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淮滨高中郑俊
有人说:散文是属于老年人的。
这话很有些道理。因为散文的特点就是“散”——自然,随意,清淡,舒缓,包罗万象。再浓的情感也大都散落在字里行间,淡淡的似有似无;再深的哲理也常溶入平平常常的轻风朗月之中,少有雷霆之势。对于如此乏有趣味、不见震撼的文章,激情躁动、阅历尚浅的年轻人又如何有耐性、有心境去品味它的隽永、欣赏它的淡定呢?
因此,散文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兴趣的缺失。
当然,在日常授课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较好引起学生的兴趣。单就语文学科来讲,很多学生都头疼文言文,认为枯燥、难懂,但他们大都还是硬着头皮学。究其原因还是感觉重要,高考会涉及很多的,不学怎么行呢?
可散文,尽管也在现代文阅读之列,但多读一篇少读一篇似乎影响不大,再加上“靠临场发挥”的自我安慰,让不少针对高考有些功利的学生对它轻视有加。
在这样一种兴趣缺失、利害不大的状况下,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欣赏进而爱上散文呢?
真的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第一天,学习林语堂《动人的北平》。美读、品味之后,探究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里再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进入作者的文章中会变得如此美丽动人?“确有美的存在”及“作者带有审美眼光”的分析似乎已相当全面。可是,作者为什么有了这种审美眼光呢?如果单纯用解决问题的思路去考究离大家已相当久远的林语堂的内在感受,恐怕仍曲折难抵。
“同学们,你有过突然之间发现或领悟美的体验吗?那一刻,你深究过它的原因吗?”我试着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切身体悟出发。
“譬如,对于某个人,以前你觉得她平常得很,突然有一天,你发现她的手很美。为什么呢?哦,原来那天,你向她借剪刀,她递给你时,剪尖是朝向自己的——她怕伤了你的手。立刻,你的心灵受到触动,面对这样一双由宽厚友善、细心体贴支配的手,你怎能不觉得它熠熠生辉呢?同学们,美,难道不更取决于人的内心触动与感悟吗?”
经过这么一番近距离“接触”,“感受美”似乎具体多了,接下来的讨论空前热烈,人人争相展示自己的感悟。
一位学生是这样说的:
“你的母亲,在别人眼里或许仅仅是一个平凡普遍的人。可她在你心里,每一根头发,每一道皱纹,甚至一个动作,你的感觉都不一样。想起她,你心里涌动的是丰富无比、绵延不绝的刻骨的亲切与感动,因为你的心里盛载了太多的爱与感恩!”
掌声雷动。
回过头来再读作者眼中的“北平”,“动人”得就很有道理了。
接下来探讨《汉家寨》的“坚守”。我问:“同学们!今天的我们应该坚守什么?难道我们不应该在庸俗中坚守高洁、在喧嚣中坚守寂寞、在繁华中坚守平淡、在越来越多的人被“西化”沉浸在圣诞节、情人节中时坚守我们的民族传统吗(刚好那天是二月十四日——西方的情人节)?”
随即布置一道题目:我的坚守。
写完交流之后,我选读了这样一段文字:
“我是一个女孩儿,父母并不看好我读书的未来,他们的希望在弟弟身上。同村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儿纷纷到外面打工去了,回来时衣着光鲜,相比之下,成绩并不出色的我像一只永远奋斗不出名堂的丑小鸭。
可是,我依然选择了坚守。我愿意在这幽雅的校园内度过我美好的青春时光,在紧张而单调的生活中充实自己的心灵,最大程度地接近自己的理想。
也许,这样的坚守不会结出炫目的硕果,我的人生也不会因此而大放异彩。但我深信:过程远比结果重要。这种坚守本身就是生命赋予我的最大的快乐与满足。所以,我永远坚守心中的那一缕阳光。”
如果不是深悟文旨,怎能写出这样深刻灵动的文字呢?
由此,我明白了,原来散文可以不必高山仰止。其间的一草一叶,一言一语,一缕心思,一丝感慨,无不关乎人的性灵,只要你把它扯出一个小小的头绪,就能让这群匆忙躁动的心逐渐沉静下来,继尔他们会以自己的体验去审视和领悟身边的一切,给你的,是惊喜。
再往后,我和学生们一同徜徉在散文的世界里,轻愁淡喜,飘然会意,我欣喜地发现:他们诵读文章的速度放缓了,语调厚重了,观照文章的视野拓展了,对物象的寓意敏感了,甚至,进教室的脚步放轻了,言谈举止清雅了,待人接物从容了……
散文,恰如一窗似水的月光,在历经白日的喧嚣与激情之后,轻抚你的心灵,让你进入恬静的梦乡。