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自由贸易霸权机制在国内的建立

论美国自由贸易霸权机制在国内的建立

论文摘要

战后50年的国际贸易体系是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自由贸易体系,美国立场的变化决定了国际贸易体系的开放或封闭。美国是这一制度的缔造者和推动者,是引起国际贸易体系变革的重要因素。那么为什么美国会缔造这样一种国际贸易体制,为什么霸权国家倾向于支持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19世纪时的英国和20世纪时的美国),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性主义理论和批判理论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两大理论流派进行梳理,从而对这一现象作出更加深入地剖析。本文发现,不论是理性主义理论,还是批判理论,所有各派学者有关自由贸易与霸权关系的争论都集中到一个特定的历史年代,那就是20世纪30年代,即美国贸易制度形成的年代,也就是本文所谓的“1934年体制”诞生的年代。该体制是美国实行自由贸易的开端,战后美国主导下的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正是1934年体制在国际层面的推广。由此,作者得出了一个导向性的研究思路:从1934年体制诞生和美国贸易政策制定过程的角度来思考自由贸易和霸权间的关系问题。一国的贸易政策不仅是囊括和综合了各种经济变量的经济概念,它还能够折射出广泛的政治和社会背景。通过这种国内和国际相结合的考察方法,既可以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同时也可以了解现行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具体的来说,本文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首先是导论。主要涉及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和范围以及研究思路与框架。第一章是自由贸易与霸权研究的理论路径。对新现实主义的“霸权稳定理论”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后霸权合作理论”分别进行了介绍,指出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且引入跨国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对其进行补充。第二章是1934年体制及其社会经济基础。对1934年体制的背景和内容进行了介绍,并且结合考克斯的理论对其社会经济基础进行了论证,这里的社会经济基础主要是指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兴起和劳资集体谈判制度的形成。第三章是1934年体制的政治制度安排。考克斯认为制度既是生产方式的标志,又是生产方式合法性的来源。1934年体制在制度方面的建树主要是指贸易决策权由国会向总统转移,行政部门在贸易决策过程中开始居于主导地位。第四章是美国政党政治和意识形态内涵。考克斯认为,在某种特定的历史结构之中,意识形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这一部分包括胡佛政府政策的失败和罗斯福政府寻求政治平衡努力的成功,并且简略涉及到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兴起。第五章是结束语。主要涉及1934年体制在国际层面推广的情况和结局。战后美国在全球推行自由贸易的理念,并且建立了一系列的国际组织来执行自由贸易使命,同时按照美国的模式重组欧洲社会历史集团,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最终形成。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写作意图
  • 二、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现状
  • (二) 研究方法
  • 三、论文思路与框架
  • 第一章 自由贸易霸权研究的理论路径
  • 一、理性主义对自由贸易和霸权的研究
  • (一) "霸权稳定论"对自由贸易和霸权的研究
  • (二) "霸权后合作理论"对自由贸易和霸权问题的研究
  • 二、跨国历史唯物主义对理性主义的补充
  • (一) "社会历史集团"和考克斯的国家理论
  • (二) 考克斯的国家国际化理论和霸权理论
  • (三) 考克斯跨国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色和缺陷
  • 第二章 1934年体制和自由贸易霸权的社会经济基础
  • 一、1934年体制
  • 二、1934年体制的社会经济基础:新政历史集团的形成
  • (一) 二十世纪初期的生产关系特征: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兴起
  • (二) "新政"同盟的最终确立:劳资集体谈判制度
  • (三) 对1934年体制社会经济基础的理论总结
  • 第三章 1934年体制的政治制度安排:贸易政策决策权的转移
  • 一、从国会到总统:贸易决策权的转移
  • 二、总统的智囊团以及国务院成为贸易领域的主角
  • 三、国会的贸易监管权和保护主义
  • 四、考克斯关于制度因素的理论解释
  • 第四章 美国政党政治与1934年体制的意识形态内涵
  • 一、胡佛政府政策的失败和共和党力量的衰退
  • 二、罗斯福政府:寻求政治平衡的努力
  • 第五章 1934年体制的历史意义及国际推广
  • 一、自由贸易理念的推广
  • 二、效仿34年体制重组西方世界新的社会历史集团
  • 三、效仿美国行政部门建立行使世界政府作用的国际组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论美国自由贸易霸权机制在国内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