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重排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脊额外鞭腕虾,真虾下目,线粒体基因,基因重排
重排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郭亚红[1](2019)在《脊额外鞭腕虾线粒体基因组(十足目:真虾下目:藻虾科):基因重排及与其他真虾类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脊额外鞭腕虾线粒体基因组完成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全面揭示了真虾类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脊额外鞭腕虾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350 bp,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转移RNA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一个控制区,与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标准基因组成一致。在其基因的组成成分中A+T为64.43%,AT偏负(0.009),GC偏负(-0.199)。我们在脊额外鞭腕虾(tRNALeu2-cox2)中发现了与祖先的十足动物(cox2-tRNALeu2)不同的基因排列现象,这表明在真虾下目线粒体中,基因顺序并不保守。这种基因重排可以用重复/随机损失模型来解释。利用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分析脊额外鞭腕虾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树表明,藻虾科鞭腕虾属脊额外鞭腕虾具有良好的单系性。(本文来源于《第叁届现代海洋(淡水)牧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10-17)
潘鑫艳,杨丽琳,宋蜀伶,冯强,崔静[2](2019)在《云南地区NK/T细胞淋巴瘤中Ig/TCR基因重排、EB病毒及免疫表型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云南地区NK/T细胞淋巴瘤的Ig/TCR基因重排、免疫表型以及EB病毒感染情况进行检测,为鉴别诊断NK/T细胞淋巴瘤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云南地区50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法检测LCA、CD79α、CD20、CD56、CD3、CD45RO、CD8、TIA-1、CD5抗体的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RNA(EBER1/EBER2); BIOMED-2引物系统PCR扩增检测Ig/TCR基因的重排情况。结果 50例NK/T细胞淋巴瘤LCA、CD3、CD45RO、TIA-1、CD56、CD8和CD5阳性率分别为100%、76%、96%、98%、84%、28%和82%,CD79α和CD20均(-);原位杂交EBER阳性率为84%;基因重排检测Ig均为(-),TCR单克隆重排阳性率为16%。结论云南地区NK/T细胞淋巴瘤中存在少部分T细胞的单克隆性增生(16%);NK/T细胞淋巴瘤中大部分病例CD56为(+);EBER在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肿瘤细胞中呈高表达,提示可能为NK细胞来源。部分TCR基因单克隆重排阳性病例应为鼻NK样T细胞淋巴瘤。通过组织形态学、基因重排、免疫表型、EB病毒检测联合可以为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陈诚,马钰,李义德,张晓春[3](2019)在《枸杞多糖单独或联合TRAIL对MLL基因重排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枸杞多糖(LBP)单独或联合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对MLL基因重排白血病细胞株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联合作用后细胞凋亡通路。方法:选取ML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OCL44和KOCL45作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V/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早期凋亡情况及药物作用后细胞表面死亡受体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8、Bid、caspase-3、caspase-9、BAD、BCL-2以及线粒体Cyto-C和胞浆内Cyto-C的表达水平。结果:LBP与TRAIL联合处理对KOCL44、KOCL45细胞株生长有抑制作用,2药联合有协同作用,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与此一致。LBP与TRAIL联合处理KOCIA44、KOCL45细胞株后细胞表面DR4未见明显表达,而DR5受体表达明显增强,caspase-8、BID、caspase-3、caspase-9和BAD明显活化、BCL-2受抑,呈作用时间依赖趋势。KOCL44和KOCL-45的线粒体Cyto-C表达随作用时间延长而下降(r=-0.95;r=-0.866),而KOCL44和KOCL45的胞浆内Cyto-C表达随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强(r=0.883;r=0.903)。结论:LBP与TRAIL联合处理KOCL44和KOCL45细胞株后,细胞凋亡明显,二者上调细胞表面TRAIL死亡受体DR5表达,并激活caspase与线粒体通路,从而增强MLL基因重排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对TRAIL诱导凋亡的敏感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林珍珍,黄菲,马晓梅,叶明,熊淑晨[4](2019)在《BCL-2、BCL-6、C-MYC基因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igh-grade B-cell lymphoma,HGBL)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治疗方案。方法收集58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结果 58例B细胞淋巴瘤中伴有C-MYC、BCL-2和BCL-6重排的HGBL仅1例,C-MYC和BCL-2、C-MYC和BCL-6重排各1例。3例患者均为中老年人,临床表现多为多部位受累,1例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Ann Arbor分期均为Ⅲ+Ⅳ期;生存期短。3例HGBL免疫组化检测均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Ki-67增殖指数均较高(90%~95%)。结论伴有BCL-2、BCL-6、C-MYC基因重排的B细胞淋巴瘤侵袭性强,常伴多部位及淋巴结外侵犯,分期晚,治疗反应差,诊断时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和FISH基因检测结果,且需与其他类型的淋巴瘤相鉴别。(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王红霞,陈昊,林海月,聂艳红,齐冬雪[5](2019)在《MALToma Ig重链蛋白、IgH基因重排/断裂检测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Ig重链蛋白、IgH基因重排/断裂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om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MALToma作为实验组,15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RLH)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PCR、FISH技术分别检测两组中Ig重链蛋白、IgH基因重排、IgH基因断裂情况。结果(1) Ig重链蛋白表达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可分为叁种模式:单种Ig重链蛋白表达(模式Ⅰ)、Ig重链蛋白全阴性(模式Ⅱ)、多种Ig重链蛋白表达(模式Ⅲ)。实验组模式Ⅰ/Ⅱ的阳性率(87. 5%)显着高于对照组(0)(P <0. 01)。(2)实验组IgH基因重排、IgH基因断裂的阳性率分别为72. 5%(29/40)、32. 5%(13/40),而对照组未检出IgH基因重排、IgH基因断裂(P <0. 01,P <0. 05)。(3) Ig重链蛋白模式Ⅰ/Ⅱ和IgH基因重排联合检测以及Ig重链蛋白模式Ⅰ/Ⅱ、IgH基因重排和IgH基因断裂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高达97. 5%。(4)在Ig重链蛋白模式Ⅱ中,有9例检出IgH基因断裂(90%);在模式Ⅰ/Ⅲ中,仅有4例检出IgH基因断裂(13. 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Ig重链蛋白表达和IgH基因断裂呈正相关(rs=0. 323,P<0. 05)。结论联合检测Ig重链蛋白表达模式和IgH基因重排可有效辅助鉴别MALToma和RLH; IgH基因断裂可能与Ig重链蛋白表达缺失高度相关。(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张惠斌[6](2019)在《ALK基因重排在子宫肿瘤STUMP亚型中高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一个平滑肌肿瘤的生物学潜能不能确定时被称之为恶性潜能未定的平滑肌肿瘤(STUMP),是一种少见的诊断。由于该亚组肿瘤形态学上的异质性,其初始鉴别诊断非常广泛。最近有资料表明伴有ALK基因重排的子宫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s)可能被误诊为STUMP,但这种情况的发生程度并未得到检验。作者分析60例女性肿瘤患者,包括既往诊断为STUMP(48例)及前瞻性考虑诊断为STUMP(12例)。对每个病例均进行组织学复查及行ALK免疫组化检(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门宇,Petr,KMENT,Frantisek,STAHLAVSKY,叶飞,王艳会[7](2019)在《巨红蝽和Myrmoplasta mira的线粒体基因组及红蝽总科线粒体基因特有的重排(半翅目:异翅亚目:蝽次目)(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测序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测得了异翅亚目昆虫47科155种的完整或接近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然而,线粒体基因组的数量在这些科之间的分布并不均衡,影响了对异翅亚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重排规律的探索。在已有的研究中,共在10科21个物种中发现了10类线粒体基因的重排方式,其中tRNA-Thr和tRNA-Pro的换位被认为是红蝽总科的共有衍征。但是仅用大红蝽科和红蝽科中各一个重排来总结共有衍征显得不够充分,因此需要获取更多红蝽总科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本研究补充了两个红蝽总科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巨红蝽Macrocheraia grandis grandis (Gray, 1832)和Myrmoplasta mira Gerst?cker, 1892)。它们在tRNA-Thr和tRNA-Pro之间存在相同的重排方式,支持这种重排是红蝽总科的共有衍征。此外,在Myrmoplasta mira中存在更为复杂的重排方式:在tRNA-Pro的下游存在6个几乎相同的tRNA-Thr拷贝。考虑到异翅亚目昆虫高度的生物多样性,未来需要获取更多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以完善对线粒体基因组重排和共有衍征的认识。(本文来源于《Entomotaxonomia》期刊2019年02期)
王婵娟,崔蕾,李伟京,赵晓曦,高超[8](2019)在《Ig/TCR基因重排在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模式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Ig)/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在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表达模式特点及其与临床生物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我院)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收治的初治T-ALL患儿,分析其初诊时骨髓单个核细胞的Ig/TCR基因重排情况,根据重排情况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不同组别的临床生物学特征。结果①52例儿童T-ALL中男37例(71.2%),入院时中位年龄8.0(1.8~16.0)岁,初诊时WBC中位数为140.5(2.7~667.1)×10~9·L~(-1),中危38例(73.1%)、高危14例(26.9%)。中位随访时间136.3(1.2~171.7)个月,长期完全缓解38例(73.1%)、复发10例(19.2%),其他原因死亡4例(7.7%)。②TCRB、TCRG、TCRD和IgH克隆性基因重排的发生率分别为85%、85%、38%和21%,94%的患儿检出至少1种基因重排,88%的患儿检出至少2种基因重排。TCRB、TCRD、TCRG和IgH重排分别以完全性V_β-(D_β)-J_β、V_δ-J_δ、V_γⅠ-J_γ1.3/2.3和D_H-J_H不完全重排为主。各种重排的胚系片段使用和连接区序列极具多样性。③10例复发患儿中有6例检测了复发时的Ig/TCR基因重排模式,4例与初诊时完全一致,2例发生改变。④SIL-TAL1融合基因阳性率在11例IgH重排阳性患儿中0%(0/14),在41例IgH重排阴性患儿中为34.1%(14/41),P=0.025。⑤TCRB基因重排阳性组高危比例(20.5%,9/44)低于阴性组(62.5%,5/8),P=0.025。TCRB或TCRG基因重排阳性组第33 d缓解率(89.4%,42/44)高于阴性组(10.6%,5/8),P=0.022,第78 d MRD水平≥10~(-3)的比例(10.8%,4/37)低于阴性组(50.0%,3/6),P=0.045。结论儿童T-ALL初诊时Ig/TCR克隆性基因重排的胚系片段使用和连接区序列极具多样性,有助于进一步性MRD检测标志的筛选。(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儿科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陈坚,李苗,段相会,叶小卫[9](2019)在《DLBCL患者CD68、cyclin D1蛋白表达和BCL-6基因重排及与生存期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CD68蛋白表达和B淋巴细胞瘤-6(BCL-6)基因重排及与生存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98例均获随访的DLBCL患者石蜡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法对其cyclin D1、CD68和BCL-6进行免疫标记,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BCL-6基因重排进行测定。分析cyclin D1、CD68蛋白表达和BCL-6基因重排与生存期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cyclin D1、CD68蛋白表达和BCL-6基因重排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效果的关系,同时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分析cyclin D1、CD68蛋白表达和BCL-6基因重排与DLBCL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 9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36个月,平均为(21. 54±4. 65)个月,其中死亡14例,死亡率为14. 29%。98例患者中,cyclin D1蛋白高水平表达37例(37. 76%),CD68蛋白高水平表达17例(17. 35%),BCL-6基因重排20例(20. 41%)。cyclin D1、CD68蛋白表达和BCL-6基因重排与患者年龄、性别、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含量、Ann Arbor分期、原发部位、国际预后指数(IPI)及化疗方案均无显着关系(均P> 0. 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原发部位与患者预后均无显着相关性(P> 0. 05),而年龄≥60岁、Ann Arbor分期为Ⅲ~Ⅳ、血清LDH≥245 IU/L、IPI评分为3~5分、化疗方案为CHOP的患者预后均较差(P <0. 05)。cyclin D1蛋白高表达、CD68蛋白高表达、BCL-6基因重排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cyclin D1蛋白低表达、CD68蛋白低表达、BCL-6基因未重排者(均P <0. 05)。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发现,cyclin D1蛋白高表达、CD68蛋白高表达、BCL-6基因重排与患者预后效果均存在显着关系(P <0. 05)。结论 cyclin D1、CD68和BCL-6基因与DLBCL患者预后效果均存在密切关系,其中cyclin D1、CD68蛋白高表达及BCL-6基因重排者预后情况较差,提示cyclin D1、CD68蛋白及BCL-6基因可作为评估DLBCL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余智慧[10](2019)在《新型小麦—中间偃麦草异附加系的染色体结构重排鉴定与籽粒硬度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StStJ~sJ~sJJ,2n=42)是小麦野生近缘物种之一,原产于欧洲和西亚。中间偃麦草生长环境复杂多样,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形态变异,蕴含着大量逆境适应性基因,为小麦栽培品种的改良提供了丰富的高产、抗病、抗逆性基因资源。这些优异的基因资源只有导入到小麦背景中才能发挥出潜在的应用价值。开展小麦与中间偃麦草的远缘杂交,培育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进一步与栽培小麦品种回交,选育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系,对偃麦草优异基因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研究中,我们从中国春(CS)与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中2和中5杂交的BC_1F_6世代中,分别获得了中国春-中间偃麦草附加系Hy36和Hy37。我们利用新开发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特异性的寡核苷酸探针,使用连续的非变性荧光原位杂交(ND-FISH)和分子标记等技术,系统分析了中间偃麦草、小麦与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和两个新型小麦-中间偃麦草附加系等材料。运用这些技术准确地鉴定了中间偃麦草、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和小麦-中间偃麦草附加系Hy36和Hy37的染色体组成。其次,我们利用这些材料克隆了源于中间偃麦草的硬度基因,并进行了分子系统进化分析。最后,我们还调查了两个衍生系的田间性状和籽粒品质表现。研究结果如下:(1)开发了新的特异性中间偃麦草寡核苷酸探针,运用连续ND-FISH技术,对六倍体中间偃麦草,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中5、中2,附加系材料Hy36和Hy37的核型进行鉴定。我们发现中5(2n=56)含有14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6条St、2条J~s和6条St-J~s易位染色体。中2(2n=54)包含42条小麦染色体和12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分别为6条J~s染色体,2条St染色体,和4条St-J~s重组染色体。Hy36附加了1对偃麦草J~s-St易位染色体,Hy37附加了1对偃麦草J-St易位染色体。本研究利用多探针杂交中间偃麦草同一染色体,构建了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的精细原位杂交核型,为后续中间偃麦草基因组的遗传、进化和育种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2)基于90K SNP芯片、PLUG(PCR-based landmark unique gene)分子标记、IT(Intron targeting)分子标记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我们进一步确定了Hy36和Hy37附加染色体的基因组组成和同源群归属。发现Hy36和Hy37附加的染色体分别为5J~sS.3StS和5JS.3StS。(3)硬度基因Pina的克隆和测序。我们同源克隆了源于中间偃麦草的特异硬度基因Pina的全长序列,将该基因定位于Hy36所附加的重排染色体5J~s短臂上其蛋白序列的保守区间段色氨酸富集区(WRWWKWWK)位于第2个和第3个半胱氨酸残基之间。首次从偃麦草Pina蛋白序列中发现第70位氨基酸残基上发生了替换(精氨酸替换了赖氨酸)。(4)农艺性状观察与籽粒品质检测,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Hy36、Hy37和CS的农艺性状。与Hy37相比,Hy36系列材料穗长较短但是每穗的小穗数更多,籽粒更长。与CS相比,Hy36和Hy37的株高和单株分蘖数都显着降低。使用近红外光谱仪DA7250测得有关品质的多项指标,发现Hy36在种子硬度参数上显示了较低的数值,说明中间偃麦草特异Pina基因在小麦背景中能明显降低小麦种子硬度。此外,Hy36和Hy37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CS,表明中间偃麦草的优异基因资源可用于小麦品质改良。通过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我们准确鉴定了两个新型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系,揭示了小麦-中间偃麦草杂交后代中频繁存在的染色体重排事件,有助于理解中间偃麦草St、J和J~s基因组间的进化研究关系。这些新鉴定的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系能够增加小麦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对小麦育种研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3-31)
重排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云南地区NK/T细胞淋巴瘤的Ig/TCR基因重排、免疫表型以及EB病毒感染情况进行检测,为鉴别诊断NK/T细胞淋巴瘤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云南地区50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法检测LCA、CD79α、CD20、CD56、CD3、CD45RO、CD8、TIA-1、CD5抗体的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RNA(EBER1/EBER2); BIOMED-2引物系统PCR扩增检测Ig/TCR基因的重排情况。结果 50例NK/T细胞淋巴瘤LCA、CD3、CD45RO、TIA-1、CD56、CD8和CD5阳性率分别为100%、76%、96%、98%、84%、28%和82%,CD79α和CD20均(-);原位杂交EBER阳性率为84%;基因重排检测Ig均为(-),TCR单克隆重排阳性率为16%。结论云南地区NK/T细胞淋巴瘤中存在少部分T细胞的单克隆性增生(16%);NK/T细胞淋巴瘤中大部分病例CD56为(+);EBER在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肿瘤细胞中呈高表达,提示可能为NK细胞来源。部分TCR基因单克隆重排阳性病例应为鼻NK样T细胞淋巴瘤。通过组织形态学、基因重排、免疫表型、EB病毒检测联合可以为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排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郭亚红.脊额外鞭腕虾线粒体基因组(十足目:真虾下目:藻虾科):基因重排及与其他真虾类的比较[C].第叁届现代海洋(淡水)牧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
[2].潘鑫艳,杨丽琳,宋蜀伶,冯强,崔静.云南地区NK/T细胞淋巴瘤中Ig/TCR基因重排、EB病毒及免疫表型的检测[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9
[3].陈诚,马钰,李义德,张晓春.枸杞多糖单独或联合TRAIL对MLL基因重排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9
[4].林珍珍,黄菲,马晓梅,叶明,熊淑晨.BCL-2、BCL-6、C-MYC基因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9
[5].王红霞,陈昊,林海月,聂艳红,齐冬雪.MALTomaIg重链蛋白、IgH基因重排/断裂检测的临床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9
[6].张惠斌.ALK基因重排在子宫肿瘤STUMP亚型中高表达[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9
[7].门宇,Petr,KMENT,Frantisek,STAHLAVSKY,叶飞,王艳会.巨红蝽和Myrmoplastamira的线粒体基因组及红蝽总科线粒体基因特有的重排(半翅目:异翅亚目:蝽次目)(英文)[J].Entomotaxonomia.2019
[8].王婵娟,崔蕾,李伟京,赵晓曦,高超.Ig/TCR基因重排在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模式特点[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9
[9].陈坚,李苗,段相会,叶小卫.DLBCL患者CD68、cyclinD1蛋白表达和BCL-6基因重排及与生存期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
[10].余智慧.新型小麦—中间偃麦草异附加系的染色体结构重排鉴定与籽粒硬度基因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