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民族主义与中国历史书写——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专门史
作者: 刘超
导师: 章清
关键词: 中国历史教科书,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叙述,历史书写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为基本材料,探讨20世纪上半期民族主义与中国历史书写。全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说明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情况。教科书的编写是与时代和社会的变动紧密相联,主要受到政府教育方针与宗旨,以及编者知识结构与专业素养的影响。 第二章从中国历史分期中来探讨“古代”和“近代”的表述,呈现清末民国史家通过历史书写来寻求自己民族的历史定位。清末民初史家的分期有着多种视角和多种分期方式,对中国历史有着不同的认知。国民党政府统一全国后,多种分期视角单一为“中—西”模式,将中国历史纳入到“普遍历史”之中,影响了人们的历史认知和思维方式。 第三章和第四章分析了考古发现对中国历史书写的影响。民国时期史前考古发现影响了人们历史观念,改变了对上古史事的看法,表现在历史书写形式上的变化,就是“史前史”的出现和中国历史叙述起点的改变。史前考古学是通过进化论与中国历史发生联系的,依据考古学建立的中国古史系统,其意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就考古学与中国历史学的关系而言,可见中国历史学通过考古学来重建中国古史体系的迫切心情。 第四章是中国人种起源说研究,讨论危机中的近代中国如何寻求民族自信。清末民国时期,在中国人种起源认识上,经历了一个从“外来说”到“土著说”的变化过程。这一转变,考古发现是个主要因素,但其中蕴含了一定的民族情感,二者共同促成了“土著说”的确立。从民族主义方面来说,“西来说”与“土著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建构民族认同的努力。 第五章考察现代“中华民族”的形成,探讨的是民族主义发明了“民族”,并极力掩盖其建构特征。清末人们一般以“汉人”为中心来观察中国历史,民国成立后,“中华民族”迅速成为人们的整体认同。民族认知的转变,实则是民族主义使然,是民族主义诉求决定了我们的民族认知。 第六章分析民国时期的一个教科书案件,讨论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化,以此来呈现“教科书”这一特殊知识载体的教化功能。国民党利用“民族”、“国家”的名义,来实行“党化教育”。 历史教科书中的民族主义叙述,是研究中国民族主义的重要进路。作为历史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历史教科书:民族主义研究的一个资源
二、研究对象、方法与材料界说
三、研究现状
四、结构安排
第一章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之编写
一、清末民国时期教育宗旨与教科书编写
二、“激动爱国精神”:清末中国历史教科书之编写
三、养成共和国民:民国前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之编写
四、1932年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模式化
五、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编者简介
结语
第二章 “古代”与“近代”的表述:中国历史分期研究
一、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分期
二、史家与时代:中国“现代史”的诞生
三、近世:“西力东渐时代”与“旧史终结时代”
四、“近古”与中国古代史
五、“古—今”视角与“中—西”视角
六、“普遍历史”中的中国史
结语
第三章 史前考古发现与中国历史书写
一、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史前考古发现
二、史前史:“史学的新建设”
三、伏羲、黄帝与“夏商之际”:中国历史叙事起点
四、进化论与中国古史观念
五、史前遗存与古史传说
结语 史前考古学与中国历史学
第四章 从“西来”到“土著”:中国人种起源说研究
一、中国人种起源作为“问题”的出现和“西来说”
二、清末民国前期教科书中的中国人种“西来说”
三、1930年代后教科书中的中国人种“土著说”
四、考古发现与民族情感:中国人种“土著说”的确立
结语
第五章 民族与民族主义:现代“中华民族”的形成
一、从“几种并列”到“汉人主体”
二、汉人
三、民国前期中华民族“一元说”
四、民族同化:部分民族之汉化
五、民族融合:现代“中华民族”的形成
结语:民族与民族主义
第六章 学术与政治:1929年《现代本国史教科书》案
一、《现代本国史》之编写与内容述略
二、疑古思想与《现代本国史》“三皇五帝”之表述
三、黄帝始祖地位与“共信”之国本
四、传疑与象征:社会演进之程序
五、国民党之思想控制
结语
本文结语
征引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19
参考文献
- [1].新中国的旧史学[D]. 李凌翔.山东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