“仁”出现了一百五十多次。仁是王道的核心。《孟子》一书中在《孟子·梁惠王下》和《孟子·滕文公下》中共三次提到如果施行仁政,救民于水火,百姓就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在《孟子·梁惠王上》中两次提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让黎民百姓得到温饱,让老人有肉吃,是王天下的前提。反之,“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孟子·梁惠王下》)违背天意,只顾放肆享受,不顾百姓死活,会引来烽烟四起。如果“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孟子·离娄上》)就像害怕醉酒却强行喝酒,害怕亡身、亡国、亡天下却不行仁一样,都是自取灭亡。夏商周三代的兴旺就是很好的证明。《孟子·离娄上》记载“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可知,施行仁政才能得天下,暴虐不仁就会失去天下。

孟子和孔子态度一致,都反对杀戮,反对为富不仁,认为为富不仁者,罪不可赦。《孟子·娄卜》:“争地而战,杀人盈野;争城而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赵岐注云:“孔子弃富不仁之君者,况于争城争地而杀人满之乎?此若率土地使食人肉也,言其罪大,死刑不足以容之。”又《孟子·梁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可知,不尊重人的始作俑者该断子绝孙,不为民做主的父母官也该如此。

《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指出恻隐之心是善心,是仁慈之心,是爱怜之心。这种爱心,不仅要普于人与人之间,而且要惠及于动物世界。君子的“仁”惠及禽兽。《孟子·梁惠王上》中齐宣王用羊代替牛祭祀,百姓以为他吝啬,孟子则不然:“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赵岐注云“孟子解王自责之心,日无伤于仁,是乃王为仁之道也。时末见羊,羊之为牲次于牛,故用之耳。是以君子远庖厨,不欲见其生、食其肉也。”由此可见孟子的饮食思想的仁爱。

二.《孟子》饮食思想中的“礼”

和孔子相同,孟子在谈论饮食时,注重饮食之“礼”。

《孟子》中“礼”字大约出现了六十多次。《孟子·告子上》中说“食色,性也。”饮食和色欲是人的本性,而礼是在饮食上区分人和禽兽的重要标准,是人伦的基本。《孟子·告子上》还记载“轸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轸则不得食,则将胗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可见,“礼”比食物和色欲都重要。孟子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为了饮食当然不能扭断兄长的脖子。到魏晋时期,还出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向兄长礼让食物成为了一种优良的美德。

《孟子·尽心下》记载:“无礼义,则上下乱。”赵岐注:“无礼义以正尊卑,则上下之叙泯乱。”用“礼”来区分等级。《孟子·滕文公上》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赵岐注:“司徒主人,教以人事。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夫夫妇妇,兄兄弟弟,朋友贵信,是为契之所教也。”为了使人区别于禽兽,圣人让司徒教人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人伦礼数。

孟子认为吃东西要守礼。《孟子·尽心上》:“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可知在尊长面前,大吃大喝,不用手去撕干肉而想用牙齿咬,是不识大体的行为。孟子还认为给人食物也必须恭敬有礼。《孟子·尽心上》:“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末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如果只是用食物养活人而没有爱,就像养猪一样,爱却不恭敬。

按时饮食,依礼消费,财物才能用之不尽。《孟子·尽心上》:“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牛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孙奭疏曰:“此章指言教民之道,富而节用,蓄积有馀,焉有不仁,故曰仓廪实知礼节也。”

三.《孟子》饮食思想中的“义”

孟子谈论饮食,注重饮食的“义”。“义”字在《论语》中出现二十多次,在《孟子》中却出现了一百多次,其中有五处多为“礼义”连用,二十多处为“仁义”连用,这在《论语》中是没有的。孟子对孔子饮食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义”之上。

孟子不但和大众一样喜欢美食,而且把理义当做美食。《孟子·告子上》:“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人的口耳目心所感知的味道、声音、美色、理义都大体相同,理义使人心情高兴就像美食合人口味一般。

孟子对饮食也非常讲究。《孟子·尽心上》:“饥者甘食,渴者甘饮,足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办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饥不择食有损饮食的正常滋味,利欲熏心会损害人的心智,如果人能知礼守正,不被心遭受利欲的饥渴,就不会凶赶不上而忧患。但是孟子反对只追求美食而罔顺仁义道德。《孟子·告子上》:“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赵岐注曰:“饮食之人,人所以贱之者,为其养口腹而失道德耳。如使不失道德,存仁义以往,不嫌于养口腹也。故曰口腹岂但为肥长尺寸之肽哉?亦以怀其道德也。”可见,只顾口腹之欲,而忽视仁义道德就是“养小以失大”。

孟子为了义,可以舍弃美食,甚至可抛却生死。《孟子·告子上》有大量记载。如:“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又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舍生取义的旗帜下,连乞丐都变得有气节。如“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虽然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是每个人的梦想,但是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然而为了礼义可以义无反顾。箪食豆羹、万钟富贵,有轻有重,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但不同的价值取舍却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儒家的经典作家是中国饮食文化和饮食礼仪的开创者和传播者。我们看出来孟子对饮食问题高度重视。他的饮食观完整而自成系统,和他的思想紧密相关,并为我国的古代饮食理论拓展了思维空间。

孟子的饮食文化,继承了孔子饮食礼仪中的“仁"和“礼"文化内涵,同时也对“义”的思想进行了升华。在“礼”的层面上,孟子认为饮食之欲望和男女之性欲是人的本质属性,第一次提出“食色,性也”的著名论断;但“礼”比食、色重要,比官职重要,君子“食功”不“食志”。在尊长面前饮食要恭敬有加,侍养父母要恭敬,既要“养体”,又要“养志”。在“仁”的层面上,君子有仁心,就可以惠及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而为民者为富不仁,征城夺地让百姓没法生存,是“罪不容徕”。只有施行仁政,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在“义"的层而,孟子用刍豢、鱼和熊掌之类的美食饱人口福,用仁义道德滋养心灵。但足为了取得至高无上的“义”,可以舍弃美食,甚至牛死,高尚的人格气节影响世人。

先秦儒家饮食文化和饮食礼仪,虽然具有明显的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仍然是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依然还有许多可资借鉴的文化价值和现代意义。孟子所认为的饮食礼仪注重仁义,将饮食提升到治国从政的国家战略高度,可以使现代人充分认识饮食和饮食礼仪在国家生活之中的重要意义,提高注意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自觉意识;饮食礼仪注重德行,可以提高现代人在饮食生活中的道德修养和饮食水平,养成尊卑有序、尊老敬贤的社会风气,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先秦儒家饮食礼仪过于苛刻烦琐,我们可以吸收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建设中国现代饮文化和完善现代中国饮食礼仪规范。

参考文献:

1.孟子.十三经注疏本【M】.中华书局.1980.

2.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4

3.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2005.

4.周粟.周代饮食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

5.陈晨.儒家食礼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形貌及其流变【D】.江南大学.2008

6.刘卫民.孔子饮食思想辨【J】.安徽农业科学.2007,(10)

7.钟少君.《孟子》饮食词语初探【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7,(1)

8.张少飞.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12)

9.肖莉.试论先秦儒家饮食礼仪【D】.湖南师范大学.2009.

10.冯尔康.从《论语》、《孟子》饮食规范说到中华饮食文化【J】.史学集刊.2004,(4)

作者简介:周长远(1995-),男,陕西扶风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013级人文科学实验班学生

标签:;  ;  ;  

《孟子》与饮食文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