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色冬日驾车闹陕北(论文文献综述)
侯一凡[1](2020)在《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油画艺术多元发展,少数民族题材油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今内蒙古自治区为行政区域划分的中国北方草原,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草原生态、人文景观构建了独特的民族审美观念。长久以来围绕“草原”母题展开的艺术创作始终没有间断过,其拥有持久的地域魅力且具有可探索的文化深度。以草原题材展开的油画创作发端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尽管其相较于内地及沿海发达地区起步稍晚,但在国内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较早的发展起来,并且拥有相对扎实的根基。从兴起到繁荣发展的70年中,内蒙古的草原题材油画拥有一支执着的创作队伍,以他们的不懈努力,在全国美术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曾经的辉煌成就书写了内蒙古美术发展史中浓墨重彩的一页,其发展阶段背后的多种成因及后期影响值得研究。对探索时期的梳理以及辉煌时期的总结,有利于未来民族美术的积极发展。目前就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的研究现状来看,在广度与深度上,仍有可探索的空间,笔者尝试从学理层面对其进行全面的梳理,并进一步思考其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全球化”与当代前卫艺术发展迅速的今天,民族题材美术与当代艺术发展的位差,使内蒙古的油画家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面对草原生态环境发生的改变,那些对曾经抒情性传统的延续也使草原题材油画创作走入瓶颈期。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亟待发现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应对与转变,从而寻求民族艺术的创新之路。本文将以新中国成立70年为节点,结合主流艺术发展脉络对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进行整体研究。从共时与历时两方面的视野,结合草原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环境,以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切入,借助其方法对地域特点进行考证,借助民族学、文化学的视角对人文背景进行分析,借助美学、图像学的方法对艺术本体进行解读,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针对其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展开多纬度的探讨,以期为地域美术研究打开新的思路。本文拟突出问题意识,并以此架构全篇,即分五章内容,针对四点聚焦问题展开讨论:(一)第一章草原题材油画创作形成的地缘环境与人文背景,以及第二章发展脉络及时代因素,围绕北方草原生态文化圈,在全国艺术形态同时期发展的比较视野下,探讨草原题材油画创作如何形成,如何表现,如何发展。(二)第三章在对作品创作内容的分类研究,以及第四章对本体的艺术特色与审美分析中,通过分析作品生成的艺术特点及横向对比异域民族题材油画创作,探讨研究对象形成了哪些独特的地域艺术品格,廓清其艺术个性及美学特征。(三)第五章的文化追问中,将草原题材油画发展视为一个动态的生命体,探讨在其生长过程中草原文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而艺术创作又是怎样丰富和传承草原文化的。根据艺术反映论与决定论,研究双向影响促进下,草原文化与草原题材艺术创作在当代语境中的相互作用。(四)在本文的结语部分,通过前文系统的梳理与学理分析,进一步明晰当代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如何在新的生态文化语境中,适应新变化,化解新矛盾,产生新能量,焕发新生命。
贾丹[2](2018)在《陈藻《乐轩集》注》文中提出陈藻,字元洁,号乐轩,福建福州人。原名某,后因读《诗·召南·采苹》有所悟而改名为藻,是闽东南地区理学流派艾轩学派的重要人物。他一生科举未仕而生活贫苦,少时求学于红泉书院,中年游历各地,足迹遍布东南,甚而远至西南地区,晚年侨居福清,以讲学、农耕为生。其一生贫苦且长年流离异乡,但性情刚直不移,通达乐观,在理学、文学、教育等方面皆有建树,在闽地有着很大的影响。《乐轩集》较为完整地保存了陈藻创作诗文,在其本人生平记载较少与理学专着皆散佚的情况下,集中所录诗文便成为研究陈藻生平、思想及其创作成就的重要资料,且诗文本身即具有较高的文学、文献价值。然而,学界现今对于《乐轩集》的研究尚显浅薄,成果较为零散且不成系统,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文学研究部分,通过《乐轩集》的文本材料与地方志等典籍的相关记载,分析研究陈藻其人的师门、生平、着述,在诗文中体现出的思想特性和理学、文学、人生、教育等方面的思想主张。对于《乐轩集》则从文本出发,分析其诗歌、文章的题材内容与艺术特色,展现其风貌价值。注释部分,以四库本为主,以《全宋诗》、《全宋文》(辑自《永乐大典》)为补充,力图还原《乐轩集》的文本全貌。同时,对于集中典故、人物、官职、制度等进行注释解析。通过上述的分析研究,力求对陈藻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科学的理解,这对福建、广西等地社会历史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尤其是地域文化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周婧[3](2017)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春电影作为中国当下电影产业的重要电影类型之一,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青春电影相对稳定的类型范式。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影产业的不断演进,青春电影也逐渐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青春自省发展为以“青春怀旧”为叙事情怀,杂糅进爱情、都市、浪漫、喜剧、犯罪等元素的多元化电影类型。青春电影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类型之一,并透过私人化的“青春”这一历时性过程透视中国现代社会宏大的历史背景,将历史微缩于个人记忆中,创作出带有中国特色的青春电影。本文以青春电影为研究主体,梳理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探讨青春电影在类型生产、类型叙事方面的特征,并进而从美学、文化角度解读青春电影的内涵与主旨,剖析青春电影的历史与现状,探讨青春电影这一电影类型形成的必然性与重要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青春电影,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引发了研究者对其类型形成的探索。青春电影主要指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精神困惑、生理及心理变化,以及青春主体在爱情、亲情、友情方面的情感经历,围绕其在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种种事件为叙事内容和题材的电影。世界青春电影自电影产生之初发轫,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显着的类型特征:从青春影像的崛起到冷遇沉寂后的勃发,从个人化的经验投射到多元化的创作转向,经过百年的发展成为世界部分国家与地区的重要电影类型。华语青春电影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经历了理想主义青春时代后,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走向成熟,并在二十一世纪后出现类型的转向,逐渐由小众化、自传式的青春记录走向大众化、商业娱乐化的青春狂欢。虽然青春元素在华语电影中早已有之,但以青春题材和故事作为主体叙事经历了一系列漫长的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华语青春电影在类型叙事上形成了稳定的特征,在叙事母题方面,华语青春电影中以青春主体混乱的爱与迷失的性之间的冲突展现其在成长时期对爱与性的困惑;同时,对成人世界的向往与逃避使青春主体形成了既渴望成长获得成人资格又拒绝成长惧怕长大的内心迷茫;青春电影中也通过暴力与死亡展现青春世界的残酷与无序,在母题表达上表现出犹疑与矛盾的特征。在人物塑造方面,华语青春电影以青春主体、长者形象、“过客”形象三个群体构设人物图谱,青春主体的叛逆、迷茫与边缘化往往由“不在场”的母亲与“不称职”的父亲造成,家庭的破碎造成成长的歧路。教练、明星甚至偶遇的陌生人都可能成为青春主体的精神导师,引领青春主体走向成长。在影像叙事方面,以现实记录影像、残酷青春影像、浪漫怀旧影像、清新明丽影像演绎不同风格的青春电影,将青春世界以多重视角呈现于观众;在叙事结构方面,华语青春电影往往一反经典好莱坞叙事方式,运用反经典叙事、旅程式叙事、散文式叙事和回忆叙事的方式讲述青春故事,以呈现出青春里复杂而敏感的情感维度。华语青春电影通过空间生产建构地域文化身份,青春主体的家庭空间是破碎与复杂的,家庭的残缺与破败、父母亲人的缺席与出走透视出独特的时代症候;而校园空间往往意味着规则与束缚,成为青春主体企图逃离与越轨的场域;相对而言,公共空间恰成为其活动与生活的主场,尽管放纵与游荡其中的青春主体仍感到迷茫,无法得到最终的救赎;村镇与都市是青春主体主要的生存空间,逐渐世俗化的乡村已不再具有曾经的诗意,落后与破败成为青春主体的禁锢空间,都市与城镇的现代化使青春主体迷失其中,成为堕落与放纵的乐园。除此之外,火车、游轮、高楼、四合院成为地域文化身份的符码,以青春世界的镜中之像管窥自我的地域文化身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青春电影经历了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美学追求。以青春为入口透视现实图景,以现实主义立场运用写实主义美学观念书写青春,青春故事背后演绎出的是对现实的强烈观照;同时,以青春为镜像通过青春主体的漂泊与“异化”表现出现代主义中对存在与价值的强烈追求。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青春电影,同样以青春的名义阐释了新时代青春消费主义的特征,并在影片中呈现出拼贴、碎片化、复制性以及对权威与意义的消解。“青春”不仅仅是人生中独特的成长阶段,同时,以青春为契机,表现出对现实世界的观照、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与叩问。随着时代的更迭,青春电影演绎出不同的美学色彩与思想内涵。作为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叙事对象的青春电影必然带有强烈的青年亚文化色彩,然而,华语青春电影为西方文化理论中的青年亚文化找到了本土化的表达路径,青春电影本身成为表达越轨者思想的有力武器,成为青年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抗阵地,尽管结果无可避免地被强大的消费文化收编,但以影像维度表达青年文化的表征,仍将居于边缘地位的青年亚文化拉入到大众视野,完成了对青年文化的本土化表述。同时,女性亚文化也在青春电影中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呈现,关注青春时期女性自我的发现与建构,阐释青春女性在情感的坚守中完成心理与生理上的双重蜕变。华语青春电影在其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意蕴、文化属性与电影类型特征,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在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中,如何保持受众对其的新鲜度与认同感,如何在今后的发展中将商业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如何在情感维度上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吸引力将成为华语青春电影未来将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青春电影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解读了青春电影类型形成的规律及其美学、文化属性。青春世界的绚烂与丰富,青春在每个人成长中的独特性决定了青春电影必将作为华语地区重要的电影类型持续发展下去,继续讲述不同时代的青春记忆。
王璇[4](2017)在《《说文解字》的设计解读》文中提出《说文解字》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撰写的一部影响深远的字典,其在收录和训诂古文字的过程中,“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造字方法巧妙而完整地保存了当时人们生活创造性活动和成果的基本面貌,亦成为承载遥远古代社会生活中宝贵造物设计信息的重要载体。本文把《说文解字》中涉及造物内容的相关汉字作系统性、多角度、定性定量分类考析,从文字的形音义方面考察《说文》字系中上古社会先民在“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工具、农具、兵器、乐器”等生产生活方面的设计内容,并作有条理的梳理、归纳。以《说文解字》中的文字构形、字音和经史典籍的印证为基础,探讨造物产生的背景、形态的演化、工艺的制作、材料的拓展、功能的兼容,以及因经验积累、宗教信仰、等级礼法等因素影响而造成的造物设计的规范、禁忌与演进,以尽力还原上古社会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造物内容的真实设计状况,试图透析出这种原生态设计中所渗透着的宝贵的造物思想与观念。
王刚[5](2016)在《喀什噶尔》文中认为歌声离我远去你有你的喀什噶尔,我有我的喀什噶尔。——题记第一章1我是在喀什噶尔的舞台上第一次见到王蓝蓝的,那是我在喀什噶尔第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她穿着没有领章帽徽的军装,长长的头发搭在脸前,让我无法看见她的脸。身边有无数的声音在咒骂她,说她是一个破鞋。在我青
吴娅娅[6](2012)在《吐鲁番出土衣物疏辑录及所记名物词汇释》文中提出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本论文研究内容出发,介绍了文章的选题之由以及意义,阐明了吐鲁番出土衣物疏与战国、汉晋遣册类文书的渊源关系,并说明了吐鲁番出土衣物疏所体现出的历史价值与语料价值。第二部分主要对吐鲁番出土衣物疏的收録情况简单作了概述,搜到见於着録的衣物疏合计68份,其中比较集中收録的是《吐鲁番出土文书》和侯灿的论着,其他均散见於黄文弼、陈国灿、柳洪亮、荣新江等所着论着中。第三部分主要对吐鲁番出土衣物疏的研究概况进行了汇总,包括衣物疏的着録、性质、渊源关系以及宗教思想、经济文化、名物考证等多方面学者的研究与探讨,本文侧重名物考证,所以重点阐述。第四部分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以及侯灿《吐鲁番晋——唐古墓出土随葬衣物疏》(附録)的基础上,以时间为序参照原图版校对并收録68份衣物疏释文,并且对每一份衣物疏的出处、墓葬情况、断代、现藏情况作了说明。第五部分主要以学者已有研究为基础,并结合字典辞书、文献史书以及出土材料对68份衣物疏中所涉及名物词进行了汇释。
陈愉庆[7](2009)在《多少往事烟雨中(之一)——我的父亲陈占祥》文中研究指明当年,《梁陈方案》就新中国北京城建规划率性直言,导致陈先生的政治生命与古都同葬于废墟;梁先生虽幸免于难,亦"遍体鳞伤",自身难保。作者身为陈先生爱女,回首往事,如云如烟……
王宝红[8](2005)在《清代笔记小说俗语词研究》文中指出笔记小说自魏晋迄清,着述繁富。以笔记小说中的俗语词为对象展开研究,是词汇研究中的新视角,已有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清代是笔记小说集大成的时代,清代笔记小说数量可观,词汇容量大,作品内容庞杂,作者人数众多,词汇覆盖面广,反映的社会面广泛而细致。在语言上,多以浅近的文言写作,行文不辞鄙俚,文白夹杂,保存了丰富的俗语词资料。这些资料,虽然缺乏用语的系统性,但它也没有特定的限制,笔记一事一议的特点,使作者能够自由地把自己所注意到的、有特点的材料记录下来。它们对于清代汉语及整个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着其他文献资料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俗语词资料还未受到足够的注意,是同类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本论文选定清代笔记小说中的俗语词作为研究的课题。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搜集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在广泛阅读清代笔记小说着作的基础上,重点对其中的300多部作了全面调查,搜集到大量的俗语词,然后从中筛选出2728个词语作为研究对象。在词语的选择上,并不仅仅局限于新词新义和疑难词语的搜罗,凡是清代使用的俗语词,都将纳入我们的研究视野,这是本文搜集材料的基本考虑。(2)对所选定的每一个俗语词作了分类整理和详细地释义研究。在每一小类词语汇释之后,利用数理统计法对其中词语的首见年代及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作了分析,揭示了其中一些比较突出的词汇现象。大量语言事实的分类描写,可使人们对清代笔记小说俗语词汇的基本面貌和发展变化的情况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3)在分类描写的基础上,又从整体上对俗语词的组成成分、音节特点、语义架构、构词方式以及词义的发展变化诸问题作了探讨,总结了这一时期俗语词汇发展的特点,可使人们对这一时期背离文言规范的俚俗层面的用语状况获得一个全新的理性
张生[9](2005)在《十年灯》文中指出我一直不是很喜欢送别的场面,我总觉得,送别的时候人会变得特别的虚假。因为,人在这个时候不得不扮演一种传统的,习惯的悲情角色,尤其是火车将开未开之际,两个人在站台上磨磨蹭蹭,等待开车的笛声鸣响的时候,非常的不自然。因为这时,该说的话已经说尽,不该说的话也还是一样不会说,但又不得不找点什么来说说,真是让人痛苦不堪,所以,火车的笛声一响,送别的人和将要乘车离去的人都会如逢大赦,赶紧转身离去。
邓贤[10](2003)在《中国知青终结》文中提出一小说把假的写成真的,报告(纪实)文学把真的写成假的。最初,是想把真的写得更真,运用了假的手法,才有了报告(纪实)文学。遇到麻烦,又总把真的说成假的,天长日久,就真成假的了。然而,在读者当它是假的同时,站在侵权官司的被告席上,法官总当它是真的。于是,歌功颂德的赞助文学和无法查证的匿名隐私文学,就成为报告(纪实)文学的必归之路。不仅把真的写成假的,还把假的写成假的。尽管如此,《当代》今年依然隆重推出《蓝衣社碎片》、《矿难如麻》和《中国知青终结》。我们并不奢望中兴报告(纪实)文学,我们只想告诉读者,尽管有史学家和记者关心真实,但在记者无暇顾及和史学家无心顾及的地方,仍然有报告(纪实)文学家的天地。之所以在"报告(纪实)"身后加上"文学",并不因为虚构等造假的文学手法,而仅仅因为文学对真实的关心角度:命运。还报告(纪实)文学的本来面目:用真的手法,把真的写成真的。二仍然坚守在报告(纪实)文学阵地上的作家中,邓贤最为着名,也最有争议。很多女性读者不喜欢邓贤作品,在情理之中。因为邓贤关注的都是国家大事和人群大事。但不少男性也不喜欢,多少让人意外。很多相关的评奖活动都将邓贤排斥在外,理由是"不是文学"。而在喜欢邓贤的读者看来,他的致命缺点,恰恰是"文学"过多,伤害了"报告"。这是邓贤的尴尬,也是报告(纪实)文学的尴尬。邓贤的缺点,与报告(纪实)文学通用;邓贤的优点,却常常为他独有。从十八年前,编辑在云南边地拜访邓贤的那一天起,《当代》所知的邓贤,就没一天停笔。但近二十年来,邓贤的报告(纪实)文学作品,却是寥寥无几。不是邓贤少才气,只是邓贤太认真。每一部作品,不锤炼三两年时间,不肯出炉。而每一次出炉,都近乎于出院,真正的呕心沥血。比方这部《中国知青终结》,历时三年,修改十余稿,《当代》存放的打印"初稿"就有尺余厚,交换意见的长途话费就达数千元。常常在所有编辑都已心灰意懒之时,邓贤依然默默带病坚持,直到柳暗花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所以他每一篇作品,都能引起轰动,《大国之魂》、《中国知青梦》、《流浪金三角》,都当之无愧为同时期报告(纪实)文学经典。所以尽管报告(纪实)文学已经集体日薄西山,邓贤依然得到读者厚爱,成为当今难得的畅销作家。所以,我们要向读者隆重推荐这部《中国知青终结》,尽管它依然有着报告(纪实)文学的与生俱有的缺陷。
二、银色冬日驾车闹陕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色冬日驾车闹陕北(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
第一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形成的地缘环境与人文背景 |
第一节 北方草原的地域环境与生活方式 |
一、以草原为主的多样化自然生态 |
二、开放与封闭并存的游牧空间 |
三、四季轮牧与天人相谐的生活方式 |
第二节 人文背景与审美心理构建 |
一、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与虔诚的民族信仰 |
二、自由、坚韧与包容的民族心理特质 |
三、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审美心理互渗 |
第三节 传统艺术中的视觉审美要素 |
一、岩画结构的朴拙概括 |
二、青铜造型的力度扩张 |
三、鹿石雕刻的线性解构 |
四、寺庙壁画的多彩韵致 |
五、民间美术的装饰表现 |
第二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发展脉络及时代因素 |
第一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早期形态 |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与“两结合”创作方法的体现 |
二、主题性创作的普遍关注 |
三、本土化与民族化的初期探索 |
四、内蒙古油画发展根基的奠定 |
第二节 新时期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多向度拓展 |
一、美术创作的复苏与开放自由的情感表现 |
二、现实主义表达中个人风格的自觉追求 |
三、精神空间探索——关于“风情”与“超风情”的问题 |
四、以妥木斯为代表的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群体的形成 |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的草原题材油画创作 |
一、当代新兴艺术群体及其探索实践 |
二、他文化冲击下探究草原文化取向 |
三、风情性的延续与创作发展的瓶颈 |
第三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类型呈现 |
第一节 草原地域生活与民族风情 |
一、自然生态图景 |
二、游牧生活表现 |
三、草原民俗活动 |
第二节 历史再现与视觉叙事 |
一、浪漫激越的草原文明进程 |
二、革命时期的现实主义再现 |
三、当代草原建设的多样表达 |
第三节 文化追问与象征内涵 |
一、史诗传说与文化符号 |
二、文化遗迹的厚重积淀 |
三、神圣而虔诚的草原仪式 |
第四节 精神探索与生命哲学 |
一、民族肖像的精神世界窥探 |
二、母性的主题及永恒的光辉 |
三、鞍马文化的精神象征 |
四、传统与现代文明碰撞引发的生存反思 |
第四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本体的审美分析 |
第一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艺术表现 |
一、宏阔的视觉空间构图 |
二、意象性造型与写意性笔法 |
三、色彩运用的特有张力 |
四、粗犷的浮雕肌理塑造 |
五、线性表达的内在骨力 |
六、平面化与装饰性的语言表现 |
第二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审美意蕴 |
一、质朴与醇厚的鲜活力——民族生活的原生态表达 |
二、畅然与高古的穿透力——传统艺术的提炼与升华 |
三、造化与心源的转化力——自然物象内化的草原情怀 |
四、含蓄与奔放的表现力——诗意的抒情美与劲健的刚性美 |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中的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 |
一、藏民族题材油画创作 |
二、新疆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 |
三、三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的共性与个性 |
第五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文化追问 |
第一节 创作对象、主体与受众视角的草原文化表达 |
一、以游牧经济形态为基础的地域文化彰显 |
二、法度自然的生态性文化观照 |
三、异度空间天人共生的审美共鸣 |
第二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中的民族文化交流 |
一、油画语言呈现中西方艺术跨文化的创作实践 |
二、艺术语言的中性调和体现游牧文化的包容性 |
三、全球化语境下民族身份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
第三节 传承与发展中草原文化的当代意义 |
一、开掘——民族文化审美资源 |
二、传承——保存民族文化的鲜活性 |
三、创新——提升民族艺术在民族文化谱系中的文化内涵 |
结语:问题与出路 |
参考文献 |
图片出处 |
附录 |
附录1 内蒙古油画大事记(1946-2019) |
附录2 油画家燕杰访谈录 |
附录3 油画家王延青访谈录 |
附录4 画家王荣访谈录 |
附录5 油画家博·阿斯巴根访谈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陈藻《乐轩集》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的价值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陈藻生平研究 |
第一节 南宋闽地的艾轩学派 |
一、宋代闽地理学的兴盛 |
二、陈藻师承:艾轩学派 |
第二节 陈藻的生平 |
一、陈藻的籍贯与生卒年 |
二、陈藻生平 |
第三节 陈藻的着述与流传 |
一、诗文集 |
二、其他着述 |
第二章 陈藻的思想研究 |
第一节 陈藻的思想特性及理学观点 |
一、思想特性 |
二、理学思想观点 |
第二节 理学背景下的文学观 |
一、传《诗》《骚》、重性情 |
二、重文辞、求诗工 |
第三节 乐观通达的人生思想态度 |
第三章 陈藻诗歌研究 |
第一节 陈藻诗歌的思想内容研究 |
一、纪事咏怀类诗歌 |
二、寄赠酬唱类诗歌 |
三、纪行题咏类诗歌 |
四、谈书论道类诗歌 |
第二节 陈藻诗歌的艺术特色研究 |
一、转益多师,自含特色 |
二、锻炼诗语,浑融自然 |
三、世俗鄙俚,率意真朴 |
第四章 陈藻文章研究 |
第一节 陈藻文章的思想内容研究 |
一、辞赋 |
二、记、序 |
三、策问 |
四、铭文 |
五、祭文 |
第二节 陈藻文章的艺术特色研究 |
一、辞赋 |
二、策问 |
三、记序文、祭文 |
结语 |
凡例 |
卷一 诗 |
读《庄子》 |
偶游白渡怀刘九 |
寄刘九 |
寄刘八 |
黄石还渔溪寄刘九四首 |
久不得刘九书因题寄之 |
重山论《易》赠吴叔达 |
丹井怀叔达 |
凭栏 |
桂堂秋夜 |
题刘氏翠微亭 |
诵少陵诗集 |
福州城北吴氏新楼之作 |
过黄州访东坡雪堂遗迹拟作 |
寓居 |
述怀 |
蟹井 |
虎丘 |
山中有感 |
城山偶题 |
渔溪西轩 |
紫瑞香三首 |
丘叔乔七十生朝二首 |
与宗上人同饮 |
试后自题因送从弟敬之赴省 |
贫妇行 |
问太虚 |
西窗晚眺 |
海口吟 |
和林子望二绝 |
刘五十丈生日 |
云庵觅诗 |
一古一律贺懒翁宏仲七十 |
次子望肯堂之什 |
陈叔盟两惠诗以一首谢 |
谷城山下作 |
城山读书 |
送年 |
秋雨 |
林若愚七十 |
网山先生讳日寄绮伯 |
三教 |
赠叔嘉叔平刘丈 |
丘德基七十 |
贺丘子从迁居 |
贺子永为令郎醮妇 |
将有远行走笔效江西体赠叔嘉 |
适武林入延平界作 |
建剑风土 |
除夜过延平书所见 |
过盖竹祠 |
至浦城界闻武林失火而还 |
新村阻水 |
看船 |
由建阳抵浦城界遂归崇下 |
浙漕不成还勉诸同行 |
拟别为浙江之行 |
归入古田界作 |
同行归急困倦不能诗 |
观渔船水碓有感 |
建剑板桥之什 |
适武林途中作 |
道中酒垆 |
夜宿溪馆偶成 |
夜宿延平水东二首 |
山泉 |
建剑途中即事 |
田家妇 |
过建剑书所闻见 |
过建剑饮食 |
早下蓬岭 |
过江山作 |
自哂 |
看潮 |
重阳临安舟中作 |
到平江遇雨次日见元鼎扬丈 |
赠扬元鼎 |
平江清明书所闻见 |
平江课赋待试混补萧中立见之有相怜色因成四韵 |
郑簿约饮不赴以诗谢之 |
寄叔嘉叔平 |
读李翰林诗 |
郑主簿宅看雪访梅听僧抚琴偶成四韵倩萧中立书之 |
呼卢 |
赋京口苏园 |
十月一日毗陵作 |
题东湖林氏所居 |
平江送连亨叟赴省 |
冬至寄行甫腾叔 |
赠王叔平 |
赠萧中立 |
平江腊月廿五夜作 |
除夜寄妻叔刘丈 |
元日平江作 |
寄叔广 |
平江送王腾叔 |
别平江扬元鼎二首 |
壬戌重午于潜李氏作 |
土风 |
道中戏嘲朱叔纬 |
咏快活三首 |
归入福建界作 |
甲子应举 |
卷二 诗 |
子从生儿席上作 |
与景晦 |
丘叔乔八十 |
丘子中生日 |
中元连宿竹园刘叔嘉宅 |
仲秋过卢北山子俞尝新醖作 |
过卢北山 |
卢子俞幼孙晬日 |
小除过卢子俞作 |
贺刘叔猷为用甫纳妇 |
百丈书怀寄丘子深 |
红泉明日还福清作 |
诵《中庸》 |
梅 |
城山 |
壶山二首 |
虎溪 |
过延平书怀 |
纪梦 |
过临川怀刘氏弟兄 |
过新喻 |
宿衡阳 |
自哂 |
题清晖楼 |
融州西楼望山 |
融州除夜寄福清刘九兄 |
题融州城楼 |
融州望乡 |
东楼夜望 |
客中书事 |
秋雨 |
冬日 |
冬日融州绝句 |
东宁初夏得叔达书自都下来,言去秋与乡荐寻闻下第想就试上庠,赋诗寄之 |
余融州生日 |
春日 |
融州东楼 |
别融州 |
谒罗池庙 |
真仙洞 |
寄吴提干 |
别王司法 |
题静江 |
舟行 |
过桂平 |
过象州 |
过海丰 |
除夜忆福清塘东诸友 |
喜次漳浦 |
次韵林子衡恶梦之什 |
憎吏行 |
讼田行 |
阿凡初冠觅诗 |
愁梦 |
戏题宏仲饮亭酒肆 |
黄檗香炉峰 |
叔达及第书走笔答之 |
拟卜居 |
冬日南谷读书 |
夜行偶成 |
汝永寓大湖以岁歉还舍,邂逅喜能为具赋诗赠之 |
次韵吴推官见赠经理达翁家事之什 |
别舅氏 |
赠故乡人 |
忆母 |
客中夏夜即事 |
久为尘事关怀因成一绝 |
戏简宏仲刘九丈 |
丙子秋作 |
戏赠叔嘉 |
悯刘家竹 |
别蔡伯畛 |
客中怀刘九 |
赠蒙中 |
读史偶作二首 |
病眼寄子中 |
绝交赠伯巳二首 |
独宿赠伯巳 |
值事有感怀渔溪丘德基 |
姚晋卿溪阁行 |
丘景运生孙叔南生子戏赠以诗二首 |
北风 |
悼网山 |
早梅开后寒日暗天各穿百孔于杖头欲放一时之野眼戏题绝句跋其后 |
试黜寄余景仁 |
冬日赠宏仲 |
题黄子正易轩 |
和琴薰阁 |
贺仲雨斗 |
东林春晚作 |
平步楼 |
刘骍子初冠勉以诗 |
叔嘉叔平既斩衰祝之以诗 |
贫病 |
李氏园 |
试黜题卢子俞所居 |
敛石堂头有老夫善排遣之语因答以诗 |
伯温索诗贺令姊夫生朝 |
谢丘伯巳送酒芋 |
听雨 |
元夕同社众携灯上山谒神祠 |
闻雷 |
寿山种柑命名学圃 |
题林仲雨皦日庵 |
用余子畏韵,其诗有警句云:若知瓦砾真成道,便觉珠玑不属君 |
听吴毕闻讲杜诗今夕行因效释子偈体成一绝 |
幽景 |
卷三 诗 |
次韵回叔经 |
喜雨 |
咏陈和伯母坟嘉禾芝草甘露之祥 |
除夕 |
卢北山元夕 |
遇事有感 |
横江亭 |
剪春罗 |
送郭定夫 |
送张谦父往潭州 |
书怀奉简张谦父 |
赠余子畏 |
子畏惠诗用韵酬之 |
送蔡伯畛往潮州四首 |
问吴叔经病 |
赠高待聘 |
龙屿偶作 |
梦故人 |
黄景咏七十 |
黄景咏夫妇七十 |
芗峦 |
送郭定夫往江西二首 |
送黄钦之赴广州盐税三首 |
谢丘子中惠诗 |
寄黄景咏 |
暮秋闰月平步楼口占 |
西轩罢斋暂别先后进诸友 |
颜伯温生日席上口占 |
送谷准羊肩贺伯温 |
西宫中夜闻纺声 |
别林肃翁 |
读东坡玉糁诗因成一绝续去年芋茎羹后寄丘林陈三友 |
六月望夜纪饮 |
赠许秀才 |
寄杨南仲 |
书子诲所寄诗后 |
咏子诲门外荷花 |
朱叔清小楼谒名并诗 |
叔清留饮座上感怀 |
岁晚朱叔清楼上谈诗话佛饮酒听琴作 |
谢余子京骥惠诗 |
题吴景恬写三传正后叔谟子 |
谢王尔瞻尔中惠诗 |
久不到黄石故人相见多喜余红颜吴世执友喻之霜柿谓其熟而将坠也 |
谢余荐鹗听《易》惠诗一首 |
和林君作起叔梅诗韵 |
刘躔父生男 |
贺叔嘉生日 |
贺刘直之值改官 |
贺丘焕翁南归 |
刘公父新理花畦约赏菊因成乐轩行 |
清晖行 |
宿清晖 |
经鉏 |
过卢子俞 |
贺王嘉玉生日 |
次韵林君则惠诗 |
感旧 |
郑汝则七十 |
赠陈伯融夫妇 |
辛巳大歉 |
辛巳岁暮宴陆甥子由家 |
辛巳岁晚上坟 |
叹问塘东一二新旧 |
阅世 |
辛巳秋后访卢子俞作 |
食粥绝句赠卢震夫 |
诫买墓石人 |
楞伽经 |
过桃枝岭 |
九峰过重阳 |
谢郑如之送酒初十日 |
谢九峰升坐相留 |
赠九峰老 |
九峰僧房看山 |
九峰看菊 |
送陈智叔舍人赴召 |
吾乡有李明府,其伯子襟怀复然世表,某早知敬慕长诵诸人,今老矣,辄韵之以贻其子孙云 |
岁除僧寺看写疏作 |
首正有感二首 |
口占寄林子六君则 |
寓故里大中寺值朱起蔡同宿数夜 |
上东山坟寄敬之弟 |
癸未生朝躔父公父以酒殽而华其陋赋一绝 |
中秋 |
次韵源仲八丈日理之作 |
贺四五姑七十 |
艾轩老先生文集刊传,上以揄扬其问学,下则得佛家以法布施之意,前后数君子有是志而不果,今日薄西山幸一见此,喜成古风三篇以贺,后来之有作者且述下惊云 |
卷四 赋 |
菊花赋 |
梨花赋 |
桔橰赋 |
惜别赋并序 |
卷五 记序 |
复庵记 |
筮记 |
避喧记 |
乐轩序 |
送方孺春赴仙游簿序 |
送达翁赴潮阳序 |
送刘叔嘉赴太学试序 |
容膝轩序 |
画偃庐序 |
劝戴伯阳归乡序 |
无积序 |
丘子中逸老堂序 |
绵亭杨氏子名字序 |
可孙名字序 |
年孙名字序 |
卷六 策问十二首 |
河图洛书 |
《易》 |
《书》 |
《诗》 |
《春秋》 |
《礼记》 |
《周礼》 |
《周礼》《井田》沟洫赋税兵政 |
《夏小正》《月令》同异 |
《太玄》 |
五星 |
五运六气 |
卷七 策问 |
《史记》《左传》所言岁星异同 |
分野 |
地理 |
三条四列两戒 |
历 |
闰 |
律 |
郊 |
禘 |
明堂 |
庙祧 |
封建 |
封建井田 |
卷八策问 |
唐藩镇 |
唐官制 |
唐始终治乱 |
汉兵制 |
周汉兵农分合[1] |
《尚书》《周礼》本朝官制 |
《周礼》《尚书》官制异同 |
官制 |
大宗小宗 |
筮 |
本朝乐 |
车制 |
地理之疑 |
八阵 |
佚诗 |
别林黄中帅湖南 |
佚文 |
日省铭 |
黄如愚坎志 |
祭陈监场夫人文 |
南山祭墓文 |
代陈钧叔祭父墓文 |
代祭丈人文 |
代祭妇翁文 一 |
代祭妇翁文 二 |
代祭妇翁文 三 |
代祭妇翁文 四 |
代祭妇翁文 五 |
代祭郑氏母文 |
代林若愚祭母文 一 |
代林若愚祭母文 二 |
代林耀卿祭丈母文 |
祭妻大祥文 |
代祭妻大祥文 |
祭妻入坎文 |
代子俞祭妻入窆文 |
代丘叔乔祭妻文 |
代刘源仲祭妻文 |
代吴叔清祭妻文 |
代卢子俞祭妻辞堂文 |
代远仲祭妻文 |
代丘伯野祭妻文一 |
代丘伯野祭妻文二 |
祭网山先生文 |
犀斜墓祭文一 |
犀斜墓祭文二 |
犀斜墓祭文三 |
犀斜墓祭文四 |
犀斜墓祭文五 |
犀斜墓祭文六 |
犀斜墓祭文七 |
犀斜墓祭文八 |
犀斜墓祭文九 |
犀斜墓祭文一〇 |
祭曾叔宝文 |
附祭刘将仕文 |
祭陈叔盥墓文 |
祭刘叔平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论文研究价值与意义 |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三、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1、作为一种电影类型的青春电影 |
2、青春电影与青年电影 |
3、青春电影与励志电影 |
4、青春电影与成长电影 |
5、青春电影概念辨析 |
第一章 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世界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 |
一、青春电影的发轫:青春影像的崛起(1900——1933) |
二、青春电影的回归:冷遇沉寂后的勃发(1934——1970) |
三、青春电影的发展:个人化经验的投射(1971-1990) |
四、青春电影的成熟:多元表述的转向(1990至今) |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生产 |
一、类型萌芽:历史洪流下的青春表述(1930年代——1940年代) |
二、类型发展:理想主义青春时代(1950年代——1980年代) |
三、类型成熟(1990年代):困惑与反抗 |
四、类型转向(21世纪后):怀旧与狂欢 |
第二章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叙事 |
第一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叙事母题 |
一、混乱的爱与迷失的性 |
二、渴求成长与拒绝成长 |
三、青春暴力与死亡仪式 |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
一、青春成长中的主体形象 |
二、青春世界中的长者形象 |
三、青春成长路上的“过客”群像 |
第三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影像叙事 |
一、青春中的现实记录式影像 |
二、暴力下的残酷青春影像 |
三、创伤里的浪漫怀旧影像 |
四、青葱岁月里的“小清新” |
第四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叙事模式 |
一、华语青春的反经典叙事模式 |
二、成长中的旅程式叙事模式 |
三、淡化离合的散文式叙事 |
四、多视角下的回忆叙事 |
第三章 华语青春电影的空间生产及地域文化身份 |
第一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空间生产 |
一、家庭空间——残缺与出走 |
二、校园空间——压抑与越轨 |
三、公共空间——游荡与流浪 |
四、生存空间——村镇与都市 |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地域文化身份建构 |
一、个人化青春记忆的景观意象 |
二、群体性青春怀旧的镜中之像 |
第四章 时代青春的美学追求及自我价值追寻 |
第一节 以青春为入口的现实主义观照 |
一、青春背后的现实图景 |
二、写实主义美学观念的青春书写 |
第二节 以青春为镜像的现代主义追求 |
一、青春的漂泊与“异化” |
二、对存在与价值的追寻 |
第三节 以青春为名义的后现代主义阐释 |
一、新时代的青春消费主义 |
二、记忆拼贴与碎片化解构 |
三、复制青春与青春复制 |
四、对权威与意义的消解 |
第五章 华语青春电影中的亚文化表达 |
第一节 青年亚文化的本土化视野 |
一、华语青春电影与青年亚文化 |
二、讲述的权力背后——越轨者的思想 |
三、影像维度的背后——抵抗仪式与“自恋式”表演 |
第二节 女性文化的青春再现 |
一、多元化的青春女性影像 |
二、青春里女性的自我发现与建构 |
三、成长中女性情感的坚守与蜕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4)《说文解字》的设计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对象概念界定及主要研究范围 |
第一章 “衣”的设计解读 |
第一节 衣饰的起源 |
一、由“冠”的由来看元服的起源 |
二、从“市”的构形与含义看衣饰的起源 |
三、从上古社会巫术宗教中孕育而生的蚕丝制品 |
四、藏礼于“衣”的等级初分 |
第二节 服饰的萌芽 |
一、因狩猎得来的服饰材料演变过程 |
二、由采集、种植而来的服饰材料演变过程 |
三、源于植桑养蚕的丝织品演变过程 |
第三节 服饰设计的初始形态分类 |
一、头衣服饰 |
二、体衣服饰 |
三、足衣服饰 |
第四节 社会等级规范下的服饰设计 |
一、服饰样式中的等级规范 |
二、服饰色彩中的身份象征 |
三、服饰材质中的贫富差距 |
四、服装玉饰中的身份隐喻 |
第五节 服饰的设计规范 |
一、尺寸有度的制衣规范 |
二、神鬼观念下的色彩禁忌 |
三、“功能”至上的男女服饰差异 |
四、服饰天性使然的遮丑趋美 |
第二章 “食”的设计解读 |
第一节 饮食炊具的发端 |
一、由火引发的饮食炊具的革命 |
二、酉(酒)的肇始 |
三、祭祀活动推动下的饮食器变奏曲 |
第二节 饮食炊具的形态分类 |
一、炊具分类 |
二、餐具分类 |
三、酒具分类 |
四、一般通用器皿 |
第三节 饮食炊具的制作工艺 |
一、陶器的制作工艺 |
二、金属器皿的制作工艺 |
三、竹木器皿的制作工艺 |
第四节 饮食炊具的功能演变 |
一、饮食炊具中的生活功用 |
二、饮食炊具中的原始崇拜 |
三、饮食炊具中的等级差异 |
四、饮食炊具中的美感追求 |
第五节 饮食炊具的礼仪规范 |
一、饮食炊具与祭祀之礼 |
二、饮食炊具与宴饮之礼 |
第三章 “住”的设计解读 |
第一节 先民居住观念与建筑的起源 |
一、从“住”类字看先民的居住观念 |
二、建筑的起源 |
第二节 从“住”类字看传统建筑的分类 |
一、传统建筑的类型 |
二、非居住类房屋的传统建筑类型 |
三、传统建筑的组成构件 |
四、室内陈设与装饰 |
第三节 传统建筑的建造材料与工艺 |
一、夯土筑基 |
二、版筑技术 |
三、烧砖制瓦 |
四、榫卯结构 |
第四节 传统建筑的功能延展 |
一、从“住”类字看传统建筑的生活功能 |
二、从“住”类字看传统建筑的祭祀功能 |
三、从“住”类字看传统建筑的政教功能 |
第五节 传统建筑的建造规范与禁忌 |
一、宇宙观下的传统建筑图式规范 |
二、礼仪规范下的等级化 |
三、宗法有序的布局要求 |
四、传统建筑的审美标准 |
第四章 “行”的设计解读 |
第一节 交通工具溯源 |
一、“交通”的概念理解 |
二、从“宙”看上古生存环境 |
三、舟车欙橇的传说 |
第二节 交通工具的品类划分 |
一、水上交通工具 |
二、陆上交通工具 |
第三节 交通工具的功能演化 |
一、从“载”看车类交通工具的核心功能 |
二、交通工具的战争用途 |
三、丧事用车的功能拓展 |
四、隐性的炫耀 |
第四节 交通工具的设计规范与标准 |
一、以人为本的设计标准 |
二、尺寸有度的车船规范化完善 |
三、尊卑分明的车舟制度 |
四、阴阳五行的用车讲究 |
五、文与质的审美争论 |
第五章 其它类设计解读 |
第一节 工具设计解读 |
一、猎捕工具设计解读 |
二、计算度量工具设计解读 |
三、书写工具设计解读 |
四、冶金工具设计解读 |
五、其它工具设计解读 |
第二节 农具设计解读 |
一、农具的孕育环境 |
二、农具的形态发展 |
第三节 兵器设计解读 |
一、进攻类兵器设计解读 |
二、抛射类兵器设计解读 |
三、护卫类兵器设计解读 |
第四节 乐器设计解读 |
一、《说文》中的各式乐器 |
二、乐器的制作工艺 |
三、礼乐中的乐器设计 |
结论 |
一、从《说文》的文字发展特点看上古社会的设计思维体现 |
二、由《说文》引发的设计思考 |
致谢 |
图片来源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情况 |
(5)喀什噶尔(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二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第三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第四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第五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第六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第七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第八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第九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第十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第十一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第十二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第十三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第十四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第十五章 |
1 |
2 |
3 |
4 |
5 |
(6)吐鲁番出土衣物疏辑录及所记名物词汇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1、论文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 选题缘由 |
1.2 选题意义 |
2、吐鲁番出土衣物疏概述 |
3、吐鲁番出土衣物疏研究概况 |
3.1 衣物疏的着録与释读 |
3.2 衣物疏的性质研究 |
3.3 衣物疏与遣册的渊源关系研究 |
3.4 衣物疏中所涉及的宗教信仰研究 |
3.5 衣物疏中所涉及的经济文化研究 |
3.6 衣物疏中所记名物词研究 |
3.7 综合研究 |
4、吐鲁番出土衣物疏辑録 |
一、前秦建元廿年(384)②缺名随葬衣物疏一③ |
二、前秦建元廿年(384)缺名随葬衣物疏二 |
三、前秦建元廿二年(386)刘弘妃随葬衣物疏 |
四、西凉建初十四年(418)韩渠妻随葬衣物疏 |
五、北凉玄始九年(420)随葬衣物疏 |
六、北凉真兴七年(425)宋泮妻隗仪容随葬衣物疏 |
七、北凉缘禾五年①(436)随葬衣物疏 |
八、北凉缘禾六年(437)翟万②随葬衣物疏 |
九、北凉缺名随葬衣物疏 |
十、北凉缺名随葬衣物疏 |
一一、北凉赵货随葬衣物疏 |
一二、北凉缺名随葬衣物疏 |
一三、大凉承平十六年(458)武宣王且渠蒙逊夫人彭氏随葬衣物疏① |
一四、令狐阿婢随葬衣物疏 |
一五、白雀元年(461?)随葬衣物疏 |
一六、龙兴某年宋泮妻翟氏随葬衣物疏① |
一七、阚氏高昌缺名随葬衣物疏 |
一八、高昌阿苟母随葬衣物疏 |
一九、建平六年张世容随葬衣物疏 |
二〇、符长资父母墟墓随葬衣物疏 |
二一、高昌章和五年(535)令狐孝忠妻随葬衣物疏 |
二二、高昌章和十三年(543)孝姿随葬衣物疏 |
二三、高昌章和十八年(548)光妃随葬衣物疏 |
二四、高昌章和十八年(548)缺名随葬衣物疏 |
二五、高昌缺名随葬衣物疏 |
二六、高昌建昌三年(557)令狐孝忠随葬衣物疏 |
二七、高昌建昌四年(558)张孝章随葬衣物疏 |
二八、高昌延昌二年(562)长史孝寅随葬衣物疏 |
二九、高昌延昌七年(567)牛辰英随葬衣物疏 |
三〇、高昌延昌十六年(576)信女某甲随葬衣物疏 |
三一、高昌延昌廿七年(587)张忠宣随葬衣物疏 |
三二、高昌延昌卅一年(591)张毅妻孟氏随葬衣物疏 |
三三、高昌延昌卅二年(592)汜崇鹿随葬衣物疏 |
三四、高昌延昌卅二年(592)缺名随葬衣物疏 |
三五、高昌延昌卅六年(596)某甲随葬衣物疏 |
三六、高昌延昌卅七年(597)张毅(武德)随葬衣物疏① |
三七、高昌延昌卌年(601)缺名随葬衣物疏 |
三八、高昌缺名随葬衣物疏 |
三九、高昌延和三年(604)缺名随葬衣物疏 |
四〇、高昌延和四年(605)某甲随葬衣物疏 |
四一、高昌延和四年(605)宜 随葬衣物疏 |
四二、高昌延和六年(607)碑儿随葬衣物疏 |
四三、高昌延和十二年(613)缺名随葬衣物疏 |
四四、高昌义和四年(617)张顺妻麴玉娥随葬衣物疏 |
四五、高昌义和四年(617)缺名随葬衣物疏 |
四六、高昌延和十八年(619)张师儿随葬衣物疏 |
四七、高昌重光元年(620)清信女某甲随葬衣物疏 |
四八、高昌重光元年(620)缺名随葬衣物疏 |
四九、高昌重光元年(620)汜法济随葬衣物疏 |
五0、 |
五一、高昌重光三年(622)缺名随葬衣物疏 |
五二、高昌延寿五年(628)王伯瑜随葬衣物疏 |
五三、高昌延寿九年(632)吴君范随葬衣物疏 |
五四、麴氏高昌延寿九年(632)六月十日康在得随葬衣物疏 |
五五、高昌延寿十年(633)元儿随葬衣物疏 |
五六、高昌缺名随葬衣物疏 |
五七、高昌延寿十四年(637)张师儿妻王氏随葬衣物疏 |
五八、高昌缺名随葬衣物疏 |
五九、高昌缺名(女)随葬衣物疏 |
六〇、高昌晚期缺名随葬衣物疏 |
六一、唐西州初年唐憧海随葬衣物疏 |
六二、唐西州初年 太夫人随葬衣物疏 |
六三、唐贞观末年阙名随葬衣物疏 |
六四、唐贞观末年缺名随葬衣物疏 |
六五、唐永徽二年(651)杜相缺名随葬衣物疏 |
六六、唐永徽六年(655)赵羊德随葬衣物疏 |
六七、唐显庆元年(656)宋武欢衣物疏④ |
六八、唐咸亨四年(673)左憧憙疏主衣物疏 |
5、吐鲁番出土衣物疏所记名物汇释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名物词索引 |
参考文献 |
後记 |
(7)多少往事烟雨中(之一)——我的父亲陈占祥(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两位导师的厚望 |
绝望的三年 |
命运, 在一夜之间转折 |
北上前夕 |
走入父母婚姻的英国女人 |
“沐恩堂”的同窗叶剑秋 |
一言定乾坤的外公 |
告别柔丝·黛 |
梁先生家的下午茶 |
逃离北京小学 |
触摸古都灵魂 |
跟着梁先生逛大栅栏 |
一起做梦的日子 |
《梁陈方案》的诞生 |
《梁陈方案》之纲要 |
《梁陈方案》的夭折 |
回答女儿的质疑 |
劳特·杰克南的启示 |
熊掌与鱼不可兼得——汽车和胡同 |
花开花落四合院 |
(8)清代笔记小说俗语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2 清代笔记小说的概况和特点 |
1.3 清代笔记小说俗语词的记载方式 |
1.4 清代笔记小说俗语词的历时来源 |
1.5 研究的材料及方法 |
2 清代笔记小说中的称谓类俗语词 |
2.1 亲属称谓 |
2.2 社交称谓 |
2.3 职业称谓 |
2.4 品质评价 |
2.5 绰号、别名 |
3 清代笔记小说中的衣食住行类俗语词 |
3.1 衣着装饰 |
3.2 饮食菜肴 |
3.3 住所建筑 |
3.4 行旅交通 |
3.5 器具杂物 |
3.6 日常举止 |
4 清代笔记小说中的社会生产类俗语词 |
4.1 生产经营 |
4.2 钱财 |
4.3 集市、商业机构 |
4.4 科举官制 |
4.5 棍骗盗抢 |
4.6 人际交往 |
5 清代笔记小说中的精神生活类俗语词 |
5.1 游戏娱乐 |
5.2 民间艺术 |
5.3 节会 |
5.4 民间信仰 |
5.5 婚嫁、生育、丧葬 |
6 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天地万物类俗语词及其他 |
6.1 天文地理 |
6.2 人体医药 |
6.3 动植物 |
6.4 性质、状态 |
6.5 其他 |
7 清代笔记小说俗语词的构成 |
7.1 清代笔记小说俗语词的词汇成分 |
7.2 清代笔记小说俗语词的构成特点 |
7.3 清代笔记小说俗语词的历史层次分析 |
7.4 清代笔记小说俗语词的移用现象 |
8 清代笔记小说俗语词的研究价值 |
8.1 语言学价值 |
8.2 文化学价值 |
附录:词目索引 |
引用书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声明 |
后记 |
(9)十年灯(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四、银色冬日驾车闹陕北(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研究[D]. 侯一凡.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2]陈藻《乐轩集》注[D]. 贾丹. 广西大学, 2018(01)
- [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D]. 周婧.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6)
- [4]《说文解字》的设计解读[D]. 王璇. 南京艺术学院, 2017(06)
- [5]喀什噶尔[J]. 王刚. 当代, 2016(01)
- [6]吐鲁番出土衣物疏辑录及所记名物词汇释[D]. 吴娅娅.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4)
- [7]多少往事烟雨中(之一)——我的父亲陈占祥[J]. 陈愉庆. 当代, 2009(02)
- [8]清代笔记小说俗语词研究[D]. 王宝红. 四川大学, 2005(06)
- [9]十年灯[J]. 张生. 作家, 2005(06)
- [10]中国知青终结[J]. 邓贤. 当代, 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