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杰出的女作家乔治·艾略特,以其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切关注而享誉文学界。通过描写个人与社会之间矛盾与制约的关系,她强调了个人对集体和他人的服从,以及通过激发道德力量和人本关怀实现社会道德进步的必要性。本论文通过分析艾略特两部早期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房》和《织工马南传》的成年礼原型,试图揭示艾略特在缺乏传统宗教道德的社会氛围中对和谐统一的社会道德秩序的倡导与追求。论文分为介绍,主体和结论三大部分。主体部分分为四大章。第一章介绍成年礼原型。盛行于史前部落的成年礼是年轻人步入成年社会的必经仪式。作为人类普遍的精神体验,成年礼原型广泛呈现于宗教,艺术,文学,和梦幻之中。第二章分析艾略特两部作品中呈现的成年礼的第一阶段;分离。成年礼往往始于个体与旧的生活方式和梦想的分离,在此过程中本初的整体感会受到损伤。与熟悉的生活方式的隔离使马南和麦琪深感孤独与困惑。他们的磨难映射出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在缺乏传统宗教支撑的氛围中所承受的痛苦与矛盾。第三章阐述两位主人公的成长心态。服从的态度是实现成年礼仪式的必要条件。个体只有从这种死亡心境中才能产生象征性的复活心境。与本初的整体感的分离使马南和麦琪陷入死亡心境。灯笼广场的沉重创伤使马南过上流亡生活,并懂得谦卑;生活的突变让麦琪学会克己哲学,从而变得理性和克制。这种服从的举动是个体成功超越旧的自我,获得新生的前提。第四章分析成年礼的最后阶段;认同。个体化的过程往往始于人格的创伤,结束于个体的意识与无意识关系的平衡。个体对自我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差异的认识往往是其道德成长的源泉,这使得个体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的内在联系,同时懂得同情与情谊,从而重新组合个体内部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冲突的元素,获得生命的和谐。在拉维罗村的同化过程治愈了马南的创伤,使其恢复了过去与现在生活的联系。对过去生活的虔诚使麦琪获得了完整的自我意识。对艾略特来说,这种对记忆和情感的虔诚是人类善行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认识人的本性真实感觉的关键,它使一个人的行为与其整个人生经历保持一致。结论部分指出《弗洛斯河上的磨房》和《织工马南传》的成年礼原型映射出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个人服从社会的必要性,具有普遍意义。艾略特试图建立的道德系统重视诸如爱,同情,宽容,责任以及自我牺牲等人类情感,这对任何时代的整体和谐都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