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

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

论文摘要

本文以人与文化的辩证关系为研究起点,试图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的角度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研究开启一个新的视角,深入到多元文化并存所带来的表面上的“文化市场的繁荣”的背后,剖析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的繁荣”和“文化的追求”,在文化建设中凸显人的意义与价值,为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提供相契合的价值支撑。 通过主流文化这一切入点,本文具体联系到我国文化的发展现状,来展开由表及里、由具体到全面、由问题到建议的一系列有逻辑性和现实性的论述。这实际上首先就要回答三个问题:什么是现实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怎样的文化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什么是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和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有什么不同?对上述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研究的理论框架。这一研究,是在物质文明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文化交流与传播渠道与途径日益广泛的背景下提出的。本研究是一篇既冷静理性又充满人文情怀与现实关切的,力图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从文化建设角度进行理论思考与现实探索的课题。 在理论层面上,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蕴涵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这个宏大的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是作为社会制度设计的最高目标、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来被关注和阐释的。而在此文中,尝试着暂时撇开经济、政治的因素,只对作为社会三要素之一的文化单独进行研究,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从更具体的角度来深入地接近问题的内部,找出人与文化的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下两者协调一致的发展路径。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不仅包括物质财富的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世界的富有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的共同提高。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理所当然地应该围绕这个价值目标来确定自己的核心内容与发展方向。 在现实层面上,社会主义只有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才能真正超越资本主义。由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造成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尖锐冲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内在地就包含着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是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上。当前多元化、多样性的文化生态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客观现实面前,只有立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来建设、完善与创新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出路。 本文从上述两个层面上展开,针对当下“文化热”和“泛文化”现象中显现出来的学术研究、理论认识上的误区,现实中主流文化的一定程度上的缺位,以及市场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与大众文化等所引发的个体的片面发展、个体主体性的张扬的错位、个性的失落和人的存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人的全面发展的视域与主流文化建设
  • 一、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域探讨主流文化建设的研究缘起
  • (一) 现实层面上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的不同步
  • (二) 观念层面上的模糊认识的存在,使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导向不明
  • (三) 社会文化体系中主流文化的缺位
  • (四) 个体的发展与个性的张扬在文化中的缺失与错位
  • (五) 主流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 学术意义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一) 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
  • (二) 关于文化以及文化与人的关系的研究
  • (三) 关于主流文化建设的载体与手段的相关研究
  • 四、逻辑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 本文的主要逻辑思路
  • (二)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三)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内容构成
  • 一、关于文化的认识
  • (一) 关于文化的涵义
  • (二) 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
  • (三)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
  • 二、文化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审视
  • (一)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 (二) 人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尺度
  • 三、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性质与基本组成
  • (一) 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性质
  • (二) 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基本组成
  • 四、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与基本原则
  • (一) 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
  • (二) 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二章 人的现实存在与发展的文化视域
  • 一、人的本质与文化
  • 二、人类的存在形态与文化
  • (一) 传统整体主义文化与群体存在形态
  • (二) 西方近现代个人主义文化与个体存在形态
  • (三) 社会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 三、人的价值实现与人的全面发展
  • (一) 人生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 (二) 人生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现实统一是一个历史过程
  • 四、人的主体性与人的全面发展
  • (一) 个人主体性发展的生成分析
  • (二)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人主体性建构的意义
  • 五、人与人的全面发展
  • (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类和个人相统一的全面发展
  • (二)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
  • 第三章 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现实必然
  •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 (一) 文化工业导致艺术的超越纬度与人的真正个性的丧失,代之以虚假个性的存在
  • (二) 商品化的日常生活,导致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与生存的平面化和生活的平庸化
  • (三) 消费主义的生活与物质的判断标准,造成日常生活异化与人的孤独感
  • (四) 文化的娱乐消费带来了人的无思想生存与意义感的丧失
  • (五) 在技术理性压迫下的人的同一化、单向度化与精神向度的湮灭
  • (六) 大众文化所提供的娱乐消遣与承诺,使人们在无思想的、平面的生存中逃避现实
  • 二、社会主义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追求
  • (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
  • (二) 人的全面发展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三) 社会主义的文化精神——人的全面发展
  • (四) 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涵义
  • 第四章 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的现实社会文化环境
  • 一、主流文化发展的经济、政治背景
  •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基础,提出了文化的整合力的挑战
  •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条件,提出了文化的影响力的挑战
  • (三) 国家与社会的分化带来的公共权威弱化,提出了文化的凝聚力的挑战
  • (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提出了文化的独特力的挑战
  • 二、主流文化发展的文化背景
  • (一) 文化冲突与交流的国际背景,提出了文化的感召力的挑战
  • (二) 多种文化思潮与形式并存的国内背景,提出了文化的提升力的挑战
  • 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历史必要性
  • (一) 社会主义文化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
  • (二) 社会急剧转型导致了整个社会文化中价值追求的缺失
  • (三) 自在自发的传统日常生活世界对于现代化进程的文化阻滞力亟待清除
  • (四) 社会主义文化的安全性受到威胁
  • 第五章 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阵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一、以文艺的审美情趣的陶冶,促进人的情感与个性的发展
  • (一) 先秦儒家的“尽善尽美”的育人模式
  • (二) 丰富与完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引导人的艺术素养与审美情趣的发展
  • 二、以独立自主的意识和民主法制精神,锻造现代社会的新公民
  • (一) 要培育具有独立人格与个性的现代公民
  • (二) 加强民主文化建设,培育公民的社会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
  • (三)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培育公民的社会适应能力
  • 三、引导民间文化的健康发展,凸显人的发展的民族特性
  • (一) 引导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健康发展,以应对西方宗教节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侵蚀
  • (二) 把传统民间庙会与现代旅游业、休闲业和商业相结合,使其成为展示民族风情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三) 充分发挥茶文化的怡情养性的功能,为现代人的精神提供一个可以休憩的场所
  • 四、加强教育与文化的结合,促进人的文化素质与修养的全面提升
  • (一) 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
  • (二) 教育与文化相结合,培养既有知识也有文化的人
  • 五、以人性化的道德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思想道德的完善
  • (一) 伦理道德规范的重建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促进人的健康、均衡发展的作用
  • 六、有序管理社会舆论,促使其对人的观念与行为的正面调控
  • (一) 社会舆论的文化基础
  • (二) 大众传媒对舆论的引导作用
  • (三) 加强对舆论的积极引导,发挥舆论对人的规范作用
  • 七、引导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 (一) 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
  • (二) 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原则
  • (三) 发展健康、科学、文明的休闲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八、倡导自强自立的文化认同,促进女性性别人格的健康发展
  • (一) 中国当代女性的生存境遇
  • (二) 只有彻底抛弃男尊女卑的落后思想,才能真正实现女性人格上的独立
  • 九、发挥宗教的正面文化功能,体现其中的人文观照意义
  • (一) 宗教的文化功能
  • (二) 正面发挥宗教对人的精神安慰与道德规范作用
  • 十、培育良好的育人环境与人才观念,塑造新时代的健康人格
  • (一) 畅通人才流动机制
  • (二) 改革不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
  • (三) 改变以“政治人”、“道德人”的要求来培养人的旧有人格模式
  • (四) 构建良性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
  • 结束语 走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世界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研究成果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督实践——基于国家学位论文抽检制度[J].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 [2].俄罗斯副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模式及其合理借鉴[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06)
    • [3].博士学位论文分级评阅制度的探索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02)
    • [4].知识生产模式视角下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理念及标准初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02)
    • [5].研究生培养成就[J]. 中国林业教育 2017(S1)
    • [6].2004-2014年“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情况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4(12)
    • [7].对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分析与思考——基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12)
    • [8].国外高校硕博士学位论文强制性开放获取研究[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5(01)
    • [9].博士学位论文目录[J]. 中国宪法年刊 2019(00)
    • [10].为张磊博士学位论文《历史在这里沉思》作[J]. 新文学评论 2016(04)
    • [11].博士学位论文目录[J]. 中国宪法年刊 2016(00)
    • [12].觉嘎:在青藏高原上放飞交响乐[J]. 中国西藏 2017(03)
    • [13].设立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的实践及思考[J]. 今日中国论坛 2013(21)
    • [14].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获批准公布[J]. 中国研究生 2010(11)
    • [15].翻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选题问题分析[J]. 东方翻译 2010(02)
    • [16].博士学位论文目录[J]. 中国宪法年刊 2017(00)
    • [17].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中的权利触及与保障[J]. 中国教育法制评论 2019(01)
    • [18].学科交叉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中隐性沟通的研究与实现[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0(01)
    • [19].关于开展2020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征集活动的通知[J]. 中国环境科学 2020(04)
    • [20].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提升方法研究[J]. 科技资讯 2018(29)
    • [21].2003-2012年临床医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调查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02)
    • [22].博士学位论文目录[J]. 中国宪法年刊 2018(00)
    • [23].博士学位论文写作的“五个意识”[J]. 中国研究生 2014(07)
    • [24].华南理工7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和提名论文[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25].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校际与省际分布特征分析[J]. 教学研究 2014(02)
    • [26].我校4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02)
    • [27].我校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的实践与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08)
    • [28].东华大学喜获第八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J]. 纺织教育 2012(01)
    • [29].关于申报2012年“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通知[J]. 岩土力学 2012(04)
    • [30].历史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05)

    标签:;  ;  ;  ;  

    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