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奶牛繁殖力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张运杰[1](2021)在《影响奶牛繁殖力的因素及提高繁殖力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季节、胎次、产犊难易度、体况等因素对奶牛群繁殖力的影响和预同期与双同期技术、配种时机选择、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提高牛群繁殖力技术的应用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对夏、秋、冬季共计8934头奶牛的繁殖力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夏季牛群受胎率、发情鉴定率和21天怀孕率均低于秋、冬季,说明夏季高温热应激显着影响牛群繁殖力。情期受胎率(P=0.031)、发情鉴定率(P=0.024)三个季节间差异显着,21天怀孕率(P<0.01)的季节间差异极显着。2.对2928头1胎牛、2694头2胎牛和3312头3胎及以上牛繁殖力的分析表明,不同胎次牛群的繁殖力存在差异。分析发现胎次间情期受胎率差异显着(P<0.05),依次为54.37%、48.98%和41.70%。发情鉴定率差异极显着(P=0.005),1胎牛与2胎牛差异不显着,分别为75.17%和72.25%,3胎以上牛的发情鉴定率较低,为68.42%;胎次间21天怀孕率差异极显着(P<0.01),依次为40.42%、34.83%和27.42%。3.难产奶牛的受胎率低于顺产牛。对8934头牛的分娩按助产情况进行分级,分别为1(顺产)、2(较顺产)、3(轻度难产)、4(难产),其受胎率分别为49.61%、43.15%、42.04%和33.03%,四组数据差异极显着(P<0.01),但难度为2和3的差异不显着(P=0.21)。4.配种时牛的体况影响奶牛繁殖力。对该牧场2020年11月27日到2021年2月18日配种的3382头进行BCS评分,统计其情期受胎率,BCS评分为3.25牛只受胎率最高,平均为56.20%;BCS为3.5牛只较低,为49.32%,;BCS为3.75牛只最低,为41.50%,三组数据差异极显着(P<0.01)。5.对379头预同期处理和555头双同期处理奶牛的受胎率进行了统计,受胎率分别是48.75%和56.25%,两组数据差异显着(P=0.04),说明双同期处理效果优于预同期处理。6.比较了两种配种制度对受胎率的影响。制度一:全天观察发情,观察到的发情牛于12h后配种,共5080头;制度二:每天上午进行发情揭发并当场配种,共4365头。33天后统计两种制度的受胎率、发情鉴定率和21天怀孕率,发现两种制度受胎率、发情鉴定率和21天怀孕差异不显着(P值均大于0.05)。7.奶牛配种后5天肌肉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显着提高受胎率,与未处理牛只比较,情期受胎率提高9.55%,两组数据差异显着(P=0.02)。本研究发现热应激、体况、难产等因素会影响牛群繁殖力,采用双同期处理、配后5天肌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改善配种制度能有效提高牛群繁殖力。本研究结果为加强和改善奶牛繁殖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王翌翀[2](2021)在《北京地区奶牛场生产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旨在利用奶牛养殖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对奶牛产奶性能和繁殖性能进行分析。按照国际标准收集北京地区5个牧场2019年1月-2020年12月牛只个体信息、DHI测定记录和繁殖记录,利用SPSS25.0单因素方差Duncan模型及T检验进行显着性分析,对奶牛生产性能进行计算(平均值±标准差);使用一般线性多变量模型对代表性牧场2号牧场和4号牧场胎次、产犊季节对空怀天数、输精次数进行研究;利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奶牛场智能管理系统》对DHI数据、繁殖记录进行整理;使用Excel 2016绘制折线图和柱状图。经研究获得如下结果:2020年,5个牧场年均产奶量较2019年均有所增加。2020年,1、3、5号牧场产奶量显着高于2号和4号牧场(P<0.05)。5个牧场乳蛋白水平均处于3.21-3.58%,2号牧场乳脂率显着(P<0.05)低于其他牧场,3号和5号牧场乳脂率>4.8%牛只比例较大,4号牧场乳脂率<2.5%比例较大。1、2、4、5号牧场脂蛋比<1.10比例较高,存在酸中毒风险,3号牧场脂蛋比>1.40比例较高,存在酮病风险。5个牧场各季节MUN均在10-18mg/dL之间,其中1号和2号牧场个别月份MUN>18mg/dL比例较高,3号和4号牧场个别月份MUN<10mg/dL比例较高。2020年3号牧场SCC显着低于其他牧场(P<0.05),1、2、5号牧场SCC显着(P<0.05)增加。2号牧场产犊间隔超过理想值。5个牧场产后第一次配种平均天数均超过理想水平。5号牧场始配天数最合理,3号牧场泌乳150d配准率最高,5号牧场首配妊娠率最佳。综上所述,5个牧场两年校正奶量综合排名:3号>5号>1号>2号>4号。1号牧场应加强泌乳后期管理,关注奶牛瘤胃健康,及时调整奶牛精粗饲料比、蛋白组成。2号牧场关注热应激对牛只产奶量的影响,头胎牛的瘤胃健康,经产牛酮病及能量负平衡发生,加强同期发情操作及奶牛发情鉴定工作。3号牧场应注意头胎牛冷应激,应加强营养调控,提高首配妊娠率较低,注意饲料能氮比,规避牛只能量负平衡问题。4号牧场关注温度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关注奶牛乳房健康,谨防瘤胃酸中毒现象发生。5号牧场应适当补充蛋白质,并预防酮病、能量负平衡的发生,关注奶牛乳房健康。
侯荩褒,石德顺,邓彦飞,赵宏涛[3](2020)在《牛繁殖效率参数及应用》文中提出繁殖效率的评估具体体现为家畜繁殖力参数。文章对奶牛产犊间隔、空怀期、主动等待期、受孕发情周期数、发情周期、发情鉴定率、配种率、受孕所需配种次数、受胎率和21日妊娠率等家畜繁殖力参数进行了介绍。并通过牛场案例说明,同期排卵和定时输精技术能明显提高奶牛配种率和受胎率,还可省去发情鉴定环节。其与早期妊娠诊断技术和21日妊娠率联合使用会产生更明显的经济效益。而同期排卵和定时输精技术结合卵巢的动态监控或触诊,确定是否配种,更能显着提高奶牛受胎率和21日妊娠率。
D.Claire Wathes,Chike F.Oguejiofor,Carole Thomas,Zhangrui Cheng[4](2020)在《病毒性疾病对奶牛繁殖力的重要影响》文中提出世界各地的牛群中有许多病毒性疾病是地方性疾病。许多病毒穿过胎盘并导致流产和胎儿畸形的能力是众所周知的。还有大量证据表明,病毒感染对于奶牛还有其他影响,反映在受胎率的降低上。但是,这些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个动物首次感染该疾病的时间,因此难以量化。本文介绍了5种可能影响奶牛繁殖力的病毒,以及它们的潜在作用机制。妊娠中期非细胞病变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的急性感染会使流产率升高或导致持续感染的犊牛出生。在临近配种期感染BVDV会直接影响卵巢和子宫内膜,导致发情周期不规律和早期胚胎死亡。BVDV诱发的免疫抑制也可能降低繁殖力,从而增加对细菌的易感性。牛疱疹病毒(bovine herpesvirus,BHV)-1型在青春期前的小母牛中最常见,会导致它们生长减缓,延迟繁殖并提高首次产犊的年龄,先前受感染的动物继而表现出繁殖力的降低。尽管这可能与肺损伤有关,但也有卵巢病变的相关报告。初次感染后,BHV-1和BHV-4都潜伏在宿主中,并且可能在以后由于应激而重新激活,如与产犊和早期泌乳有关的应激。虽然仅感染BHV-4可能不会降低繁殖力,但它似乎与已建立的细菌病原体(如大肠杆菌和化脓隐秘杆菌)共同作用,促进子宫内膜炎的发展并延迟产犊后母牛的子宫修复机制。施马伦贝格病毒(Schmallenberg virus, SBV)和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 BTV)均以昆虫作为媒介传播,导致流产率和先天畸形的增加。BTV-8同时还损害孵出囊泡的发育;此外,任何一种病毒在繁殖前后的感染基本都会降低受胎率。尽管受胎率的降低通常难以量化,但足以造成经济损失,这有助于衡量疫苗接种和根除方案的效益。
王乐烽[5](2020)在《NOP2核仁蛋白在哺乳动物着床前胚胎发育中的功能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产奶牛繁殖力低下是当今奶业面临的重大问题,由基因表达调控异常导致的奶牛早期胚胎损失是影响奶牛繁殖的重要因素。NOP2核仁蛋白(NOP2 nucleolar protein,Nop2)是一种rRNA甲基转移酶,被证实是小鼠胚胎囊胚形成所必需的,其缺失会导致胚胎发育停滞并最终发生凋亡。然而,Nop2影响小鼠胚胎囊胚形成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在其他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中的作用也有待发现。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首次报道了Nop2基因在奶牛着床前胚胎发育中的作用,发现其缺失会显着降低奶牛胚胎的囊胚发育率。同时,通过对小鼠胚胎的深入研究,我们确认Nop2的表达严格定位于核仁中,证实其缺失会导致胚胎发育停滞且无法形成囊胚,但在囊胚前胚胎中无明显凋亡迹象。我们发现Nop2的缺失会导致胚胎细胞谱系分化受损和DN A甲基化水平的上调,但对胚胎mRNA转录的影响有限。进一步的研究表明,Nop2的缺失会抑制胚胎核仁前体转换和核糖体生物合成,使rRNA和核糖体蛋白的表达下调。我们还对Nop2的rRNA甲基转移酶功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失活突变不影响小鼠胚胎的正常发育。最后,我们在奶牛胚胎中证实了Nop2缺失同样会导致rRNA表达下调,验证了Nop2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中的保守性。通过本项研究,我们揭示了Nop2在哺乳动物着床前胚胎发育中的重要作用,初步阐明了Nop2影响胚胎发育的机制,为减少奶牛早期胚胎损失,从而提高奶牛繁殖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丁跃胜,贾保中,郝林峰,王文英,王燕[6](2019)在《提高奶牛繁殖力的主要途径和技术措施》文中认为奶牛的繁殖力是奶牛生产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而繁殖力的高低又与遗传、环境、饲养管理、配种技术、疾病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通过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合理搭配营养及准确检出发情奶牛,从适时配种到加强妊娠期及分娩期的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应用一整套综合技术措施提高奶牛繁殖力。
路珍珍[7](2019)在《奶牛散户养殖场塑料器具使用情况调查及塑化剂DEHP对雌性动物繁殖力不良影响的初步探究》文中提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中的增塑剂。增塑剂DEHP的特殊分子结构使它很容易从塑料制品中释放出来,进入并污染空气、土壤和水,最终经过饮食摄入、呼吸或皮肤吸收进入生物体内。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使得人类和动物被广泛和持续地暴露在高水平的DEHP中。人类上的研究表明,DEHP暴露与多种生殖疾病有关,并危害人类的繁育能力。目前关于塑化剂DEHP与动物繁殖力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尤其是体内实验。因此探究DEHP体内暴露对雌性繁殖力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奶牛繁殖力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具体原因尚需进一步探究,并且散户养殖模式下奶牛繁殖力下降更明显。我国奶牛散户养殖模式比重大,散户养殖过程中会使用多种塑料器具,对奶牛健康造成威胁。考虑到散户养殖过程中奶牛会接触到许多塑料器具,大大增加了DEHP持续暴露的风险,而先前的研究表明DEHP暴露可以导致人类繁育能力下降,因此本实验拟探究散户养殖环境下奶牛DEHP暴露情况及塑化剂DEHP与奶牛繁殖力下降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首先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养殖场中奶牛日常生活环境中接触到的塑料器具情况,并检测了几种奶牛常用饲料中塑化剂DEHP残留情况。利用口服给药制作小鼠DEHP体内暴露模型,随后通过HE染色技术、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分析了塑化剂DEHP体内暴露对卵巢初级卵泡形态、卵母细胞成熟率、受精率以及卵母细胞氧化应激、细胞骨架和表观遗传修饰方面的影响,并检测了DEHP体内暴露对雌性繁殖力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经现场调查研究和问卷调查研究的方式发现在散户养殖模式下奶牛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塑料桶、塑料防滑垫、塑料盆、塑料水管等多种塑料设备,并且部分散户养殖过程中存在塑料器具使用不规范和废旧老化塑料器具更换不及时的现象;通过液相质谱联用的方法检测了几种奶牛饲料中的DEHP残留情况,并在奶牛粗饲料花生秧中检测到塑化剂DEHP的残留,调查结果表明散户养殖模式下奶牛存在DEHP持续暴露的风险。(2)通过灌胃制作小鼠DEHP体内暴露模型,DEHP暴露后出现明显的肝细胞水肿现象,卵巢的HE染色结果表明,DEHP处理会引起初级卵泡卵母细胞细胞核消失,初级卵泡颗粒细胞松散脱落甚至紊乱的病理现象。(3)通过体外成熟和体外受精技术分析了DEHP体内暴露卵母细胞成熟率和受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76.75%±1.33%,n=224),DEHP处理后卵母细胞的成熟率显着降低(50.86%±2.14%,n=235);并且DEHP处理还会影响卵母细胞体外受精率(64.47%±2.78%,n=104 vs 83.61%±2.47%,n=183)。(4)运用免疫荧光色技术以及免疫荧光强度分析的方法对DEHP处理后卵母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早期凋亡,细胞骨架形态,以及表观遗传修饰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DEHP体内暴露会影响卵母细胞骨架动力学、诱导氧化应激、引起早期凋亡、破坏减数分裂纺锤体正常形态、抑制线粒体活性、降低ATP含量、降低Juno表达、引起DNA损伤和改变表观遗传修饰状态,最终导致卵母细胞的成熟和受精能力降低;另外,DEHP体内暴露后雌性小鼠的繁殖力显着降低。综上所述,现场调查研究表明散户养殖模式下奶牛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多种塑料,并且个别饲料中能检测到塑化剂DEHP残留,调查结果表明散户模式下奶牛存在DEHP持续暴露的风险。随后在模型动物小鼠上的试验表明,DEHP体内暴露通过引起卵巢病变、初级卵泡形态异常和造成卵母细胞损伤等途径降低雌性动物的繁殖力。本试验表明塑化剂DEHP会造成雌性动物繁殖力下降,试验结果为奶牛养殖规范化措施的制定和日常管理模式的优化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并为寻找提高奶牛繁殖力的方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许瑶,赖伟健[8](2017)在《影响奶牛繁殖力的因素和解决措施》文中研究指明奶牛的繁殖力是衡量奶牛经济价值的重要指标,提高奶牛的繁殖力可以有效提高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养殖生产中影响奶牛繁殖力的因素有很多,本文根据自己长期的养殖经验,和大家共同探讨影响奶牛繁殖力的因素以及解决措施,以帮助养殖者提高经济效益。
扈光辉,扈光强,郑鹏,武浩楠,田亚光,黄贺[9](2017)在《不同因素对初产奶牛繁殖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奶牛只有经过妊娠、分娩等生殖活动后才能产犊和泌乳,奶牛场的繁殖力水平是影响奶牛场核心群稳定增长和产奶量持续提高的重要因素。本试验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双城市、七台河市、绥化市的奶牛场随机选取参配的育成牛,对影响初产奶牛繁殖力水平和繁殖疾病发病率的因素进行详细的记录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输精人员对牛的第1情期受胎率、情期受胎率、怀孕所需配种次数、产后空怀时间、淘汰率影响显着;不同的饲料组成对牛的第1情期受胎率、情期受胎率、怀孕所需配种次数、卵巢疾病发病率影响显着;运动场面积对牛的产后第1次配种时间、空怀时间、流产率影响显着;牛舍环境对牛配种后流产率、淘汰率、产后子宫炎、乳房炎的影响显着。表明输精人员的技术水平、饲料组成、不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不同的运动量是奶牛生产中影响奶牛繁殖力的重要因素。
Geert Opsomer,黄鸿威,肖鉴鑫,郭勇庆,曹志军[10](2016)在《如何提高奶牛繁殖力,实现奶业可持续发展》文中提出提高奶牛繁殖力是提高奶牛生产效率、降低甲烷和氨排放以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实现奶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综合考虑提高奶牛的繁殖效率。从短效管理的角度而言,现代牧场繁殖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提高每次配种时奶牛的受孕率,牧场只有保持稳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且认真执行,才能使奶牛达到最佳繁殖力。为了保证奶牛进行适时授精,发情观察和适宜的营养管理都是关键因素。产后奶牛保持最佳水平的干物质采食量对提高奶牛繁殖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从长效管理的角度而言,最佳繁殖力是影响奶牛健康、福利、寿命和持续性的关键。牛群质量和牧场设计是提高奶牛繁殖力的基础。要使群体繁殖力达到非常满意的水平,需要对奶牛繁殖和健康情况进行长期监控。牧场主和兽医需要合理利用自动化管理工具不断扩大群体的规模。繁殖是一项重复的工作,牧场主每时每刻都应该认识到繁殖工作不是偶尔管理的临时工作,而是每天都要坚持的对整个牧场进行前瞻性管理的工作。
二、奶牛繁殖力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奶牛繁殖力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影响奶牛繁殖力的因素及提高繁殖力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奶牛养殖业现状 |
1.2 奶牛繁殖力 |
1.2.1 评价奶牛繁殖力的主要指标 |
1.2.1.1 受胎率 |
1.2.1.2 发情鉴定率 |
1.2.1.3 21 天怀孕率 |
1.2.2 影响奶牛繁殖力的主要因素 |
1.2.2.1 热应激等季节因素对繁殖力的影响 |
1.2.2.2 胎次对繁殖力的影响 |
1.2.2.3 产犊难易程度对繁殖力的影响 |
1.2.2.4 体况对繁殖力的影响 |
1.3 奶牛繁殖技术 |
1.3.1 同期发情处理 |
1.3.2 配种时机的选择 |
1.3.3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2.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来源 |
2.1.1 不同季节、胎次、产犊难易度和体况的动物选取 |
2.1.2 不同繁殖技术牛只的选取 |
2.2 试验器材及药物 |
2.3 同期发情操作方法 |
2.4 数据采集与统计 |
3.试验结果 |
3.1 影响奶牛繁殖力的因素 |
3.1.1 季节 |
3.1.2 胎次 |
3.1.3 产犊难易程度 |
3.1.4 体况 |
3.2 奶牛繁殖技术 |
3.2.1 双同期和预同期的受胎率比较 |
3.2.2 一次配种和全天配种下繁殖力的表现情况 |
3.2.3 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奶牛受胎率的影响 |
4.讨论 |
4.1 季节对奶牛繁殖力的影响 |
4.2 胎次对奶牛繁殖力的影响 |
4.3 产犊难易度对受胎率的影响 |
4.4 体况对奶牛受胎率的影响 |
4.5 双同期和预同期对于提高奶牛受胎率的作用 |
4.6 一次配种和全天配种对繁殖力的影响 |
4.7 配种5天后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奶牛受胎率的影响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北京地区奶牛场生产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综述部分 |
引言 |
1 国内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现状 |
1.1 国内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现状 |
1.2 国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现状 |
2 奶牛生产性能主要指标 |
2.1 泌乳天数 |
2.2 日产奶量 |
2.3 乳脂率和蛋白率 |
2.4 脂蛋比 |
2.5 尿素氮 |
2.6 体细胞数 |
2.7 泌乳高峰日和高峰日产奶量 |
2.8 泌乳持续力 |
2.9 群内级别指数 |
3 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的主要因素 |
3.1 遗传因素 |
3.2 生理因素 |
3.3 环境因素 |
3.4 饲料因素 |
4 奶牛繁殖性能主要指标 |
4.1 繁殖率 |
4.2 产犊间隔 |
4.3 空怀天数 |
4.4 第一次产犊日龄 |
4.5 输精次数 |
5 影响奶牛繁殖性能的主要因素 |
5.1 遗传因素 |
5.2 生理因素 |
5.3 营养因素 |
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牧场产奶性能整体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1.2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年份、季节生产性状统计 |
2.2 不同年份群内级别指数 |
2.3 不同胎次、泌乳天数的生产性状统计 |
3 讨论 |
3.1 产奶量 |
3.2 乳品质 |
4 小结 |
第三章 牧场产奶性能详细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1.2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产奶量 |
2.2 乳品质 |
3 讨论 |
3.1 产奶量 |
3.2 乳脂率、乳蛋白率、脂蛋比 |
3.3 尿素氮 |
3.4 体细胞数 |
4 小结 |
第四章 牧场繁殖指标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1.2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初产月龄、产犊间隔、空怀天数、输精次数、产后第一次发情、产后第一次输精 |
2.2 始配天数 |
2.3 配准天数 |
2.4 首配妊娠率 |
2.5 牧场、胎次、产犊季节对空怀天数、配种次数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初产月龄 |
3.2 产犊间隔 |
3.3 产后第一次配种平均天数和平均空怀天数 |
3.4 怀孕所需要配种次数 |
3.5 始配天数 |
3.6 配准天数 |
3.7 首配妊娠率 |
4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
1 牧场1的综合分析 |
2 牧场2的综合分析 |
3 牧场3的综合分析 |
4 牧场4的综合分析 |
5 牧场5的综合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介绍 |
(3)牛繁殖效率参数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简单参数 |
1.1 产犊间隔 |
1.2 主动等待期(或自愿等待期) |
1.3 空怀期 |
1.4 受孕所需配种次数 |
1.5 发情鉴定率 |
1.6 年不孕淘汰率 |
1.7 年繁殖率 |
2 复合参数 |
2.1 受孕发情周期数 |
2.2 发情周期 |
2.3 配种率(或参配率) |
2.4 受胎率(也称繁殖效率) |
2.5 21日妊娠率 |
3 繁殖力参数的经济效益 |
4 各参数计算方法 |
4.1 基础数据 |
4.2 参数计算 |
5 牛场实践 |
5.1 牛场概况 |
5.2 春季繁殖力参数 |
5.3 2005年9月份—2007年6月份繁殖力参数分析 |
5.4 2004—2007年的部分繁殖力参数 |
6 小结 |
(4)病毒性疾病对奶牛繁殖力的重要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Introduction |
2. 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
3. Bovine herpesvirus-1 |
4. Bovine herpesvirus-4 |
5. Schmallenberg virus |
6. Bluetongue virus |
7. Conclusions and future developments |
Compliance with ethics guidelines |
1.引言 |
2.生物病毒性腹泻病毒 |
3.生疱疹病毒1号 |
4.牛疱疹病毒4号 |
5.施马伦贝格病毒 |
6.蓝舌病病毒 |
7.结论和展望 |
(5)NOP2核仁蛋白在哺乳动物着床前胚胎发育中的功能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奶牛生产与繁殖 |
1.1.1 泌乳奶牛生产现状 |
1.1.2 高产奶牛繁殖力低下 |
1.1.3 影响奶牛繁殖力的因素 |
1.2 哺乳动物胚胎发育与调控 |
1.2.1 着床前胚胎发育 |
1.2.2 母源-合子转换与合子基因组激活 |
1.2.3 细胞谱系分化与囊胚形成 |
1.3 核仁与核糖体 |
1.3.1 核仁的结构与功能 |
1.3.2 核糖体的结构与功能 |
1.3.3 核糖体生物合成 |
1.3.4 胚胎发育中的核仁前体 |
1.4 NOP2核仁蛋白 |
1.5 展望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仪器设备 |
2.2 试剂耗材 |
2.2.1 生化试剂 |
2.2.2 试剂配制 |
2.3 基因信息 |
2.4 引物序列 |
2.4.1 siRNA序列 |
2.4.2 PCR引物 |
2.4.3 qPCR引物 |
2.4.4 FISH探针 |
2.5 抗体信息 |
2.6 牛源胚胎 |
2.6.1 卵母细胞的获取与体外成熟 |
2.6.2 体外受精与胚胎培养 |
2.7 小鼠胚胎 |
2.7.1 小鼠繁育 |
2.7.2 胚胎的获取与培养 |
2.8 实验方法 |
2.8.1 Nop2表达载体构建 |
2.8.2 mRNA体外转录(IVT) |
2.8.3 胚胎显微注射 |
2.8.4 转录组测序(RNA-seq) |
2.8.5 免疫荧光染色(IF) |
2.8.6 TUNEL细胞凋亡检测 |
2.8.7 EU RNA转录活性检测 |
2.8.8 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 |
2.8.9 荧光原位杂交(FISH) |
2.8.10 透射电镜(TEM) |
2.9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Nop2影响奶牛着床前胚胎囊胚形成 |
3.1.1 Nop2在胚胎中的表达谱 |
3.1.2 Nop2敲低体系的构建 |
3.1.3 Nop2敲低导致胚胎囊胚率下降 |
3.2 Nop2影响小鼠着床前胚胎发育调控 |
3.2.1 Nop2敲低体系的构建 |
3.2.2 Nop2敲低导致胚胎囊胚前发育停滞 |
3.2.3 Nop2敲低导致胚胎DNA甲基化水平上升 |
3.3 Nop2敲低对小鼠胚胎转录组影响有限 |
3.3.1 Nop2敲低影响胚胎mRNA表达 |
3.3.2 Nop2敲低对胚胎RNA转录无显着影响 |
3.4 Nop2敲低导致胚胎细胞谱系分化受损 |
3.5 Nop2参与小鼠胚胎核仁成熟与核糖体生物合成 |
3.5.1 Nop2敲低抑制胚胎核仁结构转换 |
3.5.2 Nop2敲低导致胚胎rRNA表达下调 |
3.5.3 Nop2敲低影响胚胎核糖体蛋白表达 |
3.6 Nop2甲基转移酶失活不影响小鼠胚胎发育 |
3.6.1 Nop2过表达/突变体系的构建 |
3.6.2 Nop2突变对胚胎着床前发育无显着影响 |
3.6.3 Nop2突变对rRNA表达无显着影响 |
3.7 Nop2敲低导致奶牛胚胎rRNA表达下调 |
4 讨论与总结 |
4.1 讨论 |
4.1.1 奶牛胚胎与小鼠胚胎的异同 |
4.1.2 Nop2在胚胎核仁中的表达定位 |
4.1.3 Nop2在核糖体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
4.1.4 Nop2作为甲基转移酶的功能 |
4.1.5 Nop2敲低影响胚胎发育的机制 |
4.1.6 Nop2在提高奶牛繁殖力中的应用 |
4.2 总结 |
4.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6)提高奶牛繁殖力的主要途径和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奶牛繁殖力的主要因素 |
1.1 营养因素 |
1.1.1 能量 |
1.1.2 蛋白质 |
1.1.3 维生素 |
1.1.4 矿物质 |
1.2 管理因素 |
1.2.1 发情鉴定 |
1.2.2 适时配种及配种技术 |
1.3 疾病因素 |
1.3.1 子宫内膜炎 |
1.3.2 早产与流产 |
1.3.3 卵泡囊肿 |
1.3.4 卵巢静止 |
1.3.5 阴道脱出 |
1.3.6 胎衣不下 |
2 提高奶牛繁殖力的主要途径和技术措施 |
2.1 改进饲养管理, 实现科学养牛 |
2.1.1 完善奶牛日粮 |
2.1.2 注意围产期的饲养管理 |
(1) 产前15天 |
(2) 产后15天 |
2.1.3 注意泌乳期的饲养管理 |
(1) 泌乳初期 |
(2) 泌乳中期 |
(3) 泌乳后期 |
2.1.4 注意干奶期的饲养管理 |
2.2 提高奶牛繁殖环节技术管理水平 |
2.2.1 做好发情鉴定 |
(1) 发情前期 |
(2) 发情中期 |
2.2.2 把握最佳输精时间 |
2.2.3 规范操作、确保精液品质 |
2.3 做好早期妊娠诊断, 提高复配效率 |
2.4 防控繁殖疾病的发生 |
(7)奶牛散户养殖场塑料器具使用情况调查及塑化剂DEHP对雌性动物繁殖力不良影响的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影响奶牛繁殖力的因素和解决措施 |
1.1 中国奶牛的饲养现状 |
1.2 影响奶牛繁殖力的因素 |
1.2.1 遗传因素影响奶牛繁殖力 |
1.2.2 营养因素影响奶牛繁殖力 |
1.2.3 环境因素影响奶牛繁殖力 |
1.2.4 疾病因素影响奶牛繁殖力 |
1.2.5 管理因素影响奶牛繁殖力 |
1.2.6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影响奶牛繁殖力 |
1.2.7 DEHP影响奶牛繁殖力 |
1.3 提高奶牛繁殖力的措施 |
第二章 奶牛散户养殖中塑料器具使用情况调查研究及奶牛饲料中塑化剂DEHP含量检测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和处理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2.1 奶牛场塑料器具种类 |
2.2.2 奶牛场塑料器具更换频率 |
2.2.3 奶牛养殖人员对塑料危害奶牛健康的认识情况 |
2.2.4 奶牛饲料中DEHP含量检测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DEHP对雌性繁殖力不良影响的初步探究 |
3.1 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主要试剂 |
3.2 方法 |
3.2.1 实验给药 |
3.2.2 HE染色 |
3.2.3 卵母细胞收集 |
3.2.4 体外受精 |
3.2.5 免疫荧光染色步骤 |
3.2.6 免疫荧光染色图片分析 |
3.2.7 ROS以及Annexin V-FITC凋亡检测 |
3.2.8 线粒体活性检测 |
3.2.9 ATP含量检测 |
3.2.10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DEHP对肝脏的影响 |
3.3.2 DEHP对卵巢初级卵泡的影响 |
3.3.3 DEHP对成熟率以及受精率的影响 |
3.3.4 DEHP对卵母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
3.3.5 DEHP对卵母细胞细胞骨架的影响 |
3.3.6 DEHP对卵母细胞受精蛋白Juno的影响 |
3.3.7 DEHP对卵母细胞表观遗传的影响 |
3.3.8 DEHP对雌性繁殖力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影响奶牛繁殖力的因素和解决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奶牛繁殖力的因素 |
2 解决措施 |
(9)不同因素对初产奶牛繁殖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1.1 不同参配月龄对初产奶牛繁殖力指标的影响 |
1.1.2 不同输精人员对初产奶牛繁殖力指标的影响 |
1.1.3 不同饲料组成对初产奶牛繁殖力指标的影响 |
1.1.4 不同运动场条件对初产奶牛繁殖力指标的影响 |
1.1.5 不同牛舍条件对初产奶牛繁殖力指标的影响 |
1.2 测定指标 |
1.2.1 繁殖力指标 |
1.2.2 繁殖疾病指标 |
1.2.3 乳腺疾病指标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参配月龄对初产奶牛各项繁殖力指标的影响 |
2.2 不同输精人员对初产奶牛各项繁殖力指标的影响 |
2.3 不同饲料组成对初产奶牛繁殖力指标的影响 |
2.4 不同运动场对奶牛繁殖力指标影响的比较 |
2.5 不同牛舍对奶牛繁殖力指标影响的比较 |
3 结论与讨论 |
3.1 不同参配月龄对初产奶牛各项繁殖力指标的影响 |
3.2 不同输精员对牛群繁殖力的影响 |
3.3 不同饲料类型对奶牛繁殖力及繁殖疾病的影响 |
3.4 不同运动量对奶牛繁殖力及繁殖疾病的影响 |
3.5 不同的牛舍环境对奶牛乳房炎和子宫炎的影响 |
(10)如何提高奶牛繁殖力,实现奶业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实现乳制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结合奶牛繁殖效率综合考虑 |
2 生产和繁殖管理之间的矛盾 |
3 结论 |
四、奶牛繁殖力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响奶牛繁殖力的因素及提高繁殖力技术研究[D]. 张运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北京地区奶牛场生产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案研究[D]. 王翌翀.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3]牛繁殖效率参数及应用[J]. 侯荩褒,石德顺,邓彦飞,赵宏涛.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20(05)
- [4]病毒性疾病对奶牛繁殖力的重要影响[J]. D.Claire Wathes,Chike F.Oguejiofor,Carole Thomas,Zhangrui Cheng. Engineering, 2020(01)
- [5]NOP2核仁蛋白在哺乳动物着床前胚胎发育中的功能及其机制研究[D]. 王乐烽. 浙江大学, 2020(01)
- [6]提高奶牛繁殖力的主要途径和技术措施[J]. 丁跃胜,贾保中,郝林峰,王文英,王燕. 中国乳业, 2019(06)
- [7]奶牛散户养殖场塑料器具使用情况调查及塑化剂DEHP对雌性动物繁殖力不良影响的初步探究[D]. 路珍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8]影响奶牛繁殖力的因素和解决措施[J]. 许瑶,赖伟健.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7(06)
- [9]不同因素对初产奶牛繁殖力的影响[J]. 扈光辉,扈光强,郑鹏,武浩楠,田亚光,黄贺. 江苏农业科学, 2017(04)
- [10]如何提高奶牛繁殖力,实现奶业可持续发展[J]. Geert Opsomer,黄鸿威,肖鉴鑫,郭勇庆,曹志军. 中国奶牛,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